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上天给了他们魁梧的身躯,却没有给他们一个和身体匹配的精神。
【如果把张九龄和李林甫拿来对比,这两个人像是完全相反的人。李林甫是贵族的身份,布衣的脾性,张九龄是布衣的身份,贵族的脾性。要说张九龄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有些眼高于顶,过于自负了。】
【联想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脾气其实不难理解。他生在文化荒漠地区,那地方那么多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天才,自然是被众星捧月一样对待着。在考中之后步入官场,又得到张说这样的一个大官一路的保驾护航。而且大多数的文人多少都有点自负的性格,张九龄也不例外。】
【他自负的最大表现是看不起“布衣先生”李林甫,他看不上这个人,最后也是栽在了这个人的手里。】
张九龄认真了起来。
天幕终于说到了重点。
自负是他的缺点,他当然承认,也不会有任何被戳穿的羞耻情绪。
张公在去世之前就多次嘱咐他小心李林甫。
有天幕说出的结局,加上张公的耳提面命,他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李林甫也认真了。
他把刚刚红了又白,白了又红的脸给丢掉,开始认真听天幕说的话。
快让他听听,到底是怎么把张九龄搞下台,他学习学习天幕里的自己是怎么做的。
【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是宰相,谁的地位更高一点呢,是张九龄。这点李林甫也明白,他甚至把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喜欢看的清清楚楚。所有早期的时候,李林甫并不和张九龄产生什么冲突。】
【李林甫一直在等机会,等李隆基对张九龄逐渐转变态度的机会。可能有人要问了,李隆基不是很喜欢张九龄的文采吗?李隆基还喜欢张九龄的气质,只要他的文采和气质一直不变,不就能一直得到李隆基的喜欢吗?】
【话不是这样讲的,容貌和文采当然不是变量,但帝王之心难测,李隆基的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年限逐渐增长,他的享乐之心也在逐渐攀升。】
【之前讲到,在封禅后第四年,也就是开元十七年的时候,李隆基把自己的生日定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取名“千秋节”。每在千秋节的时候,文武百官在给李隆基送寿礼的时候,会额外送铜镜,这铜镜被称为金镜。这是个几年如一日,从未变过的传统,但是在张九龄看来,这个传统就相当不顺眼了。】
【当时的宰相张说没有反对,但是张九龄当了宰相之后,他看到了李隆基的变化,并因为这样的变化而担忧。不理朝政,爱好奢靡怎么能行呢?于是张九龄在这个铜镜上做文章了。】
【开元二十四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千秋节,李隆基迎来了他的生日。早在好几个月前,百官就开始在镜子上花心思,想着送出一个最特别的镜子。于是在这一天,各式各样,带着各种奇思妙想的镜子送到了李隆基的手里。但张九龄不一样,他没有送镜子,他编了一个《千秋金镜录》。】
【这个《千秋金镜录》里将各种各样兴国亡国的例子编撰进去,主要表达的只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认真治理国家才能够长久兴盛,奢靡享乐只能导致国家灭亡。张九龄实在是用心良苦,在李隆基的生日都不忘劝谏。】
【这样一份用心良苦的生日礼物李隆基会喜欢吗?】
龙椅上的李隆基瑟瑟发抖。
一整本书的谏言,光是听起来就要掉不少头发的样子,更别说是全书通读了。
张九龄他确实文采飞扬,也的确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十分喜欢张九龄的才情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但是喜欢不是这样的喜欢法啊……
李隆基摸摸头发,感觉不仅发量稀薄,脑子也不转圈了。
那个什么《千秋金镜录》究竟有多厚?他要看多久?张九龄会提问吗?如果不看会被他发现吗?
张九龄要是发现了他不看这本书,会不会再次上谏啊?
会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吗?
是单单张九龄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还是所有人都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呢?
张九龄觉得天幕讲到了点子。
《千秋金镜录》!
这真的一个不错的生辰礼物啊。
天幕里的自己也太聪明的吧?怎么会想到这样美妙的办法来劝谏呢?
在这样重大节日唤醒陛下沉睡的心灵,让陛下从奢靡享乐之中苏醒,为这个《千秋金镜录》感动,并走向明君正途。
这传出去,想必也是一段能记在史册的佳话吧。
这佳话一定会长久流传下去!
张九龄已经开始分析送《千秋金镜录》给李隆基的可行性了。
并且他开始用一种询问且期待的眼神看着李隆基:陛下您会喜欢的对吗?
[哈哈哈哈,李隆基会喜欢吗?他当然不喜欢啦!]
