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37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可几百年下来,让士大夫改的,反而成了压迫女性和平民的工具了,正事儿是没见他们做多少,大道理倒是一套一套的,所以才被大家骂垃圾,不算冤,还不都是那些表面道貌岸然的官绅自己造的孽。]

  可能是因为提到了儒家,评论里忽然出现了好几篇长评,在互相辩论,观点不一,什么言论都有。

  朱元璋是看明白了,后世之人是真的很讨厌他推崇的理学,也不知道他死后理学发展成了什么样子,才惹得这么天怒人怨的。

  看来自己要好好考虑一下。

  不过等他还没考虑好,新的天幕如约而至。

  [小宝贝们我来了!宇宙无敌可爱的up主画戟,又来跟大家叨叨历史了。畅游历史长河,笑谈古今因果,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视频吧。]

  崇祯站在乾清宫的平台上,目瞪口呆的看着天上出现的天幕。

  他好怕又是什么天灾出现,需要他下罪己诏。

  [上次我们说了,今天这一期是一个简短的番外,那讲的是什么人物大家猜到了么?

  没错!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正在京城述职的秦良玉也张大了嘴巴,不敢置信。

  她还没消化好天幕上的神迹,居然就听到了仙子提到了她的名字。

  “太太!天上的仙子都知道您!”秦良玉的儿媳妇,同样飒爽英姿的张凤仪十分激动,一脸的雀跃。

  [很多人好像对她不太熟。

  提起历史上的女将,大家最先想到的好像都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也是李世民的姐姐,平阳昭公主。]

  李世民露出一个怀念的微笑,他的姐姐若是知道自己能被后世如此铭记,一定也很欣慰。

  [毕竟李渊一家子太出名了,李娘子镇守娘子关的典故也很流传的很广,平阳昭公主更是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自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军。]

  秦良玉点点头,她也读过平阳昭公主的事迹,也十分激励她。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位秦良玉,也是个正儿八经受封官职、南征北战的将军。

  甚至,她还是历史上唯一以军功得封侯爵的女子!]

  “啊?”秦良玉自己都蒙了,她能被封侯?真的不是朝廷封给她丈夫然后推恩给她儿子的么?

  虽然她确实没有汉人女子那些规矩束缚,满朝文武也都不拿她当寻常闺阁女子看待,可得封勋爵这事,她自己都不敢想。

  张凤仪反而十分开心:“太太,天上的仙子都说预言了,那必然就是真的,说不定是因为你将来一举击溃东虏,收复辽东,有大功劳呢!”

  秦良玉苦笑着摇摇头。

  时局败坏的程度她心里有数,一场战事打赢东虏不难,可收复辽东遥遥无期啊。

  [不过,这个“忠贞侯”是明朝亡了之后,南明封的。]

  崇祯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耳边只听见四个字:明朝亡了。

  明朝亡了!他居然要做亡国之君么!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4-1923:58:30~2023-04-2100:19:1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枕水~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8章 番外秦良玉1

  ◎这个阿武,有点东西◎

  此时是崇祯三年,东虏奴酋黄台吉刚刚领人夺下山海关内的永平四镇,直抵京城。崇祯无奈,只得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秦良玉就是其中一员。

  眼下刚刚赶跑了东虏,守护住了北京,秦良玉也得以入京接受皇帝的召见。

  虽然说如今的大明千疮百孔,东边是建奴频频寇边,西边有号称闯王的高迎祥等流寇起义,西南还有奢、安两土司的叛乱没有平定……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可现在还没几个人觉得,大明马上会亡国。

  因此崇祯听了这话,差点晕过去。京师附近能见过这天幕的,从阁臣到武将再到老百姓,无不瞠目结舌,进而心思各异。

  “天上的神仙居然说咱们大明要亡了!”茶馆里,一个来歇脚的商人震惊的喃喃自语。

  他的邻桌,坐着一位贡生,听到这话,不由得眼睛里带着一丝鄙视,反驳道:“江山社稷终有时,哪里会有真的千秋万代,少见多怪。”

  那商人被他噎了这么一下,看了看他读书人的穿着打扮,没说话。

  另一边,则坐着一个土财主打扮的中年男子,他撇撇嘴,小声嘟囔着:“亡了就亡了,哼!”

