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116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武则天却神色毫无异常,还命人搬出胡凳,笑着对狄仁杰道:“怀英啊,一起来听听,都坐吧。”

  狄仁杰扫视了一眼院中,拱手称是。

  刚坐下,武则天便问道:“怀英如何看待天幕所说?”

  狄仁杰略微一沉吟,道:“此等异象臣从未见过,想来是陛下圣母临凡,有神佛相助。”

  其他大臣也纷纷起身恭贺太后。

  见到武则天满意的朝狄仁杰略微一颔首,他继续说道:“至于这位……仙子所说的教诲,臣也颇为认同。前魏时虽然统一北方百余年,可地方上遍地坞堡,自称一体,又有部曲私兵,政令不下乡县,实为不堪。”

  【而弘农杨氏呢,公认的先祖是定居弘农郡华阴县的杨敞。他的曾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赤泉侯杨喜,爵位传到他父亲那里因罪被汉武帝夺爵。但杨敞自己很有本事,他自己又靠做官被封为安平侯。哦,还有一个小彩蛋——杨敞居然是司马迁的女婿哈哈哈。

  杨敞的儿子孙子不见记载,但他的曾孙杨震在东汉大放异彩。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以及曾孙杨彪,也都相继担任过太尉,因此弘农杨氏被世人赞誉为“四世太尉”、“东京名族”,其家族声望达到了鼎盛。像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杨修、西晋司马炎的两位皇后杨艳杨芷,都是杨震的后人。

  但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了。西晋乱成那个样子的导火索固然是贾南风,但杨艳他们一家子也没好到哪里去,因此西晋那些人不待见他们。衣冠南渡的时候杨氏又晚了一步,没有赶上分一杯羹,在各种斗争中被杀害大半,家族就此渐渐没落。】

  普通百姓听到这里或许已经头晕了,但是对《氏族志》有过研究的人确实心里门儿清。尤其是武承嗣,现在可算得上是整个武家的领头人。

  他在自家院中边听边思量,没一会儿武三思便跑了进来:“阿兄,咱们不进宫么?”

  武承嗣闻言哂笑一声:“现在进宫又能做什么,那群老臣在班房值守,肯定早到了太后面前。”

  “可……”武三思伸手小心翼翼的指了指天,面上仍然犹疑不定。

  武承嗣也沉默一瞬,才开口道:“不急,先听听看。”

  【而留下北朝的这些族人也没啥大发展,为了生存开始弃文从武。北魏时期代代都出各种官员,而且是以武官为主。发展到西魏北周时期,弘农杨氏就很丝滑的融入了“西魏八柱国”发展出来的关陇军事集团。尤其是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弘农杨氏又一次站在了巅峰。

  不过呢,根据近现代一些学者的考据,北朝这些武官都不是真正的杨敞杨震的后人,是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以自抬身价。不过这不重要,就像李渊到底是不是出身赵郡李氏还两说呢。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他们信这个就足够了。弘农杨氏就是当世大族,名号足够唬人。况且这位杨氏夫人还是正儿八经的前隋宗室,父亲为遂宁公杨达,伯父更是大名鼎鼎的观王杨雄。】

  这就是明着说太后母家的世家是攀附造假的了。而且这不仅仅是牵扯到太后,更是说了前隋皇室和本朝皇室,真是天幕敢说他们都不敢听。

  【因此武士彠这桩婚姻相当划算。续娶的杨氏夫人只比他小两岁,当时已经四十四了。由于史料缺失,因此我们不知杨氏是因为信佛一直未嫁还是寡居在家,但两人成婚后,杨氏以高龄连生三个女儿,身体素质可见一斑。】

  【但是武士彠的身体不大行,在武则天十二岁那年就去世了。当时武士彠的官职为荆州都督,一家人都居住在荆州。家里除了杨氏带着武则天三姐妹,还有原配夫人留下的两个儿子,以及其他堂支亲属。当时,武则天的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联合几个堂兄一起欺负她们母女四个,杨氏夫人一气之下离家,带着女儿们从荆州回到长安生活。】

  武三思叹息一声,怎么到了现在还要被翻旧账,太后不会想起他们父亲的前尘往事又发怒了吧?

