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吕雉心尖崽 第72章

作者:沉坞 标签: 天之骄子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因为缴获的财物数量太多太多了,周昌上书,紧急借用北平侯麾下精于筹算的书吏,甚至北平侯张苍本人,得到长安允准之后,又花费了半个月,算出赃款共有一亿八千万钱。

  一亿八千万钱……

  前些年闹灾荒,这钱抵得上国库一年的收入了。

  拿出大半补偿百姓,剩下的充入国库,忽然间一夜暴富,长安君臣并没有高兴的感觉。

  他们的脸色更加惨绿,钱武贼子造成的伤害怕是数年才能抹平,南阳郡又要多久才能繁荣起来?

  亩产均三石的振奋历历在目,而今竟是强逼出来的,谁受得了。周昌硬着脸,叹口气,心道南阳良种到底无罪,在忙碌的查抄之余,刨根问底询问金黄色良种的来源,还有推广试种之事。

  在一片“不知”的回答中,周昌脸色越发铁青,终于在牢狱问到一个知情的官吏,专管郡所的田租征收。

  那官吏涕泗横流:“天使,天使!这是二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帮俺爹种出来的种子。后来他走了,俺爹觉得这颜色不一般,就挑出来一直种,后来种遍乡里,让巡游的郡守看上了。”

  周昌皱起眉:“二十年前,年轻人?”那岂不还在秦时?

  官吏哭道:“俺爹死前说,那年轻人姓董,左手心有一颗显眼的黑痣!他离开得急,俺爹还来不及报恩,天使就看在下官诚心的份上,饶下官一命……”

  周昌看他一眼,转身就走。

  加急的奏报传入长安,刘越裹成厚厚的一个圆球,正蹲在长信宫前,和陈买窃窃私语。

  “你的老师教你耕田,有没有传授养殖的秘诀?”

  哭包四哥的第一封信到了,说他准备花钱采购牛犊,想要建一个大大的养殖场,就是不知道选在哪个地方,还在信里的简陋舆图上画圈,请他出出主意。

  刘越不是专业人员,他也不知道啊,刚好碰上送老师再进宫的曲逆侯世子,梁王殿下觉得亲切,便扯了扯他的衣袖。

  分明没有言语上的交流,陈买不知为何,也跟着蹲了下来,老老实实凑近梁王听他说话。两人蹲在长信宫前,并没有宦者前来打扰,闻言,陈买把头摇成了拨浪鼓:“老师不精养殖。”

  董安国养的鸡瘦瘦小小,浑身没有几两肉,已经两年舍不得吃了。

  刘越一想也是,苦恼地问他:“那诸子百家之中,有没有牧家这个学派?”

  陈买:“……”

  陈买纠结:“臣好像没听说过。”

  一大一小齐齐陷入沉默。寒风一吹,陈买打了个哆嗦,穿得圆滚滚的刘越艰难地站起来:“外面冷,我们赶快进殿吧。”

  生怕陈买不同意,刘越一本正经:“你是董公的弟子,自然可以充作旁听人员。”

  ……

  半个月前,董安国第一次进宫,便让刘盈讶然,随即感慨。面前完全是一个淳朴的老农,说话也很朴素,像是千千万万百姓中不起眼的一个。董安国知道天子想听什么,没有哭诉农家的凋零,也没有状告拉踩敌对学派,阐述完“劝耕桑,以足衣食”的中心主题,他诚恳道:“许行祖师所作农经十八篇,草民愿献给陛下、太后!”

  因为流传至今的挟书律,民间书籍十不存一,农家创始人许行的著作佚散在战乱之中,被默认失传。没想到它竟有重现的一日,太后露出笑容,皇帝高兴地赐纸张给董安国,并派人送他归家,言明等再进宫时,他将好好地赏赐董公。

  上回被召见得匆忙,董安国都没好好准备,这回再来,除了献上农经十八篇,他还打好了腹稿,准备推介自己。好不容易有入天子眼的机会,就是做一个农稷小吏都好,董安国自认不是傻子,也要让弟子因老师扬眉吐气不是?

  刘越领着陈买悄悄溜进大殿的时候,皇帝坐在太后身旁,正仔细翻阅着农经。

  董安国被赐了一席,双目炯炯,时刻准备回答陛下的提问。吕雉瞥见刘越的小动静,不禁一笑,当做没看见,不消她开口,宫人们轻手轻脚地搬上案桌,放在大王和曲逆侯世子跟前,然后接过大王的两层外裳。

  忽然间,黄门令在外头高喊:“陛下,太后,南阳急报!”

