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第75章

作者:李七郎 标签: 天作之合 爽文 市井生活 成长 逆袭 穿越重生

  右侧肩膀被轻轻拍了一下,一道清冷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杨蔓娘拿袖子抹了一把眼睛,连忙转身。

  因为身高的差距,她需要微微仰头去看来人。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陌生的红脸判官面具。

  “是我!”

  男子掀开面具。

  露出一张俊秀却稍显苍白的脸,烟灰色的抹额下,一双细长的丹凤眼闪烁着关切的目光。

  是傅劲光!

  看到他鹤麾下笔挺的皇城司制服,杨蔓娘的眼睛里瞬间亮起了希望。

  “啊,是你,太好了!”

第46章

  陆游《岁首书事》有云。

  中夕祭余分馎飥。

  馎饦, 是宋代过年时最具特色的食物,也叫面片儿汤。就像现代人过年不能不吃饺子,十五不能不吃元宵一样, 再大宋无论士庶, 除夕年夜饭之中, 必然是小不了一碗馎飥的。

  冬馄饨, 年馎饦。大宋民间一般都用馎饦祭完祖先后,再全家分食。这种食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 不加酵粉用清水和好面,再掐成小面段儿,将其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形状, 放在菜羹里加上各种调料煮熟即可。

  所以, 入乡随俗,除夕日杨蔓娘家自然也要做馎饦的。

  而且, 在大宋除夕夜宴饮也不仅局限于家人之间,友人和邻舍也往往热情地互邀。比方说,大掌柜朱贵知道他们兄妹三人过节, 之前特地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一起过除夕。不过, 被杨蔓娘婉拒了。

  此刻已经是晚上了,正房的外屋子里点了两个火盆儿,暖烘烘的。

  兄妹三个一起动手,做了一只烤鹅, 大盘羊肉, 糖醋鲤鱼,鸡皮炖豆腐,山海兜儿, 蟹酿橙,肉酢,凉拌干茄瓠、素炒马牙菜,凉拌鱼冻这十道菜。

  寓意新的一年十全十美,再加上一小锅馎飥,一起团坐在桌边儿吃着除夕夜宴。

  “今儿个可吓死我了。”

  老三杨盼娘舀了一勺酸酸甜甜的蟹酿橙,想起下午的事儿,忍不住拍了拍胸口。

  抱怨了一句:

  “那会子光顾着看热闹,撒开了大姐的手,后边儿的人突然一拥而上,,把我的鞋子踩掉了。那会子被人群裹挟着,脚又冷,腰都要抬不起来了,人挤人差点儿就趴到地上。可吓死我了,要不是皇城司的人,我差点儿就回不来了!我估摸着,今儿这场驱傩,半个汴京城的人都出来凑热闹了。”

  今日驱傩,虽然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但算是有惊无险,结果是好的。恰好遇上那位指挥使傅劲光,对方派手下帮忙找回了杨盼娘。

  最后,一行人后面便跟着队伍,一直到汴京城外的转龙湾,埋了祟。结束了整个驱傩仪式,才打了牛车回了家。

  不过,杨蔓娘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想了想,放下手里的筷子。从里屋拿出钱匣子,找出两个一两的小银角子,递给二人。

  笑着道:

  “今日那么多人,也是运气好,最后才能全须全尾的找到盼娘。这银角子你们都贴身在里衣里收好。若是往后咱们出门不小心走散了,你俩可别到处乱跑,直接用这钱打牛车回家就是。”

  杨蔓娘不得不小心,尤其是这样的大型活动,一个小孩子到处乱跑,很容易被那些拍花子的盯上,或者被人踩伤,倒不如直接各自打车回家来到安全。

  “知道了,大姐。”

  两个小的接过银角子,乖巧的点头异口同声的应了下来。

  “好了,事情说完了,新年快乐,那就让我们一起举杯!”

  杨蔓娘哈哈一笑,率先举起了手里的双耳杯。

  姐弟三个都不大,杯中自然没有斟酒,倒的都是玫瑰香引子。

  不过。

  气氛到了,喝的是什么还重要吗?