  【这也是武则天命运转动的开始。】

  【两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一年,李世民“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很难说李世民当时是个什么想法,因为当时长孙皇后刚去世不久……也有可能是听说了功臣遗孀的遭遇给她们一点后路吧。总之,武则天正式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涯。】

  【武则天的真实姓名叫什么已经不可考,这是相当遗憾的一件事。她初入宫的时候,李世民给她赐名“媚娘”,这也是我们后来称武媚娘的由来。从这个赐名上也可以看出,武则天的长相应该是相当妩媚漂亮的。但李世民转头应该就给忘了,因为这个才人她一当就是十二年,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新帝继位。】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武媚娘作为嫔妃,是要去侍疾的,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和身为太子的李治有了暧昧的情愫。老爹床前勾搭小妈的戏码固然刺激,但肯定不会像有些影视作品描绘的那么夸张,直接就干柴烈火了哈。因为李治这时候是很在意自己的表现,要立大孝子人设的。】

  上官婉儿记录到这里,笔顿了一下。

  当年为了太后先帝嫔妃这个身份,薨逝的高宗皇帝没少遮掩。给出的理由就是:武昭仪乃先帝所赐,走了程序,合乎人伦的。

  虽然也是骗骗无知百姓吧,但有个说法总比没有好。

  【李世民去世后,武媚娘作为无子妃嫔,要去感业寺出家。但是四年后,她就王者归来了。原因很简单,后宫争宠。】

  【当时后宫最受宠的是萧淑妃,这让王皇后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她想让武媚娘来分宠,再设法将自己抚养的皇长子李忠成为太子,地位就能稳固。于是,作为前朝妃嫔的武媚娘,就这样续起长发,低调回宫了。】

  【武媚娘这一回宫,那和李治算是真正的干柴烈火,恩爱无双,让整个后宫都开始守活寡了。而且李治发现武媚娘不仅是人长得漂亮有才情,还有谋略,能够成为自己的政治助力,于是,李治开始了自己的政治谋划。】

  【前面说过,初唐时期世家门阀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很高的,就算老爹李世民在世时一力弹压,削弱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但几百年的惯性还是不能消息。就拿李治自己的后宫来说,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是鼎鼎大名的世家出身。而武媚娘不一样,即使武士彠娶了杨氏,武家的根基依旧太浅,更何况现在她们母子现在还闹翻了。有点地位,却不高,更不是世家,简直太适合当他的皇后了。】

  【而这就涉及到了武则天身上的另一个谜团,就是她的长女——安定思公主之死。这件事情在《旧唐书》和《唐会要》上,只记载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言明其死因。而《新唐书》跟《资治通鉴》上则是写得比较详细。大概的故事大家也应该都知道,就是说永徽五年时,武则天产下了自己的长女,但是公主出生一个月的时候,王皇后来看望公主,离开之后武则天趁着没人把公主掐死了,又盖上被子掩饰。等到李治来的时候,武则天引导李治去看公主,发现了女儿已经死了。侍从说皇后刚来过,李治就勃然大怒,认定了是王皇后杀死了公主,因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一派胡言!”武则天轻声呵斥,院中所有人都屏气颔首,不敢多说一个字。

  而狄仁杰等大臣心里则是五味杂陈。

  这《新唐书》一听就是史书,必是大唐灭亡后新朝所写。虽说没有真正千秋万代的王朝,可如此蒸蒸日上的时刻,听到这种话,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但是由于《资治通鉴》在关于武则天的描述中有许多地方并没有很严谨,所以在研究武则天时会出现很多争议,导致很多地方不知道该不该采信。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公主可能生下来身体就不太好,所以武则天并没有狠心到真的会掐死自己的女儿,而是和李治一起合谋利用了公主的死,来达成"废王立武"这件事。而李治的人设是白切黑的那种,毕竟汉文帝算是他的偶像,所以他想要借助"废王立武"这个契机来收拢皇权,限制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的权势。

  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正式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在得到开国功臣李勣的表态支持后,李治终于成功地以"阴毒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于别院。他们的父母兄弟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同时又将反对最激烈的宰相褚遂良贬到外地,终于成功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好了,下期我们就说一说“二圣临朝”时期的武则天。】

第91章 武则天3

  贞观殿中,武则天正在跟大臣们商议国事。自从上次天幕出现后,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毕竟天幕说的明白:武皇。

  前朝那些有权势的皇太后的,不论是如前汉的吕雉那般上了帝王本纪的,还是如前魏文明太后一般主导太和改制的。都担不起一个“皇”字。

  难道……想到那种有些荒谬的可能性,所有人都不敢说话。

  偏偏执掌朝纲的那一位行事如常,心深似海,所有人也就跟着装的若无其事,对天幕曾经的出现三缄其口。

  正在此时,天上又开始振雷轰轰。武则天心头一紧,面上却不慌不忙的放下奏疏,笑对阶下的大臣道:“仙子又来了,咱们出去听听吧。”

  【欢迎来到武则天系列的第二期,话不多说,我们进入正题。】

  【由于李治武则天这两口子实在太爱改年号,那么为了防止大家时间错乱,听的云里雾里,所以咱们这次主要用公元纪年来表明时间。】

  公元纪年?

