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七郎
“好,同去同去。”
这个年代,还没有电影,也没有电视剧和网剧。
自然也没有什么偶像同款,明星效应的说法。但偏偏因着墨瑾公子的关系,很多看了他最新访谈的汴京小娘子们,爱屋及乌之下,想和墨瑾公子吃同一种东西,都不约而同的点了孙家荣店的外会素骨头面和姜丝梅子。
还有很多家里离得远的小娘子,甚至专门坐了车去孙家荣店吃饭。
也因为这个缘故,让这家店一下子生意变得火爆起来。
店铺外头,甚至大冷天的还排起了长队。
莫名其妙的,一下子从一家岌岌无名的小店,变成了汴京炙手可热的网红店。
惊的周围的商户都目瞪口呆。
这样新鲜的事情,自然要上小报的。
毕竟,汴京城没有什么新鲜消息,能够逃过广大报探子灵巧的耳目。
所以,几乎第二天,《小报》,《虹桥小报》和《李氏小报》三家便同时报道了这个情况。
在消息的后面,还特地的转载了墨瑾公子在朱雀门小报的那篇访谈,以显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这下子,汴京城的各家商户们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头一遭跨越时空体验到了网红代言的巨大力量。
几乎汴京的各大酒楼茶肆里,很多商人都在谈论着这个消息:
“嘿,听说了吗?老宋,那孙家荣店发生的事儿。”
“哎呦,当然知道啊,赵掌柜。我今儿个一大早起来,就看着李氏小报上说了。呵呵,这墨瑾公子一句话就让一家店人满为患,当真是厉害哪。”
“哎呀,真是想不到啊想不到,那墨瑾公子不过一个十五岁的半大小子,毛都没长齐哪!不过是随口一提自己喜欢吃孙家荣店的外会素骨头面和姜丝梅子,这汴京城的小娘子们就蜂拥而至,跑去孙家荣店吃饭了,哎呦,真是奇了啊,老朽我活了五十多年了,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情况的,当真是奇也怪哉,奇也怪哉!”
“对啊,原以为这朱雀门小报的广告,就已经够厉害了,让人足不出户,只消看看小报就能知道各家店铺里卖了什么新品,不想还有比这更厉害的哪!这墨瑾公子不过随意动动嘴,就能让一家市井小店店人满为患。哎呦,这世道变化快哪,如今这做生意的道道儿,我是越来越瞧不明白了。”
“是啊,要说那孙家荣店我也去过,也不是什么上档次的酒楼,连中档都排不上,只能算是下等的食肆,在汴京七十二大酒楼里就根本排不上号儿,连卖好酒的资格都没有,如今倒是借着这股子东风给抖起来了!”
“哈哈,梁大掌柜,可别酸了,这股子东风要是借给你家店子,你也一样得抖起来!”
“我才不......额,说的没错儿,哈哈,我是得抖起来!”
“别说了,咱们光在这儿说有什么用。既然那墨瑾公子说话有用,那咱们不如直接去朱雀门报房找他,让他再做一次访谈就是了,也夸一夸咱们的店子。”
“哈哈,妙极,妙极!”
“对啊,周兄说的这主意在理!”
“同去,同去!”
第43章
随着大年三十的临近, 汴京城的年味儿也越发的足了。
每天都能听到街面儿上放爆竹的声音。
临近岁末,人们早早的就开始着手除夕的各项准备活动了。
家家户户都扫房子除尘,杀年猪, 杀鸡宰羊, 卤肉, 下粉条儿, 蒸包子,蒸馒头。
坐车出门购买各种过年的吃的用的。
尤其是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泽州饧,干瓜瓠, 马牙菜、勃荷、胡桃、胶牙糖这些时蔬和坚果,卖的最为火爆。
无论是瓦子里,还是市井小摊儿都在卖门神、钟馗、迎春牌儿, 桃板儿和桃符这些驱瘟避邪和祝福的东西。
今儿个是腊月二十八。
因为临近节下, 汴京人都忙着采购过年的东西,所以, 客人们白天少了,都大多选择晚上来楼里消遣。
所以。
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西楼这边儿。
按着往年的惯例, 大管事曹顺心便让下面人自由选择上全天或者上半日班。
全天的, 自然拿全天的工钱,半天的,则只下午上班,自然要工钱减半。
若是往年, 为了银子和一顿不要钱的午饭, 杨蔓娘自然还是选择上全天工。
不过。
如今手里有了银子,上工也不需要太勤快,她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上半天工, 只下午过去。
这天一早起来,便和老三杨盼娘一起在家熬了浆糊。
大家一起在大门上贴春牌儿。
所谓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和现代的贴法一样,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杨士林在一边儿贴春牌儿。
杨盼娘端着浆糊和杨蔓娘闲聊。
“都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姐,我昨日去邱大娘子家送馈礼,她家说今儿个要发面,明日蒸馒头呢,问咱们家要不要一起蒸?”
