北宋小丫鬟 第137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如此,我也把书捐一些过来。”蒋六老爷恨不得搬来这园子里住,这花园可是有一处小跨院的。

  只不过小住可以,长住不好,到底他们是跟着长子的。

  蒋羡道:“到时候您也过来住几日。”说罢又对蒋晏道:“大哥也让我尽尽孝心。”

  蒋晏只是笑。

  送完客人之后,锦娘吩咐人收尾,累的都快瘫了。

  又见罗大在外面说甜水巷的铺子有人要赁,说人家准备全部赁下来做饭馆,也就是前面的三间大门面,后面的楼房还有蒋羡的书房全部准备做饭厅,一个月愿意出三十八贯。

  “虽说可能会糟污一些,但是——”

  “你看那个人是个实诚人吗?”锦娘问起。

  罗大连忙道:“说是两浙路那边的人。”

  锦娘那条甜水巷有不少南北分茶铺,客似云来,如今被人改成馆子,倒也可以,反正人家给的价钱还是挺高的。她遂同意了,两边很快立了契约,押金多压了一个月,直接签了一年的契,并约定三年内不许涨价。

  如此,锦娘这边迅速进账四百九十四贯,她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蒋羡知晓甜水巷的宅子赁了这么些钱,也是跟着高兴,锦娘则道:“我还去信给姚掌柜和范庄头,让他们明年春天慢慢过来。”

  “娘子素来妥帖,倒是不必我管了。”蒋羡如今作起居郎,人逢喜事精神爽,家中经济来源解决,他亦是开怀的紧。

  锦娘笑道:“咱们猛然间花了那么些钱,想着夜里都睡不着,还好如今店里有出息,我也就放心了。”

  如今蒋羡在京中任官,不是那等在地方上,勉强和上下级官僚夫人往来,锦娘也清闲了许多。清闲的时候,锦娘就把前些日子众人送的乔迁礼拿出来看。

  许氏的两匹湖绸不适合现在穿,六条汗巾子平日倒是能拿来用,再有魏夫人送的两盆牡丹花、两方大红毡子、还有螃蟹两篓,螃蟹已经是这几日吃了。

  张九郎家送的是时兴尺头吃食还有销金帕子两方,别人送的倒也罢了,独张氏送的江南锦缎,锦娘原本裁了些准备做桌布,没想到头一次下水就褪色。

  张氏这是买的假丝绸了么?

  锦娘当然不太信张氏送假货,她私下和张夫人说了:“看周二嫂是不是被奸商骗了,莫说是她,如今咱们买什么都防不胜防。”

  “这可真是,你放心,我肯定和我们姑太太说。”张夫人心里也是着急,还好锦娘不是别人,若是外人定然以为是故意送的了。

  锦娘见她如此深明大义,倒是也放心了。

  张夫人从锦娘这里离开,先和张九郎说了此事,张九郎如今恩荫做个小官,靠着父亲岳父的余荫,倒也自在。

  “我看姑姐肯定是被下人糊弄,现下外甥要定亲,她家里又忙,哪里想到这些。还好魏氏私下告诉我,她又不是别人,若是送到别人那里,人家怎么看她?”

  张九郎收起折扇,沉吟片刻方道:“我不好去内宅,只明日托你病了,请姐姐回来,若是找到那骗子,定要让官府去拿人才是。”

  夫妇二人商议一回,次日请了张氏回来,张夫人遂对她说了此事,张氏竟然不承认:“我怎么会送假的给她?指不定是她故意败坏我的名声想讹钱,我听她嫂嫂说了,说她买那个宅子破费不少还借了银钱,殊不知缺钱缺疯了,就来编排我的不是?”

