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都是自家人,这怎么好意思铁面无私的下狠手?
再者,账面记载的每户田亩信息是一回事,实际到田里耕种收获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有的田地形状奇怪,丈量测算不一定准确。
这些都给征收田税造成了大量的难度。想要收到这个钱,就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朱元璋也在寻思,他小时因看管了贪鄙恶吏,所以不愿意让朝廷官府过多打扰民间乡里,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皇权不下乡的后果就是基层被别人把持,统治不稳。
那怎么办?
【顺便吐槽一句,有明一代是我见过的刮地皮能力最差的王朝。往前的宋朝,得利的是官僚士大夫,其他的商人、家里没官的中小地主、手工匠人和自耕农都被平等剥削。
往后的带清,把压垮明末的辽饷堂而皇之的加到正税里,可谓是刮地三尺,供整个上层阶级瓜分。
只有你明,尤其晚明,征一分税,老百姓要交十分,皇帝却只能得到八厘。两头没钱,富了中间,皇家被士绅给抛弃了可还行。
可见明朝的行政成本有多高,运转体系有多差。】
朱元璋:……
可恶,又被骂了。
感觉自从他登基,仙子就没怎么表扬过他。
想到这里,他眼神不善的盯着刘伯温。自从天幕说了废除丞相与胡惟庸之事后,他就没再提拔这个原本的李善长继承人了。
淮西勋贵与浙东文官的斗争依旧很激烈,但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还是很乐此不疲的在其中做调节。
废除丞相后,他将唐宋群相制与天幕所言内阁做了结合与改进,将内阁设置成正式的内朝机构。
但内阁中却不分什么首辅次辅,大家加了大学士的衔,都是一样的“参知政事”,只有议政权。
现在刘伯温就是他的内阁大学士。
刘伯温仍然低着头,好像完全感受不到陛下的目光。
【咳咳,up恨铁不成钢,跑题了。
刚刚说的都是中古之后了,在西汉这个时间点,大家还没有脱离春秋战国的风俗习惯没多久,自然没有“公务员队伍要廉洁”这种政治正确的认知共识。
所以,汉文帝看了看税收比例和构成,为了不打扰百姓,干脆有十几年的时间不收田税,只收人头税。
毕竟田亩不好搞,但是每户都多少人比较好查,豪强能隐匿的人口也有限。
但是,这也埋下了隐患。】
【汉承秦制,也是以二十级军功爵来分田筹功。但是吧,人家秦朝是先搞了均田制再搞军功授田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老秦人,就都能得到一块保障生存的生活田,然后再靠军功得到更多的田地,更好的生活。
有人问田地不够分怎么办?
诶,商鞅有补丁。核心思想就是降低袭爵,也就是说假如父亲靠军功得到了一百亩地,那么他死了之后他得儿子要降两等承袭爵位,只能得到五十亩,剩下那五十亩会被朝廷收走,分给新的有军功之人。
但是汉朝没有这个补丁,所以自然也没有搞均田制。汉初有资格分到田地的就是皇室、各个诸侯国大王,再就是二十级军功爵那些人。
并且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汉朝只没收了复活的六国贵族土地,对于秦朝时大大小小的地主家私有土地都是予以承认的。】
额……
刘邦迟疑了,他问吕雉:“天幕这是在怪乃公没有搞均田制?”
吕雉听到这老头居然在她面前自称乃公,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但没有计较,而是安慰道:“汉家草创,百废待兴,一时有所疏漏也是常有的事。再说陛下承认秦治下的统治,已然是安定民间了。”
至于剩下的,去问萧何啊,但是她又没参政。
【而且最可怕的一点在于,汉朝在纸面规定上给军功爵的田地和宅基地极为优厚。
举例来说,二十级最低等级的“公士”,可以分到1.5顷的田地和1.5宅的宅基地。
以杨宽先生“240步为一亩”来推算,结合《通典》中记载:“汉武帝时期……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今五顷也”计算一下。
能得出一个结论,汉代一亩地大概456㎡。一顷百亩,也就是说公士就能获得六万八千平方米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100市亩。
等到了顶级的关内侯那个级别,更是有95顷的额度,相当于现在的六千五百亩。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有这么多开垦的地可分么?】
……
啊,还有这事?
刘邦沉默了。
【那必然是没有的。
这就导致一种情况。那就是好的熟地肯定优先分给诸侯王国和侯国,而且还不够额度。
而那些低等级军功爵的普通军官和士兵回家一看,没田可分了。
只好吭哧吭哧的带着家人去开荒,然后官府会把开荒的地算在他应得的授田里。
讲真,我怀疑萧何就是故意的。】
刘邦:对对对。
“萧相国为了鼓励百姓开荒,真是用心良苦啊!”
刘邦妆模作样的说了一句。
吕后也懒得拆穿他。
【好了,到了现在汉文帝时代,不收田税了,好日子来了!问,谁获益最大?