[现在的李隆基只想享受,什么《千秋金镜录》,都撕掉。]
[李隆基不仅不喜欢《千秋金镜录》,他马上也要不喜欢张九龄喽。]
[啧,从喜欢到不喜欢,只需要一本《千秋金镜录》。]
[知道李林甫为什么能当十九年的宰相吗?因为他不送《千秋金镜录》。]
李隆基急了,想伸手一拳挥走一条弹幕。
说什么瞎话呢?
谁不喜欢,谁要把这《千秋金镜录》撕掉,他才没有1
天幕知不知道自己被那么多的人看着啊?
能不能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样的话被大臣听了,明天他的案上又得多多少本折子呦。
真要命,天幕不批折子,天幕不知道这其中的心酸苦楚啊。
且他的好爱卿怎么能和李林甫那个口蜜腹剑的人相比呢?
就是因为李林甫他不送这种《千秋金镜录》,才让他在耽于享乐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他两只眼睛睿智着呢,不要想着蒙蔽他。
“李隆基会喜欢吗?他当然不喜欢啦。”
张九龄眼神里的光散去一半,但依旧执着看着李隆基。
他们说的都是假的,陛下您会喜欢的对吗?
我不相信后人说的话,我只相信陛下您说的话!
李隆基被予以这样的信任,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哪里敢说自己不喜欢,他只觉得此刻若是回答了不喜欢,那就会成为被唾骂的千古罪人。
事情就是那么严重。
李隆基在自认为不能辜负张九龄的这份信任,他坐直了身子,斩钉截铁:“这样的生辰礼,朕很喜欢!”
张九龄满意了,一副我就知道一定如此的模样。
现在的陛下很能听进去劝,谏言这种东西,知道了是为江山社稷好之后,就会越来越喜欢听的。
于是百官的眼睛和张九龄一样,亮晶晶的。
他们听到了什么,他们听到了陛下喜欢!
虽然现在的陛下没有将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但陛下总是要过生辰的。
封禅之后陛下不是还规定了寿礼不该超过多少银钱吗?
这种《千秋金镜录》甚至不需要花钱!
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根据这册子的薄厚和里面的事例,来彰显自己的用心程度。
好寿礼啊,到底是张公明智。
他们以后也要送这种东西!
于是在这次天幕过后,百官齐送《千秋金镜录》代替天幕之中的金镜,成了百官必送的寿礼,这甚至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长久流传了下去,也算是简陋寿辰之中的一大盛观了。
【李隆基肯定不喜欢。张九龄送这礼物是劝谏用的,是给他添堵来了。来看看张九龄都说了什么添堵的话吧。张九龄跟李隆基说:“普通的镜子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模样,看镜子能正衣冠,但是读历史能知兴替,我写的这《千秋金镜录》里面,全都是国家兴亡的道理,希望陛下能好好研读。”】
【李隆基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年轻的他了,他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啦,哪里还能听得这种话。他不仅不觉得自己享乐是衰亡之相,甚至觉得国家已经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他还觉得张九龄现在和他说这些话真是下头,好感全败光了。】
上一秒说着“朕十分喜欢”的李隆基,就在这一秒被啪啪打脸。
他忙不迭看向张九龄。
果然,张九龄的眼中不复之前的光彩。
李隆基心里急啊,快看看他的好爱卿,大病初愈坚持来上朝,站了那么久了,脸色越来越白,现在听了天幕的话更是摇摇欲坠。
“真是下头。”
“好感全败光了。”
他怎么能和柔弱的张爱卿说这样的话呢!
张爱卿给了他那样的期待和信任,他如何能这样辜负。
李隆基看着摇摇欲坠却依旧挺直腰背竭力站好的张九龄,开始自责起来。
他真该死啊。
第73章 (视频) 李隆基心虚:我才不怕妖怪!
李林甫觉得自己白听了。
天幕刚刚说的话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
天幕说, 张九龄给陛下送了个《千秋金镜录》,惹得陛下厌烦了他。
但现在陛下他根本不是厌恶臣子上谏的模样,如何会厌恶张九龄给他送《千秋金镜录》。
陛下甚至反驳了天幕的话, 直接了当告诉张九龄,也是告诉大殿内的所有朝臣,他喜欢这个《千秋金镜录》。
陛下是用这样的方式让所有人明白, 他和天幕中的那个陛下已然不同了。
所以依照现在的情况, 怎么看张九龄都不像会失宠的样子啊。
李林甫叹息。
要不, 学学张九龄?
就是坐不到更高的位置, 至少也会比宇文融这货爬的高吧。
【爱和不爱就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李隆基宠爱武惠妃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后来会出现一个更得他喜欢的杨贵妃。张九龄也是如此, 在他得宠的时候, 他自然没有设想过自己失宠的那一天。】
闭目小憩的武惠妃睁开了眼。
自上次天幕结束后,她一向懒散的眼睛有了些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