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木儿
稍时,桑榆出来:“公子请进。”
成蟜兜着枣子进去,供奉着历代先王的正殿里,大王正跪着。供桌上,韩国国书印玺放在其上。
他一步一步的过去,喊了一声:“大王。”
嬴政回头,看向成蟜,朝他点头。
成蟜又上前,将刚摘的枣子放于供桌上:“枣子红了,我予父王摘些枣子。父王夸枣子甘如蜜!”
说着,又取了一个递给大王:“您吃吗?”
嬴政看着那枣子,犹豫再三还是接了过来,咬了一口。
成蟜歪头看他,似有询问之意。
嬴政一下一下嚼着枣子,今年雨水多,阿姊说,日光不足,今年果蔬失其味。果然,枣子并不如往年好吃。
但抬眼看见成蟜眨巴着眼睛看他,他想起那一年,他摘了柿子给阿姊,柿子已软,他以为不涩口,非要阿姊咬一口。
阿姊吃了,只说好吃,可他寻来更软的,尝了一口,竟是涩口难忍。
原来,柿子不是摸起来软了便甜了,那需得熟软到可揭皮下来,口感方好。
成蟜专注的看他,他学着阿姊,面无异色的点头,然后说:“果然……甘如蜜。”
“果真?”成蟜眼睛都亮了,转身就跑:“兄长,我予你摘枣子去。”
嬴政一个人在大殿里,将枣子含在嘴里,抬头看着牌位:“父王,这枣子……好生难下咽。”
牌位只是牌位,并不能回应于他。
李斯、吕不韦、蒙骜、王龁正于章台宫等他,他将这难下咽的枣子咽下去,而后起身便走。
等回到章台宫,他面色如常,智珠在握:“入座。”
坐了,而今要论的便是国策。
吞六国,需得一步一步来。
韩——名存实亡!只静待时机,便能不费代价将其吞并。
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当如何?
嬴政问:“尉缭呢?”
黄琮忙去宣召,尉缭乃藏书阁一郎中,前几日被大王遇见,不知为何得大王赏识,而今以客卿之身留于宫中侍奉。
未曾想,这般大事,大王宣召此人。
尉缭与李斯意见一致:“韩之下,便为赵。”
秦国与燕国、齐国不接壤,隔空打不了此二国。
而秦与韩、赵、楚、魏尽皆接壤,而这四国中,韩国弱小,韩国于函谷关外,遏制大秦东出咽喉,因此,韩国为第一要灭之国。
其他三国,赵、魏、楚中,尉缭说:“魏王虽昏聩,然信陵君魏无忌于魏国威望盛,魏国实力胜过赵国多矣!而魏乃’天下之枢‘,若要灭楚,必先灭魏。魏国乃进军楚国之障碍,魏国不灭,无以灭楚。”
所以,先韩,后赵,接下来才是魏,而后楚!
李斯便接着道:“因此,我秦国只能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
嬴政点头,示意李斯继续。
李斯起身,点在舆图上:“臣曾于齐国求学,于稷下学宫数年。齐鲁之地,受儒家驯化,齐国上下以礼为先,无外张之心,因而,以礼待之,处处予以礼让即可。”
说着,又将手放在燕地:“臣以为,燕太子姬丹可放归以示好。”
吕不韦赞同:“可使姚贾为使,出使燕国,送姬丹回国,以结好燕国。”
无人反对!
嬴政点头:“可!”
李斯的手放在魏国:“魏国若无魏无忌,则无高瞻远瞩之臣。”
尉缭子便道:“毋爱财物,贿其豪臣,以乱其谋。”
李斯点在魏国上:“魏无忌威望盛而魏王昏聩,若离间之,君臣相疑,魏国休矣。因而,此国不足为虑。”
嬴政看向楚国:“秦楚交恶,视若仇敌。稳住楚国,尤其紧要,是否?”
李斯点头:“因而,臣之策,需得大王配合。婚配之事,臣以为,楚国公主当册封为夫人。大秦历代先王为何与楚联姻,无他,远交近攻也。燕齐所隔甚远,唯楚,大国,对秦有威胁。秦楚两国互为掣肘,不得不妨。若想将来出兵无后顾之忧,联姻楚国,实乃上策。”
嬴政:“……”
尉缭起身:“臣附议!此事越快给予回复越好。”
吕不韦起身:“臣附议!若可,臣即刻请楚国使臣,商议婚事。”
蒙骜跟着起身:“臣附议!”
王龁亦道:“臣附议!可先定婚事,行册封之礼,孝期之后圆房。便是有异议,亦可称太王太后病重,旨意如此!大王不过遵旨而行。”
嬴政看着五人,良久良久,这才道:“长公主不在咸阳……”
此事与长公主在不在咸阳,有甚关系?
嬴政:“若是国事,不能及时告知便不告知了;可此乃寡人婚事……不提前告知阿姊一声,寡人心难安。”
李斯皱眉:“便是告知长公主,长公主若是不应,便不联姻么?大王,此事从急。可送信于长公主,事却不能耽搁。长公主心有乾坤,必能体谅。”
“联姻楚国!”
半夜三更,密信送到。
王翦急问:“可有变故?”
