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36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然后常凯申说啥呢?他非常谦虚的表示要交出来,最起码要中国、美国和国际社会共同管理。

  那意思就是不要。

  罗斯福很无语,后来罗斯福病逝在任上,中国和美国的内部形式、政策都在变,变得敌对。

  所以美国为了遏制红色蔓延,干脆把琉球给日本托管了。

  也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地区,上面还有好几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朱棣:我也很无语,这常凯申是啥人啊?有没有脑子啊?

  [常凯申不是傻子,他能不知道琉球的重要性么?可他就是为了讨好美国,觉得把琉球让出去能讨美国欢心,能继续给他支援,好让他继续对抗我们伟大的图书管理员,甚至不惜损失国家利益。]

  朱棣:我懂了,石敬瑭再世?

  [所以我们就错失了这个区域,而后用了几十年,还在奋力挣开这条锁链。

  虽然扯得有点远,但这也算是后续的一个影响吧。]

  [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个,就是西南土司杨应龙的播州之乱。]

  播州?朱元璋一惊,这地方不大可能吧。

  [播州是西南的一个吐司,而且是世代镇守在这里的。

  播州杨家起源于唐末,他们的老祖宗叫杨端。因平定南诏有功,所以被封“播州宣慰司”,世代镇守在这里,基本就是土皇帝。

  而从唐末到万历这七百多年间,播州杨家就像个不倒翁一样。

  大唐亡了投靠宋朝,宋亡了投降大元,蒙古跑了又投了大明,跟曲阜孔家一个德行。

  反正世界纷纷扰扰,我就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当老大。]

  宋濂忍不住小声怒斥:“有辱斯文!这天幕怎能如此讲圣人家族,竟和我大明反贼相提并论!”

  李善长没说话,但是忍不住想:天幕虽然刻薄,但也没说错,曲阜孔家可不就是仗着自己是天下文脉,谁来当皇帝都得尊敬他家,加封厚恩,所以才屹立不倒,地位还越来越高。

  确实没有什么节操,虽然直接说出来很难听就是了。

  [到了明朝也是一样,西南地域复杂,土汉杂居,部落还多,很难真正建立起有效治理,所以大部分朝代都是用这种羁縻政策,名义上统治。

  而且杨家在播州声望很高,也很听朝廷的调遣,于是朱元璋就继续延续了他们家在当地的统治。]

  朱元璋点点头,西南确实很难搞,有些地方已经被打烂了,留下的土人都是熟番,他还能直接纳入统治,其他地方确实有心无力。

  [到了万历年间,杨家的当家人杨应龙,已经是第29代传人了。

  但杨应龙这个人吧,应该是性格有点问题,史书上说他“生性雄猜,阴狠嗜杀”。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狂傲,他在播州自称“千岁爷”,礼节都是按皇宫那么来的。

  咱就是说,当土皇帝可以,当真皇帝不行的兄弟。]

  [因为皇宫里用的都是宦官,所以他居然在当地自己抓了很多小男孩进行阉割,来服侍自己和家人。]

  朱元璋很在乎这个,所以他怒喝:“狂悖!僭越!”

  [播州除了杨家,当地还有九个大家族,世代联姻,把持地方。杨应龙的妻子张氏也是这九族之一,本来是个很正常的政治联姻,好不好的凑合过就是了。结果杨应龙非但不喜欢女方,还怀疑妻子和别人有染,给自己戴绿帽子。

  人家女方也不是吃素的,大家族出身有底气:你不愿意跟我过拉倒,老娘还不愿意伺候你呢!

  于是改嫁给了杨应龙的族弟,也算是保持了张、杨两家的联姻关系。]

  [结果杨应龙有一次喝多了上头,想起自己被带绿帽子的事儿--其实根本没证据,都是他自己瞎猜的。

  他竟然带着人,拿着刀,去屠戮了张家满门,包括当时在家的张氏。

  其他八大家族忍无可忍,写了奏疏弹劾杨应龙谋逆,证据很充足。]

  朱元璋冷哼:“果然是个人事不知的混账!”

