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日化1981 第75章

作者:大江流 标签: 爽文 升级流 年代文 成长 穿越重生

  哪里想到,这位年轻的周经理,居然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自信!这样的思想高度!

  可想想她难道说的不对吗?国家日报是什么地方,怎么可能想不到报纸发出后一号店的处境,怎么可能明为表扬实际让一号店倒闭?

  再想想看,百货大楼这样的服务态度真的是对的吗?怎么可能呢?那么就如周经理所言,一切应该向着好的地方发展,怎么可能让一号店倒闭?

  不少人都恍然:对啊!周经理说得对!错的永远不会成为对的,但对的即便历经艰险也是对的。

  不少人忍不住地给周渔鼓起了掌。

  而哗啦啦的掌声中,王建和一号店的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的都是兴奋的表情,只有王一面如死灰——这哪里是撤柜,这是将他们钉在了顾客的对立面,钉在了耻辱架上。

  这么多人,想都知道,这事儿肯定会传出去的。就算没有人自发的传,一号店也不会让这番话消失的。

  以后,南河日化自私自利鼠目寸光不想为人民服务的这臭名声是坐实了。

  那不是行业里的笑话了吗?

  怎么……他都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了?

  周渔根本没空搭理他,而是接着说:“刚刚那位同志说,难不成非硫磺皂不可吗?我告诉大家不是的。海市日化最近出了一款叫做杀菌皂的,也是有杀菌功效,还有南州肥皂厂最新研制的大黄药皂,采用了中药大黄,有抑制皮炎的功效,都是可以的。”

  “大家可以放心,一号店的商品绝对有质量保证,欢迎大家去那边的柜台挑选使用!我们这里需要搬一下东西,打扰大家了。”

  立时有人就说:“没事的,赶紧搬吧!”“对啊,我们也不想买!”

  而那六位小姑娘也说:“那我们就去试试这两款,我们不用硫磺皂了!”

  一时间,剩下的柜台人更多了,刚刚还热闹的南河日化柜台冷清了下来。

  那么多人,东西摆在外面再多也有限,很快就搬完了,王建叫着王一去会计室结账,王一到回去都昏昏沉沉。

  倒是薛兰山瞧见他回来了还问:“怎么这么久?”

  王一是真恨死薛兰山了,又不是他想撤,都是薛兰山的主意,这要追究起来,自己肯定跑不了。

  想了想,他干脆瞒了一半,只说了周渔让当众撤柜的事儿。省的薛兰山有准备,提前甩锅给他。

  薛兰山气的直接拍了桌:“真是小人!”

  倒是一号店的人,听了都挺振奋的,原本是看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关门的担忧,如今却是他们辩论就辩论吧,反正我们生意越来越好的淡然,服务态度更好了。

  连食堂都说:“今天晚上的米饭包子比平时多了三成,前几天他们都心情不好吃不下,今天可算是放开吃了。”

  周渔:……

  当然,王建和张小翠作为一号店的负责人,是最兴奋的,他们也觉得周渔说得对。

  等着周渔一回办公室,跟着的王建就忍不住说:“经理,你说的可真好,我心里都亮堂了。我想把这话传出去,让更多的顾客知道,也让更多的供应厂知道。我猜想,有了这句话,能安不少厂子的心。”

  周渔其实也是这个想法,她点点头:“想做就去做吧。不过,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别人的回心转意,不是说已经有十来家民企找咱们了,仔细考察一下,留好后手。”

  王建连忙点头,他还是很担心:“经理,你说这场辩论还需要多久啊。”

  周渔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她的推断,但是绝对是空穴来风。记者徐飞采访完刘庆芬是八号,当天晚上就回了京市,依着她对记者的了解,这篇稿子大概在九号十号就写完了。

  而专题里的京市百货大楼事件,其实是五月发生的,周渔猜测,这个专题里的两篇文章是早就写好了,只是缺一个正面的例子迟迟没发。

  那么最晚这个专题十一二号就可以上报了,为什么拖到了14号才出来。

  周渔的推测是,这样的选题一定是经过了相关部门审核的,既然能登出来,那么一号店多雇佣几个人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他们还有其他漏洞吗?没有!

