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小说的宅叶子
“139斤”
“棒棒棒!”
“下一个更高!”
吼的在看什么现场比赛似的。
“142斤。”
“啊啊啊啊啊——七婶我们猜对啦!”、“太好啦!”
不知的人还以为他们烨国加入WTO国际世贸组织,或今天申奥成功了呢。
实际上,超过120斤的猪肉今年收购价格为一斤一块五。
即王家沟辛辛苦苦养一年猪,收入一共141+139+142-120?3=385元,看似还可以,但这是全村几百人一起分,分到人头上不到一元钱,的亏村里还留有两头能分肉的年猪打底。
见证过现代人咸鱼摆烂,直面过末世人性泯灭,叶榆不是很能理解这种永远积极向上的精神活力。
但她觉得自己下乡这段时间是有改变的,不然也不会被花菲菲拉到这里来,或者煮酸菜鱼的时候大方分他们一人一勺子汤(花菲菲仨:这很大方?)
在这一刻,叶榆也被这种欢呼雀跃感染地嘴角微微上扬。
其他大队的人满头疑问,倒不是疑问王家沟的人为年猪欢呼,往年养猪不到120斤的大队还有哭嚎着跟农副站干事下跪恳求的,他们好奇的是为什么王家沟的村民和他们村知青竟然相处的这么好。
红旗大队的大队长和村干部也在,他还看见他们队的两名知青完全融入其中,为王家沟的收获而欢呼蹦跳。
???
什么情况?
他们红旗大队养的猪可是甩了王家沟好几条街好吧?不仅养猪的数量多,一共十几头,而且因为有渠道买了一点点猪饲料,最重的一头可是有250斤。
绝对能评为平泉公社的明星猪,年末在公社大队代表大会上,公社社长肯定会当着全公社领导的面狠狠夸他们。
一百五十斤的猪有什么了不起?
红旗社大队长丁向松不解,一向好胜心很强的他还有了醋意。
在农副社干事给每个村结算收入和颁发今年年猪宰杀证时,丁向松凑到王家沟大队长王志明身边。
他装作不经意地问:“你们队知青也来了啊?这些娇生惯养的城里人,干啥啥不行,闹事第一名,你们捧着他们干嘛,嫌弃吃的白饭不够多?”
其他大队长似乎都同意这个说法,还有当场举例极力贬低批评知青这个群体,甚至上升为城里人真没用。
“新兵蛋子混入老兵群还得一年半载,这才几天,你们就给人下定义,觉得人家是光吃饭不干活?”
王志明翻了个白眼,他也算听了一路本地人和知青们的矛盾,本来还以为有些夸张,结果没想到这都是收敛了说的。
也是希望那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过的好一些。他又劝:“十几年都在读书,他们再年轻力壮,也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年轻力壮?他们力气比不上咱村六十岁老大爷,”丁向松语气肯定,“就他们那怂样儿,再给一二十年每天也挣不了十工分。”
“呵呵,我们村里现在干活最厉害的人还正是一个城里娃。”
各位大队长都不信。
见王志明一脸笃定,又思及退伍军人身份,他们把怀疑目光看向韩景几个,非红旗大队的把杨秀秀和赵春娇也算了进去,但他们很快也把全部女知青排了出去。
重点看俩男的。
韩景高个子又怎样,人瘦得跟个竹竿一样,感觉风都能把他吹跑;徐飞稍微好些,但这个时代就没怎么见过胖子,他也不胖,个头一般般,长得文文气气,还带了一双文化人才有的眼镜。
还是不信。
王志明才不管他们信不信,他也没有义务为他们解释。
正在这时,上交的猪群突然失控,纷纷跳出栏杆,农副站的人一时半会愣是没把这些横冲直撞的野猪控制住。
尤其是那头二百五十斤的猪,十分有活力,带头冲在最前面,不仅撞倒了两人,又从栏子里跳了出来,冲向人群。
虽然家猪的战斗力与野猪肯定没法比,但两百多斤的东西猛一下子冲过来,从视觉上看,就还挺可怕的。
人群一阵骚动。
不等彪形大汉们重新将“明星猪”控制住,一个身影冲了出来。
但见叶榆伸出左手把韩景徐飞推开,右手拉着
花菲菲一个侧身,避开这头明星猪的横冲直撞,再“轻轻”踢了它一脚。
好消息:
猪没飞十几米。
但二百五十多斤重的猪,在叶榆那看似没怎么用力的一脚下,一下子倒地,还侧身翻了个圈,惨叫两声。
“……”
全场寂静。
丁向松等大队长他们终于相信王志明口中的“干活第一知青”是真实存在的,再也不敢乱下海口,他们瞅来瞅去,还是不敢相信竟然是这一位漂亮女知青。
真是人不可貌相。
第40章 投稿素材
上交猪后, 全村的人慢慢分散,各办各的事儿。
到下午再在平泉镇口集合,没有特别具体时间, 只说午饭后, 迟了财叔也不等人, 自己背着东西走回村。
叶榆他们几个还是在一块儿,杨秀秀和赵春秀仍旧跟着, 刘红梅母子和桂花嫂告别后便离开了, 刘红梅要去学校里探女儿王小妹,桂花嫂有亲戚要走。
知青们则统一先去邮局。
到邮局一打听, 有沪上的包裹, 花菲菲家里人给她寄了两个大包,韩景的包裹也有一个,也不小。
花菲菲嘴甜,没过多久与一名邮局干事熟络起来,只说东西先还是寄存在这儿,等他们今儿个逛完街再来取。
然后是寄信寄东西。
每个人都有往家里寄信, 徐飞、韩景、花菲菲还有寄向报社的信。
叶榆建议他们多寄几个报社, 这年头虽然文化受到冲击,报社倒也没有倒闭, 燕京市就有好多家挺有名的报社。
只是当前报纸的内容着实混乱没眼看,连唯一一家儿童报社也不再出新了,天天把什么王小二的故事、雷锋故事翻来覆去登印,小人书也出的谨慎。
不是说这些故事不好,只是看报纸杂志的人闭着眼睛都能把明天内容背出来,而报纸杂志的意义不该主要在一个“新”字吗?
