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118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事实证明,武家人一个比一个废,而李隆基前半生开创开业盛世,真的做的很不错。】

  李隆基?

  武则天问上官婉儿:“可是宗室子?”

  上官婉儿一愣,答道:“奴婢未曾听闻。”

  “那就是未出生的孩儿了,听这名字倒像是皇帝的儿子。”

  另一边的李旦也愣住了。

  “这是谁啊?”

  随后又安慰自己:“这是好事,至少天下还姓李,这就够了。这不就是我要做的么?”

  而武三思则气的直跳脚,这好好的,天幕诽谤他!

  【虽然我爱武皇,为她开创伟业而激动。但从结果看,我也支持李唐。】

  【咳,扯远了。看似新生的武周王朝,其实不过是李唐的延续。就算是千年后的我们,对待这段历史,也是把它看做大唐的一部分。

  所以什么新朝新气象,就算武则天一边加称号、改官职,一边建奇观,也不过是表面繁华。她唯一能保证的,就是自己的统治不被动摇。】

  果然还是这样的结果。

  武则天垂下眼睑,心里一声叹息。

  但她又旋即昂起来,因为仙子也说她开创伟业!

  【而要保证这个目的,那就不得不提之前说过的酷吏政治了,他们是真正为武则天干脏活的。】

  【武周时期的酷吏比之前说过的汉武帝的酷吏更疯。他们靠罗织罪名帮武则天铲除异己来换取政治回报。可当武周的反武力量逐渐被摧毁殆尽,没了"敌人"的酷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为了保住权势,酷吏们从打击武则天的敌人逐渐演变成极尽疯狂的无差别攻击。没有目标,他们就创造目标,罗织诬陷,肆意而为。

  除了广为流传的来俊臣诬告狄仁杰之外,还有一件更颠的事情。】

  【693年,有人告密称被流放岭南的罪犯正预谋造反。武则天闻讯便派酷吏万国俊前往调查。当万国俊到了广州后,并没有进入复杂的查案流程,而是简单粗暴的将所有流放罪犯聚集到一起。随后他假托武则天之命,令众人自尽。流放莫名被改成了死罪,众人当然不服。而万国俊就派兵将这三百多人驱赶至河边尽数处死。

  之后万国俊在伪造证据将武则天交差。武则天一寻思,是不是被流放各地的官员都对自己心生反意啊?

  于是她一面褒奖万国俊,另一面再派右兵曹参军刘光业等一批代理监察御史分别前往剑南、黔中、安南各道巡查。而刘光业等人见万国俊滥杀获赏,也纷纷举起了屠刀。人均屠了几百条人命。就连与武则天无关、很早前被判流放的罪人也无一幸免。至此"六道使滥杀流人",引起了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最终武则天不得不出面补救,下诏准许幸存的被流放人员返回乡里。】

  洛阳城里各处官衙的大小官员们坐立不安起来。若真是这样,谁能保证自己会不有个差错,谁能保证自己不被杀?

  【出了这种事,武则天心里已经想要和酷吏切割了,但她心里的不安全感还没有完全消失,因此她放弃了索元礼、周兴、万国俊等。保留了来俊臣继续干脏活。

  然后来俊臣就颠了。】

  不管是之前提到的索元礼,还是周兴来俊臣,现在都没有开始出仕,更不在洛阳城中,所以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然发生改变。

  【697年,在朝中已经杀疯了的来俊臣前脚刚将监察御史李昭德诬陷谋反,后脚就准备向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开刀,下一步更计划诬陷皇子李旦和庐陵王李显。我也不知道他咋想的,但《旧唐书》记载就是“俊臣将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张易之等,遂相掎摭,则天屡保持之。”

  能把武家人、太平公主兄妹以及男宠张易之这三方不同势力逼的站在统一战线。来俊臣这小子真的,有点东西。】

  【来俊臣有功于武则天,武则天因此不想背上过河拆桥的恶名。她本想像对待索元礼、周兴那样将来俊臣免死。可来俊臣得罪的政治势力要比周星全面的多。最终在大臣的劝说下,武则天以"为国锄奸"的姿态同意处斩来俊臣。】

  【酷吏政治是结束了,可造成的政治伤口还得武则天来安抚。

  她的选择是……甩锅给这些酷吏们,表明自己是被蒙蔽的。

  当时的夏官侍郎姚崇便回复说:"自垂拱年间开始,受谋反罪牵连被处死之人,大多都是周兴等擅自罗织罪名为求功劳所致。陛下派近臣前往查问,可近臣们都惧怕被牵连,更何谈为冤者翻案?被审问的人也担心翻供会遭受更严厉的毒刑,不如速死。如今天启圣心诛灭周兴、来俊臣等人,臣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作保,自今以后内外之臣无复反者。若有谋反,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

  武则天对姚崇的这番话很是满意,既为武则天撇清了和酷吏的关系,又向武则天表达了忠心。于是武则天赏赐姚崇百万巨款,宣告了酷吏问题盖棺定论。】

  狄仁杰在署衙发问:“诸位可有人知,这姚崇是何人,可出仕了么?”

