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头山
再怎么说,李稻花也只是个作者,虽然加入了作协,那也是个自由人,不是教育界人士,更不是政界人士。
她可以为这些人发声,却做不到直接管理。
而且,性侵这样的事情,加害者不会自己举报自己,越是偏僻的地方,受害者也不敢站出来举报加害者。
哪怕是大学,在丁丽站出来发疯之前,其他几个受害者也是选择忍气吞声。
学校里,加害者通常都是上位者,当二者身份合一的时候,受害者甚至连声音都很难发出,即使突破自我,发出声音,也很容易被倒打一耙。
这样的情况对受害者会形成二次打击,加剧痛苦。
当李稻花在报纸上看到说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有校长把学校里的女学生当做禁脔,用以迎来送往的时候,大过年的,饭都吃不下去。
丁丽也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遇到,甚至她是幸运的,她遇到的时候,已经成年,知道反击,也能反击。
初中,甚至是小学的孩子们,她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
改革开放,整体看起来欣欣向荣,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未来,向着李稻花知道的美好生活发展。
可是背地里藏污纳垢的地方永远不少。
在李稻花穿越前,还有各种媒体渠道可以发声,这个年代,连发声的地方都没有。
“我想,我应该告诉她们,这不是她们的错,是那些人的错。”
“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这也不是你的错。”欧阳远捧住李稻花的脸,帮她擦掉眼泪。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认识的稻花,一直都很厉害。”
欧阳远想到,他下乡,第一次见到李稻花的时候,她在田里疯跑,大黄狗在她前面被追着跑,听人说,她想拔狗毛做毛笔。
那时候,他觉得这就是个乡下野丫头。
后来为了回北平,他跟李稻花成亲,那时候他想的是,跟谁结婚都一样,一辈子就那么过了。
等回到北平,李稻花趴在桌子上,搓搓手写稿子的时候,他觉得,他大抵是亏欠她的,把她带到这样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一直到现在,欧阳远发现,她好像在什么地方都能活下去,像她的名字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年后,《青山于松》正式在电视上播出,李稻花却带着剧本,找到电影制片厂,希望跟他们合作,拍摄一部电影。
如果他们不采纳她的剧本,那她准备自己租设备,租人,自己拍摄电影,自己拷贝,自己出资找人到处播放。
“这部电影,需要多少钱,我出资,我只有一点要求,拍摄之后,免费播放,无论多偏僻的地方,都要让他们看到这部电影。”
电影制片厂也蒙了,像这样的要求,他们是第一次听到。
私人拍摄电影,还找他们拍摄,这就已经没遇到过了,还不求财。
当然他们知道,稻花同志有钱,钱可能多的都数不清,但是这种花钱方法,他们真的不理解。
正常情况下,他们制片厂也会接受投稿,甚至会上门希望改编作者的作品,如果剧本够好,被他们采纳,他们还要反过来给版权费的。
要知道,制片厂每年也是有指标的,要拍摄多少电影,还不能随便拍摄,审核不通过,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稻花也算是大作家了,她的作品多少人都盯着呢,不少制片厂都想把她之前的作品都拍出来。
可惜,李稻花不愿意都放出来,他们也去交涉过,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稻花同志觉得,有些作品,拍出来并不一定会成功,至少在当下是不容易成功的。
这点,《一方屋檐》最有发言权,播出之后一直是毁誉参半,被引进到港岛那边更是被批评不知所云。
被港岛称为是李稻花最失败的作品之一。
同样,李稻花在港岛主持拍摄,并且大获成功的《天台之上》在内陆也没什么水花,也就小年轻追求港岛时尚的时候看过,内容也是看不懂的。
这些,李稻花很早就提醒过大家,可惜那时候,大家都沉浸在李稻花小说的光环中,认为李稻花只懂得写小说,对影视作品不了解。
事实证明,她对这方面也挺了解。
现在李稻花都要破釜沉舟,自己出资拍摄电影了,可见这剧本拍出来大概是不怎么样,赔钱的。
“咱们先看看剧本吧……”他倒是要看看,这剧本能烂成什么样。
抱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看,越看,他越是觉得心往下沉,手甚至开始颤抖。
还没看完,他不得不把剧本合上,在他看来,剧本不止没有问题,还是难得的好剧本。
可就是太好了,好到让他不敢看。
报纸上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只是气愤,只是觉得这些人渣都该死。
看完剧本,他觉得这些人渣死了都便宜他们。
剧本封皮上《他在阳光里》的名字,更像是嘲讽。
缓了一下,他才继续把剧本看完,看完剧本,也明白,为什么李稻花的要求是免费播放,而且是不管多偏僻的地方都要免费播放。
因为这些偏僻的地方更需要普及这些知识。
不止是“她们”,还有“他们”,在这样的性侵事件中,就连报纸,更多的也是写被侵犯的女孩子,或许是男孩子不符合人伦。
“您放心!这部剧,我们制片厂买了!我去申请,您的要求我也尽量申请。”
“没事,我知道,国家这时候用钱的地方不少,我个人愿意出资。”
李稻花不是无理取闹的人,但是免费放映,她是做定了。
第88章 正经公司《他在阳光里》,写的就……
《他在阳光里》,写的就是那个学校的故事,把视线聚焦在加害者的身上。
制片厂申请经费的速度很快,可能是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加起来的原因。
不过经费是有限的,根据制片厂以往的手法,他们要尽可能的节省开支,来维持整个剧组的运营。
可李稻花是谁,大手一挥,带资带本进组,她也参与其中。
“要找一个演技好的,心理素质强的,这部电影演完,全国巡回播放,作为一个反派角色,肯定是不受人待见的,得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
“你放心,咱们的演员心理素质都强。”
导演这么说,李稻花就放心了,不过如果演的好,之后肯定要给这个反派包个大红包,毕竟,这影响的,可就是一辈子了。
“这么演行吗?”