  武则天问:“各位可曾听过是什么这是什么历法?”

  众大臣摇头以对,武三思上前道:“太后,臣听着仙子的语气,怕是这些话主要是讲给其他仙众的,不过因太后圣母降生,仙人才开恩泽,让我等凡人沾光。因此,这公元纪年应该是天上的历法。”

  这话说的让人牙酸,有些大臣面露鄙夷,觉得武三思太谄媚了。

  【永徽六年,也就是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正式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到了660年,史书里首次记载高宗李治出现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的症状。】

  狄仁杰在心里默默推算了一下,拱手道:“天幕以永徽六年为公元655年,倒推一下。这公元元年应该是……后汉平帝的元始元年。”

  武则天第一时间称赞道:“怀英博古通今,又精通算学,真乃英才也!”

  然后,她又表情玩味的呢喃了一句:“元始元年么……”

  在场的大臣都是读过史书的。这汉平帝根本就是王莽所立的傀儡,元始五年汉平帝病逝后,王莽更是立只有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帝,当时的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姑母王政君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改元居摄,臣民都叫他摄皇帝,野心昭然若揭。

  果然三年后,王莽觉得时机成熟,就接受禅位,篡位成为皇帝。

  那么如今的太后……

  【当时李治刚扳倒长孙无忌,对朝中大臣尚不放心,而他的太子李弘才九岁,更无法担起社稷重任。因此没有外戚干政风险,又生性聪敏、涉猎文史的皇后武则天便自然而然成了能帮助李治处理政务的不二人选。于是以《资治通鉴》为首的传统史书里都认为,从此以后武则天不仅深度参与朝政决策,更在外朝以许敬宗、李义府为爪牙培植力量,把控朝政。】

  【但是!从666年泰山封禅以及前后朝中宰相人员的任命里可以看出,李治始终处在主导地位,而武则天只是在他的培养下,担任政治助手而已。远没有到越俎代庖的地步。更何况太子李弘年岁渐长,已经开始行使监国大权。】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675年,李治好不容易顶着头疼培养成人的太子李弘却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唉……”想到自己早逝的长子,武则天也伤感起来。

  不论后世史书怎么评价她,她与李弘确实感情甚笃。

  【不得不说,虽然亲生儿子病亡,对母亲而言应该是锥心之痛。可对于彼时的武则天来说,却改善了她的政治处境。因为在此之前,有监国大权的太子李弘在处理朝政时倚仗的是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这些人,其中戴至德、张文瓘既是朝中宰相,又兼任东宫左庶子。由此可见李治安排李弘接班的用心。但在朝政上,李弘和他的东宫僚属们经常与武则天意见相左。现在李弘病故,李治在处理政务上只能更加依赖武则天。】

  【于是在当年十二月,武则天上呈了奏疏《建言十二事》,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自己的能力。

  这十二条分别是: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也就是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毕竟李唐皇室认李耳为老祖嘛。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也就是将此前丧期的一年改为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也就是加薪。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这十二条,归纳起来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国强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笼络百官,四是提高妇女地位。

  这下子既是展现自己解决当下困局的能力,也是利用这个机会施恩于朝中百官。这十二条被李治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武则天才算是有了政治资本。】

  武三思适时出来拍马屁:“太后高瞻远瞩,体恤臣民,连仙人都是认可的。”

  【李治当时的身体差到什么程度呢?一开始他想禅位给太子李弘,但是还没付诸行动,李弘就病逝了。而就在同年,李治思前想后,想要禅位给武则天。可见那段时间他确实感觉坚持不住了。】

  【这事儿听着离谱,却是《旧唐书》记载的:“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但是成功肯定是不可能成功的。中书令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郝处俊闻言立刻劝阻说:"礼经有云:'天子理阳道,皇后理阴德。'然后讲了一大通什么各司其职什么祖宗基业,大臣们的反应也都很激烈,李治就算了。】

  【此时她所能倚重的是从666年泰山封禅到675年武则天称天后期间,她凭借参与政务权力培养起的学士团。因学士们日常在大明宫右银台门后值宿,故被时人称为北门学士。和唐朝此前的亲王学士团一样,北门学士的表面工作是帮武则天润色文字、撰写书籍,而实际的工作则是参与决策,以分宰相之权。不过武则天的这一优势在李治的逊位之议后便不再明显。】

