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44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锦娘还要谦虚道:“瞧您说的,不过是带她出来见见世面,您不知晓这孩子在家里常常烦我呢。”

  魏夫人指着锦娘道:“看你,这是又胡说了。”

  几人说笑着,又听李夫人问起锦娘她们打哪儿来的,还道:“离我这儿不远吧。”

  “还好,我们住金梁桥,不远。”锦娘笑道,她很清楚这是在打听她们住的宅子价作几何。

  但现在又没正式开始说亲,她可不会透露自家住址。

  又见那李夫人道:“我因喜欢芙蓉,所以特地在园子里养了不少芙蓉花,反而那菊花、茶花做了陪衬了,魏娘子可别笑话。”

  “我们园子里也种了些芙蓉,真是一日三变化,如今都剩红的了。”锦娘即便不一定说成亲,但也不能装穷。

  李夫人听到锦娘家里有园子,也是暗自点头,要说许氏也自有一帮认识的人。她堂姐毕竟是集贤相的儿媳妇,也有些人和她说话,只许氏和锦娘彼此不怎么提及。

  众人说了一会话,又起身去园圃处赏花,筠姐儿一直跟着锦娘在一起,母女二人赏花喝饮子,倒是没有任何异常。

  许氏也不以为意,因为如今连相看都算不太上,她也以为只是普通花宴。

  熟料,等从花宴回来之后,锦娘和蒋羡顾不上喝水,两人就往内室走,丫鬟们面红耳热还以为她们要干什么。

  “你先说。”锦娘坐下来道。

  蒋羡道:“我看他之前出过诗集呢,看起来也像是名士,结果问了时文之后,他似乎就言语不上来了。”

  锦娘也道:“李家外边看起来不错,我带筠姐儿赏花时故意给了一钱的赏钱给我们上饮子的侍女,原来她家老爷已经决定要致仕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常年配药吃。这便罢了,前头两个妯娌还不和。”

  综合起来二人都觉得不成,所以第二次李夫人请锦娘的时候,锦娘推辞了几回。大家都是聪明人,李夫人人家也是国子祭酒的夫人,人选也不少,等冬至刘豆儿从洛阳回来的时候,李家老三已经定下亲事了。

  刘豆儿这便则是把田契拿了回来,原来一等田赤淤田都被人买走了,只能买二等的良田,两贯一亩,所以刘豆儿就买了三百亩。

  锦娘笑道:“辛苦你了。”

  “娘子哪里话,都是小的分内事儿。”刘豆儿也很会说话。

  锦娘赏了他一张十贯的交子,一匹粗绸,一匹细绸。

  又在年底优秀员工特地给了五钱的赏钱,还额外给了一双羊皮手套,同时今年还有两位优秀员工则是范四,小云。范四在京里庄子规划一遍,增加了产量,会珠则因为点心、蜜饯、蟹酿橙,做的又快又好,且从不推诿。

  范四得的是重绢的尺头,会珠得的是香粉胭脂一方翠帕。

  每次员工大会总是有人欢喜有人绸,阿盈为刘豆儿欢喜极了,夫妻两个还花钱置办了一桌席面,对酌一番。范四和习秋又把重绢的尺头好生收着,会珠本是外头雇来的,却得到这般殊荣,生出了长久在蒋家的想法……

  至于虎头,甚至因为没得到还哭了出来,在后园和她娘罗大家的道:“儿子今年做的很好了,明年还会继续努力的。”

  恰好又被蒋羡听到了,蒋羡听的扶额。

  锦娘这里正好扎帐,塌房收入和甜水巷铺子的钱收了过来,再有蒋羡这几个月的月俸,还有京里庄子的收入,一起一千九百多贯。

  年节下做衣裳、付月钱,节礼准备,一共差不多拿了五十贯出来,旁的银钱就全部都攒下了。

  之前的钱买了宅子,又要攒女儿那三千贯嫁资,如今则是为自家攒一些能够活动的银钱。如此想着,又去看了定哥儿一回,定哥儿如今四个月了,开始学会翻身了,锦娘逗了她一会儿,自己累的也直打哈欠,回来就在床上歇息了一会儿。

  次日便是除夕,今年一家人都要去老宅过年,锦娘把老成的方妈妈留下来看家,顺便照看一下定哥儿,孩子才几个月是不能吹风的,别的孩子倒是都要过去。

  今日大家身上倒都是簇新,先去长房蒋大老爷那边,蒋家祠堂在那边,先要拜祭先祖一番,再一齐在长房用饭。以前因为分家没这么些规矩,如今蒋家本家,出了两位进士,蒋晏和蒋羡二人在衙门公廨办事,所缺小吏只要有能干的蒋家子弟都会提携,也算是为家族做贡献,蒋家族里也开始重视起来。

