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第208章

作者:九沓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未来的皇帝。”

  李倩糯叽叽的声音掷地有声。

  李瑛高兴抚掌:“对,没错!”

  【李亨到达灵武之后,仅仅三天的时间,在没有传国玉玺的情况下,他就当了皇帝。他为什么这样急不可耐呢?我们说过这确实有他本人的意志作祟,但是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原因,追随他的人不会允许李亨继续保守中庸地做一个太子。生逢乱世,乱世,也是机遇丛生的地方。】

  【这些追随李亨的人,就好像是买了一只股,他们把赌注都压了上去。既然压上了所有的赌注,他们只会想让这只股一冲再冲,一飞冲天,连带着他们都能坐享其成,一飞冲天。有时候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的。】

  【追随李亨的人有一个是这么说的:“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这是把江山社稷压在了李亨的身上。这话说的很漂亮,看起来是为家国大义的样子,但实际上,这话说的更直白通俗一点,就是,我们抛弃妻子孩子是为啥?不就是为了身份地位吗?你当不当皇帝?你不当皇帝我们就都走了,你自己玩吧。】

  【李亨当然得当,不管是他个人的愿望,还是众人的愿望,他都得当这个新皇帝。但是他想当,却不能直接说我就要当。他跟自己的手下来来回回拉扯了五次,最终才松口答应,为了江山社稷,他勉强当一当这个皇帝吧。他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他是为了整个大唐江山哦。】

  [真的,这些虚伪的戏码看的够够的。]

  [这就像是之前,他在马嵬坡演的那场戏一样。]

  [这估计也是李亨做的最勇敢的决定了,后来可是没有那么勇敢过。]

  李亨被冠上了虚伪的帽子。

  李亨内心戚戚。

  他也不想这的,他毕竟都没当上一个太子,他哪里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但如果他真的是太子……

  李亨把自己代入天幕里的太子,瞧瞧揣摩。

  他说不准真的会这样做。

  但是现在他跟皇帝的距离,不仅仅隔着一个太子,还隔着一个安史之乱啊。

  那是安史之乱,让唐朝有盛转衰的东西,父亲已经知道叛贼是谁,断不会容许安史之乱发生的。

  且那祸害大唐的杨国忠在哪里尚且不知道呢。

  这事儿啊,不靠谱。

  【李亨是当了皇帝,但李亨没有玉玺,他这个皇帝就算不上是正统皇帝,如果这个时候李隆基反对的话,那大唐彻底就乱了。李隆基虽然昏庸,但是每到关键时候他总是能清醒片刻。像逃往蜀中的路上激情发表的演讲一样,那时候他知道什么样的决定对自己是最好的,现在,李隆基也清醒了一回。】

  【大唐不能有两个皇帝。《红楼梦》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须得在家中自杀自灭起来方能一败涂地。安禄山都把长安给占领了,这个时候再他们父子两个再继续内斗,那是彻底把弱点暴露出来等着被安禄山宰了。】

  【所以尽管李隆基内心非常不愿舍弃皇帝的位置,但此刻他必须退位,大唐只能有一个皇帝。】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李隆基这句话是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且李隆基不仅仅是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他彻彻底底的放权了。】

  【“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先取皇帝进止”是把权力都给了李亨,“奏朕知”的意思是,李隆仅仅只暴保留了一个知情权。最后一句,“不复预事“的意思是,如果李亨能够把长安收回来,那么我连这个小小的知情权都不会再要,安安稳稳当一个太上皇就行了。】

  [难以想象,李隆基居然真的放权了。]

  [这对大唐也是好事,如果这个时候真的再争个你死我活,那长安就真的回不来了。]

  [李亨也是赶上了时候。]

  李瑛意外挑眉。

  哦?父亲还有愿意放权的时候?

  李亨哆嗦的手不再哆嗦。

  这一切是真的吗?

  他有些不敢相信。

  李隆基心里犹然不爽。

  但站在大唐的角度,这是最正确的决定。

  李隆基心里颇为复杂,喜的是自己终于不再继续被挂在天幕上丢人,他总算是干了件人事。

  悲的是,他的皇帝之位就这样真正离开了他。

  也是,自从他逃跑之后,他就彻底失去了一个作皇帝的威严,那时候究竟还有谁愿意拥护他呢?