  安静的气氛忽然一变。刘盈抬头,急声道了一句“准”,便见黄门令领着一个风尘仆仆的官吏,双手呈上竹筒。

  见陛下拆开,抽出里边的绢帛,官吏跪拜道:“御史大夫告诉下官,说那种出南阳良种的年轻人,姓董,讳不知,左手心有颗显眼的黑痣,要是如今还活着,当是年过中旬……”

  陈买忽而浑身一震。

  刘越察觉到了他的异状,顺着陈买的视线望去,董安国同样浑身一震,猛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心。

  刘越:“?”

  梁王殿下察觉到了非同寻常。

  趁皇兄母后被瓜分注意力的时候,刘越哒哒哒地绕到董安国身后,探出脑袋,跟着去看他的手心。只见其上一颗大大的黑痣,不偏不倚就在正中央,刘越小声吸了一口气,捂住嘴。

  董安国整颗心被疑问塞满,他终于记起了什么。

  就在这时候,后脖颈传来阵阵凉意。他僵硬地回头看,对上一张精致的胖脸蛋,漂亮五官写满震惊,正和他大眼瞪小眼。

  董安国:“……”

  刘越推了推他的背。

  董安国:“…………”

  “梁王殿下。”监督的人到了位,他不得已站起身来,长长地作揖,“陛下,太后!草民……草民就是那个年轻人。”

  长信宫有了片刻的寂静。

  都是很久远的记忆了,别人不提,董安国哪里想得起来。没想到他多年以前,在南阳尝试的不同粟种混一块种,还真种成功了,勾起南阳郡守的贪心,以致现下百姓的惨状!

  怪不得他觉得金黄色的粟种熟悉,董安国竟不知说什么好,嗫嚅半晌,几乎要惭愧地掩面:“二十年前,草民游历南阳,借住一户乡野人家,帮忙种粟之余,便想着试一试混种,高矮相交,不知能否混出新种子来。老师一向不喜草民这般,只说这是有违天命的歧途,没过多久老师重病,叫师叔来南阳寻我,恰是收割之季,草民虽见一抹金黄,却也没心思再看……”

  老师和师叔接连去后,他继承老师的遗愿,不再做这有违天命的混种,只专心寻找合适的土壤、合适的良种,渐渐淡忘了南阳的一切。

  报信的官吏已是目瞪口呆。

  如今关中产粟两石半,要是算上大汉的所有郡国,平均亩产只有一石半。这是怎样的一种缘分,你说这人咋就在眼前呢??

  刘盈听得沉默,半晌,与母后对视一眼,皇帝这才醒过神,起身下阶,将董安国搀扶起来。

  他清晰地看到了那颗痣!

  这个时代,讲究一口唾沫一个钉,冒名顶替唯有弃市的下场,譬如欺瞒天下的罪臣钱武。

  “董公大才,何必自责?”刘盈深吸一口气,被南阳儒生刺痛的心重新跳动起来。他说:“南阳横生乱象,然良种无错,若您的老师看见,哪里还会责怪。朕欲征召董公为博士,出入宫中,传授《农经》,推广良种,董公可愿?”

  董安国怔住了。

  “草民,奉诏。”他黝黑的面容轻颤,许久说不出话,若不是背后的小手支撑他的腰,他许是站也站不稳了。

  ……背后的小手?

  董安国大惊,猛然意识到梁王殿下还在身后。

  刘越一边吃力地撑着他,一边重重点头,能让人少饿肚子的大才,必定不能放过。

  加上他看曲逆侯世子既亲切,又觉得踏实,刘越“呼”了一声,郑重道:“皇兄,母后,董公师徒的夙愿是农田……”

  不如赐下一块皇家管理的试验田,他看上林苑就很不错,想要什么良种,什么资源,少府都有。

  虽不知道越儿在董安国身后弄什么名堂,吕雉颔首笑道:“哀家也是这么想的,这长信宫内殿以外,多的是荒废的地,宫人得空种种菜,更多的也没有了。我时常痛惜它不能用,如今叫董公与陈世子接手,想种什么种什么,哀家并不干涉,皇帝以为如何?”

  刘盈却是从未想过这个主意。

  长信宫养蚕织布,如今亲为农耕,母后的苦心,是为给官吏,给天下人作则!他惭愧自己的眼界不如母亲,回身作揖道:“母后说的是。儿臣的宣室殿何尝不是如此,若是母后的地不够种了,叫董公师徒来儿臣这里,儿臣由他们种。”

  刘越:“……?”

  怎么就种到家门口来了。

  不是,他的想法不是这样的,刘越想象自己起床的时候,望向窗外一片绿油油,打了个哆嗦,呆呆地撤了双手。

  原本平复下心绪的董安国又激动起来,一个用力,四脚朝天地仰倒在了地上!