是那些开荒自耕农的后代么?
当然不是,是阡陌连接的功臣集团贵族啊!
因为田税这个东西,跟那些没有自己土地的佃农、贫民没关系。不收田税,真正收益的是那些有田之人,而且越是田地多的人,收益就越大,他们累积的财富就越多,再加上这些人基本都属于有权有势的阶级,就更有能力去兼并那些被开垦好的熟田。
理由都是现成的——我爵位名下的田土额度没满啊,凭什么不能划给我?】
【所以文景之治虽然休养生息,释放民间活力,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那就是加剧了土地兼并,拉大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开始显露出来。
这就是武帝刚亲政时接手的局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下令抑制兼并打击豪强不就行了?
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我从军立功得到了一个中等爵位,虽然再朝廷里排不上号,但是国家安定后安排我回家当了地方官——这在没有制度性科举、没有形成文官阶级之前时很常见的做法。
这样我在老家就既是贵族又是官员,可以先把好的土地分给自己。同时我家的亲戚朋友开始从商做生意,我利用手里的权势充当保护伞,把生意做大做强,成了当地首富。
有权有钱有人脉有资源,我家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豪强。现在我作为地方官员收到皇帝老儿的诏令,说要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
我一看,这不就是打击我自己?吃进去的怎么可能再吐出来,那都是我早年打仗换来的,我为大汉立过功,我为大汉流过血!
大家看到了吧,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一纸诏令就能解决的,天下是活人,不是游戏的npc。
那么汉武帝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刘邦有点萎靡,他感觉这一大段都是仙子在阴阳怪气。
听到好曾孙,他来了精神。
他真的很想知道,曾孙到底怎么搞钱的,毕竟现在的大汉,穷的不行。
【汉武帝表示:朕会平等的创死所有人,大家一起返贫再重新分配发展不就好了?】
……
不是搞钱么?怎么还返贫了……
等等,不会是把天下刮地三尺吧?
这这这,这是要学暴秦么!
【天下谁的田产财富最多?自然是宗亲诸侯和功臣勋贵。
诸侯王就不说了,国中之国。而功臣勋贵看似没有军权行政权,只能收食邑赋税,但侯国封地里山川林泽和矿产盐场都是他们的,朝廷也摸不到,损失很大。
不解决这两个庞然大物,光搜刮小民的油水能刮出多少来。
针对第一点,汉武帝重磅推出了亲情套餐——推恩令。】
朱元璋眼角一抽。
前几天他问刘伯温对诸子封爵怎么看,刘伯温就拿出了一套类似推恩令的方案。他的儿子自然是亲王,孙辈的各亲王嫡长子降等为郡王,其余子为辅国公。以此类推,五代之后,放为普通宗室,不再领朝廷禄米,但是可任其经商读书。
朱元璋知道,这是刘伯温结合之前天幕所言,拿出的比较合理的方案。
但他还没有下定决心颁布实行。
因为,那个抢了标儿皇位的“燕藩”,他还不知道是谁。
虽然当初他是想把老四封在燕地的,但到底不能确定,怕冤枉了孩子。
【自从刘邦打击异姓王,换成自家子侄之后,历代执政者都在代表皇室大宗这一脉,不遗余力的打击外藩诸侯,毕竟哪个皇帝也不能忍受整个国家里还有十几个国中之国。具体过程前面都有,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到了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外藩的势力已经大减,大的诸侯国不过一郡之地,小的只有几个县。
刘彻表示,还不够,要加大力度。】
【公元前127年,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正式推出“推恩令”。这推恩令可以看做是文帝当初把齐国一分为七的进化版本。它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
重点在于,这些推恩分封出来的子弟,并不是王,而是列侯,封国是和那些功臣一样的侯国。
而根据汉制,侯国受所在地的郡管辖,并不是国中之国。
要是评选“千古无解的阳谋”的话,推恩令应该名列前茅。】
刘邦一琢磨,立马就懂了这其中的妙处,连连称赞。
不愧是他的好曾孙啊!
【对于诸侯王的次子庶子来说,虽然这侯国地方不大权力不多,但相比以往那种嫡长子继承全部,其他人屁都没有的状态,已经是天差地别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主动维护支持这项政策,逼得诸侯王不得不妥协。
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本就不大的王国越分越小。原来属于自己的领地都变成了中央的地盘,自己的子孙后代只能吃食邑税租。
此消彼长之下,到了后来汉郡占天下十之八九,而诸侯国呢?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
之后,汉武帝有颁布了两套相关的法令,左官律和附益法。规定曾仕王国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职,且禁止朝臣交结诸侯、为其谋利。
至此,诸侯王权势、封地愈益缩减,名存实亡,再没有搞事的能力了。】
和朱元璋总担心儿孙后代不同,刘老三的心肠就硬的多。
对于后代互相攻伐之类的,刘老三表示理解,因为他盛怒之下还一口气撸了哥哥的王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