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阿兄糊涂。”太平喃喃一句。
这句阿兄,也不知道是在说李显还是李旦。
但李旦没问。
【甚至被阻挠后他还怒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这句话可捅了马蜂窝了。以裴炎的性格,他绝不会容许外戚力量崛起,夺走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以武则天的性格,她更不会容许皇帝儿子培养起力量,脱离了自己掌控。于是原本应该互相限制的两方在这件事上站在了同一阵线。】
【二月初六,唐中宗李显登基的第五十八天,皇太后武则天一面召集百官大会于乾元殿,另一面则令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入宫。四人当着百官的面宣读武则天之名,将正坐在御座上的皇帝李显废为庐陵王。。第二天,武则天的第四子豫王李旦被立为新帝,是为唐睿宗,改年号为文明。】
【相比于李弘、李贤、李显,豫王李旦没当过一天太子,其监国经验、朝中羽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武则天便以睿宗李旦没有执政经验为由,将他迁居别殿,不许干预政事。武则天则一手揽过朝中大权,正式开启了太后临朝、女主当国的政治时代。】
李旦听到“睿宗”这个庙号,心里一紧。
他,他最后不会是前魏献文帝的下场吧?
第92章 武则天4
【这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满足当个吕后冯后那样的摄政太后,她想要名正言顺,开天辟地。】
开始了。
之前所讲述的,随侍已经发生的事情。众人的情绪波动不大。但是看仙子的意思,是要把未来的事情也告知他们,这是何等的眷顾,才有这样而奇遇。因此不管众人怀着什么样的心思,一个个都在伸着脖子支着耳朵仔细听。
而仙子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足以让众人倒吸一口冷气。
摄政太后已经不满足了,那岂不是……
【于是,她开始了自己的计划。第一步:除威胁。】
李旦一把拽住太平的手,不发一言,只是泛白的骨节暴露了他的内心。
太平也不知该说什么。太后的威胁,最大的不就是皇帝?
【这里的威胁有很多,我们一个一个说。
首当其冲的,就是废太子李贤。于是李旦登基的第三天,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奉武则天之命前往巴州囚禁废太子李贤的宅第,明面上称是为了保卫李贤的安全,实则是逼迫在朝中声名最佳的李贤自尽。
之后开国功臣李绩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还让著名才子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最后那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谁家之天下”,让时人都忍不住拍案叫好。但是没用,他这起义没折腾俩月,很快就被扑灭了。】
【可是武则天心里不爽,她知道朝堂内外还有许多反对她的人。于是武则天命人造了四个铜匦:东面的叫延恩,用来接收进献赋颂的文章以及自荐信;南面的叫招谏,用来接收对朝政得失的批评;西面的叫申冤,顾名思义接收鸣冤文书;北面的叫通玄,接收与天象灾异或军务机密相关的文件。
这四个铜匦虽然是为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但实际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接收告密文书。而为了处理这些海量的告密信息,武则天又进一步启用了酷吏政治。】
狄仁杰拱手道:“太后,臣认为此事不妥。”
武则天没有回答,而是跟他聊起了佛经。
“怀英,《华严经》有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刹有难思佛’何解?”
狄仁杰答:“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武则天点点头,不再说话。
狄仁杰琢磨了一下,也心下了然。
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禅天。三千大千世界中又有无数的小世界。
天幕所云或许是仙子掐指算出太后将要做的事情,可既然已经为众人所知,那么太后还会继续这么做么?还会一步一步毫无区别的一步步走下去么?
从仙子说出来这一刻,我们这个小世界就与别的不同了吧。
【比如胡人索元礼就因告密而获封游击将军,后来更是专门为武则天审理诏狱的案件。索元礼性情残暴,折磨人的罪罚花样百出,后期更是编写了"神级"大作《罗织经》,专门讲述如何网罗无辜,如何编织罪名,如何步步审问,如何逼人招供,堪称酷吏行业从入门到精通的教科书。
看到索元礼的"成功"之后,周兴、来俊臣等人纷纷效仿。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告密成风。】
【而这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韩王李元嘉便与其子通州刺史黄国公李撰密谋起兵。李撰给越王李贞写了封密信,称"内人病重当速治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意思是眼下情势极危,应当早做决断,若拖延往后将为时已晚。接着李撰又伪造了一封睿宗李旦的诏书,发给了李贞的儿子、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诏书上写着"朕遭幽禁,诸王应尽快发兵救援"。旋即李冲利用这封诏书开始招兵买马,同时分报韩、鲁、霍、越、纪等五王,相约共同起兵会师神都。】
李元嘉与黄国公都在封地,不在洛阳,即使消息传递出去也需要一段时间。
而李旦却怕太后趁着这段时间做些什么,毕竟仙子亲口预言他们会谋反。连借口都不需要找。
【结果,一直积极参与密谋的鲁王之子范阳王李蔼在起兵前夕不知为何却认为李贞必败,为图自保,他竟然将宗室密谋之事尽数告知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在获知宗室密谋的消息后,立刻派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前往镇压。所以琅琊王李冲是在丘神勣大军即将到来之际,才不得不以招募到的五千兵马提前举兵。
五千杂兵能成什么事儿?最后李冲被博州守门者所杀,唯一响应李冲的越王李贞最后也兵败自尽。】
【至此,前期声势浩大的宗室起兵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宣告失败。而武则天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铲除李唐宗室的危险。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长乐公主、太平公主驸马薛绍等人,以及相信党羽不计其数,皆被屠戮。李唐宗室力量就此衰微。】
太平公主心头一震。薛绍?