“就得这么演。”
在片场,饰演校长的演员大多数时间就躲在阴影里,也不跟其他的演员交流,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状态。
他知道自己要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也知道这部电影的意义,他想尽可能的扮演好这个角色,让这部电影成功。
这部电影里,很多角色的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只能从大城市里找小演员,大城市的小孩成熟的比较早,容易从角色中走出来,不会留下太多的心理阴影。
《他在阳光里》的校长,白天是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就变成恐怖的恶魔。
威胁学生,甚至是胁迫学生家长,有学生想逃跑,也被他和他的爪牙给找回来。
整部电影,学生们的镜头很少,更多的是校长和他同伙的镜头。
施暴、数钱、威逼……这些都赤裸裸的展示在镜头面前。
剧组人员甚至还专门到监狱里,去观察那些犯罪分子,看他们平时的状态,以及提到犯罪经过的转态。
狰狞可怕的面孔,哪怕是隔着屏幕,也让人不寒而栗。
电影分两个色调,明暗交叉,前期明多暗少,中期明少暗多,最后又恢复明多暗少的状态。
中期,受到侵犯的孩子们不仅要校长和他的帮凶们做斗争,还要跟这个世界做斗争。
外界的不信任、嘲讽、鄙夷……
这些李稻花都要拍摄出来,要告诉她们,不用害怕,不是她们的错。
一些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小演员,演的时候,更能代入,也更能共情。
不是她们也经历过角色这样的事情,而是有些事情,比如说外界的不信任,她们也经历过。
知道这个剧本是李稻花写的,小演员们看到李稻花的时候都有些害怕,总觉得这个姐姐(阿姨)好吓人。
可是老师说过,稻花老师是值得她们学习的作家,是我们的骄傲。
当然,她们更害怕的还是电影里扮演校长的演员,这导致校长每次拍摄结束,就要自己去车里呆着,吃饭的时候也是自己吃。
有一次,因为自己一个人太寂寞,校长就把车玻璃打开一点,透过缝隙悄悄观察大家。
跟剧组的一个工作人员偶然对上眼,吓得对方惊声尖叫。
而这个画面,也被李稻花重新编写剧本,写进去,当做一个名场面。
因为演员的状态好,再加上这部电影也没有很多大场面,很多场景都是在学校里完成的,拍摄的时间相对也短。
五月份的时候,电影进入收尾阶段,李稻花也不用一直在片场盯着。
电影的海报她也有想法,双方沟通后,最后的定版是,三个小孩的黑色剪影在海报正下方,一个男人的高大身影在海报上方,背对着太阳,遮挡住大部分的阳光。
电影的结尾和海报上面,都有法律科普,以及详细的各种举报方式。
回到家里,李稻花很久才从片场压抑的氛围里走出来,她都是这样,更别说那些演员了。
林金凤心疼自己闺女,也心疼那些小孩们,所以她只能在李稻花回家后,尽量给她补身体。
不过现在的生活,她已经很满意了,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她每天担心最多的就是闺女以后受欺负。
越是小的地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亲密,也就越容易看人下菜碟。
他们只有李稻花这么一个闺女,就害怕将来闺女被人欺负,也就是因为这,从小在教育上面,一直是鼓励闺女勇敢去争取的。
被人说是泼妇,也比被人欺负的好。
现在看来,他们也算是歪打误撞,林金凤都不敢想象,要是自己闺女遭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敢说出来,等到她知道的时候,她得有多崩溃。
三人吃完饭就坐在客厅看电视,这会儿没什么电视剧,李三柱获得掌控权,在看足球比赛。
老爷子现在也不说找工作什么的,每天溜溜达达的,锻炼锻炼身体,跟老头们下下象棋,出去看看踢足球,打篮球。
这会儿还跟李稻花说呢,说今年男足绝对要进世界杯了,谁来也挡不住,还是主场作战,稳赢。
“别想了,男足进世界杯,你还不如说我今年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经过伊恩的运作,李稻花这两年,每年都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再过几年,大家大概就要习以为常了。
或许十连陪就要从她开始。
“我不跟你说,你就没看过足球,你根本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