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只要这天下还是他老刘家的,还是他刘邦的子孙在当皇帝,就问题不大。
【解决了宗室诸侯,下一步就是功臣勋贵了。
汉武帝同样也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再一次借用了自己的爷爷,文帝的智慧。
汉文帝时规定,诸侯王和列侯来长安祭祀时,要用上等黄金买朝廷的酒,再去祭祀,称为“酎金”。
但要是你这黄金缺斤少两,成色不好,那就是对祖宗大不敬,要受到惩罚。
汉武帝就打上了这个主意。】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搞了一出政策扩大化的“酎金夺爵”,共有106个列侯因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被废除爵位,封国除名。
这106个人里,甚至包括武帝自己提拔封赏的一些列侯,比如卫青那两个因父亲军功而再襁褓被荫封列侯的小儿子,卫登和卫不疑。
当时的丞相赵周也以知情不举的罪名下狱,被迫自杀。
此事之后,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
嗯……有魄力。
一百零留六个,真狠呐。
看天幕提起卫青的两个儿子即将被夺爵,刘彻脸上有点挂不住。
但是卫青很从容的表示:“臣这几个小儿,与国无半分功劳,忝居列侯,德不配位,本就十分不当。陛下此为圣明之举。”
刘彻欣慰的点点头,然后赏赐了几样珍宝。
【打击了宗室和列侯之后,汉武帝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有了松动。刘彻趁热打铁,推出了新的官职——刺史。
汉武帝设立的这个刺史制度,相当于明朝的十三道监察御史,是从六个方面来监察、考核地方官员,由中央派遣,垂直管理。
这六条问事包括: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令,欺压百姓,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随意赏罚;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斥贤任奸;五是郡守包庇胡作非为的子弟;六是郡守地方豪强互相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可以看出,刺史的权能很大,监管的也很全面。
汉武帝就是通过这些刺史,来了解地方的详情,而不再任由外朝官员欺上瞒下。】
第83章 汉武帝12
◎我大汉就是遥遥领先!◎
【这两块最大的问题是解决了,但都是长远的计策,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想要看到国库增加还得慢慢等效果。
可和匈奴打了十年,早已经把文景的积累都给打光了,急缺现钱怎么办?
汉武帝就把目光转向了商人这群小肥羊。】
刘邦细细思量,确实。
在现在的民间,商人和赘婿是差不多档次的,没什么人权。上次大旱受灾,萧何还想发动商人和赘婿服徭役去搞灾后治理呢。
这样一群有些钱财但没能力反抗的人,可不就跟那肥嫩的小羊羔子差不多?养一养就可以宰了吃肉了。
一扇羊分两半,一半在陶片上炙烤,一半在鼎里熬鲜汤,最好是多放点芫荽末……
不行,馋了。刘邦吞吞口水,决定一会儿天幕结束就弄一只来吃。
【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逐渐上升的。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秦汉时代,平民需要全力以赴去种地,才能养活自己以及供养上层阶级,因此商人这种看似不产出实际价值的人,就算有钱,社会地位也是十分底下的。
除非你给朝廷做贡献,给边境送粮草辎重,那么可以花钱买个民爵。
汉武帝就打起了这些人的主意。】
【他先搞“劝捐”,把自己内帑的钱拿出来给国库,表示自己都身体力行了,各位爱卿、还有社会上的其他名流,是不是应该表示表示?
其他人十动然拒,集体装死。
崇祯表示:这我熟啊!
不,崇祯你没学到精髓。
这时,有个审时度势的爱国商人,名叫卜式,捐出了一半的家产。没过多久,因为安抚投降的浑邪王部落,以及赶上河南大旱,国库又空了。卜式又从剩余的家产里拿出二十万钱捐给朝廷。
汉武帝得到了这个消息,立马把这位卜式同志立为“感动大汉”的典型人物,不仅表彰还直接赏了官爵,就希望能千金买马骨,让大家踊跃一点。】
刘彻想起前几年的事情,依然感慨道:“卜式确实忠君爱国,堪为典范啊!”
座下的大臣中,卫青霍去病赵破奴之类的还好,因为他们是这些年对外战争的主力,不会和汉武帝唱反调。
但是那几个来凑数的老功臣二代三代们,就觉得陛下这话有些刺耳了。
凭什么要求他们无偿奉献啊?他们的家产那不都是祖宗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兢兢业业攒出来的。
朝廷打赢了又不会给他们升官,反而便宜了卫霍这些贱奴出身的幸臣。
呵,陛下有失偏颇!
【但是那话怎么说的来着?不是我不想捐,是我真的有一头牛啊!
