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当县令的日子 第52章

作者:为六 标签: 布衣生活 种田文 成长 基建 日常 穿越重生

  “现在咱们富强皂在整个应山州都卖的好,实际上也没赚很多钱,这些钱,也全部让县令大人用来修路了。”

  曲元和整合着自己收集到的情报,不由得在心中感叹,这次下放到南新县,对于许行知来说,可能真的是一件好事。

  此次之行,他也有东西回去和圣上说道说道了。只是这个机遇,这许行知最后能不能把握住,就得看他自己了。

  曲元和不知,他脱离队伍去各地探听消息的踪迹,早就被人看出不对,上报到许行知那了。

  不会说南新县的方言,说自己是来乡里收粮采买的商人,却是孤身一人,对于粮价更是一知半解,话里话外都是打听许行知的事,谁看了都觉得有鬼。

  其实曲元和平日里是较为谨慎的,只是实在是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脱离太久,又不会说南新县的话,自然被眼尖的大娘大爷们抓个正着。

  许行知传过消息去,让他们按照心中的想法说就行,书白隐晦的暗示,这人是上边派来的,村民们背地里叽叽咕咕一通,点头应是,对于曲元和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不太欢迎到热情如火,不然谁有空去配合他。

  曲元和一行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此时,皇宫内的农田中,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一般来说,堆肥都是顺应着天时来的,但圣上在看完其他州府今年上报的税收和均产,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的都是许行知在南新县搞的那个堆肥法。

  别看他在朝堂上表现的游刃有余的模样,但他在这皇位上坐了那么多年,哪能不了解这产量翻倍到底是多么惊人的一个奇迹,如果能放在整个大周上,边疆战士们的口粮,无数个饿死的百姓……。

  越想心像是被灼烧了一般,许临越那个胆小如鼠的东西,一天天的像是后面有狗在撵一样,跑的那叫一个快。

  圣上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拍板:“去让人把许临越和许行笙两人给我叫过来。”

  两人在府中,于梦中被惊醒,都来不及说什么,穿好官服就往皇宫里面跑。

  圣上里边穿着白色的里衣,外面披着狐裘,见两人直愣愣的跪在地上,懒得多说什么:“朕给你们两在皇宫内划一块地,需要什么随时开口,朕要清楚明白的看到,这肥的效用,你们能不能做到。”

  您这是想要我死,这想一出是一出的毛病,许临越绝望的闭眼:“圣上,土地种植,是有周期性的,而且那肥料需要腐熟,现在冬日更不好做,需要时间。”

  “那意思就是不能做了?”圣上的语气中带着一股倦倦的味道。

  “能做,那肥料是如何腐熟的法子,行知也在家书中写了,圣上想要尽快有一个结果,臣自当竭尽全力。”许行笙恭敬道:“只是家父有一点没说错,不管是肥料腐熟还是作物成熟,这里面都是需要时间的。”

  “只需圣上给我们两个月,自然能给出圣上您满意的结果。”

  “这期间肥料腐熟的全过程,臣也会和吏部的大人多多交流,最后正常和用新肥的蔬菜,也会每日做好对比记录出来,让圣上知道其中的差别在哪。”

  许行笙说的诚恳,但实际上和许临越一个意思,需要时间,圣上捏了捏额头,也知道自己是一时被蒙蔽了心神,想的太多了,才会突然把两人给召进宫,做出这么烂的决定。

  只是做都做了,圣上最后缓缓道:“一个半月,给我一个结果,退下吧,朕乏了。”

  两人在黑漆漆的夜晚,被太监带着离开宫门,两人萧瑟的站在宫门口,看着对方,好生凄惨。

  虽说圣上当时临时召见,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但是他们两该做的还是得做。

  回府之后也睡不着了,干脆拆开小幺来的信,翻来复起的再重新起看,他们说懂倒也没说错,许行知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堆肥法给写好了,两人虽然不算特别信,但也在家里的庄园里开了两亩地种。

  这两亩地的收成理所应当的好,所以对于堆肥一事,也算是有经验的。

  白日里去扒家里的堆肥,跟老农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午直接就去选地开干。

  经过多方的配合以及各种资源的堆积,最后终于在一个半月的期限内,把圣上需要的成果给顺利搞出来了。

  整个宫里都热闹的很,不仅仅是许行笙和许临越,户部尚书、户部侍郎等其他有空的官员都围绕着这两陇地看着这另外一排个头格外大,又水灵灵的小白菜。

  圣上匆忙赶来时,对着记录详细的生长记录笔记以及角落里看着狼狈的两人,龙心大悦,当天就把那小白菜全给拔了,清炒完赐给朝中的各位大臣。

  这白菜不多,能收到圣上恩赐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大臣,许家父子除外,毕竟是人家辛辛苦苦一个多月给栽培的,不给点也不太好意思。