  “哎哟……”

  宫人们大惊失色:“快,快搀扶起董博士!”

第81章

  董博士出糗的小插曲, 最终由皇帝亲自搀扶宣告结束。

  谁也没有发现刘越呆愣之下干的“坏事”,他猛地回神,蹲下身, 拉住董安国的衣袖, 看着可心虚可严肃:“董公还好吗?要不要请太医令来瞧瞧?”

  董安国黝黑的面庞充当了保护色。尾椎骨隐隐作痛, 品一品, 还有耐造的空间, 他慌忙道:“草民……臣, 臣无恙, 多谢陛下与大王关怀。”

  紧张的陈买呼出一口气。

  刘越也呼出一口气,把小手背在身后, 不让别人瞧见罪魁祸“手”。

  以后要三思而后行, 不就是在殿门口种地吗?凭着愧疚之心, 梁王殿下赞同母后的决议,离去的时候踮起脚, 拍了拍陈买的手臂:“好好干。”

  他要去解答四哥的疑难了。

  陈买:“……”

  陈买不知为何有些感动,自从成为长安的大红人, 他的生活再回不去从前, 父亲也变得特别奇怪, 想骂他又想夸他。太后给予这样的恩典, 他高兴又感激, 梁王殿下的话,就像一颗踏实的定心丸,定在了他的心上。

  他听话地点点头:“嗯。”

  因为上头催促, 不到三天,新出炉的农家博士就上任了。

  毫不夸张地说,董安国成为博士, 奉旨在长信宫荒地种田,比墨家子弟入驻梁园的震动还大。

  墨家人总比农家人多吧,也没见得谁被封为博士,何况博士是那么好当的吗?天禄阁总共四十名额,谁不是经过举荐、入京、考查等程序,最后脱颖而出,才能被陛下征召?博士虽秩比六百石,但他受尊敬,新年进贺的时候能和两千石的重臣并列,何况还能直面天子。

  如今农家一颗独苗苗,莫名其妙入了两宫的眼。董安国是谁?乡间小民而已!连法家都酸了,反对的声浪比比皆是,不乏有被托说情的彻侯进宫,想要探听陛下与太后的口风。

  然而无一例外,他们皆是心服口服地告退。

  慢慢的,有小道消息流传,说董公被召为博士,与南阳的粟种有关。

  这下,市井之中朝堂之上,议论的声音偃旗息鼓。

  南阳如今是臣民的不能提,不可说,两宫提着心关注呢,就盼能够抹平伤痛,转移汹涌的民情,要是董安国能够做到让各郡亩产均三石,博士算什么?封关内侯都行。

  外边的议论平息,各大学派却不平静。

  在讲究刑德并举,与民生息的当下,黄老学派反而是最为包容的一派,只要不越到他们头上,不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诸子百家兴衰还是分合,他们不插手。天禄阁四十博士,黄老占了三十,董安国的事,讨论一番就过去了,作为太后、曹丞相等重臣最信赖的学说,他们底气足。

  别看梁王殿下身边跟着儒法小童,天禄阁教授的师傅,还是黄老学派最多!

  另一边,刚被削掉三个博士官的儒门“轰”地一声,炸了个翻天覆地。

  南阳的惨剧,已是一番毁灭性打击。无数子弟弃儒而去,从南方郡国蔓延到北方,不乏有人骂道:“吾耻与公孙为伍!”人高马大的青年吐了口唾沫,他们呼朋唤友,翻山越岭找去淮南的公孙氏本家,逮住穿着富贵的男丁动武,被抓之后,没几天又被放出来,只交了罚金,因为当地的百姓踊跃求情。

  这些消息一一汇总,身在长安的儒家大贤神色惨绿。

  “此诚危难存亡之秋也。”叔孙通长叹,“长此下去,莫说兴盛,诸位难道想要陛下比先帝更厌恶儒吗?通前日在长安道边偶遇方士,还有自称纵横弟子的人,如一潭死水的百家,竟是有复苏之兆。而今,农家一举占据博士,日日伴君身侧,墨家……墨家许久没有大动静,可他们占据着梁王的庄园啊。”

  叫他说,就该把鲁儒踢出儒籍,与之观念相仿的也踢出去,进行东拼西凑思想大改造,改成上位者喜欢的模样,叔孙通认真道:“众位师叔以为如何?”

  师叔们:“……”

  “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有人当场昏厥,会议不得不停止。

  被骂得狗血喷头的叔孙通,垫付了请大夫的医药费,孤独地回到了奉常府。半晌他气道:“把草纸送给我那晕过去的师叔,送五十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