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甚至都不如他的孙子。
李隆基瘪嘴。
【可杜甫从不记恨皇帝的“不甚省录”,他满心都是大唐子民,满心都是家国大事。】
【在辗转各地漂泊的时候,他从没有过一刻放弃过对国事的关注。】
【看到因战乱而哀鸿遍野的景象,他饱含热泪写下了《春望》。】
【大唐已然存在,这个国家依然没有改换名字,就是山河城池,一草一木,也都是曾经他所在熟悉的模样,可这国家经历了一场战乱之后,失去了他所有的元气。】
【昔日繁花似锦,杨柳低垂之地已改头换面,这里杂草丛生,荒芜破败。】
【于是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作者有话要说】
芜湖,魂好像在飘,醒来再接着码,啵啵(晚安亲亲)
第130章 杜甫之后,再无诗圣
[这首诗大家都背过吧, 尤其是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记了很久。]
[小时候读杜甫只知道那是必备篇目,长大了读杜甫总是觉得难过。]
[没被社会毒打过就很难懂杜甫。]
贺知章年轻的时候就在官场了。
他几乎是一步步看着这盛大王朝变成枝繁叶茂的模样。
而天幕上的满目疮痍之景让他无数次叹息。
“流泪的哪里是花啊, 是杜甫啊。”
“花溅泪,鸟惊心,杜甫炼字之能已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九龄点头:“若不是杜甫的那些经历, 想必难成这千古绝句啊。”
杜甫本人惊呆了。
这样好的句子竟是他能写下来的?
杜甫只觉得稀奇。
他仔细看着天幕, 将天幕每一句诗都记在心里。
【杜甫会因国事而悲, 也会因国事而喜。长安和洛阳重归大唐, 但河南河北还是战乱仍频。可这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河南河北也最终能被收复回来。】
天幕忽然传来一阵接着一阵的欢呼声。
天幕里的布衣百姓奔走相告,他们身上还带着战争所施加给他们的痛苦痕迹。
有的人衣裳缝缝补补, 却依旧还是破了的。
有的年纪大了从战场上回来, 胳膊是断的,日日受尽折磨。
有的面黄肌瘦,几乎成了皮包骨,走路都摇摇晃晃。
但此时此刻, 这些人的脸上都是欢欣的笑。
他们一同欢呼,分享喜悦激动, 并把这好消息奔走相告。
“大捷, 河北大捷!”
“什么?河北的仗打赢了?”
“赢了, 赢了, 叛军再也不能蹦跶了!”
大街小巷都是这样的呼号之声。
而院子里的拄拐老人听着围墙外的声音, 呆愣片刻。
回过神后, 他急忙跑出院子, 拉着经过的, 呼喊的人问:“河南河北, 都收回来了?”
经过的人脸上带着激动的绯红:“回来了,大捷!”
拄拐老人一手颤抖着握拳,嘴里不断重复:“回来了,都回来了!”
【听闻这两地收复的消息后,杜甫欣喜若狂,他写自己“初闻涕泪满衣裳”,又写自己“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诗中难得有这样高昂的情绪,他毕生的高昂情绪或许都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时候的杜甫已经五十岁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尚且年轻。】
【他规划着自己的回乡之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可以顺着嘉陵江走,然后换长江东下,一直到达江陵。从江陵到被,才是襄阳。】
【襄阳继续往北,是南阳,而南阳之北,才是洛阳。而洛阳,可以让他回自己的老家,也能继续到长安去。】
【杜甫所设想是路线是极为漫长遥远的,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时杜甫这一路走的是怎样坎坷可想而知。但是杜甫仅仅用了“穿”和“向”两个字,就将这路途的遥远以及这其中可能会经历的所有颠沛流离都一带而过。】
[原来这些地方间隔这么远啊,我小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呢。]
[古代没有高铁什么的,这路也应该非常难走的吧。]
[杜甫应该是因为战乱结束,高兴极了才会忽略这路上的波折。]
听到此处,所有人眼眶都有几分湿润。
这诗并不让人难过,这诗里甚至也没写什么悲伤的事情,甚至这整首诗的基调都是昂扬上进的。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大唐人啊。
他们生在大唐,长在大唐。
没有人能面不改色看着自己国家的土地寸寸消失。
他们看过太多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看着大唐的将军一个个倒在他们的面前,看着一整个家族的传承在这战争中灰飞烟灭,看着百姓在这场战乱中颠沛流离,老死,饿死,病死。
他们只是这个天幕的旁观者,而对于天幕中展示的一切,他们无能为力。
此时得知最后的河南河北也一并被收复的消息,他们怎能不欢欣落泪呢?