  “岁月匆匆,一年过去了,很感恩有你们相伴。新的一年,愿咱们家笑声常伴左右,温馨永驻心间。祝咱们姐弟三个身体健康,事事如意,千岁!”

  杨蔓娘豪气的率先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千岁!”

  “千岁千岁!”

  两个小的也一脸兴奋的跟着碰杯,仰头大喊千岁,同样一饮而尽。

  或许,会有看官会奇怪为何不说干杯,要喊千岁,呵呵,杨蔓娘这也是入乡随俗。

  在大宋,人们喝酒庆祝的时候,都不说干杯,而是说千岁。而且喝的兴起的时候,还会高举酒杯,兴奋的仰天大叫千岁千岁。

  这,也是一种时代特色吧!

  吃罢除夕晚宴,亥时刚过。

  家家户户都开始烧松盆,焚苍术,驱邪祈吉。杨蔓娘家自然也不例外,老三杨盼娘也拿来早就准备好的注满盛麻籸的烧籸盆,点燃了放在大口,加上苍术一起焚烧。

  不一会儿,远处便传来“砰砰砰”此起彼伏的炮仗声儿。

  “大姐,到点儿了,咱们也快去放炮仗吧!”

  杨士林去西边耳房里拿出放在墙角儿的炮仗,回屋穿上羊皮裘,笑嘻嘻的催促道。

  除夕这天,不论是在朝当官的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家,都会围坐在火炉旁边儿,吃着消夜果和胶牙饧,不睡觉守岁。

  等到亥时,皇宫里会先燃放爆竹,爆杖声儿震如雷,声音大到宫外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然后,宫外的大街小巷再竞相燃放。

  如今的爆竹品类众多,有单响、双响、连响,有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甚至,在宫中,还有内廷殿司呈进的屏风炮杖,内藏引线,外面画着钟馗捉鬼之类的图画,点燃引线后,一连几百个炮劈啪作响不绝。

  那震耳欲聋的轰隆声,仿佛天上的雷公下凡了一般。

  “大姐,三娘,白绾绾,你们捂住耳朵,我要放啦!”

  院子里。

  杨盼娘抱着白绾绾,老二杨士林点燃炮仗的引线,捂着耳朵站在一边。一阵子嗤嗤声儿之后,一只只爆竹砰砰上天,然后炸开,照的天空都亮了。

  杨蔓娘瞧着有趣儿,也用炭火点了一支双响。

  “砰!砰!”

  连着两声巨响,即使捂着耳朵也听的真切。

  随着爆竹声声,外面传来了一阵阵响亮的敲门声儿。

  “大娘子开门啦!”

  “二郎,二郎,出来玩儿啊!”

  “杨三娘!一起出来打夜胡啊!”

  伴随着清脆的童谣声儿:

  “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

  “大姐,要开始打夜胡了!”

  老三杨盼娘顿时兴奋起来,一点儿也没被白天差点挤丢的事儿影响,乐呵呵的回屋去拿自己的钟馗面具。

  打夜胡,这是除夕夜的打夜胡卖痴呆,是这一日专属于街头巷尾孩子们的游戏。一群群孩子们吃完年夜饭,带着面具,打扮成神话传说里的人物,在街上唱童谣。

  孩子们跑累了,便去各家门前嬉戏,挨家挨户的敲门讨要钱财或吃食。这种喜庆的日子,一般人们都会乐于大方的给,没谁会拒绝。倒是有点像现代国外万圣节孩子们扮成小鬼,挨家挨户讨要糖果的游戏。

  杨蔓娘这个年纪,自然不会去打夜胡了。

  回屋端了一碟子澄沙团儿、蜜姜豉和蜜酥。打开大门,将点心分给大门外拿着木刀木剑、各种彩色旗帜,打扮成将军、符使、钟馗、判官、六丁六甲、和灶神,土地神的一帮小孩儿。

  “谢谢大娘子!”

  “多谢杨大娘子!”