第119章

  因蒋羡如今任职起居郎, 刑名宋师爷已经无用武之地,蒋羡帮他介绍了几位要外放任亲民官,锦娘又给了他六贯钱做盘缠, 另备下蜡条六对、鞋帽一套。

  这宋师爷和他们相处六年多, 彼此都相处和睦,陈小郎和刘豆儿让厨下整治了酒席,也算是送别他。

  宋师爷吃住在蒋家, 四季衣裳都新给, 六年也存下六百多贯,如今家主还替他找了出路, 程仪也算丰厚,倒是好聚好散。

  锦娘正跟蒋羡说起:“如今你三十贯的薪俸, 因不必支出宋师爷那里, 咱们家尽够了。”

  家中米粮鸡鸭鱼肉甚至是鸡蛋都从庄上拿, 如今不过是下人的月钱还有夏日用冰,平日的琐碎耗用,花不了多少银钱。

  蒋羡看天气稍稍凉爽了一些, 娘子便又开始做绣活, 他不由问起:“这也是绣的观音么?”

  “是啊,昨日和我母亲一起去了寺庙,正好看到庙外有人画送子观音图,花了一贯买了一张,回来便一时技痒。”锦娘笑道, 她想等送子观音绣完, 再在东华门买的天水碧的缎子上绣蜀葵。

  听她说完,蒋羡遂在不远处的美人榻上躺下,舒了一口气:“娘子, 现下在皇上身边,我亦是不敢冒头,但一旦有机会,恐怕官会升的更快。”

  锦娘也是心疼丈夫:“你还是小心为上,我担心你呢。”

  “没事儿的,我这么一回到家中,才安定的很。”蒋羡道。

  锦娘又与他寥寥说了几句话,见他睡着了,便只是细心刺绣,等女儿过来,锦娘指点了一下针线,又道:“你爹在歇息,咱们小声说话。等中秋后,家中便为你寻一位先生,专门教你月琴。我私心想着,书咱们还是要读,你爹若是为你弟弟请一业师,你也隔帘跟着读书,那可就不是学着玩儿了。”

  小孩子哪里想要学习的,筠姐儿撒娇,锦娘只能劝道:“娘和你一样,读了三年书,比许多人强,你也只读了三年,若多学几年,虽然不能科举,但将来定然用的上的,也不至于受骗。”

  她为女儿考虑的两条路,一是有刺绣绝活,将来必定能够赚钱,二便是读书兴家。若是嫁的丈夫举业不成,还能教儿子读书。

  这世道,有钱无权总会被欺负的。

  故而,这次她无视女儿撒娇。

  见锦娘这样严肃,筠姐儿也只好同意,锦娘又笑道:“等会儿我让人把饭摆在花谢里,咱们在花谢里吃饭,好不好?”

  筠姐儿连忙拍手,又意识到蒋羡在睡觉,吐吐舌头。

  “明日你替你外祖母和外祖父各自做一套衣裳,想绣什么花纹想做什么样子都自己想。”锦娘给她布置了任务。

  爹娘住在府上,筠姐儿和宁哥儿都很高兴,因为罗玉娥平日就喜欢花花草草,笑点又低,小孩子们讲笑话,锦娘被迫营业,但是她娘都特别捧场,所以两个孩子和外祖母外祖父都很好。

  如今让筠姐儿做衣裳孝顺,她忙点头:“娘,您放心吧。”

  母女二人细细的说着话,又继续做女红,等蒋羡醒来,一家子去了花谢槅扇里用饭。四周花香袭来,微风吹拂在身上,一家四口着实是舒坦的紧。

  桌上摆着六道菜一道汤,竟然都吃的干干净净了。

  饭毕,锦娘和蒋羡携手在花间散步,她俩夫妇自在,此处又是自己家里,倒是不怕人说,

  又听蒋羡问道:“周二嫂可曾上门来?”