  锦娘则和许氏还有其儿媳小邬氏说话,筠姐儿则和族里的小姑娘们一起说话,她们家之前也常请蒋家族人过去,筠姐儿常出来帮忙招待小客人,所以回来就很熟悉。

  许氏见状正道:“弟妹,筠姐儿这孩子真是好,我家姐儿能似她这般,我就阿弥陀佛了。”

  “嫂嫂哪里话,我看你家筝姐儿也是玉雪可爱。”锦娘正狐疑许氏怎么夸起自己女儿来了,但也谦虚的说了几句。

  许氏一笑:“我年纪大了管不过来,她倒是和她嫂嫂很亲近。”

  锦娘看向小邬氏,又对许氏道:“难怪大家都羡慕嫂嫂迎了位好媳妇进门。”

  许氏想不知丈夫和小叔子说了没有,即便是让她娘家侄儿娶筠姐儿有一层拿捏之意,但终究也是娘家侄儿一表人才,小叔子夫妻要去寻那少年俊才,也不容易啊。

  不料,蒋羡却是一口回绝了。

  方才,蒋晏把侄儿许康带到蒋羡这里,让他考较一番,见蒋羡夸了好几句,等康哥儿下去,蒋晏便试探的提起。

  “看十六郎对他颇为赞赏,这许家小郎君尚未婚配,不知十六郎意下如何?”

  蒋羡当然不可能同意,国子祭酒的儿子,她们夫妻还没同意呢。那许康的确有几分才具,可许家就不可能让他们同意,甚至是下嫁女儿。

  他家又不是张九郎那样,荫官出身,所以要找个进士女婿,不让门楣坠落。他本身就是进士出身,儿子年纪不大,也是读书种子,女儿完全能找个既富贵又才高的人,这又不冲突。

  但这许康毕竟是哥哥的侄儿,蒋羡笑道:“筠姐儿年纪不大,我和娘子还想多留几年。”

  这就是不同意了,蒋晏原本是代妻子问一句,许康也的确人中龙凤,弟弟不同意就罢了,故而兄弟二人又说起旁的事情来。

  这说的是外放的蒋放,“他今年要回京述职,也不知晓如何了?十六郎,咱们不如同时引荐他,这般他若能留在京里,可比什么都好。”

  蒋羡听这句话心里是有点愤怒的,他只能说和蒋放保持表面和平,但是还要他扶持那个过继出去的哥哥,他不愿意。

  蒋放既然已经自请出去,那他就和这家无关了,当族人相处还成,还真当亲兄弟相处啊。

  似他这种从不露出心思的人都难免道:“大哥,二哥既然已经过继了,咱们是不是……”

  “三弟,你怎么能这么想呢。他到底是你我的亲兄弟,更何况姨母也亲自上门说对不起母亲,这些年年节和我们走动频繁,冤家宜解不宜结啊。”蒋晏是这般想的。

  蒋羡不好和哥哥犟嘴,只是心中有些郁闷。

  回到家中,她夫妇二人先去看了小儿子一趟,方才回房说起。

  锦娘一听就拍了下桌子:“我说大嫂无缘无故的夸筠姐儿呢,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我呢。真是想的美呀!”

  “这些我已然回绝,哥哥自然懂我的意思,倒是他让我在范大学士面前推荐蒋放?真是可笑。”蒋羡有些委屈。

  那个一直看不上全家人的哥哥,自己混的不好,全家人就得帮他吗?哥哥可以原谅,他似乎没那么大度。

  锦娘支持他:“当年你姨母要送田地和解,我们就没要,这么多年,我们虽然和他们往来,但只当普通亲戚往来。你愿意这么做,我很高兴,娘就是在天之灵,肯定也会很欣慰的。”

  蒋羡想总算没有人觉得自己狭隘了,他握住锦娘的手道:“娘子,我如今就只有咱们这一家人了。”

  自从娘去世,什么都变了。

  却说周家的除夕过的也不甚热闹,张氏阴沉着脸,蒋氏挂念两个女儿,心情都不太好,而周存之最心爱的儿子却生了病,爱妾奄奄一息,以至于除夕夜冷清的很。

  他的性子素来桀骜,到了此时突然有些寂寥之感。

  不知怎么他想起多年前,那时候家里人济济一堂,父亲还是要害官员,门前车水马龙,母亲那时亦是大方和善,一切都很好。

  唉,只剩一声叹息了。

  倏地,他又笑了,想起那个胖丫头,当时给他做衣裳的事情,人生真是高低起伏永远循环往复。如今,她都是官夫人了。

  比起周存之的郁闷,许氏就更郁闷了:“小叔是看不上康儿么?”