话说回来,在这种特殊时期, 非常符合主流的知青,文章写的不错的话,登报的几率还是相当大的。
徐飞仨也听从叶榆的建议,把能找到地址的报社地址都投了一遍。
赵春娇问:
“叶榆同志不寄吗?”
“不了,写不出来。”叶榆摇摇头,她倒不是完全没内容写,只是不想迎合主流,更写不出徐飞那种激情四射的文章,真登上了报反而给自己惹事。
杨秀秀正在把自己的家书拿出来重写,把调料的事情给添进去。
六人里面寄东西的只有叶榆一个人,寄的东西也不多,两坛子委托花菲菲做的鸡肉酱或烟熏鱼。
一开始本来想直接寄肉干的,被徐飞提醒,才想到这些肉的来源不好说,做成鸡肉酱和烟熏鱼放在陶罐里密封再包裹,邮局的人哪怕知道这是肉酱,只要不打开,他们也不知道其中肉含量超过八成。
绝对奢侈品。
寄东西的时候,叶榆控制不住低气压。
杨秀秀和赵春娇不解,寄完信的花菲菲偷笑着跟他们解释说:“人是铁,饭是钢,小榆对吃的特别执着,执着到有一丢丢的吝啬。
看出来了,看出来了,这绝对不止一丢丢。
“小榆?”
跟刘红梅学习的吧,这称呼改得挺快,不愧是自来熟。
叶榆瞅了她们一眼,说人坏话能不能不要当面?
不舍归不舍,她的情绪也自我调节得飞快。
当他们走出邮局,看不见肉坛后,叶榆周身低气压已彻底消失,这个每次叶榆吃肉分他们半勺肉汤都很不舍,但他们吃下肚时,她又很快忘记一样,不过心。
在叶榆的世界里,仿佛没什么后悔不已,只有向前看。
“活在当下”,这是他们在叶榆身上看到和学习到的东西。
平泉镇有两条主干街,呈“L”型。
其中,农副站、邮局、卫生院等在一条主街上,供销社、国营饭店、镇中小学、G委会等在另一条主干街上。
几人从邮局出来,拐过“L”型角弯,走向另一条主街的供销社。
当他们刚从拐角靠近这条主街时,先是听见喧哗嘈杂的声音,再看见街道两边站了满满围观热闹的群众。
有镇上居民,也有赶集村民。
“这是在举行什么活动吗?难道是庙会?”花菲菲既新鲜又好奇,过去她遇见过一个北方叔叔,听他讲小时候庙会的故事,一直都很向往。
“现在这情况敢开什么庙会吗?”叶榆听着耳朵里传来的声音,拧眉,“不是什么好事儿。”
话音刚落,街道中间走过来一行人,十多个带红袖章趾高气扬地呵斥着中间七、八个挂牌的,牌上写有关于他们的黑五类相关罪名,公开示众。
但除了两个抢劫罪外,其他人的挂牌内容都一言难尽,不是“周扒皮”地主老财、就是“右翼”知识分子。
平泉镇的人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不了解具体情况,只当这些人全都是坏人,指指点点、议东议西。
臭鸡蛋、烂白菜是没人扔的,鸡蛋一个多贵啊,烂白菜能喂猪,红袖章再怎么鼓吹,围观群众都只是看个新鲜,毕竟他们和这些挂牌的人大多数陌生。
“的确不是什么好事情。”知青们全都沉默,他们在城里都见过这个。
起初不是没有人反抗,也不是没有人为一些真的无辜者求情或愤怒,但除了自己也折进去,没有用;自己也折进去也把,最怕的是将自己家人也一并连累。
于是理智的人逐渐沉默,随波逐流,而更多的人和这围观人群一样,什么都不懂,当了坏人手中的一把刀。
还以为正义。
这些挂着牌子的人在街上逛一两圈后,大概率都会被送去附近一个农场。
说是农场,其实更全的名字叫劳改农场,目的是劳动改造,劳改农场里的活可比生产队的环境条件恶劣得多,干的活也很好艰辛,开荒、建场、修路、修水库样样都有,且他们被迫失去自由。
其实燕京附近的农场还算好的,没多少可开的荒,平泉镇水库要么像王家沟生产队一样不缺水,要么水库早已修建,分配到他们头上的活计始终有限。
有些人被分配到土坡高原、茫茫草原、戈壁沙滩,风餐宿露,开荒建场,恶劣的环境也让他们折损率惊人。
几人并没有围观这种热闹的兴致,隐在人群等他们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