  锦娘摇头:“并没有,但此事咱们也不能吃这个哑巴亏,我只与张九郎的娘子说了。好叫她知晓就行,倒也没有声张。”

  “她既不上门,自是恼你了。”蒋羡立马点出真相。

  锦娘道:“这就不知道了。”

  反正也不怎么来往,她也不甚在意,如今锦娘正在往上走,她和魏家联宗,弟弟若是科举出仕,将来魏家也未必比她差。

  二进院里,罗玉娥也同扬哥儿说话:“你姐姐让你姐夫带着你行卷,这可是你的那些同窗未必能有的待遇,如今家里也有人送你,且好生读书。”

  “知道了。”扬哥儿素来好脾气。

  罗玉娥夹了鸡翅膀给他:“你若争气,你姐姐腰杆子也更硬,我和你爹住这里腰杆子也直直的。”

  扬哥儿听他娘翻来覆去的说,一声吼,又觉得自己不孝,到底默默吃完。

  好在魏雄和罗玉娥一会儿哄他,他又好了。

  很快到了中秋节,锦娘正打发阿盈去送节礼,先是魏家、范家,还有曾经教过蒋羡的刘家,如今刘计相不在京中,他儿子刘大郎还在。除却这三家礼最多,再有就是老宅的公婆哥嫂,刘家两位舅舅这些亲戚家,最后便是蒋羡的同窗朋友同僚们。

  打头的魏家收到的是小饼(月饼)六盒,俱是不同口味,又有桂花酒两坛、乳糖狮子四枚、瓜果四盒、一头羊、大闸蟹一篓、漳绒一匹、青绿如意牡丹罗一匹、绿菊一盆、白菊一盆。

  其余的人有差不多的,也有酌情减少的。

  很快锦娘也收到回礼,先是刘家送的鹅黄水林禽缎子一匹、蜀锦十样锦一匹,又是两坛琼波酒,两盒桂花味的小饼、二十斤白面、鲜猪一口、水晶鹅六只。又有魏家送来白色牡丹烟罗软纱一匹、香云纱一匹,再有点心两盒、橄榄两盒、蜂蜜一罐、龙眼一盒,再有两坛铁薛楼的瑶醽两坛、蜜饯樱桃一盒、冰糖核桃一罐。

  陆续别人送的礼,锦娘着阿盈青蓉两个造册收好,又吩咐人给赏钱。

  罗大和陈小郎二人也是累了一日,好在锦娘也赏了小饼瓜果给他们,让大家都好好过节。

  等到晚上,蒋羡同魏雄还有扬哥儿在一起品茶饮酒,锦娘则和罗玉娥带着筠姐儿和宁哥儿一道赏月吃瓜。

  “娘,这是魏家送的橄榄,一盒是用糖渍的,一盒是泡茶用的。泡在茶里,还能回甘,我一样拣了些出来,您都尝尝。”锦娘道。

  罗玉娥有些吃不惯橄榄的味儿,但她知晓如今时兴吃这个,也学着慢慢放嘴里咂摸,又有些陶醉:“这样的好日子,我是从来都没有想过。”

  锦娘笑道:“那咱们就愈发要好好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日子,彼此守望相助,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中秋之后,扬哥儿参加国子监的考试,罗玉娥准备了考箱,又怕自己准备的不对,喊了锦娘过来,锦娘添了几样,直接把蒋羡曾经用过的考篮拿来装。

  魏雄和罗玉娥夫妇亲自送扬哥儿去考场,回来之后也是心神不灵的,又来锦娘这里坐。锦娘此时正在算账,她们家和别家不同,大部分的主妇只是管内院的事情,也就是四季衣裳、厨下采购这些,锦娘是外面里面都管,所以账本都有好些。

  不过,锦娘也有个打算:“娘,这次扬哥儿若发解过了,咱们就先帮他说一门亲事,您看如何?要不然省试若是又没过,难道他又等几年不曾。”

  “那咱们岂不是要找媒人来?”罗玉娥道。

  锦娘知晓罗玉娥也没什么人脉,就是锦娘自己也不认得许多人,但她笑道:“您担心什么,解试一过,自然许多人想上门说亲的。”

  罗玉娥想起几年前时儿子发解后,的确是如此,她也曾经被说动的动了心,但又怕是陷阱,所以还得女儿回来忖度。现下听女儿这般说,心下稍安。

  却说周家那边,中秋节蒋羡没有上门去,周大夫人正抱怨道:“如今真是人情淡薄,以前蒋十六哪次不上我家的门,如今却是回京了都不来,原本我还想好好问问他关于我们二姑娘的事情。”