  所以,他们得到支持只是时间问题——无论这场讨论是不是有意的。

  因此,她只能说,这场讨论绝对不会几天就结束,可能是半个月,可能是一个月,她说:“总不会比我们开起一号店还耗时。但我们要趁机做好准备,这么好的机会,一定得利用。这样,你帮我订一张一个星期后的去京市的火车票。最近几天,随着今天的话露出,供货厂那边,应该会有好消息,你盯着就是,我去做点事。”

  王建现在是对周渔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原先觉得同样是倒卖东西,为什么周渔能做大,他不能——是因为他不会养蘑菇,没技术。

  现在他知道不是的,差远了。

  周渔倒是没去别的地方,而是带着请了假的刘庆芬回了一趟南州,去了一趟南州制片厂!

  刘庆芬是报纸投递员,她先看到了专题,也先看到了一些对一号店的批评,很是担心,觉得自己为周渔惹麻烦了,就专门找了来,跟周渔道歉:“我可以去跟他们说,你们真的很好,我可以作证的。”

  周渔当然不用她作证,不过,她问了刘庆芬一句:“如果有机会能帮到我们,你愿意吗?”

  刘庆芬毫不犹豫:“当然!”

  于是这次周渔带着刘庆芬见了一下是导演也是给周渔画一号店复原图纸的画家徐一骏。

  南州制片厂的那部故事片终于开拍了,徐一骏兼职了大半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刻,周渔找来,给他打电话,他就一句话:“不接画稿。”

  周渔在电话里说:“不是画画,是广告。”

  徐一骏拒绝的很干脆:“你们一号店要拍广告啊,但凡我有点时间,我就接了,可是我没空。我给你推荐个导演吧。”

  周渔说:“不是一号店的,是个公益广告,关于服务态度的,我要放在国家台播放。你拍吗?你不拍我找别人?”

  周渔还没放下电话,就听见徐一骏在里面喊:“拍拍拍!如果能在国家台播放,我肯定拍。可你怎么能保证放呢?”

  周渔说:“这是我的本事,也是我的承诺!来不来?”

  徐一骏:“我现在就来!”

第56章

  周渔是在上次见徐一骏的饭店给他打的电话。

  等着挂了电话, 周渔就跟老板说:“多少钱,我给您。”

  对方直接笑了:“周经理,你是不认识我了, 不用给我钱!咱们可是老合作关系了。”

  周渔抬头仔细看, 不多时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她在化工厂宿舍跟前卖蘑菇的时候, 第一个来批发蘑菇的私营饭店老板。

  “你是徐立生?”

  徐立生立时点头:“对,就是我。上次你和徐一骏过来吃饭,我就瞧着你像,可是不敢认, 这次你一过来我就盯着看了, 这会儿能确定了。”

  周渔笑着看这间饭店, 可是不小呢,桌子就有十桌, 这会儿不是饭点,没什么人,但上次吃饭的时候人可不少。

  周渔说:“生意挺好?”

  “托了你的蘑菇的福了。那会儿刚刚开始干, 也没个吸引人的办法, 恰好利民餐馆推出了牛肉草菇,一下子出了名。我买了你们的蘑菇, 用了你的方子,一挂出去, 你猜怎么着?”

  “顾客如云!”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这家店一下子就起来了。这都半年多了, 我们生意一直可好呢。我兄弟姐妹也有不少开饭店的,都走的一个套路,都起来了。”

  “现在你可能不知道, 我们常年买着你们门市部的蘑菇呢。”

  他说得喜气洋洋,周渔也愿意听,买东西自然是为了挣钱,但因此有好消息,谁不欢喜?

  不过徐立生也不是说起来没边的性子,聊了几句谢谢周渔,大抵是听见周渔给徐一骏打电话了,就跟她说:“徐导演肯定会同意的,这个故事片他拍的憋屈。”

  周渔上次就听说,徐一骏明明干了所有事,却只是个副导演,这会儿听见徐立生这么说,就问:“又有什么困难?”

  徐立生叹口气:“导演把他的剧本改的乱七八糟的,可偏偏他们厂可能近一两年,就开这一个故事片了,不干就没工作,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天天上班跟上坟一样。”

  “您这里要是靠谱,他肯定愿意跟着您拍!”

  周渔挺奇怪的,“徐老板,你们都姓徐,怎么他的事儿你都知道?”

  徐立生笑了:“我是他小叔。”

  正说着,就瞧见门口一辆二八大杠嗤啦一声停了下来,留着长发的徐一骏长腿一收,就从自行车上下了来,还没进屋,先往里面看了一样,瞧见周渔,立时打了招呼:“周经理,久等了!”

  周渔看了看表,从挂电话到出现,一共用了15分钟,果然来的迅速!

  这当然不是周渔的魅力,是国家台三个字的魅力。

  徐一骏惦记得很,自行车一锁,就冲了进来,第二句话就是:“周经理,你要拍什么?”

