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落在月亮上的小麻雀
曹正点点头,他一路进来,看得清楚,这卤肉店不小,生意非常好,前面顾客都在排队。
这个小姜是个精明的,很会做买卖。
姜广军不知道老爷子在心里评价他,找出柜子里的茶叶罐,沏了壶茶放到茶几上,再用摆上几样花生瓜子之类的干果。
然后和老爷子面对面坐到沙发上,随意的聊起来。
“曹伯伯,您现在还去花市卖花吗?”
“去的,只是天冷了,逛花市的人少,我就隔一天去一次,小姜你上次买那么多花,养得怎么样?”
姜广军不好意思的笑了,“都活着呢,我不太擅长养花,除了按时浇水,定期施肥,别的都不懂。”
曹正端起白瓷茶杯,轻轻的吹了吹,抿上一口,又放下。
“能坚持做到这两点已经不错了,养花是闲人打发时间做的事,你太忙,所以精力有限。”
“大概是吧。”姜广军摸摸鼻子,“伯伯,我家里有盆君子兰,已经长出花箭了,可我瞧着不如去年的粗壮,是不是缺肥了?”
“你多久没上肥了?”
“有一段时间了,我去东省两次,回来都给忘了,最近才想起来补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影响开花。”
“你先观察几天,问题应该不大,肥跟上了,也要注意控水,天冷水温不易太低,最好是用隔夜水,还有光照,你多给它晒晒太阳,很快就会长起来。”
姜广军点点头,认真记下了,这老爷子可是花卉专家,随便指点几句就够他用的。
“你要喜欢君子兰?”
“还行,我媳妇喜欢,都养好几年了。”
“我家里有不少小苗苗,回头送你几颗。”
“不用了,有一盆就够了,多了也照顾不过来。”
曹正呵呵笑,“一只羊也是赶,两只养也是放,不过顺带手的事儿。”
姜广军想想也是,老爷子家里肯定有花房,又开着花店,最不缺的就是花苗。
“那我哪天找去看看。”
“行,你随时都可以来,家里也没什么外人。”
姜广军点点头,又请教了一些花卉养植方面的常识,老爷子是知无不言,非常乐意指点,二人相谈甚欢。
下午,姜广军带着孩子们来了大杂院。
姜凤淑和李昌顺都在家。
听完他的话,一个难过的沉默不语,一个气得破口大骂。
家里六个儿女,从小顶数李广英心思最多,总是掐尖要强的,还蛮不讲理,最让人操心,现在竟然抛夫弃子!
“广军,你给她发电报,告诉她,既然已经找到了荣华富贵以后也不用回来了,我姜凤淑没她这样的无情的女儿!”
“那铁山呢,咋整?”多好的一个汉子,一直本本分分的,怎么就那么倒霉残了腿。
广英心太狠了,十年夫妻,说不要就不要。
“你说咋整?还能接到京市来?”姜凤淑反问道。
李昌顺摇摇头,他倒是想接,可人家未必会来。
“要不找个时间去看看?”
姜凤淑低头想了想,觉得去一趟也行,自家闺女造下的孽,再如何生气也该去看看孩子,不然要被人家戳脊梁骨的!
她这人是脾气不好,总爱发火,可并不糊涂。
姜广军没吱声,他上次去太匆忙,好些事没来得及安排,爸妈要去他肯定得跟着。
不过姜凤淑要出远门可不容易,单位那边得提前请假,现在厂里正是忙的时候,估计够呛。
第168章 别人帮扶是一时的,得自己……
京市距离东省有一千多里,坐火车往返要三四天,夫妻俩同时请假,厂里不是太愿意。
可架不住姜凤淑态度强硬,说她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请过假,这次也是女婿出事逼不得已,没办法只能准了。
正好顾全周二带人回Y市分公司,姜广军准备开车跟着一起走,这样方便,不用去挤火车,路上还有人照应。
姜凤淑和李昌顺一辈子没出过几次远门,两眼一抹黑,既然儿子已经安排好,也就没反对。
说来姜广军的车还是顾砚宽送的那辆绿色吉普,他开好几年了,除了密封不够好,性能还不错,座位也宽敞,他仔细检修了一遍,带上备用轮胎和汽油,周三清早就跟着车队出发了。
路上很是顺利,又做足了准备,并没遭什么罪。
姜广军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再来F县。
他们是昨天晚上到的Y市,休息一夜,早上开车来的。
F县地处偏远,顾全担心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再出点什么意外,就一块跟来了。
姜广军当然不会拒绝他的好意,顾全比他路熟。
再说自家这点事人家都知道,没必要遮遮掩掩的。