是了。薛绍的母亲是太宗嫡出的城阳公主,也是她的亲姑母。这样的李唐宗亲,肯定要受牵连的。
“阿兄,我们要做些什么了。”
【第二步:拉拢人心。
首先就是自己的亲族。前面说过,武则天和她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元庆和武元爽有仇,后来武则天上位皇后,将武元庆、武元爽分别贬往龙州和濠州,最终客死他乡。
但到了武则天有意夺取最高权力的阶段时,她就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扶持比朝臣更为可靠的血亲来作为自己的臂膀。于是武则天对武元庆、武元爽的儿子武三思、武承嗣一笑泯恩仇,有意提拔两个侄子。二人也想趁机翻身,面对姑姑的示好响应积极。于是,武元爽之子武承嗣被擢为礼部尚书,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三思则在不久后被封为兵部尚书。】
现在还在混的武三思听到这个消息喜笑颜开,不过看看同殿的其他人,又忍住了。
【虽然当时的世家还是社会顶级,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生活中原本实力较弱的小地主阶层逐渐通过土地兼并、建立军功的形式力量壮大了起来。武则天决定拉拢这些人,为自己所用。】
【当时唐朝人步入仕途主要有四大途径:门荫、军功、由外入流和科举,其中勋贵门荫占据绝对主流,科举入仕的比例并不大。
武则天开创殿试,增强了皇帝与未来官僚集团的联系。而且武则天还首创了试卷糊名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在唐朝没能长期使用,却为后世的糊名密封制提供了重要借鉴。接着,武则天又下诏规定以后通过门荫入流、品级、资历等方式入仕的官员不得再担任在京清官要职,从而为凭借科举上升的新势力让出通道。之后,她又创立武举,在当时已经拥塞的军功升迁途径外,也为底层武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武则天在心里细细思索着。虽说仙子说的这些,可能会让她遇到一些麻烦。会想要把她提前拉下马,阻止她成为“武皇”。但她原本的路走的也很艰难,难道就不走了么?
仙子都把方法摆到眼前了,她还犹豫什么呢?
倒是狄仁杰,这是站出来道:“太后这些举措英明,臣恳请颁布条例,昭告天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造舆论。】
【这可能是现代人最费解,但对她来说最有用的方法。因为她没有办法对抗上千年的宗法制社会,也不能无缘无故夺取李唐的江山。所以只能不停地、用尽各种方式的宣传自己的“圣母临凡”。献祥瑞、建奇观,不断的给自己造势。】
【公元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上奏说,有人从洛水中发现了一块瑞石,上面刻着八个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易经》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如今洛水里出现这样一块祥瑞,武则天当然表现得极为欣喜,当即就为瑞石更名为"宝图",并宣布将亲自前往洛水之畔接受宝图,礼毕后还会前往明堂接受群臣百官朝贺。并要求各州都督、刺史、宗室、外戚都要在拜洛前十日抵达神都洛阳。
随后,武则天正式为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称帝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众人的心都跟着紧张了起来。
【这之后,她又为自己的祖先设立“武氏七庙”。而她的男宠薛怀义又是督造明堂,以宝顶上的凤凰强压屋檐下的九龙,又是伪造一部《大云经》,附会武则天是佛教中的弥勒下世,"以女生当王国土",为武则天冲破世俗藩篱再度送上助攻。】
【终于,到了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带领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李旦为武姓。武则天下诏不许。但几天后,文武百官、皇亲国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甚至包括唐睿宗李旦共六万余人一同上表,请求革唐为周。终于九月九日,六十七岁的武则天登上则天门城楼,正式革唐命,改国号为周,登基称帝,受尊号"圣神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听到这里,连武则天都忍不住霍然起身。这是她的伟业,她成功了!
而且这一次,她一定会做得更好!