  怕是一人都没有了。

  【李隆基不仅仅是口头表示,他还做出了切实的行动。当时李隆基在路上,还有到了蜀中这过程中,先后封了四个宰相,在得知李亨已经登基之后,他把这四个宰相全部都送给了李亨,这是表示我手里完全不需要任何权力,你放心大胆干吧的意思。】

  【与这四个宰相一同去找李亨的,还有那传国玉玺。这下,李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但李隆基真的是出于一片公心吗?】

  【其实未必,李隆基对当时的战局并不是乐观的,他是持悲观态度的。但凡他认为自己能打败安禄山,当时在长安的时候就不会选择逃跑。在蜀中安定下来之后,他选择的作战计划也只是让几个儿子冲锋陷阵,他一不愿意吃苦,二不愿意背锅,李亨愿意当皇帝,大唐栽在他手里,亡国之君就是李亨,而不是他李隆基。】

  【第三点,在逃亡蜀中的整个过程,他也清晰看到了自己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拥护者了,他作为皇帝的威严在大大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算跟李亨对上,也不一定有百分百的胜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夹杂在一起,最终李隆基把皇位给了李亨。】

  [真的是算计来算计去。]

  [一种各怀鬼胎但是还要维持表面平和的感觉,]

  [从这之后盛唐就不在了。]

  李隆基犹疑了。

  他爱权力,他心里知道。

  愿意把手中所有的权利都放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天幕问到他是否出于一片公心的时候,他自己也迟疑了。

  随着天幕讲述的内容越来越接近安史之乱,并且深入到其中,百官的心情就越发沉重。

  “各怀鬼胎但是还要维持表面平和。”

  这就是那个时期的大唐吗?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竟无一人为江山社稷考虑了吗?

  再无能臣可用了吗?

  此刻,众人对安史之乱是如何发生的好奇心到达了顶点。

  但天幕始终未讲。

  天幕讲起了李隆基退位后的生活。

  这次的天幕讲的是《长恨歌》,讲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有始,便有终。

  长恨歌并未结束。

  【退位后,李隆基开始在蜀中过上太上皇的生活了。逃到蜀中后,他的生活过得好吗?】

  【我想白居易的《长恨歌》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说的是在蜀中的李隆基。他现在彻底闲了下来,马嵬坡,贵妃的死始终环绕在他的心头,他始终都不能忘记杨贵妃。在思念难以排遣,夜不能寐的晚上,李隆基创作了《雨霖铃》,这也成为以后著名的词牌名。】

  【就在李隆基日夜怀念杨贵妃的时候,新皇帝李亨收复了长安,他在收复长安之后,给李隆基接连去了两封信,表示要将李隆基接回长安,安度晚年。】

  【可是现在手无任何权力的李隆基,真的可以安度晚年吗?】

  [我记得是没有啊。]

  [好像是被幽禁了?]

  [我还记得李亨当太子时候的打压,现在李亨当皇帝了,他们好像是调换了位置,李亨开始打压他了。]

  [惨,真的惨。]

  [只能说他活该吧,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李隆基的手慢慢握紧了。

  “被幽禁了。”

  “李亨开始打压他了。”

  这竟是他的晚年?

  此时的李隆基如何都无法想象自己的晚年是天幕所说的那样,说一不二的皇帝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仰仗别人鼻息而活的废人?

  天幕的场景开始变化了。

  一身紫袍的年轻人跪在一个发须皆白的老人面前,痛哭流涕。

  老人手拿明黄衣袍,披在了年轻人的身上。

  年轻人深深弯下了腰,拒不接受这身份象征的衣袍。

  他们的背后,是守护他们身穿甲胄的禁军。

  再往后,场景更宏大了些。

  画面缩小,老人和年轻人皆变成了蚂蚁大小,棋盘格一般的一百零八坊整齐排列。

  禁军不仅仅在守护着那两人,禁军在守护着这整片区域。

  这是,长安。

  “长安回来了?”

  “回来了,一定是回来了!”

  “逆贼终败啊!”

  安禄山舔着个大肚子,皱眉冷哼。

  什么?逆贼终败?

  谁是逆贼,他安禄山是逆贼?

  安禄山往小土坡上吐了口唾沫。

  “呸!放他的屁!”

  拜了这怎么可能,他,上天选中的天之子,怎么可能拜?

  胜负兵家常事,他应该只是不在长安了,他才不会失败!

上一篇:重生七零再高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