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尊首辅养成记 第1章

作者:史官提笔 标签: 爽文 朝堂之上 正剧 穿越重生

  本书名称:女尊首辅养成记(科举)

  本书作者:史官提笔

  杨思焕作为杨家的顶梁柱,必须好好读书,那生不出女儿的大哥、穷得叮当响的二哥,都等着她来撑腰呢…(1V1.HE)

  励志版简介:穷试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考科举、入仕途,为家人与属下撑腰,走上人生巅峰。

  排雷:1.男生子

  2.虽然是女尊世界,但是男女主并不只是简单的把男女意义互换。男主非娇弱型。

  【tips:“作者有话说”后面的内容不算入正文字数】

  感谢画手大大“永恒友约”手绘封面

  内容标签:穿越时空爽文朝堂正剧权谋女尊

  主角视角杨思焕周世景配角朱承启

  其它:科举,权谋,朝斗,励志

  一句话简介:(科举)顶梁柱,要争气。

  立意:穷试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考科举、入仕途,为家人与属下撑腰,走上人生巅峰。

  

第1章 童养夫的习俗

  题记

  犁朝男子主内,地位低下,农家素有童养夫的习俗。

  女孩儿抓过周便娶亲,宗族亲人打个商量,从外乡抱来穷人家的男孩子敲锣打鼓娶回家,待女孩儿行过成人礼便与那童养夫圆房,盼来年添个大胖闺女以续香火。

  云溪镇隶属山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江南水乡,人杰地灵,山清水秀。

  “月光光,照地堂,骑白马过窑房,娶个媳夫十七八,不知是哥还是大。”(大:二声,意为爹)

  这原是关中的民谣,跟着商队一道流到云溪镇下的小墩村,落到周世景耳中。

  夜里周世景坐杨思焕的病榻前,看着床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少女,心情复杂。

  正文

  杨家小院的屋檐下挂着一盆吊兰,窗边的书案前趴着一个少女,少女身着素白直裰,眉眼拧作一团,长叹一口气:“天呐,未免太扯了…”

  半个月前杨思思还是南都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正忙着为第二天的量子力学期末考试做准备,眯了眼睛睡了一会儿,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穿越了。

  凭着原主的记忆她才知道,这个是个女尊国,一切都和明朝相似,只是男女的地位完全颠倒。好在她是个女儿身,不必低眉顺眼看男人的脸色。原主和她有缘,也姓杨,不过是叫杨思焕,是杨家唯一的女丁。

  环顾四周狭小的空间,右侧墙边立着一个半新不旧的木头架子,上面挤满各种书,这些书是祖上传下来的,否则凭眼下的杨家自是买不起的,有些历过七八十个年头,比村口的老槐树还老。

  身后的矮墙前支了一块木板,墙后便是粮仓,里面干干净净,连老鼠都没有一只。房间的窗户很大,几乎占了半张墙,以便叫光亮透进来,好省些烛火,这便是杨家的书房。

  杨家往上数四代也是中过进士的,只可惜她曾祖母年幼贪玩,不喜读书,她祖母这代家中已经很潦倒了,到她母亲这里倒是好学上进,却也考了三次才中举人。

  也是天晓得,杨思焕母亲是个病秧子,当日报录官一进门便读敕书,她听了敕书之后当即喜晕过去,当场灌了一壶温水下去才将她救醒,醒来后逢人便傻笑:“咦,好了,我中了…”没几日就一觉睡死在床上。

  母亲过世时杨思焕才四岁,她还有些印象,杨思思不禁感慨,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范进中举”嘛,感情《儒林外史》也不是瞎编的。

  杨思焕正叹着气,听到自己肚子叫了两声,她来的半个月唯一沾到的荤腥只有两块油渣子,那是她做屠妇的嫂子送来的。

  原主今年十四岁,她上头有两个哥哥,都已嫁人了,大哥哥嫁给一个穷秀才,他嫁过去四年,连生了两个男孩,公公不高兴,公媳关系很僵,就连这回她生病差点一命呜呼大哥哥也没敢过来唠她。

  二哥嫁了一个屠妇,那屠妇不识字但生性爽快,人虽粗了些,却是个会疼人的。加上她二哥嫁过去头年便生了个女儿,一家人小日子现在过得也还凑活。

  前些日子杨思焕病倒了,她二嫂就提了一刀肥肉来看她。

  便是那一小刀肥肉,在杨家也是不常有的,在杨思焕的记忆里,一般只有年节她爹才会去集上割两刀肉,瘦切成末,肥的炸油,留着能吃小半年,炸脆了的油渣子和咸菜、豆腐炒在一起便是难得的美味。

  杨思焕正回忆着半个月前吃过的那两块油渣子,肚子又叫了两声,她随手端起桌上的杯子给自己灌了一大口水。刚搁下杯子,左侧堂屋里走来一个身形颀长的青年。 :

  青年身着灰色布衫,眉眼间带着一丝忧郁,墨眉微蹙,看起来就像是画中走出的人,只是身上随处可见的补丁煞了风景,他便是杨思焕的童养夫周世景。

  正是八月农忙时节,周世景一大早就和公公下地刈稻,杨思焕虽是女子,却体弱多病,又要读书,家里的农活全是周世景与杨思焕爹来干。

  杨家自家田少,稻子很快就割完了,公媳两人却也没闲着,又去帮别人家割,好换些小钱留给杨思焕买纸笔用。

  周世景提着饭桶走进门来,看到杨思焕喝凉水不禁皱了眉:“你病才好,还是少喝些生水。”嗓音浑厚,不似其他男子娇滴滴的那般。

  杨思焕“哦”了一声,顺手接过他的饭桶,从里面取了两个馒头并一碟榨菜丝,嚼了两口馒头随口问他:“你们今天是给哪家帮工?”