  其余人皆是羡慕他们得圣上恩宠,只有许临越躲在角落里偷偷的为白菜难过。

  许临越天天蹲在皇宫里面照看这白菜,谁曾想到,就这么被辣手摧菜,直接全进铁锅里被炒完了。

  他边心疼他种的小白菜,边和着饭吃,边吃还边哽咽:“这白菜真好吃,不愧是我养的。”

  看的许行笙直接心梗,假装这个傻子不是他爹,脸都被丢到大西北去了。

  不知是许行知运气好还是如何,这圣上刚因白菜一事龙心大悦,对许家人看哪哪顺眼,曲元和一行人也顺着官道回到了京城。

  只是稍稍洗漱一番,刮完胡子,直接进宫面圣。

  圣上看着他,嘴唇轻抿茶盏,长叹一声:“元和,舟车劳顿,辛苦了。”

  “元和不辛苦,为圣上分忧,乃臣之本分,能得圣上一句辛苦,万死不辞!”曲元和神色激昂道。

  “坐吧,跟我讲讲,这许行知到底是不是真的这般有意思。”

  曲元和斟酌一番,从陈家村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开篇。

  他从百姓口中得知,这新肥确确实实是能增产的,这点在京城也验证过了,合缝。

  只是越听他讲到后面,这许行知勇斗林家,午门凌迟,百姓写戏,这一出倒是真的让人意想不到。

  圣上手指轻抬,示意他停下,闭眼微思,这林家干出这种事情,确实是该死,只是他围府的兵是从哪里来的。

  背后必然有章易瑞的身影,章许两家走的够近,章家又是老六的母族……。

  他在心里一遍遍的梳理,最后同旁边的内侍吩咐道:“去查查这林家同老五之间,是否有联系。”如果有的话,那老五背后,少不得章易瑞的推手。

  脑海中慢慢清明后,看着旁边的曲元和,额头上已经微微出汗,轻声道:“继续。”

  曲元和的话语中多了分恭敬,少了点激昂,不过圣上也不在意,只是继续倾听。

  许行知建了肥皂厂,招收本地的工人,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倾销,力图让所有百姓都用上皂,甚至用开厂的收入,用来给南新县修路,改善民生。

  许行知扩大济慈院,秋社时,让百姓们都能来县衙吃上一口热乎饭,甚至考虑到了突然暴食的乞儿,请太夫熬汤药。

  …………

  对于许行知的印象,圣上之前有过短暂的标签,许家的幼子,一个京城的小纨绔,惹了清河郡主,被许临越给送进穷乡僻壤当县令。

  从大周犁的出现,他对于这个人,多出了一点小小的惊讶,甚至在猜测,是否是许家的两人,为了‘赎回’许行知,而特意给出功绩。

  再到后来,章易瑞说起南新县税收,提起许行知这个县令时,他脑海中更多了一分好奇,好奇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口中的他都好像不太一样,所以圣上这才起了让曲元和去那南新县看看的心思。

  而从曲元和的口中,说起他在南新县做的事,百姓口中为国为民的好官,让许行知从一个符号,变成了更加生动立体的一个形象。

  原本一向没什么存在感的老六,在这南新县,也仿佛变得有些不太一样了。

  许行知本人,真的有百姓说的那么好吗,圣上质疑所谓完美的东西,但他又相信,曲元和不会对他撒谎。

  他信曲元和说的,去了六个村子探听消息,得到的结论都是认可,许行知是一个好县令。

  圣上心想,他可真好奇,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模样。

  没多久,手底下传来消息,这林家老大是老五麾下的一个商人,后面林家被灭后,在一趟送货的途中,遭受劫匪被杀,尸体不知所踪。

  圣上最后也只是笑笑,让人颁旨下去,论功行赏。

  南新县做为应山州下面的县,此次之功也是算章易瑞的一个大功绩,现在他不能离开应山州,但等到朝廷考绩时,升是必然的。

  令人惊掉下巴的是许家两父子,直接大升,许临越直接从一个没什么用的闲职,一跃成了户部侍郎,进三品行列了,许行笙也超越翰林院的同期,往上走了走。

  而许行知还不知道这个好消息,正蹲在县衙的院子里烤着火,和秦安讨论,有什么比较适合百姓的取暖用品。

  73

  

第73章

  应山州的地理位置其实还行,处于南北方的中间地带,它的冬天其实是湿冷的。

  在大周,冬日用煤其实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大家一般称其为‘石炭’,是御寒的极佳之物,在京城很是风靡。