刘彻一看,还装死是吧?
好好好,那就不客气了。】
刘邦不再想小肥羊,开始好奇曾孙还有什么招数。
他忍不住笑道:“哎呀,咱们这个曾孙,当真是个奇才雄主啊。”
吕后教导完刘恒,勉力夸奖了一番,然后让宫人带下去休息吃点心。
自从知道盈儿的结局,她就反思了一番,在教导刘恒时没有逼的很紧,基本都是和颜悦色。
听到刘邦这样说,吕雉反驳道:“可观他后期一些作为,也难以称得上是英明。”
刘邦摆摆手:“人一辈子会做许多事,有的好有的坏,有的看似对,有的看似错。乃公年轻时,模仿信陵君浪荡江湖,何曾想到有一日会成为天下之主?曾孙做的够好了。”
这话说的正经,吕雉也认同,她微微一笑:“妾身知晓了,以后会把这份记录传下去,让恒儿务必好好安排。”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发布了《迁茂陵令》,规定凡是财富在300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茂陵是他登基后给自己修建的陵墓。而300万钱嘛,有学者考证,大概相当于前些年的亿万富翁。这些豪强在地方上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勾连势力,现在汉武帝把他们全放在眼皮子底下,看他们怎么搞事。
不过刘彻没有搞得很难看,朝廷会给每户迁徙者20万钱的高额“拆迁补偿款”,还让这些豪强脱去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有了好处,这些豪强再不情愿也没办法跟朝廷作对,只能搬家。后来,这些长安的“茂陵子弟”,也成了“富二代”的古代版形容词。
事情还没完,汉代财富形式大多是土地、房产,那些奉旨迁徙的富豪就得贱卖土地房产。
这正是朝廷抄底的好时机。
由地方政府出面将上千万亩的良田低价收购,而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农民,国家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收。
这样一来,那些无地的赤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朝廷粮食税收激增,而豪强的土地财富,则在迁徙茂陵的过程中被强行“均富”了,极大延缓了土地兼并的情况。】
嗯……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这个方法妙啊!
刘邦一拍大腿,意有所动的看向吕雉。
吕雉有些为难:“现下最富的是功臣,可还指望他们回乡后安靖地方呢。”
然后就会像仙子说的那样,慢慢从功勋发展成豪强……
刘邦叹了一口气,果然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没了社会根基,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但还是那句话,这一步仍然是长远计策,朝廷还是缺现钱。
刘彻想了想,那只能征收财产税了。
这就是算缗令。】
刘彻有些紧张。
距离第一次下达算缗令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他知道,最近几年的算缗告缗令,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都说民间被搞得乌烟瘴气。
但是有些事情没办法,损失再大他也要做,所以他很紧张仙子会怎么评价这件事。
一旦仙子说这是恶法,那些人以此为由不停上书可怎么办。
难道他还真要收回这条诏令?
【公元前129年,刘彻首次下达算缗令,但这次只是对有市籍的商人收运输车税,杯水车薪。
十年之后,随着帝国财政的恶化,刘彻再次下算缗令。
这一次可是玩真的了。
全体的商人、手工业者,一律按资产征收财产税。经商及高利贷资本2000缗钱收一算,也就是120钱;手工业者减半。
而交通工具上,汉武帝规定除了官府用马,以及骑兵的马车,平民的马车、船只,每辆也要抽一算。
但是吧,古代又没有互联网大数据,统计全靠人为。就是在今天有产者还在想尽办法合理避税,甚至直接偷税漏税,更何况是古代那种人治时代呢?
所以在算缗令正式实行的两年之后,汉武帝觉得不行。不给你们来点狠的,你是不知道这天下是谁当家!】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推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告缗令。
规定凡是隐瞒不报或者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立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而且,还对告发者奖励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完球了。
这是刘邦内心的咆哮。
对于一位看透了人心的帝王而言,不用多说他也清楚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始皇帝都没下手这么狠。
额,换句话说,要真是始皇帝对六国故土搞这个,那贵族余脉还不被整的要死不活?
怕是也没有自己揭竿而起坐拥天下了。
这么一想,似乎也没这么遭?
【看着好像是发动人民群众,但人性这东西永远是经不住考验的。
就算你没有奖励,也会有人拼着损人不利己拉别人下马,更何况奖励一半财产呢?
这一下可是全民沸腾,告发成风。
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朝廷查抄的财物以亿计数,奴婢以千万数,大县得田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宅亦如之。
朝廷终于暂时不缺钱了。】
建章宫中本来还有一些人在窃窃私语,听到这个话题也都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