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15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直到南宋出了个名垂青史的大聪明--杜充。

  那时北宋刚刚经历过靖康耻,完颜构跑到临安去了,北面只设了一些留守使。这杜充就是负责镇守北方前线大名府的。

  然而他一不知兵事,没上过战场,二狂妄自大,颇有书生意气。总的来说,就是比纸上谈兵的档次还要低很多--最起码,人家赵括的理论知识挺能唬人的。

  然后金兵铁骑一到他吓得直哆嗦,和幕僚商议后做出了一个碳基生物做不出来的决定:决黄河,阻金兵。]

  秦始皇算看出来了,后世这些君君臣臣,可比他能折腾多了。

  决黄河,可真敢想啊!

  当初魏王故意派人来忽悠他修郑国渠都没这么离谱,好歹这是增加一项水利工程呢!

  李世民本来在构想植树培土的规划,听到这里差点怀疑人生:他这里再怎么努力,也禁不住后人这么败家啊!

  应天府的义军更是愤慨难当,如果是那些君王还只是从国家从朝政的角度上来分析,那他们就是实打实的受害者!

  起义军大部分就是生活在黄河、淮河区域的,黄河时不时的暴怒他们可是深受其苦,原本只以为是老天爷的惩罚罢了,谁知道还有人推波助澜,如此把他们沿岸的几千万口子当儿戏!

  “他奶奶的,别让俺知道这杜充贼子的祖坟在哪!”

  [事实证明,金兵是个有斥候侦查的正经军队,人家看发洪水了就绕道继续攻城略地,可怜的只有当地被淹死的二十多万百姓。

  你问为什么不提前疏散百姓?

  金兵都打到家门口了,当然是老爷我的命比较重要。

  而且,在一千年后,一位姓蒋的运输大队长,依然不吸取教训,再次决了黄河。自损一万,伤敌为零。]

  秦始皇:呵呵,后世当真人才济济。

  [后来元军攻南宋时,又小规模决了两次堤,导致黄河彻底不向北方流,而是经泗水汇入淮河然后出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夺淮入海”,淮河河道窄,且经不住黄河那么多泥沙,河床渐渐增高,动不动就泛滥。

  原本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经过这么几次折腾,成了一片泥滩,也就是“黄泛区”。

  元廷正是把汉中、河南、两淮黄泛区划到一起,才成立了一个河南江北行省。]

  朱元璋一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活不下去了给地主当佃户,依旧是种田,因此他对农事颇为了解。

  从他有记忆开始,就知道老天爷极难伺候,不下雨庄稼就长不了,发生大旱他们甚至连口吃的都没有。

  可要是雨下的稍微多一点,那淮河连着几条支流就会发洪水,照样是一场灾难。

  一样的难熬。

  他只道天时如此,在这里讨生活的农民合该这般,却没想到这里竟然还有种种缘故。

  看来他以后管着应天府这片淮河流域,得好好治理一番河道与水利了。

  [至正四年,中原地区连降暴雨,白毛堤、金堤等段发生大规模决堤,曹县及周围的地区变成一片泽国。

  但朝廷没管。

  因为北方多年战乱,十室九空,前面就说过北方人市的盛况,尤其元廷现在财政紧张,只靠着一点盐税和商税紧巴巴过日子,发大水那边又没有什么产出,所以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黄河可不惯你的毛病,你不修,它就越来越泛滥,受灾的地区逐渐扩大,到了四年后,甚至冲过阻碍,倒灌进京杭大运河,眼看着就要影响到天津附近的盐场了。

  小铁锅坐不住了,一个是他们平时得靠大运河运输江南的粮食和赋税,一个是天津这边的盐场有税收。但修黄河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大臣普遍都比较反对,上奏说大运河不能用没关系,咱们可以走海运也是一样的,黄河先等等吧。]

  “如此漠视民生的君臣,竟然还舔着脸占据中原!”王生喝完了阳春面,火气依旧没消。

  宇文撇了撇嘴角,想说:你们太原王氏广厦万间,沃土千顷,名下佃户不知凡几,也没看出来哪里为民生着想。

  不过想想家里的长辈来长安定居后,仗着爵位也一直在攒田地置铺面,就没说出口。

  [结果你猜怎么着,浙江那边给了元廷一个大惊喜--台州的私盐贩子方国珍造反啦!而且他船队在海上所向披靡,连朝廷的运粮船都敢打劫,这一下子简直是断了大都权贵的口粮,偏偏水路他们又打不过,恨的直咬牙。

  最后还是脱脱站出来主持大局:修黄河!