姜广军在小市场里,没找到张铁山的身影,看来将他的话听进去了,不再出来摆摊修鞋。
住址,是跟市场里的人打听的,就在这条胡同的北面,看见有路口往南一拐就是,很好找。
而这周围住的多半都是水泥厂的工人和家属,胡同对面又是学校,交通也很方便,地理位置还不错。
姜凤淑和李昌顺跟在儿子身后很快找到张铁山的住处,是一座小四合院子,西厢的两间房。
房子建了有些年了,看着有些老旧,还是几户混居,院子里有些乱。
过道被私自搭建的小棚子和随便堆放的杂物占据,很窄,跟京市那些大杂院没什么两样。
张铁山这会儿正在家门口,手上摆弄着一辆三轮车,这是他低价买来的,虽然很旧,但收拾收拾还能用。
听见脚步声抬起头,看见姜广军身后的二人,很是惊诧。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
他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岳父岳母会千里迢迢的过来。
“我们来看看你跟孩子。”姜凤淑有些哽咽,她如此心硬的一个人,看着拄着双拐向他们走来的张铁山,心里也不禁一酸。
李昌顺更是难受,伸手去扶住他,担心他晃晃悠悠的摔倒。
“我没事儿,都习惯了,爸妈,二哥,你们进屋坐吧。”
这院子里住着四五家,人多眼杂,他赶紧将人请进屋。
有那好奇心重的,都竖着耳朵听,对门还有个女同志直勾勾的盯着姜广军手上的袋子。
顾全冷眼扫过去,吓得立马缩回脑袋,不敢再乱瞟。
大杂院就是这样,没有隐私,谁家有点啥事满院人皆知,顾全没跟进屋,在外面看车。
两间房子都不大,能有三十多平,被间隔成两室一厅,厨房搭在外头,天冷屋里生着炉子,烟气缭绕的,收拾得还算干净。
姜广军不动声色的打量完,收回视线,在心里默默叹息,如果张铁山不出意外,这小家也挺温馨的。
“孩子们上学了?”
“嗯,一个读三年级,一个读一年级。”
“他们中午回来吃饭吗?”
“学校没有食堂,好在离得家近,中午回来能吃上口热乎的,爸妈,你们坐啊。”
姜凤淑和李昌顺在屋里转悠一圈,才坐到客厅的靠背椅上。
张铁山单手撑着拐,腾出另一只手,提起暖瓶,想要给他们倒水,家里是没有茶叶的。
姜广军抢先了一步,“我来吧,你坐着。”
“二哥,柜子有白糖,泡点糖水喝。”
“不用了,铁山,别忙乎了,你坐下吧。”
李昌顺轻轻叹了口气,“是我们对不住你,没教好闺女。”
没良心的玩意,多好的小家,说不要就不要了,早晚有她后悔的!
“爸,你别这么说,广英改嫁我是同意的,她也不容易,跟着我这么多年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只要她心里有孩子,能隔三差五的回来看看就行。”他如今已经别无所求。
“去定做假肢了没有?别舍不得钱。”
“定了,上回二哥给了钱,我弟弟陪我去省医院定做的。”
“什么时候能装上?”姜凤淑又问道。
“得下个月。”他很听姜广军的话,拿着钱没乱花,直接给自己定做了副假肢。
“不行带孩子去京市吧,家里房子空着,你随便住,再说那边医疗条件好,挣钱的路子也多,有大家照应着,会比这里好生活。”张家儿子多,肯定顾不过来他。
张铁山摇摇头,“不了妈,我还是留在F县吧,我父母亲人都在这边,去京市不习惯。”
如果他没跟李广英离婚,他会考虑去京市。
现在李广英已经改嫁,他一个外人还是别去添麻烦了。
两个孩子姓张又不姓李,是他的责任,不能指望别人,岳父岳母能来看看,他已经很知足。
至于二哥之前给的钱,等以后有了他会还的。
屋里一片沉默,
还是姜广军出声问道:“你整三轮车想干什么?”
“我想去卖烤红薯。”张铁山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我这人嘴太笨,脑子又不灵活,别的买卖做不来,正好乡下有几亩坡地,种了许多红薯。”
红薯在乡下不值钱,城里却不一样,烤好的能卖五六分钱一斤,很多人尤其孩子和小年轻都喜欢吃,守着炉子,冷也不怕。
姜广军点点头,“炉子做好了吗?”
“正做着呢,过几天就好了。”他也是这次去省城看见大街上有卖烤地瓜的,觉得这小买卖不错,本钱少,没什么技术含量,又能挣钱,很适合他干。
估计是生活有了目标后,心里变敞亮了。
姜广军明显感觉到他的精神状态比上次好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