  同僚答道:“下官记得他似乎是孝敬皇帝的挽郎,现在大约在濮州做司仓参军。”

  狄仁杰点点头:“既是孝敬皇帝的挽郎,那年岁应该不大,有前途啊。”

  【不过另一方面,她就做的比较好。那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大力扶植寒门庶族,为阶级流通提供更大更宽的通道。】

  【第一个最直观的,就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

  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第二点是上一期说过的,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第三点,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就是天下各个有名有姓的世家名录。现在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狄仁杰捋须赞道:“这倒是好事。”

  【第四点则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另外,她还在702年,“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据《文献通考唐登科记总目》的统计,唐朝建立后,高祖一朝科举取士仅二十六人,太宗是二百零五人,高宗是五百八十五人。

  而武则天主政期间,科举取士的人数为六百零七人。而除了发展科举,武则天也非常重视打通官僚集团内部的上升通道,开启试官"制度,大力鼓励举荐人才。魏晋以来的世家门阀不再独享政治特权,隋唐以来的官僚勋贵也彻底没落,科举入仕的地位则极大提升,更影响着开元天宝年间以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每年科举及第之人不出十二日便可名扬天下。

  盛唐文脉昌隆、人才济济的底子就此埋下。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苏颋等人皆在武则天时代崭露头角。

  就连一向批判武则天批判到喜欢造谣的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第94章 武则天6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说争议最大的第二点,军事薄弱。】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唐的军事实力在安史之乱前是无敌的存在。那都不能叫东亚霸主,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的爸爸。不论是大唐白月光太宗时期的“此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皆为大唐”。还是唐高宗李治时期为唐朝版图最盛,亦或者是他孙子——李三郎开元盛世时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先帝的孙子?

  武则天想了一下,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已经出生,那就只能是李旦的孩子了。

  “窦德妃的身孕几个月了?”

  “回太后,产期应该在八月。”

  “那说不定就是这个了。”

  【怎么看,怎么说,都是煌煌巨唐。怎么唯独到了女皇陛下这里,就拉胯了呢?】

  【我认为,这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客观方面的。初唐时期的战斗力,是有府兵、募兵、蕃兵共同组成的。

  先说府兵。隋唐府兵制脱胎于南北朝时代的西魏北周府兵。当时出于天下分裂的实际情况,府兵制的思路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隋唐统一天下后,尽管朝廷扩大了设置军府的范围来保障府兵兵源,但在国家层面的大型征战以及突发的战役中,府兵人数还是不够。

  这一方面是因为隋唐在关陇以外的地区推行府兵制,却都没能解决府兵的基础矛盾——均田制下人多地少;另一方面,府兵的职责重心是前往京师轮番宿卫,边关域外的长距离作战对自备军粮的府兵而言消耗过大。所以隋炀帝又单独招募骁果军,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也另行征募甲士十万。这部分补充进来的兵员正是人们经常忽略的初唐军事主力——募兵。

  除此之外,在唐太宗、唐高宗时代,随着唐朝完成对漠南、漠北及西域地区的统治,上述地区和归附唐朝内迁的游牧部落,如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都成为了唐朝对外征战可以调发的军事力量,统称为蕃兵。蕃兵一般由本部酋长率领参战,而本部酋长都担任唐朝官职。正是在府兵、兵募、蕃兵三者的有效配合下,唐军才创造出了"万里用兵,攻无不克"的煌煌战绩。】

  是这样的没错。

  武则天对于军士这一块也很头疼。京畿地区有大量的权贵,每人家里的店铺田亩都不是小数。可若是做不到均田制,那府兵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就没能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府兵系统首先出现了问题。以前朝廷选拔家境富裕、骁勇有力的青壮年成为府兵,加上能分配到相对足够的土地,所以府兵在自身免除赋税的同时,家庭资产还可以满足自备军粮武器的要求。但从唐高宗后期开始,社会承平日久、人口迅速增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以及立功者的赏赐过多,都导致了均田制下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百姓。可朝廷每年要交的赋税分文不少,于是大量府兵家庭开始崩溃,想让他们再自备军粮武器,按时番上宿卫或作战,已无可能。至武则天时代,民户逃亡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凤阁舍人韦嗣立就曾在上书中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

  【在这种府兵制逐渐崩坏的情况下,朝廷对补充战力兵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可高宗一朝横跨万里的东西作战实在太多,从漠南到漠北,从葱岭到朝鲜半岛。使得兵募原本一年两年的服役期被不断延长,而且应该由朝廷负责的军备粮草,还有所立军功的赏赐也经常迟迟不能落实。久而久之,原本是自发从军的兵募演变成了官府强行征发。如此强征而来的士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装备待遇上,都无法符合精锐之师的要求,战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再来看看蕃兵。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占领,迁居内地的吐谷浑部众实力非常弱小,而吐蕃也与唐朝决裂。679年归降的突厥部众发动叛乱,使得唐朝损失了大量可以调发的突厥兵源;685年,唐军平定了漠北铁勒诸部中同罗、仆固等部的叛乱;692年后,突厥默啜可汗趁铁勒实力大损之际占据漠北,回纥首领比粟阵亡。至此,唐高宗设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的政治框架彻底崩溃。】

  狄仁杰思索道:“看来还是要推行均田制才行。”

  同僚苦笑着摇摇头:“这三秦大地上,有哪个是好惹的?”