  [杨应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开始造反。

  当时明廷正在努力搞朝鲜之战,实在没精力对付,只派了地方兵力去围剿,虽然中间杨应龙一度投降过,可很快事情就起了反复,再度反叛。

  明廷的重点在朝鲜,只能任由他在西南地区祸祸了三年,甚至骚扰过粮仓湖广。

  直到朝鲜那边彻底搞定,明廷才腾出手来回头打他。]

  [在明廷的全力应对下,杨应龙很快覆灭。

  但还是那句话,这时的明廷已经只剩下个架子了,不然不会任由他横行了三年。]

  “唉……”朱元璋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好了,这期视频太长了,所以明末只能分两期了,其他纷争我们留到下半部再讲。

  对了,过几天我会在上下两期中间插一期专讲人物的番外篇,大家可以猜猜是谁,嘻嘻。

  最后别忘了一键三连哦~]

  【作者有话说】

  不瞒大家,昨晚一口气睡了十个小时,导致早上没写完,因此鸽了……

  所以这六千算是补上昨晚的了hh

  下一章会写个人物番外,也是剖析明末的,大家可以猜猜是谁,番外比较短,不会写很多章。

第37章 评论区+番外篇

  ◎历史上唯一以军功得封侯爵的女子◎

  朱棣听完了天幕的讲解,怅然若失,也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神迹降临,天幕说了几天后,不会失约吧?

  正胡思乱想着,天幕就起了变化,出现了一行文字。

  朱棣按照提示点了三连,果然出现了评论。

  看样子竟然都是后人的评述!朱棣很开心,既然天幕称他为永乐大帝,那后人对他也应该是夸赞的吧。

  像他这种篡位的,最在乎死后的名声,怕干的不好留下千古骂名。

  想来唐太宗和他的心态应该差不多吧。

  [起风了:视频里竟然提到了我们Judy,好耶!我觉得他和徐皇后才是真正恩爱帝王夫妻的代表,成化再喜欢万贵妃,也还是和别的女人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只是可惜,徐皇后永乐五年就去世了,哭哭。]

  Judy竟然说的是他么?怎么还是洋文?

  朱棣有点怀疑人生,等等……

  他的皇后永乐五年就走了?那不是没剩几年了?

  “宣太医,立马去!”

  朱棣心里不安,继续往下翻评论,想看看皇后得了什么病。

  [魈魈不知道哦:楼上能不能别这么恋爱脑,最烦捧一踩一。朱棣登基都四十了,有仨成年儿子还不够?成化是因为万贵妃的儿子夭折了才去找别的女人生孩子好吧,他一个封建帝王,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像视频里说的,总不能真的当汉成帝,成化又不是昏君。]

  [起风了:哦,所以一生生了二十个?成化帝真勤劳哈,怎么,他后期是把万贵妃当精神导师,纯柏拉图么?所以才只能天天去找年轻貌美的小姑娘满足自己?]

  朱棣:……

  虽然这个“起风了”看上去像是他的拥趸,可……这么说他的孙子也有点刻薄了。况且,后人这么肆无忌惮的么?公然议论前朝皇帝的隐私事?

  关键是,有没有个正经人给他说说徐皇后啊!

  [嘟嘟大魔王:楼上怎么越说越往下三路走了,再吵举报了哈!不如讨论一下是不是徐皇后基因有问题,怎么从永乐之后明朝皇帝活的都不怎么长?]

  [魈魈不知道哦:不是徐皇后的问题,她其他两个儿子没问题,要怪就怪朱高炽基因不行,朱高炽的儿子、两个孙子,都没活到四十。再往后可能几代基因改良,慢慢就正常了,早死的那几个都有理由。比如吃春.药的,两个落水的……]

  朱棣看到这里,脸色阴沉的可怕。

  果然证实了他的猜想,他的乖孙子朱瞻基不长寿,不然也不会让朱祁镇鳖孙两次祸害我大明江山。

  想到这里,他一记眼刀飞向了身边的大胖儿子:“你可看见了?”