  就这样,在山东河南地区遭受了七年的洪灾之苦后,朝廷终于想起来修黄河。]

  “七年!”秦始皇重重敲了一下桌子。

  七年了,那些遭灾的黔首在干什么,还不造反么?!

  [元廷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当时的工部尚书拿了预言家的剧本,上奏说:那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被淹了七年,早活不下去,心里恨死朝廷了,现在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修河,我担心会发生比洪灾更可怕的事情。

  脱脱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么?可要是不修黄河,大都勋贵断了口粮,那朝廷立马就得倒闭!于是只能含泪把他贬官,提拔了正经能做事的贾鲁来,专管治河事宜。

  贾鲁确实有能耐,仅用了七个月就疏通了河道,解决了黄泛区,但代价是无数民夫浮尸白骨。他们不仅在监工的鞭挞下赶工期,还被贪官污吏克扣工钱和口粮。黄河暂时修好了,可不知河道了埋下了多少贫苦百姓的尸骨。

  史书记载:“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终于,这些民夫在白莲教的指挥下,偷偷埋起了一个石人,要给天下一点震撼--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作者有话说】

  在朱元璋成为郭子兴干女婿后,起义队伍的人都尊称他一声“朱公子”,只不过这个称呼现在听起来有点咯噔,所以我文里一直叫的是元帅hhh

  说起来,明朝的官方画像上,朱公子挺周正的,不是清朝时的猪腰子脸。我觉得明朝画像比较靠谱。因为他当时无权无势无根基的一个小兵,要是卖相不行,再英勇郭子兴也不会把义女嫁给他吧(摸下巴)

  感谢在2023-03-2620:18:52~2023-03-2801:05:0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喜欢看小说的吃瓜群众5瓶;Leah_伊莎贝拉啦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7章 元末农民起义6

  ◎大都勋贵:我的饭碗又被砸了!◎

  [白莲教,并不是什么野鸡组织。在我看来,反而算是民间佛教社团的一种。传闻是南宋年间一个叫茅子元的僧人,在当时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教门,即白莲教。

  所以他的理念也和佛教净土宗差不多,都是让人行善,以期西方往生净土的。因为是民间教团,不需要剃头出家,教义也简单,很快底层信徒众多,元朝初年官方也承认的。

  但是白莲教在发展过程中,除了佛教,也不断的融合其他诸如道教、摩尼教、弥勒教等思想。摩尼教或许大家不熟悉,但他的别称--明教可谓鼎鼎大名,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总部在波斯。]

  秦始皇连佛教都没听说过,更别提白莲教了,道教约摸着或许和黄老学说的道家学说有点关系?他皱着眉头,像在听天书——虽然确实是天上的。

  [而弥勒教就更厉害了。它虽然看上去跟佛教差不多,但是主要思想是“弥勒下生”,就是弥勒佛取代释迦牟尼佛下凡救世。

  按说在正经佛教里,弥勒佛本来就是未来佛,形象一般是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还有两句特别鸡汤味儿特别浓的佛偈: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刘季听着这两句话,很是点点头,有点意思。想他刘季,可不就是这样大度爱笑的人。

  [但弥勒教是个强行曲解佛经的异端,竟然让这样宽和的弥勒佛狰狞起来。既然下凡救世,那必然不是温情脉脉的请客吃饭,怎么救世?那必然是斗争!所以弥勒教一反佛教戒杀行善的原则,非常叛逆的提倡杀人作乱,因为“新佛出世,除去旧魔”。]

  秦始皇心想,这种刺客行径,倒是跟墨家沾点边。

  但人墨家至少木匠活做的不错。

  秦始皇在心里暗戳戳的吐槽。

  长安酒楼。

  “什么?”王生听的目瞪口呆。

  他作为天下一等的世家子,平日自然也是讲经论道,佛道双修的。佛经里是有弥勒下世的说法,但怎么就能歪到去蛊惑人杀生害命了?