  蒋晏道:“这倒不是,你也知道的,筠姐儿年纪还不大,又是他们长女想多留几年也是人之常情。这个话日后就别说了,你堂姐那里若是有好的,就顾念那边。”

  “是。”许氏也不好在丈夫面前排揎小叔太多是非。

  蒋晏要去外面守岁,她和葛妈妈抱怨:“好好地亲事,他们倒是不答应,说的好听,还不是嫌贫爱富。”

  葛妈妈忙劝道:“娘子,咱们讨不到好,郑家那位呢?”

  要说郑氏嫁到郑家后,郑家走动频繁的很,尤其是蒋晏和蒋羡中了进士之后,那叫一个把蒋家都当自己家了。

  “是啊,我那继婆婆不是把她侄孙女常常接过来玩吗?这年纪说起来和宁哥儿相仿呢,难不成她就没动心思?”许氏道。

  ……

  大年初一,锦娘和蒋羡一起去了刘家舅母家中,吃了一顿茶饭,她们就回来了。初二又去了魏家,筠姐儿和宁哥儿就没过来,魏夫人还问呢。

  “这不是两个孩子昨日去舅老爷家里冻着了,我让她们在家休息,等明日嫂嫂和侄儿媳妇们都要来我家里玩才是。”锦娘定了年初三的戏酒。

  每年过年都是最累的,走亲戚很是累,交际应酬说话许多事情。

  只不过这次没见到范氏,锦娘还有些惊讶:“怎么不见大郎媳妇?”

  魏夫人有些尴尬道:“她身子不舒服。”

  锦娘觉得应该是有事,等暗地里向游妈妈打探,才知晓是范氏被气的回了娘家。游妈妈不禁道:“大郎君也是过分了,把外头养的要带回家里来。”

  这事儿怎么听着这么耳熟,似乎当年刘大郎君也是这般。

  “那怎么办?”锦娘心想范氏生儿育女,算是贤妻良母了,怎么人还是不知足呢,难道男人个个都三妻四妾才显得自己体面不成。

  游妈妈则道:“这事儿您别蹚浑水了。”

  “我知道。”锦娘感叹一声。

  到了初三,锦娘家里请了人来家里弹唱,这次过来的还有天章阁待制成夫人,这位家里也有个儿子,还特地带来家里玩耍。

  “这是我家二郎。”成夫人介绍道。

  锦娘看这位成二郎,约莫十四五岁的年纪,倒似个翩翩少年郎,倒是很欢喜,忍不住问道:“如今是在读书么?”

  成夫人介绍道:“这孩子在应天府书院读书。”

  “看起来就是文质彬彬。”锦娘夸道。

  几位夫人在堂,魏七郎、宁哥儿、蒋家两位族侄、张九郎之子孟然、刘家两位小郎、薛家侄儿这些少年都在,魏七郎却是连忙起身帮忙招待。

  锦娘看向魏夫人:“咱们七郎如今可是懂事许多了。”

  完全是自家子侄,还帮自己招待呢,兴许是看宁哥儿年纪太小。

  魏夫人笑着摇头:“他就是作怪罢了。”

  等男孩子们都去投壶射箭玩耍,筠姐儿和郑家姑娘在隔壁次间说话,郑小娘子今年九岁,面相很好状若观音似的。

  下人们上了茶点,郑小娘子心想自家曾经据说比这还要煊赫,只是如今家里父亲做个荫官,落败下来了,不似蒋家,客似云来。

  锦娘哪里知晓这些,她还得跟成夫人多打听呢,成家原籍就是京西洛阳人,她给女儿买的三百亩地都在洛阳,正好了。

  甚至等客人走后,锦娘把儿子喊过来问道:“我让你跟那位成二郎请教学问,你看他如何?”

  宁哥儿一拍脑袋:“儿子忘记了。您不知道,今日魏七哥和这位成二哥又是比射箭,又是比投壶,处处争锋,他们俩还在饭桌上行令,我们都跟着看热闹呢。”

  年轻的男孩子们真真是精力无限。

  那边魏夫人也在回程的马车上说着儿子:“你今日是怎么了?平日还和人家成二郎不错的。”

  成待制也是魏大学士的门生,关系算是很亲近的。

  魏七郎笑道:“儿子又没如何,不过是作耍罢了。”

  魏夫人想儿子年纪也渐长,自己猜不透了,一个个的都管不了了。

第1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