  朱高炽心里也很惶恐,毕竟他也不想早死,还连累儿孙。

  “儿子……一定听医嘱。”

  朱棣怒斥:“听医嘱有什么用!这些皇家太医一个个怕出事,只会用富贵方子慢慢养着,好好的人吃那么多补品也得出事!从明天起,朕亲自监督你。”

  朱高炽只好愁眉苦脸的应了下来。

  另一边,朱元璋已经很熟练的进行操作了。

  [休伯利安清洁工:其实,我觉得封建王朝就是逃不开土地兼并的魔咒,就像资本市场有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样,只能缓解不可能根治,因为封建王朝本质就是以农耕文明为根基的,所以朱八八搞卫所制不算错,跟唐朝的府兵差不多嘛,不懂大家为什么把土地兼并导致卫所崩溃的锅扣在八八身上。]

  虽然有些听不懂的词被朱元璋忽略了,但他还是欣慰的点点头,这个后生明事理啊,这卫所制就是个很好的制度!至于后面崩溃,还不是怪那些鳖孙,辜负了他的良苦用心。

  [冰箱没我会制冷:你确实不懂,声讨朱元璋不是因为屯田,而是因为世袭!卫所制可不光是唐朝的府兵制,它还结合了元朝的户籍制。等于说你还没出身,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就定好了,等级森然没一点自由,这就是他朱元璋不对的地方。

  你自己是草莽出身,最后得了天下。结果当皇帝后,把所有人都定的死死的,凭什么?我匠户出身就一定要一辈子做个木匠铁匠么?凭什么不能去读书经商?王侯将相还宁有种乎呢,结果他朱元璋就搞这种制度大倒退。

  明朝是在唐朝之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两宋这种辣鸡不算),本应该是又一次定华夏基调的好机会,结果被他搞得封闭又压抑,远没有盛唐那种开放包容的气魄,一股小家子气,还不让人说?]

  朱元璋第一次见这么长的评论,结果全篇都是对他严厉的斥责,罪名一个比一个大,说的他好像是华夏罪人一般。

  气的他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宋濂赶紧出来缓和气氛:“陛下,想这评论之人都是后世之人,是以观点繁杂,角度多样,更有些宵小口出狂悖之语也不奇怪。陛下山河一统,乃雄主也,如何是一小辈能随意评述的。”

  朱元璋点点头没说话,依旧神色紧绷。

  他的心在咆哮,在滴血。

  朕能让天下百姓都吃得饱饭已经很难了好么?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帝王能做到!就因为出身草莽,所以才更知道百姓所求是什么,不过就是吃饱穿暖而已!不严格约束他们,造成了动荡,会让更多人吃不上饭甚至没命!

  后人居然一点都不理解他的苦心,他很委屈。

  [麻辣兔头多放麻辣:嗐,说什么朱元璋,儒家不就这样么?孔子确实是至圣先师,可他崇尚恢复的周礼那一套,不就是等级森严,各安天命嘛。虽然孔子确实有很多权利义务对等的主张,比如君王要有君王的德行,臣子要守臣子的本分,每个人都各司其职。

  但客观来说,这样的社会就是一潭死水,没有阶级流动,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辛苦一辈子最多只能吃饱,那肯定不公平嘛。所以后世也搞了科举什么的来修补,但总的来说,进步的不大,还是士农工商,阶级分明。]

  朱元璋很难想象后世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早就后世这些人如此大逆不道的思想,他们似乎颇为推崇自由,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点--虽然这句话很对,不然他也不会成为天下之主。

  但要是人人都这么想,那天下岂不是纷争不断?

  难道他真的错了?

  [冰镇快乐水:也别说儒家,明清时期的儒家,孔子知道了都得气的爬出棺材。两千年了,儒家从汉武帝的公羊儒到南北朝融合佛道,到北宋横渠先生的关学,再到南宋的程朱理学,甚至明朝阳明先生的心学,再加上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各种乱改,都糟蹋成什么样子?

  朱熹那时候,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反而天天纸醉金迷的,陆游不是写了嘛,“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以他们这理学本来是让大家克制一下自己内心欲望,做个守节有度君子的,在当时不算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