  “嘻嘻......”

  这帮孩子,都是保康门街这一片儿的,很多都认得杨蔓娘。拿了吃食,纷纷摘了面具笑嘻嘻的作揖道谢。

  没有春节晚会,没有手机短信拜年,没有某信红包。杨蔓娘原以为在这个年代,自己除夕守岁会无聊的睡着的。

  但是没想到,坐在火盆旁边儿,吃着消夜果和胶牙饧,一直到天亮鸡鸣,老二杨士林和老三杨盼娘打夜胡回来,拿着挂满铜钱的竹竿儿,去院子里打灰堆,祈祷来年全家逢凶化吉,实现心愿的时候,她都是醒着的。

  大抵都年轻,竟然一点也不困,吹灭点了一夜的守岁烛。杨蔓娘洗漱收拾好,和老二老三一起打了牛车,去桑家瓦子过初一。

  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

  大宋已经有了年假的说法。新年是最为正式的节日,所以朝廷规定七天假期。从元日这天开始,到正月初七结束。而在这七天里,朝廷官员除了安排当值的,都无需上朝办公,人们可以尽情的享乐。

  有人乘着有时间,带着家人去瓦子里消遣,有人则选择走亲访友拜年。一般宋朝人的拜年,是不会带小孩子去的。不像现代人拜年,很多地方,都会给对方家的小孩子压岁钱。而宋朝人为了避免拜年的人家给自己家孩子压岁钱,通常不会带自家的孩子去别人家拜年。

  穷在闹市无人问。杨蔓娘家自从爹娘没了之后,亲戚们都怕被缠上拖累。不说平日,就连逢年过节,也早已经没有什么亲戚上门了。

  所以,如今自然也没有走动的必要,倒也省了大年初一去走亲戚的步骤,直接去瓦子里消遣过节。

  正月初一是元日。

  大街上人来人往,走亲戚的,逛街的,出门上香的,去皇城外瞧教坊司新年表演的,都早早的便出了门。

  路两旁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两旁热闹的街市,各色搭起的彩棚,摆卖冠梳的、珠翠步摇头面儿的、各类布匹衣着的、新鲜吃食的,绢绒花朵儿的、领抹靴鞋物件儿的,应有尽有。

  杨蔓娘想起之前在李氏小报上,看到的一则有关假期的轶事,说某御史台官员认为新年放假七日太过浪费时间,于是便向官家上书,希望将这七天假期缩短为五天。然后,官家同意了。但是,其他的官员却很不满意,之后又纷纷上书,要求改回来。所以就这样,官家又将五天假期延长为七天。

  杨蔓娘撩起牛车车帘儿,瞧着两旁格外热闹的街道和摩肩接踵的行人。

  心里忍不住暗自吐槽:

  “谁乐意当牛马天天上班啊!想来官家本人,也想多休息休息,感受一下这喜悦的节日气氛,与民同乐。所以,才再次将新年假期改为七日了吧!”

  保康门大街离桑家瓦子不远,虽然路上有些堵车,但牛车晃晃悠悠,还是不到两刻钟便到了。杨蔓娘付了牛车钱,带着二人进了瓦子大门。

  瓦子是时下最著名的一种娱乐场所,尤其是大型的瓦子,是各类艺人展示自己技能的场所,也是汴京城演艺集聚的区域。就像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这里以集群化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表演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

  瓦子勾栏里日夜表演杂剧及讲史、傀儡戏、说书,影戏、杂技吹弹、舞拍、杂剧、舞剑,变戏法儿、胜花、泥丸、马球,翻花绳儿,鼓板、投壶这些。

  还有斗蛐蛐儿,斗鸡,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散耍、讴唱、息器、水傀儡、弄烟火、鬻水道术这些喜闻乐见的节目,兼容并蓄,汇集了各种满足市井需求的娱乐表演。

  同时这些瓦子里的演出,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连锁效应,带动了瓦子的其他小食经济,有各种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儿,药材铺子。

  还有卖古玩、字画的,剪头发的,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