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沓
宇文融更凶了:“还骂我!你之前可不是这样的,你之前再讨厌我都会装作脾气很好的样子不说话的!”
宇文融总结:“你变了!”
李林甫骂了宇文融,心里非常快乐。
哦,原来扯下面具的边边角角,就已经能感受这种快乐了?
宇文融决意不再跟李林甫说话,他也要偷偷学习去,不能让李林甫这文盲跑在前头。
天幕上的李白载歌载舞。
这不再是那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李白。
这个李白道:“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整个长安城的人都在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杜甫点头:是啊,世人说他是圣贤,可圣贤实在是寂寞的。
杜甫想着天幕之中自己那百年孤寂,叹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啊。”
在为天幕上的李白而激动的碎嘴子怀疑地看着杜甫:“你的偶像不是李白吗?”
杜甫茫然:“对啊。”
碎嘴子更逼近一步:“那你作诗怎么有我偶像的味道呢?”
杜甫心虚。
为什么,因为我就是杜甫啊。
但告诉你我就是杜甫,不是有点太尴尬,且有些吹嘘卖弄了吗。
杜甫打着哈哈:“我刚刚也背了背,杜甫写的那些诗。”
碎嘴子的表情已经变了。
他敬仰地看着杜甫,郑重其事握住了他的手。
杜甫惶恐。
完了,这回真暴露了?
碎嘴子:“好兄弟,教教我!你这是天才啊!”
杜甫:……
虚惊一场。
长安城的百姓从来没有这样兴奋快乐的时候。
“圣贤皆寂寞,饮者留其名,我也爱喝酒,我是不是也算个饮者?”
“算算算,怎么不算呢?”
“哈哈哈哈,没想到有一天,我能跟圣贤同时出现在诗仙的诗里啊。”
“我喜欢诗仙!”
“饮者,饮者,走啊,喝酒去!”
于是极多的人往长安的各家酒馆奔走。
这日,酒馆赚的盆满钵满。
这些寻常百姓在平日里,各有各的烦恼。
而就在今日,他们也学着诗仙李白,暂时丢掉烦恼,欢聚一处,举着酒碗也当了一回能留其名的饮者。
酒不是佳酿,也并不淳厚。
但谁说只有品美酒才能得到快乐呢?
长安街,熙攘的人群之中,是也打算去酒馆的李白。
他步伐轻快,身姿挺拔,嘴里念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好诗啊,好诗!”
周围有人听到了,三三两两来搭话:“你也觉得这诗写的好?”
李白欣然点头:“是啊。”
众人一副你真有眼光的表情看着他。
有人言:“有谁会不喜欢李白呢?”
还有人言:“我要是能见诗仙一面,那我死而无憾了。”
李白歪头看了看,嘴畔笑意更深:“会见到的。”
【作者有话要说】
写一章发一章,啵啵=3=
第140章 李白入狱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贺知章道:“刚说完饮者留名,李白这就提到了陈王。”
宇文融探头:“陈王是谁?”
韩休道:“陈王是曹植。曹植在《名都篇》描写东都之美景,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这是用典呢。”
张九龄点头:“李白这是极度自信, 敢以陈王自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一斗’,李白这是要分走天下八斗之才啊!”
贺知章哈哈大笑:“是他李太白的风格!”
李林甫默不作声在记着知识点。
宇文融干瞪着两个眼珠子只觉得很厉害。
李白厉害,这些马上就能明白李白典故的同僚们厉害, 大家都厉害。
要说经济跟搞钱, 宇文融还能有点话说,但现在说起了文化,宇文融是一窍不通。
他像是一个靠着吹嘘简历而获得大厂工作机会的新手小白,站在各位文坛巨佬面前显得无比弱小。
天幕上, 李白将手中一坛酒给喝地干干净净。
酒是激发他诗性的东西,而喝了一肚子酒的李白, 从不觉得“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极高的起点是困扰。
因为他是诗情能一高再高, 可比天齐!
于是李白朗声说出这诗的最后一句。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句话, 将筵席之上的气氛推上了顶峰。
文武百官在激动, 长安城里的百姓在激动。
李白可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 他们喝几杯酒怎么了?!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 会喝酒的只觉得馋虫被这不长不短的一首诗给勾了出来,不会喝酒的只觉得今日,他们就得尝尝这酒是什么味道,是苦是辣,还是甘冽清甜。
“万古愁用一杯酒就能消除,我也要买酒来尝尝。”
“你说李白在愁什么呢?”
“不知道啊,但是这一杯酒下肚,李白应该是没有愁了吧?”
【这首《将进酒》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八年后所作。时间并没有磋磨李白的半分自信,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被重用也并没有让李白郁郁寡欢,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人群之中总有一些不合群的声音。
“我看李白是没什么好愁的吧?”
“是啊,家里经商,经商就是有钱啊,所以他能到处玩乐,还有,他在长安捞了不少的赏赐呢。”
“赐金放还赐金放还,他有钱才能那么潇洒。”
“能拿五花马千金裘换酒的,想来这东西本来就是李白随处可见的?”
“钱堆出来的一个诗仙吧。”
【李白本以为他的人生不会再与官场有什么瓜葛,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在庐山安稳过日子,逐渐产生了避世的念头。】
【可命运再一次找上门来,这回找上门的不是李隆基,李隆基已经逃去了四川,他的儿子李亨也已经登基。找上门的是李隆基的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
【永王李璘的位置很尴尬。李隆基下诏封他为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镇守江陵。此时李璘手握重兵。】
【而就在李璘受封不久后,太子李亨登基为帝了,李隆基没有反对,甚至把玉玺送给了李亨。于是手握重兵的李璘就成了李亨的眼中钉。】
【李亨下令让李璘去四川找李隆基,这是想让李璘放下手里的兵权。但李璘不听,他准备像东晋那样,割据一方。】
【李璘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时期找上了李白。李白在大唐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读书人几乎都听过李白的大名,把李白招揽麾下,对李璘百里无一害。】
【而正好,此时的李白就庐山,庐山正是当时李璘的管辖地。】
【为什么后世大多数的人都说李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个好的政客呢,因为李璘所处的尴尬局面,李白没有看到。】
【李白看到的是李璘三顾茅庐想请他出山,看到的是李璘所许诺给他的位置,看到的是一个实现辅佐帝王梦的机会。】
【看,曾经的皇帝李隆基对他爱答不理,把他跟那些陪他玩耍的文人放在一起,想起他的时候才把他传唤过去,而现在的永王李璘,为了请他出山,甚至多次来庐山呢。】
【李白也没有明白李璘看重的其实也不是他的政治能力,而是他对全天下文人的感召力与号召力。】
【于是李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拉上了李璘的船。】
[其实李白也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是啊,就因为李亨差点把李白给杀了,我才那么讨厌李亨。]
[他跟李隆基争权害了多少人啊。]
[还有那睢阳之战,真是算着张巡什么时候死的才派的援军。]
[创死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