  周世景正给她续热水,应道:“刘员外家。”

  杨思焕噎了一下,她记得刘员外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午饭一般都只派馒头和咸榨菜,女人力气大饿得快,一般会发三个馒头,男人只给两个馒头。

  这桶里有两个馒头,说明她爹和周世景每人只吃了一个馒头,杨思焕鼻子一酸,扭头看了一眼周世景,他正在给她收拾桌子,他嫁过来之前也曾是官宦人家的公子,饱读诗书,只是后来遭了抄家,落魄潦倒到了这步田地。

  杨思焕吃完一个馒头还是很饿,这个世界的女子确实不一样,个头普遍比男人高,且胃口也大了许多。她吃到第二个馒头下意识不再啃,而是掰着馒头往嘴里塞,心里很不是滋味。

  “哥哥,我最近胃口不好,只吃一个馒头就觉得撑,实在硬塞不下了。”杨思焕说着便把手里剩的大半个馒头递给周世景。

  周世景抱着一摞书将它们挨个塞回书架,末了听到杨思焕这样说,淡淡地望着她。杨思焕知道他虽落魄了,却是有洁癖的,又道:“我是掰着吃的,干净着,哥哥放心吃吧。”

  周世景怔了怔,低声道:“那就留着,等你饿了再吃。”

  “那我下地帮你们干活去吧。”

  此言一出,周世景脸色微变,沉声道:“焕姐儿,这话千万不能叫爹听见,他老人家可一直盼着你高中的那日。地里的事不用你操心。”说完将榨菜碟子收好,转身出门回去继续干活了。

  这些日子原主的脑子里反复出来一个场景,她爹刘翠生每日清晨都要把堂屋里的那几块牌位擦一遍,嘴里念叨着一定会重振家业,说的话其实是给活人听的,杨思焕听得真切,每次都要跪在一旁说:“母亲,祖母,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读书。”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杨思焕觉得自己迟早要饿死在家里,连同她一起穷死的还有家里的两个男人。想到这里,她双手抱住脑袋,一脸茫然。

  她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八股优作》上,难道她真的只能弃理从文开始读这些东西?她穿越之前虽是985的学生,平时也喜欢读一读人文历史的书,可从来也没有接触过八股文呐,况且原主又是个病秧子,隔三差五的不去学舍,学问也不见得比她好到哪里去。

  杨思焕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瓜子,只得硬着头皮翻着那本书。

  八股文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最要命的是不能自由发挥,且不说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要相对成文,杨思焕无奈地发现自己连四书五经都没有系统读过,原主倒读了不少遍,却不是读书的料,张口就诵,也没想过当中的含义,这样去考试肯定是炮灰一个。

  但杨思焕不能坐以待毙,她若决计不读书了,她爹一准能当场吊死在祖宗牌位前,想想就忍不住直哆嗦。

  

第2章 (捉虫)只盼着你早日当官,给……

  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行动起来,杨思焕一整个下午都在看《孟子》,凭着原主的记忆加上她的理解力,一下午就翻了大半本书。

  她看着看着嘴角不觉扬起,觉得在古代做个读书人似乎也不赖,这些东西怎么也比四大力学简单,至少大多数她都懂。

  她沉浸在书中,不知不觉间太阳下了山,天光渐暗看书费眼睛。

  家里的火折子是周世景自己做的,就是一卷土纸里面夹了绒草,杨思焕不大会用,吹了半天也没能把油灯点亮。

  刘氏歇工回到家中,看到屋子里黑灯瞎火,月光下隐约瞅见一个人影,还以为家里遭贼了,拿着镰刀上前去,原来是自个女儿。她不会点火,正坐在门槛上发呆。

  刘氏点过油灯,

  满是担忧地看着女儿叹了口气:“这些年世景把你惯坏了,日后你要是进学去,我怎么放心得下。”

  刘氏身材娇小,要不了两年杨思焕的身高就要赶上他的了。他在外帮人割了一天的稻子,鬓发有些凌乱,显得格外憔悴。

  杨思焕低头抠着手指,不说话。看刘氏进灶屋麻利地张罗着做饭,她在屋外看着刘氏忙碌的身影,不禁感慨万千。

  刘氏原也是书香门第养出来的,母亲是举人出身,当初他母亲选儿婿就是看中杨思焕母亲文采好,又是个会疼人的,就将他嫁过来,却不曾想嫁了个短命的。这些年来日夜操劳,每天睁眼就为生计发愁,从刘氏身上已全然不见昔日的闺秀气质。