  只是这石炭是由朝廷在管控,进行统一售卖,所以价格也被炒的极其高昂,除去苏杭这些经济极为发达的地区,各个州府也只有家中极为富裕之人会用。

  在许行知印象中,在京城,十斤煤炭的市价就到了四百文,普通百姓家根本负担不起,只有一些小钱的人家,也不一定能买得上这炭。

  有人就说了,烧不起煤炭,那用柴火御寒总行了吧,实在不行,秸秆和杂草也行,虽然比不得煤炭,但好歹也能勉强用。

  实际上,许行知到了南新县,专门去问了县衙里的人才知道,在大周,就算是柴火这种最为低端的取暖的燃料,都是十分缺少的。

  大周对于环保这一方面有相当严格的禁令,春季不能随意上山砍柴,尤其是三月份,夏日不能胡乱捕鱼,被抓到是要被砍掉四肢的,严重者甚至会被直接砍头。

  再之,上山本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山上的情况非常恶劣,如果不幸遇见一些凶猛的野生动物,更是有命去没命回。

  平日里百姓们胆战心惊在外围砍些柴火,日常用来煮饭烧菜都不太够,更何况取暖。

  如果天气实在严寒的情况下,县衙确实是会发放柴火等来进行补救,但整个大周那么大,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不然南新县也不会出现年年有人冻死的情况。

  而朝堂会因为极度严寒,发这救命柴发情况,也是少之又少,许行知思来想去,看着旁边练字的秦安,一肘子怼过去:“你觉得土炕怎么样。”

  秦安停下笔,苦着脸道:“哥,我知道北方冷,以前用的都是土坑,但是我是个标准的南方娃,跟朋友去东滨旅游才第一次碰雪。”

  “再说了,后边北方都暖气全覆盖了,谁还用炕啊,我都还是在博物馆里面好奇瞅过两眼。”

  许行知给了他一个白眼:“我见过土坑,保暖功能很强,跟灶台连起来,做完饭后的余温都能暖很久,还不用特意去烧额外的薪柴。”

  “我觉得这能行,咱们先给县衙搞一个试试。”

  “哥,你这行动速度也太快了吧,咱至少得先盘明白,这还没入冬,别急别急。”秦安赶忙拉住许行知:“你知道这土坑怎么做吗?这么直接出去也没啥用啊。”

  说着还嘀咕道:“话说你做的梦还怪有用的,直通古今,还能从犄角旮旯里找出适用于现在大周的,可真不容易。”

  许行知冷静下来,无奈道:“我只是想到他们和我说的,每年都有不少人冻死,我就急的慌,不过我琢磨了一下,咱南新县其实也不算是特别冷,除了缺少御寒的薪柴,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叠加起来造成的死亡。”

  秦安想了想:“听说这几年天灾人祸,粮食收成不好,很多人没饭吃,饿死的吗?”

  “这是一个原因。”许行知点头:“吃不饱是一回事,很多人家里舍不得薪柴烧热水,直接喝生水,家里也没什么厚衣服厚被子,一旦感冒了,更是难熬。”

  “普通人家都这么难过了,更何况街上的那些乞儿,不死人才是奇怪的吧。”

  十分残酷的一句话,让秦安一下皱起脸来,叹呼:“所以到底是谁天天想要穿越到古代来啊,我现在天天上厕所用厕筹的时候,都在怀念我那洁白柔暖的卫生纸。”

  “哥,你快想想那炕到底是怎么搞的吧,咱们开干,争取今年不冻死一个人。”

  “不过百姓家能装炕,那些乞丐你要怎么办?”

  许行知双眼无神:“正在想,到时候肯定让人先去济慈院先住着,不过总不能一直靠县衙,我在想用什么方法能给他们找点事做,还能赚钱养活自己。”

  两人一起躺平颓废,不过也没躺多久,许行知拿出纸笔,在上面圈圈画画:“我记得好像是用黄土和稻草混合起来做成黄泥,抹在木板上用火烘干,下面留个坑洞放木柴啥的来烧,其实用咱弄好的土砖来搞应该也成。”

  “如果能把这坑洞和厨房做饭的坑洞给连接起来就好了,省事省柴火,我之前听一个朋友讲过到底是怎么做的,让我这破脑袋再好好想想。”

  许行知支着脑袋,想着当初和系统唠嗑,说起这炕,不过当时只是随便一听,再次从记忆深处扒拉出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困难的:“咱们得先用土和沙子垫到炕的一半高,上面再砌一个烟道,底部得有一洞口,但中间得是空的。”

  边想着边在图上勾勾画画:“烟道搞好了之后,铁定得再用土给填起来,这样可以更结实,砖面也不易下沉,与烟囱的接口处也一定要有,从炕下生火,通过炕床的传热作用,提高炕和室内温度。”

  秦安在旁边看着他边念叨着边完善,也跟着乐了,直到他把所有的纸全部给画的满满当当,眼神从呆滞变成兴奋。

  “我想起来大概要怎么做了,咱们叫专门的手艺人来试试。”许行知一拍大腿,兴致冲冲的和秦安分享,拍完后看了看自己的手,后知后觉:“欸,我拍的都那么用力了都还不痛,果然是沉浸进去了,这刺激感都慢半拍。”

  秦安咬牙切齿,破防道:“你要不要看看,你拍的是谁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