按着当下的习俗,除夕日前几日,或者除夕当天,君臣之间,商人、大夫与主顾之间,道观寺庙与施主之间,还有邻居亲友之间,都要互相馈赠年节礼物,也就是馈岁。
杨蔓娘家今年新搬到这里,收到了清风观和大相国寺的馈岁礼,清风观的道士送的是熬的仙术汤,大相国寺的和尚送的是一盘子山枣和三颗避瘟丹。
她们这一片儿房租略贵,能住起的自然都是经济殷实的人家,左右邻里的馈礼,也都颇为精致。
住在左边院儿邱大娘子一家,她家公爹便是在汴京开酒楼的。酒楼是从祖上就传下来的,也很出名的,曹门蛮王家正店,是汴京七十二家正店之一。
不要小瞧这个名号,整个汴京大大小小的酒楼,足足有七八千家。
也只有七十二家正店,才有酿酒的资格,其他的店都只能算脚店,根本没有酿酒的资格,只能做分销的生意。
这七十二家正店就类似于现代的米其林了。
杨蔓娘她们一家搬过来之后,除了老三杨盼娘,基本都是早出晚归的,和邱大娘子虽然平常没什么交集,但是对方在腊月二十六的时候,特意让家里的小丫鬟送了馈礼来。
一匣子芙蓉盘丝蜜饼,一碟子鲜山楂,还有一副门神像。
杨蔓娘作为一个正常人,别人主动相交,她自然不会怠慢的,自然要还礼。
第二日。
便让妹妹杨盼娘买了一篓子金桔和一碟子牡丹荔枝糕去回送馈礼。
从此,两家便开始熟悉走动起来。
“不用专门蒸了,去卖面食的食肆里买些就行了。咱们过年也没什么亲戚走动,就算馒头蒸了也吃不掉。”
自家和隔壁的情况不一样。
邱大娘子家人口多亲戚也多,她又是家里的长媳,蒸了馒头是准备过年方便招待亲戚用的。
杨蔓娘家没什么亲戚,倒是无需考虑这个,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就是了。
她可不想做一堆东西剩下,然后整个过年都吃剩饭剩菜。
姐弟三人正说着话儿。
一辆青布牛车从街头缓缓而来,停在了自家院门口儿。
“杨娘子,过年好啊。”
过年穿新衣,这是国人留在骨子里的传统,即使在千年前的北宋也不例外。
今儿个的东家朱旭,穿着一身儿鲜亮的湖蓝色交领长袍,外面是一件儿簇新的银灰色的貂皮裘,显得整个人极为富态精神。
缓缓的走下牛车,笑吟吟的打招呼道。
“朱员外过年好。”
虽然还有些早,但二十八已经算是早年了。
杨蔓娘便入乡随俗,将平常的问候语改成了过年好。
“我今日特来给杨娘子送馈礼的。”
朱旭一边说着,一边示意随行的小厮和丫鬟将包装好的各色礼品,从牛车上搬下来。
“天气冷,员外进去坐坐吧。”
杨蔓娘将手里的浆糊碗递给老二杨士林,笑着招呼道。
作为一个打工人,老板亲临慰问,还是要尊重一下的。
打量着丫鬟搬下车的各色礼品。
杨蔓娘眯了眯眼,有些事情,不需要说的太明白。
随着她的商业价值不断的显现,待遇自然是要不断地提升。
虽然朱旭没有再开口提签订长期契约的事情,但是却在用实际行动,润物细无声的挽留自己。
对此,杨蔓娘到倒是不反感,也不打算推拒出去。
毕竟,双方合作看的就是诚意,若是真的能合作愉快。
那等手头的这一本小说完结,她倒是也愿意继续和朱雀门小报签约的。
毕竟,她也不愿意再去花时间重新适应其他的小报。
还是熟人之间,共事合作起来更方便更有默契些。
“杨娘子住在这里还习惯吗?”
朱旭这是头一次来杨蔓娘这里,打量着收拾整洁的院子,暗暗点头。
他当然不是个温暖下属的老板,大冷天儿的专门跑出来给每个手下的伙计都送馈礼。
朱雀门小报上上下下一百七十多号人,新年都是大掌柜朱贵发的赏钱。
朱旭本人是不管的。
而这其中,唯一例外的,便是杨蔓娘了。
对于自家的摇钱树,朱旭就算再忙,也是绝对要精心呵护的。
“这里很好,我还要多谢员外之前的厚爱,给我送了一辆代步牛车,让我们姐弟三个出行更加便利,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才好了。”
上一篇:全修真界都穿来给我打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