  周渔说:“公益广告。”

  这四个字在1982年,显然是太陌生的东西了,徐一骏皱着眉头想半天,最终坐在了周渔对面,问她:“什么意思?”

  周渔就说:“广告你肯定知道。公益的意思是公众的利益和福祉,加在一起就是通过广告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倡导社会优良习俗,新风气。”

  这个是比较官方的定义,周渔说了个通俗的,“我们一号店最近的事情你知道吗?”

  徐一骏还是很关注的,点点头,周渔就说:“就是拍一个倡导服务业好好服务的广告。”

  徐一骏倒是听懂了,不过他挺有疑问:“这东西我就没见过,你从哪里看到的?这行不行?拍了人家要不要?”

  周渔说:“的确没人拍过,我也是看一些杂志上的翻译稿瞧见的。要不要得看时机,你看最近事情这么大,难道不需要由国家媒体出现进行新风向的倡导吗?”

  “所以,拍了肯定会要的。”

  徐一骏倒是认同,不过他大概是被制片厂忽悠多了,心眼也多了,又问了句:“你确定能放国家台吗?你跟他们广告部联系好了?周经理你真是深藏不露,那么多报纸批评你们,你连国家台都能上了。”

  周渔实话实说:“没有,你拍好了我把录像带带过去。不过……”

  她的话没说完,徐一骏就腾地一下起来了,“你这什么都没有呢,还国家台。周经理,你在我心里是个靠谱的人啊,你怎么能这么干?”

  他扭头就想走,周渔就说:“我话没说完呢,我去联系人,可以免费当公益广告放就放,不能的话,我还不能花广告费上?我没钱吗?”

  “徐导,你在厂里拍那个故事片,受排挤还劳心劳力不得好。给我拍,首先我付钱,其次就是个很简单的短片,一共用不了几天时间。”

  “可能得到的是什么,国家台不播,你有钱,还跟我们一号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条比画画容易的财路吧。要是播了,那就是全国第一条公益广告。就这一个名头,你就能在广告圈立起来。先拍广告,再拉赞助拍故事片,什么事都自己做主,不比在这儿强!”

  “你的故事片能确定会红火吗?一切都没有定数,为什么不给自己多条机会呢。”

  徐一骏本来还准备走呢,周渔这话说了,他就不动了。后面徐立生过来,直接将他扯过来按在了座位上,拍了一下脑袋:“周经理说的有道理。”

  徐一骏显然也是认同的,就是刚才动作太快起来得太早了,有点没脸,现在又被按下了,算是有了台阶,想想厂里自己跟老黄牛似得干活,得不到重用还被人压着,心一狠,也不要那不存在的破面子了,“周经理,刚刚对不住,你说说,你想拍什么样的?这事儿宜快不宜慢,咱们尽快搞定。”

  徐一骏的确是个能手,周渔跟他聊了两个小时,一晚上时间,剧本和部分分镜就出来了,一个星期后,周渔满意地带着带子、周三春和张小翠去了京市。

  南州离着京市不算远,也要坐十几个小时,周渔托人买的是卧铺,晚上上车,第二天早上到,算是比较舒服的。

  张小翠是昨天才通知的,这会儿还挺不明白,怎么把她带上了?

  一号店周渔点了王建和张小翠负责,当时并没有分出大小,不过在筹备过程中,王建学历高,脑袋活,尤其是找那些装修材料,跟装修队对接方面,出了大力。

  张小翠就找到了周渔说:“来省城的时候,我还想着,我是梅树村出来的,我得给梅树村争气,当个正经理。可在一起干工作我就发现,王建比我强,我服气。所以我愿意干副的,跟他多学习。”

  因此,一般情况下,张小翠留守,王建冲锋,这是他俩已经形成的默契。

  但这次周渔却把自己带上了,张小翠有点摸不到头脑。

  等着开车了,大家都收拾好了,张小翠就忍不住问周渔:“经理,咋让我来了?一号店的事儿,王建比我更清楚。”

  周渔说:“不止一号店,还有别的任务,打听打听人什么的,说说八卦什么的,王建这个不行。”

  张小翠一听是这个,那就不担忧了,她可是老梅树下的八卦积极分子。心情放松了,她话就多起来,这一个星期,周渔是在南州拍广告,一直没回省城,她赶紧趁机汇报。

  “经理,自从你那天现场让南河日化撤柜,并说了那些话后,原先得有三分之一的供货商要求不再合作了,但这个星期,他们都不提了。”

上一篇:病弱女配和男主HE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