  “娘,这关他什么事儿。”周存之道。

  周大夫人径直抹泪:“你大妹妹死的早,留下一双儿女,好容易你外甥娶了妻室,却要看他后娘的脸色,二妹妹又下落不明,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哦。”

  她平生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儿女们命都这么苦,那个张氏也是个不孝的,阳奉阴违,乔张做致,以至于儿子也受苦。

  若是以前周存之不耐烦听这些,但如今,他也想了想曾经父亲鼎盛时,周家又是何等样子?二房三房都只是附庸。

  好在他现下也做官,便安慰道:“王三郎不是个糊涂人,时常和我通信,大外甥如今正举业,哪里就有那么些不堪了?至于二妹妹,她平安就好。”

  从周大夫人这里回房,他没去张氏那里,而是去了郭小娘那里,这郭小娘皮肤白皙,性情温柔,生的小小巧巧的,见周存之进来,忙道:“我刚打发哥儿睡下了。”

  说罢,又让丫头打水给周存之洗手,她则亲自看茶。

  周存之净过手,又接过茶盏:“哥儿年纪小,让他多睡,多睡会儿才能长个子。”

  如今家里唯独有他一个做官的,当然就是他说了算,更何况小舅子张九郎恩荫还是他帮忙办下来的,张氏也不敢与他抗衡。这郭氏便是他在任上正经纳的二房,说起来也是好人家的女儿。

  “我也是让他多睡会儿呢。”郭小娘其实也不愿意出门去,前几日中秋夜凉,孩子才三岁,张氏和周存之都要抱出去赏月,好在儿子没有高热。

  二人说了会话,周存之便在这里歇下,二人闹腾了一夜,住在隔壁的香茗听的一清二楚,心里发酸。

  以前她也受宠过,后来生了个女儿,女儿又夭折了,没调理好又生下个女儿,等回过神来,二爷有了新欢了。她只是个婢子出身,不似那郭小娘,原本是知州的续弦,知州本四五十岁娶的她娇花嫩柳,自然宠爱,好日子没过两年人死了,她被继子赶了出来,但仍旧分了不少银钱。

  进周家门时,就带了黑漆描金大床一张,梨花镂空床一张,四箱、四橱的衣裳插不下手去,金冠子也有两顶,金镯子也有三对,珍珠宝石几匣子,还带着两个服侍的丫头进门,出手阔绰,为人又有见识,周存之对她简直是专房专宠。

  倒显得冷落她了,男人不来,她这手里也没什么钱,人又觉得凄凉,不免哭了起来。

  锦娘这边房里却是热闹的很,明日蒋羡旬休,颇有些睡不着觉,两人打双陆打到半夜,又把纱灯拿到床边看书,锦娘又起身去恭房,吃东西,到了一早才睡下。

  中午才用第一顿饭,用完饭才开始刺绣,罗玉娥又从前院过来说话。

  “姑爷之前给他请了名师,这次又带着他行卷,扬哥儿最该谢姐姐姐夫了。”

  车轱辘话锦娘也听着,等她说了两遍后,锦娘才道:“您感谢到时候买些你女婿爱吃的果饼、砚台送来比什么都强。如此,我也好做人。”

  如今爹娘住自己府上,食宿都是锦娘包圆,她们有臭水巷宅子三贯二钱一个月,五十亩地将来一年少说也有三五十贯,如此,她们夫妻也有七八十贯。

  锦娘自己是无所谓,但提醒她娘要对蒋羡好一些,不能把人家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如此大家才更和睦。对外面的人,人家帮了自己,尚且三节四礼,难道家里人就是理所应当的么?

  岳父母和女婿,对应婆媳关系是一样的。

  罗玉娥一听也的确如此,等扬哥儿解试通过之后,在锦娘的指点下,扬哥儿亲自挑了一斤松烟墨、一方瓦砚、两幅竹叶纸,罗玉娥则送了炸鹌鹑一碟、葡萄两串、时兴点心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