  真的有人信么?

  宇文是武勋人家,风雅事上没他有底蕴,可这弥勒教他却凑巧听说过:“我记得,隋炀帝的时候,可不止一两人说自己是弥勒出世,聚众造反呢!有一回甚至袭击了隋炀帝的御驾!”

  [所以这几个教派融合在一起还了得?把白莲教整得直接从信仰阿弥陀佛改成信仰弥勒下生,颇为几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思,吓得元朝赶紧禁止,但为时已晚了。

  要我说,还是底层百姓过得太苦了。一般苦,可能信点往生极乐,把希望寄予下辈子就算了。要是苦到活不下去了,那肯定要干你丫的。]

  “果然是这样啊……”王生朝宇文道,“隋炀帝时期,百姓可不是过的苦嘛。”

  [所以韩林儿为啥是“小明王”呢?就是因为他爹韩山童,依托白莲教,言“白莲花开,弥勒降世”,宣传自己是“明王出世”,要轰轰烈烈的做一番大事业。

  所以黄河里那个石人是他指使人埋的,那首“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也是他散播的,就是为了点燃人们心中对元廷那团愤怒的火。]

  酒楼里两人仍然在继续点评。

  “利用宗教起义倒也常见,”王生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动作潇洒,颇有睥睨天下之姿,“想那东汉末年的大贤良师张角,不就是太平教么?”

  “但从来没听说哪个上师能当天子的,所以这什么明王注定也不会成功。”

  [他不是元末第一个起义的,但算是个像模像样的革命先驱了。只是我对这位先驱有一点不满,那就是他在准备发动起义的时候,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

  咱就是说,先不解释你为啥姓韩不姓赵,就说那宋徽宗是什么好人么?那是上下五千年都排的上号的小垃圾好不好?那是谁想到靖康耻,都得站起来啐他两口的程度!

  而他的挚友,和他一起组织起义的另一个大佬刘福通更离谱,号称是刘光世的后代。那刘光世,细数他一辈子的经历,真是见了金兵比孙元良还能跑,纯粹的兵痞军阀。

  你俩不能看见有名的就往上贴,好歹做个背调啊喂!]

  胡大海还是第一次听天幕语气这么激烈,于是好奇的问道:“这宋徽宗咋啦?是个大昏君?宋朝不是咱们汉人王朝么?”

  不是人心思宋么?他小时候也听家里老人念叨过的。

  因为这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李善长和朱升对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靖康耻啊……

  那确实是数得着的国耻了。

  [宋徽宗和刘光世这种烂人保佑不了他们的造反大业,所以还在宣誓阶段就被举报了,韩山童创业未半被俘杀害。

  幸而刘福通率众杀出重围,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自己当了“摄政王”,继续造反事业。]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宇文拍了下桌子,强调自己猜对了。

  “他还有儿子呢!”王生反驳。

  宇文嘿嘿一笑:“就算是在太平年月,主少国疑都不是好兆头,更何况是乱世?那刘福通,必不甘心的。”

  [不过,他们团队的笔杆子不错,写的口号和檄文都很能激励人,分享一句给大家: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好!”李世民赞了一句。

  这句骈文并没有用什么生僻字或者典故,却浑然天成,有一股子直抒胸臆的豪迈。

  朱升作为元朝大儒,是早听过红巾军的檄文的,但现在自己加入了,再次听到,不免想的多了些,一时有些惆怅起来。

  幽燕之地…幽云十六州…已经远离中原四百年了。

  原来还是“南忘王师又一年”,现在呢?

  [这一次很顺利,他们打下了中原十几个州郡,拥韩林儿登基,正式开府建制,国号宋,改元龙凤。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并带动了多个团队投身造反大业。大家从南到北,自东往西多点开花,把摇摇欲坠的大元捅的像筛子似的。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这三个人。]

  “嘿嘿,也不知道后世会怎么评价咱。”朱元璋对左右笑说一句,心里却在掂量现在还名声未显的陈友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