  狄仁杰却眼神坚定:“前周宇文氏乃是因国土狭小,重心都在关中,因此只在这里推行府兵。咱们大唐也延续了下来。可安抚辽东、看管漠南诸事对于关中的府兵来说太远了。都靠募兵朝廷又负担不了。那么何妨将府兵制推行到河东、河北、甚至辽东呢?越是边关地区越要推行才是!”

  【开国时期大唐将星如云,没灭国几个小国都不好意思说话。可等这批老人去世后,将星就逐渐凋零,没有有效的选拔、培养将军的方法。李治时期好歹还有薛仁贵、刘仁轨这种救火队长,来保住颜面。到了武周就彻底不行了。

  更别提武则天在她篡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诛杀了抵御后突厥的程务挺、防御吐蕃的黑齿常之等良将,让将星凋零的问题雪上加霜,只能依仗王孝杰这种级别的将帅。】

  “我……”武则天在心里想要反驳。

  【兵源质量下降,将领逐渐凋零,这就是我所说的客观因素的拉胯。】

  【而武则天自身的问题在于,巩固统治实在占用她太多精力了。

  营州之乱后,契丹叛乱,占据辽东,河北岌岌可危,偏偏几次交手都输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武则天屈辱的答应了后突厥默啜可汗的要求,换取他们对契丹的出兵。】

  什么?契丹李尽忠居然敢叛乱?

  先帝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东突厥的叛乱,没想到自己非但没解决,还拖到他们成了气候。

  【但同时,洛阳在干什么呢?哦,女皇陛下刚刚消耗了五十六万七千多斤铜,铸造了九鼎。而光是为了将这九鼎移入明堂,就出动了京师禁军十余万人。

  陛下,奇观误国啊,收手吧!】

  这次,武则天彻底沉默了。

  【对了,武则天特别喜欢提拔武家人。这个很能理解,毕竟他们就相当于宗室,肯定是要拔擢的。但问题在于,武家人太太太拉胯了,除了武承嗣有点能力之外,其他人均废物点心。如果是在朝堂上担任个什么职务,有幕僚辅佐倒还好。但武则天一心想要他们去蹭军功,然后通过掌握军队来稳固自身。

  咱就是说,从武三思到武懿宗到武延秀,他们有这个能力么?根本没有好吧,这不就是在拿将士的命开玩笑么?

  我觉得不大行。】

  武三思:怎么又骂我?

  我不是废物点心!

  【而内因外因作用在一起,就导致后突厥壮大,尽收整个漠南漠北以及辽东,成了个庞然大物,而武周朝堂无法解决。】

  【哦,顺便说一句,也不要拿错误的地图无脑黑哈。武周时期的吐蕃问题是解决了的,西域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大的问题是放任了突厥反叛,并壮大成后突厥帝国。西域问题是李隆基的锅。】

第95章 结局

  【第三个,就是继承人问题。

  这个想必我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千年的宗法制父权社会,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按照人心向背来说,主母当家,那家业自然是要还给老李家子孙的。可若是立李显李旦当太子——尽管他们但是都已经改武姓,但等武则天百年之后他们肯定还是要改回去的。那武则天折腾这一通不就白费了?会显得很小丑。

  可若是按照武家为宗室的想法,传给侄子们,那就更可笑了。就像狄仁杰劝谏时说的,哪有侄子祭祀姑姑的,这不更离谱。】

  武则天微微侧头,问:“你怎么看?”

  上官婉儿咬了一下纯唇,还是决定回答:“奴婢认为狄侍郎说的对。”

  【有很多人天真的想,传给太平公主不就行了,反正太平公主的执政能力也还行,只是没争过风华正茂的李隆基,不丢人。】

  【但是很遗憾,武则天似乎从来没有这个想法,在她活着的时候,太平从来几乎没有怎么参与过政治,镇国公主的威望与资本都是从武皇去世后才开始积累的。

  而且在宗法制社会下,虽然女儿是血脉至亲,主母是外来媳妇,但女儿当家的合法性远远不如主母。因为女儿早晚是别家的媳妇。我们今天当然要大加痛斥这种封建思想。但是在当时,这就是根基。女儿可以辅佐,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