“非也!”桐桐不曾隐瞒:“朝中诸位建议大王联姻楚国,册封楚国公主为夫人,先进宫后圆礼。”
王翦:“……”他悄悄的退出去,他为战将,朝中旁事他无甚建议。
桐桐挠头,她也不知道始皇帝到底是娶了哪个女子为正室,关于扶苏的母亲,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其母乃郑夫人,郑夫人原是郑国人,郑国被韩国所灭,早就不存此国了。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依据是扶苏的名字。
《山有扶苏》乃是流传于郑国的情歌,所以取名扶苏,有纪念之意。
若是真如此,那扶苏之母最多就是一宫婢!不是从韩国得来的俘虏充为宫婢,便是被韩国进献来的。
另一种说法是其母为楚国人,即便不是楚国公主,也是楚国宫室女。因此,他的母亲最低也是楚公主的媵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上,楚系的影响一直在。且,楚国出身的昌文君在清除嫪毐一党中,出过大力。彼时,嬴政未亲政,除了用吕不韦之外,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昌文君。
昌文君乃楚人芈姓,因而,怀疑其乃嬴政妻族。
还有一个佐证便是《陈涉世家》中有那么一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这意思是说,我们假称公子扶苏、项燕还活着,对外只说,咱们这起义是此二人之意。
很多人觉得,为什么要把扶苏和项燕并列了。陈胜吴广反秦乃是要复国,复国复的是楚国,而扶苏乃是大秦最正统的继承人,复国拉着扶苏,这不扯淡嘛。
你若是想让楚国人拥戴你,投奔你,难道不该只说项燕吗?扶苏便是活着,你们楚人便支持扶苏么?
你若是想叫天下人都拥戴你,投奔你,难道不该只说扶苏吗?扶苏得人心,如此才说的过去。为什么又添个项燕?楚人认项燕,其他人认项燕干嘛?
怎么看都矛盾!
除非项燕和扶苏之间有某种关联!扶苏为楚女所生,有利益瓜葛。
因此,有人就推测,扶苏之母乃是楚国人。
桐桐真不知道谁能生下扶苏,其实,历史上的扶苏还能不能出生这可不好说了。但不管是哪一个,从信中能看出:在秦一统天下的前提下,任何事都需得让步。后宫事自来都不止是后宫,联姻楚国……嬴政怎么想从来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秦需要他与楚国联姻!
第763章 秦时风韵(90)三更
桐桐回以密信,只说对韩后续之事,关于婚事她唯——句便是:相伴者,夫妻!唯盼你夫妻相得,琴瑟和鸣。
嬴政收到信时,关于那句只看了,未发一语,只是阿姊信上所说……他召蒙毅:“持此信,速往雍城,听文渊侯调令。”
蒙恬接替王翦,戍城咸阳宫。
蒙毅留在嬴政身边,接密令后立即便走。
人走了,黄琮低声奏报:“燕太子姬丹前来辞行。”
“请!”
姬丹被带进来,嬴政笑着起身:“如何?可要再陪寡人练剑?”
“今日只为辞行而来。”姬丹深深一礼:“谢大王。”
嬴政叹气:“寡人不舍,但知你一心想归国。实话相告,此次事发突然,怕诸国多思多虑。你在秦日久,知秦国修水利之事为真!民生紧要,寡人不得不从。阿姊此行,确有震慑韩国之意。
但乱自韩国内起。公子安效仿赵偃,意图僭越储位,此引发了内乱,阿姊只是就势而为,与其他无关。燕国与秦国不接壤,秦亦是不愿燕国有过多的猜测,引起更大的敌意,因而放你归国。此乃公事!”
姬丹皱眉:“大王之意,我不归国,太子之位……”
嬴政摆手:“寡人无离间你们父子之意!况且,你与寡人同学,此有利有弊。你于燕国朝堂是否能立足,全凭你自己。”
“谢大王提醒!只是此次不能跟长公主告别,亦不能见甘罗……”
“甘罗乃邦交之臣,你若想他,以后出使燕国之事,交托于他!倒是阿姊……此一走,确难再见。不过,书信可来往,阿姊喜山川志,喜精怪趣闻,你若有心,搜罗来予她做礼,只怕她每日里都得念叨你。”
姬丹莞尔一笑,这位长公主难得之处在于,与她相交,能感知到对等。她不总宽和,时而言语犀利,但从无恶意。玩笑中见亲昵,熟悉之后便觉此人可深交,此无论敌友!
他再行礼:“请大王替外臣跟长公主道恼,就说丹感念长公主照拂,不能辞别,引以为憾!丹盼着还能见长公主一面,丹亦怕见长公主金面。然心绪再繁复,外臣亦盼长公主喜乐安康。”
“好!”嬴政应着,亲自送姬丹出宫,看着他坐上马车,而后作别。
车架动了,姬丹回首,喊道:“大楚终盼着一生与大王为友……”莫要疆场之上兵戎相见!
嬴政没有回答,只站在原地:寡人注定一生无友!
韩宫,桐桐坐于大殿上,侧坐于韩王王座以右。
大殿之上,尽皆韩臣。
桐桐开口道:“此次进宫只为辞行。韩国日常事务,秦不干涉;韩国官员任命,秦不干涉;韩出于自身利益,用兵于除秦之外的任何诸侯国,秦不干涉。韩勿用给秦朝奉!秦不从韩征收一粟一麻!免韩进贡之礼,无论珠宝或是奴仆;秦不从韩征徭役,韩人无须为秦服徭役……”
韩王与朝臣尽皆侧目,此全不在他们预料之内。
桐桐接着又道:“秦对韩,有镇抚之责。若遇灾,韩可求助;若遇战,韩可求助;若遇叛乱,韩可求助……”
上一篇:穿越古代被迫成为联姻工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