第93章 武则天5
上次的天幕给大家留下一记重雷,就悄然消散了。
回过神的众人都四处串联,一下子洛阳城里的气氛变得波云诡谲。
而身处旋涡中心的太后则稳坐钓鱼台。她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人大肆宣扬天幕,说仙人现身,预言她会“女主掌国”。
众人便知太后是真要走那一步了。
“阿兄,你这是何意?”太平公主双眉微蹙。
李旦很平静:“我已想好了。咱们是阻止不了太后的。与其让我立而又废,变成三哥……甚至二哥那样,不如我自己退位让贤吧。”
“难道阿兄就要置祖宗江山与李唐基业不顾么?”
“你错了!”李旦略微提高了声量,细细听来似乎还有一丝发抖,“太后有先帝的遗诏托付,这是大义名声,又多年的参与朝政,有北门学士为拥趸,这是权势。只要有这两样,她就可以达成自己想要的,不必在乎我们,更不必在乎李唐江山。原本她不就是这么做的么?”
李旦饮一口水,稍稍平静下来,才继续说道:“更何况现在天幕现世,更有利于她制造舆论。若是我们起兵造成生灵涂炭,或是任由太后屠戮宗室亲友,那才是真的弃祖宗江山与李唐基业于不顾!”
太平公主想到阿娘,又想到薛绍和自己的孩子们,愣愣出神。好半晌才问:“阿兄意欲如何做?”
李旦又自斟自饮一番,才发生感慨:“阿娘,其实待我很好。”
转而又问:“太平,你想做这个位置么?”
二十出头的太平还远不是后来能左右朝政的镇国公主,此刻的她还没感受过权欲的滋味,因此十分费解:“阿兄莫要说胡话了。”
李旦也不再问,而是回答道:“等太后的声势做足了,我就亲自禅位,三请三辞,总要把面子做好。然后,我要重新做太子。”
【大家好呀,可爱又迷人的我又回来啦!欢迎来到本系列最后一期,遨游历史长河,畅谈古今因果。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上期说到,武则天在运作了许久之后,终于得偿所愿,登临权利的制高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掌握实权、统治天下的女皇帝!
但成功登基并不是她的终点,相反,她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武则天正在看明堂的设计图纸,凤凰压九龙,果然很不错。
见天幕来临,她赶忙放下,来到院中。
【我认为她的困难主要来自三点。第一,人心向李。第二,军事薄弱。第三,继承人问题。我们一条条来看。】
【对于第一条,武则天主要是延用登基前的手段,继续制造舆论,以祥瑞尊号来宣扬她天命在身。
比如有个叫朱前疑的人进献奏书说梦见武则天活了八百岁,就获封从八品上的拾遗;后来又说梦到武则天白发变黑、齿再生,便升迁到了从五品上的驾部郎中。】
【而除了祥瑞,武则天还扩充了更多只有皇帝才能实施的新手段:改历法、加尊号、封禅嵩山等。690年武则天刚登基时,她便将周平王的小儿子姬武奉为自己的祖先,因此采用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并定国号为周,希望借此削减来自儒士们的阻碍。同时武则天还在自己的皇帝称号上又加尊号为"圣神皇帝",改年号为"天授",强调自己"受命于天"。
之后,武则天一面频繁地更改年号,另一面又为自己的尊号不断添加修饰。从“圣神皇帝”,一步步变成“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武则天略微弯了弯眼睛,是她会做出来的事,只是仙子好像十分不喜欢更改年号,前面就已经抱怨过了。
改年号确实是有点劳民伤财了,因为官府文件要改,钱币也需要铸造新模具。但她也能理解自己的做法。
【早在高宗时代,高宗李治就有过遍封五岳的计划。当时一切礼仪流程皆已备好,只是最终李治病重,封禅事宜这才终止。如今武则天重启封禅嵩山的计划,只需在李治的准备基础上稍作改动便能付诸实施。并且武周当时还在大修政治机关及应付边疆持续的战事,国力消耗较大,而封禅队伍从洛阳前往嵩山的成本也远低于前往泰山。
成本低,却能达成几乎一样的效果,对武则天来说不要太划算。
至此,武则天几乎施展了一名帝王所能采用的一切舆论手段,甚至包括自造文字来不断加强自己地位的神圣性。武曌的“曌”,就是她自己创造的。日月凌空,确实是霸气十足。
但是其他常用字请不要随便改哈,因为改了也没用。】
武曌,好名字,好名字啊!
【但其实这个问题无解。毕竟这个江山就是人家老李家的。李渊出大义名分,李世民打下泰半地盘,还奠定了整个王朝的政治框架。就连武则天自己,都是以老李家媳妇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
在当时的许多大臣百姓看来,武则天就是类似一个家里,当家男人死了,儿子能力不够,所以当家主母出来管理局面。而这只是暂管,毕竟你只是个媳妇,祖宗基业早晚还是要交到儿孙手里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