  杨思焕抬脚进了灶屋,看能不能帮忙做些什么。

  赶上周世景从外面回来,他手里抱着一捆柴从杨思焕身边走过,杨思焕这才注意到周世景个头是真的高,放眼整个小墩村也找不到这么高的男人,像他这种强壮的男子,是不讨犁朝女人喜的。

  灶屋很小,周世景进来就显得拥挤,他似乎也发觉了,添了柴火就回堂屋扫地去了。

  锅盖氤氲在热气里,刘氏空手撕着筲箕里的白菜,都不需要用刀,家里的菜刀生了锈,是不常切肉的缘故。

  “儿啊,你傻站着做什么?还不快去看书。”杨思焕听她爹轻声说着,边说边揭开锅,往里面撒了一勺盐又倒了白菜帮子进去。

  杨思焕“哦”了一声,端了杌子一屁股坐在灶火口,随手添了几个树枝说:“我暖暖手。”说完又觉得好笑,这热死人的天,她暖哪门子的手?

  好在刘氏没听见,只顾着抄起锅铲把锅里的东西搅了一遍,道:“再别添火,要起锅了。”锅里的味道飘进杨思焕鼻子里,又是白菜帮子米汤,家里的米缸见底了,这两天吃的都是碎米,吃米汤跟喝水似的。

  杨思焕刚刚坐在外面时想了很多事,她上学费钱,别的不说,单一张宣纸就得二十文,这些钱都能买四五张烧饼了,不用又不行,光靠两个男人做事养这一家子,实在太艰难了。

  且不说她日后能不能高中,就眼下天天吃糠咽菜,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可家里什么值钱的都没有,那些书又不能动,就算她肯卖也没人买。

  她思来想去正打算说些什么,刘氏看她坐在那里发呆,便道:“给你媳夫搭把手去,傻孩子也不知道心疼人,他都忙了一天没歇脚。”

  媳…媳夫?杨思焕还是不大习惯这个叫法,原主心里也有些别扭,她素来只唤周世景为哥哥。杨思焕的脸上浮起一丝红晕,不好意思直视周世景。

  周世景正往麻袋里灌稻子,夜里露水重,不收起来就白晒了。杨思焕过去叫周世景牵袋口,自己抱着簸箕往麻袋里灌,灌完之后自己拖着麻袋准备往屋里去,没拖动才叫周世景帮忙抬。

  周世景没说话,手下发力把麻袋架上肩,从容地进了屋子。杨思焕在一旁愣着,这世间竟有如此大力的男子?

  忙碌一通之后,三人围坐在四方桌前喝米汤,刘氏就着半碗米汤啃了一个馒头,把装了豆沙包的碗推到女儿跟前,道:“你媳夫专门给你买的,趁热吃。”

  家里两个男人总把好东西留给她,已经习惯成自然,杨思焕吃了一个馒头,喝了两碗米汤,始终没动那包子。起身收了自己的碗筷,又去书房读书了。

  吃了饭刘氏在堂屋里绣枕套,招呼周世景给他穿针,他年纪没那么大,却早早的花了眼,周世景默不作声地给他穿了七八个针,又挑了挑灯芯,堂屋里立刻亮堂起来,他问:“爹,村里哪家娶新夫么?”

  刘氏看了眼书房里的身影,摇头轻声道:“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先给你们备上。姐儿后年就要成年了,你们早晚要圆房的。”

  杨思焕在房里听得真切,当即红了脸,不知道周世景是什么想法,反正她是臊得慌。

  良久听周世景道:“明年是乡试年,若焕姐儿今年考个秀才,明年当去碰碰运气,再不济就当历练一番也是好的。”就这样岔开了话题。

  刘氏大儿婿也是个秀才,大儿子生不出女儿,日子过得艰难,刘氏想起就叹气:“唉,说到秀才心里就难受,许耀琦那物竟想着休夫,说出去我都嫌丢人。”

  周世景道:“她不敢的,只是说说而已。”

  “哥儿在家当儿子时我都是宠着的,哪里受过这些气。”刘氏道,“也怨我,当初就不该由着他性子来,嫁了那么个不知冷暖的东西。”

  杨思焕听他这样说,遂合上书,踱到四方桌前安慰道:“爹为大哥好,他心里有数的,况且大哥还年轻,女儿总会有的。”

  刘氏欣慰道:“但愿如此,只盼着你早日出头,将来好给你的哥哥们撑腰。”

  

第3章 你是女孩子,将来要顶门立户……

  说了会儿话,刘氏就觉得困了,第二天一大早还要下地,便歇息去了。

  杨思焕回书房继续捧了书来读,乡下蚊子多,不免因此分心,她临睡觉发现窗前有个人影,出门看到周世景搬了个小杌子坐在屋檐下,借着窗口的灯光看书,看得入神,一时间没发觉身边站着人。

上一篇:在年代文中咸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