  【首先是李治吧武则天踢回替补席,调整高级官员,为新太子李贤保驾护航。他任命明确反对武则天的中书令郝处俊兼太子左庶子,与郝处俊同一阵营的中书侍郎李义琰兼太子右庶子。次月李治又授予李贤的属官太子左庶子张大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权力加入宰相团。

  其次是李贤本人,史书记载李贤容止端雅,深得李治喜爱。成为太子后,他不仅被立刻授予监国重任,执政能力还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交口称赞。此外李贤也继承了李唐家的传统,他以为《后汉书》做注解为由集结了一批学士,从而培养自己的力量。】

  而提到李贤,殿中的气氛就不怎么好了。

  今年年初,太后刚下旨复了李贤雍王的爵位。可人都故去了,去连个追封都没有,说明太后仍然心里有气。

  【但是,说句难听的,政治斗争哪有甘心认输的,到了这份上就是不进则退,也顾不得什么母子亲情了。】

  【武则天令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孝子传》教育太子该如何做一名合格且听话的孩子——言外之意就是李贤现在还不够令父母满意。同时她还多次写信给李贤,指责李贤的行为这里不对那里出错,进一步打击太子的自信心。

  而李贤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因为宫中早有谣言,说李贤不是武则天所生,他的生母是韩国夫人。韩国夫人是武则天的姐姐,早年嫁给了贺兰越石,生下儿子贺兰敏之、女儿贺兰氏。后来贺兰越石去世,守寡的韩国夫人因妹妹武则天在宫中为昭仪,因此经常出入后宫,然后渐渐的……她和女儿贺兰氏则因姿容貌美受到了李治的宠幸。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这么乱七八糟。】

  这下朝堂彻底沉默了。

  如果说李贤作为前朝政敌被打倒了,那么韩国夫人母女就是作为后宫“嫔妃”被打倒了。

  都是太后的至亲,也都是手下败将,无人敢说话。

  【在武则天打压和李贤身份质疑的双重作用下,六百八十年八月,武则天向李贤发动了致命一击。她派人向李治弹劾李贤身为储君却喜好声色,还经常与户奴赵道生等人厮混,滥施赏赐。李治闻言令宰相薛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调查此事。结果在搜查东宫的过程中发现了藏在马房里的数百副铠甲,顿时针对太子喜好声色的调查原地升级为太子谋反案。

  此前有个正议大夫叫明崇俨,与武则天交好,结果莫名其妙被人杀了,找不出凶手。在审讯时,那个赵道生也在此时反水招供,说是太子下令让自己刺杀明崇俨。

  如此一来,太子李贤擅杀朝臣、密谋造反的罪名被坐实。】

  【公元680年,只当了五年太子的李贤被贬为庶人,关押于长安,还未形成气候的太子一党就此瓦解。第二天,武则天的第三子英王李显被立为新太子。

  此时的李治很清楚,如果当初培养李贤执政都算是时间紧张,现在让李显树立朝堂威望就更是天方夜谭。所以太子李显在生下嫡长子李重润后,李治就提出要立李重润为皇太孙,并授予开府治事特权。虽然最后没有为太孙委任具体官员,开府仪式不了了之。】

  【终于,永淳二年,也就是公元683年,李治驾崩,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皇帝李旦靠在榻上,只把窗格推开一条缝,默默的听着。三哥好歹还是阿耶封的太子,自己又算什么呢?

  这样的日子,又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不一会儿下人禀报,太平公主来了。李旦起身相迎,太平与他在榻上相对而坐。

  “你怎么来了?如今多事之秋……”

  太平公主不说话,而是推开了窗格,让两人能大大方方的欣赏。

  “阿兄这样唯唯诺诺,反而会让太后不快。这岂不是在说,太后威压皇帝,致使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有负先帝所托?”

  李旦愣了一下,沉默不语。

  虽然是事实,但他不能这样做。

  【在李治的临终安排里,侍中裴炎与刘仁轨、刘景先、郭正一共同作为朝臣力量的代表,扶持根基不稳的太子李显掌控朝政,而若遇到军国大事有不决的情况,则有执政经验丰富的天后武则天作为后盾。这样辅政大臣能限制天后过度的干政,之后又能防范大臣专权、架空皇帝。看上去似乎很完美。但唯一的问题是,新皇帝李显并不信任这一套模式。】

  【在李显的视角里,李治的安排根本不是什么互相制约的保皇设计,而是两头都无法信任、需要孤身破局的华容道。于是新皇帝李显开始秀他的操作。他将韦皇后的族人韦弘敏拉入宰相团,任命为太傅、同中书门下三品。紧接着他还计划把韦玄贞升为侍中变成实职宰相,更要给自己乳母的五个儿子全部封为五品官。一手扶持外戚,一手树立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