【这时的杜甫实在是太开心了,这次的战乱结束代表着安史之乱彻底结束,那弃城而逃的皇帝,揭竿而起的叛军,还有所有大唐百姓的颠沛流离,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此时的杜甫觉得,或许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可以结束他们饱受的折磨。】
【可现实依旧残酷,安史之乱的确结束了,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将大唐重新推举到巅峰之位。】
【这正是杜甫写下“喜欲狂”的同年,吐蕃大举入侵。历史在反复重演,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李亨的儿子,又一次抛弃了长安逃跑了。】
[都是李隆基做的好榜样啊。]
[李亨也不是什么出众的皇帝,怎么可能教的出出众的儿子。]
[后来的大唐就不是我们认识的大唐了。]
[又逃跑,真讽刺,真想给那窝囊皇帝塞回去。他就是死了也得在长安死。]
文武百官皆以为安史之乱就是盛唐的最大浩劫了,但没想到这场浩劫的余波好像始终伴随着大唐。
那个曾经繁盛的大唐气骨顿哀一样,被打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刚刚欣喜欲狂的百官都呆滞住了。
吐蕃大举进攻?
哥舒翰气坏了!
他还没去找吐蕃的麻烦呢,吐蕃就敢大举进攻打大唐?
这是喝了几斤酒,吃了几两肉,真的儿子爬到老子的头上,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哥舒翰跃跃欲试想提刀上马。
且等他回去的,他进吐蕃杀一百八十个来回不带拐弯的。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神情也严肃起来。
吐蕃大举进攻?逼地皇帝再次弃城而逃?
二人对视一眼,守卫大唐之心越发激烈。
他们二人誓守边关。
李隆基急的掐人中。
他就说李亨那瘪犊子靠不住,不仅他靠不住,他生的儿子也靠不住!
还得是他的太子李瑛好啊,生出个省心又出息的儿子。
看着天幕那唐代宗逃跑的猥琐身影,李隆基只觉得他的孙子李倩像是冉冉升起的光。
在李倩身上,他能看到延续大唐繁盛的希望。
李亨在家害怕极了。
他抄起扫帚就开始找儿子。
儿子,儿子,究竟是哪个小瘪犊子弃城而逃了?!
到底是哪一个,该揍谁?
李亨是又担心自己父亲李隆基因为他争权对他猜忌更重,又气愤收回来的长安毁在了自己儿子手里。
李亨怒气冲冲想着:都揍一遍吧,他不偏心,每个儿子的屁股都得挨两下子。
【想着“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杜甫不仅仅忽略了路途上可能面临的颠簸,也忽略了他一身的病痛。他觉得自己尚且年轻,可他这一生四处颠沛流离,他的身子已经不再硬朗了。】
【他无依无靠,一无所有。肺病,糖尿病,风痹等各种病状都一股脑往杜甫身上跑。两年后的杜甫已经几乎抬不起他的胳膊,连左耳也已经聋了。】
[呜呜呜我的子美,才五十岁啊。]
[是啊,按理说五十几岁应该不能有这样多的病的。]
[可见杜甫这么多年过的是什么日子。]
韩休叹了口气:“漂泊流离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但确是诗圣真实经历的。”
“这么说,杜甫这一生几乎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啊?”
宇文融唏嘘着。
李林甫淡淡道:“没有这些经历,想必也成就不了一个诗圣。”
颜季明道:“可我总还是希望他能过的好一些的,他至纯至善,心怀家国天下,不该落的一身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