  他本是京畿的一个小地主,家里有几百亩良田,日子过得很不错。这次东虏入关来势汹汹,他赶忙托关系,带着一家人来京城避难。虽说终于赶跑了这群强盗,可地里的庄稼肯定都被糟蹋了,家里原本那些佃户也不知道还能剩几个。

  就这,朝廷年年都还要征收辽饷,简直快赶上正税了!他儿子不争气,读书不成,不能考上个功名给家里免赋税,因此他这个土财主当的也没有多逍遥。

  所以他既恨东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又恨朝廷懦弱不能,连家门口都保不住。

  也不知道从他们小老百姓嘴里抢走的辽饷有什么用,怕不是都让那些官儿给贪了!

  一想到自家的那些损失,他就觉得心在滴血!

  因此也只好小声嘟囔两句以泄私愤。

  但这些混乱,并不影响天幕的播放。

  [秦良玉是苗家妹子,他父亲秦葵是个贡生,后来被明廷指派协助治理当地苗人,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

  秦良玉上头有两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而她则自小就跟着兄弟一起上学练武,丝毫没有因为是女儿家就被束缚在闺阁之中。

  因着父亲汉化程度深,又很有学问,所以秦良玉和她的几个兄弟都被教育的很好,既有汉人的文化和家国大义,又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崇祯被太监扶着回到了乾清宫里,已经慢慢冷静了下来。既然上天肯垂怜,那必然有所指使,他不敢抵触,生怕有丝毫遗漏,反而真的惹来了天谴。

  于是他就认真聆听,虽然秦良玉刚进京城安顿,他还没来得及召见,但也不由得感慨:“秦爱卿家教果然好。”

  茶馆里那贡生却翻着白眼,冷哼一声:“一个番邦女子,习得我汉家经典,沐浴王化也就罢了,舞刀弄枪像什么样子,亏她父亲还是贡生出身。”

  这贡生乃是江南而来,为家族在京里打点关系的。时下的江南士子颇为复古魏晋的风流,而且精致过了头。不仅头上簪花、身上熏香,甚至还涂脂抹粉,打扮的异常俊俏。

  虽然他在京城里不好把江南那全套都整上,但也明显和这北地士子不太一样。

  那小地主是个典型的北地乡下土财主,哪里受得了这做派,因此反驳:“你懂个屁!这回勤王,就数秦将军的兵最好,要是没有她,俺家的地还不知道能不能拿回来。”

  要是东虏真占着永平四城不走了,那他半辈子不就白干了!管她是男是女,能让他继续过日子就是好人!

  “你……有辱斯文!”

  [长大后的秦良玉诗词歌赋、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尤其对排兵布阵也颇有章法。

  而且她身材高挑,仪度娴雅,又是官家女,所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然后我们的巾帼英雄想出了一个影视剧的经典桥段:比武招亲。

  经过层层淘汰,严格选拔,最终,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凭借着自己的能文善武,成功俘获了美人的芳心。]

  “哇……”张凤仪没想到当年还有这样一番往事,可又念及自己的公爹早已去世,便没敢说话,怕婆婆更伤感。

  [两个人成亲后,琴瑟和鸣十分恩爱,不但能一起品酒作诗,还会一起训练士兵,即大名鼎鼎的白杆兵。

  这些兵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面配着带刃的钩,下面是坚硬的铁环。

  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可锤击敌人。若是遇到山地或寨墙,把钩挂在铁环上连起来,就是攀爬的工具,完美匹配西南多山的复杂地形。]

  听天幕提到她的白杆兵,秦良玉微微露出自豪的神情来。

  这可是她和丈夫两个人的心血!尤其丈夫去后,白杆兵更是跟着转战南北,打出了赫赫威名,便是比起那些所谓的九边精锐也不差什么。

  [没过几年,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乱爆发,杨应龙起兵作乱。

  虽然大家都是西南土司,但西南的范围很大,杨应龙的播州在贵州遵义,秦良玉夫妇的石柱在重庆,所以一开始杨应龙没祸祸到那边去。

  直到朝廷解决了朝鲜的事,终于腾出手来,点了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率兵三千随主将去征讨。

  而秦良玉则率领五百精兵押运粮草,并与副将共同扼守要道。

  这也是秦良玉第一次随军出征,展露头角。]

  想起年少时和丈夫并肩作战的日子,秦良玉的眼神里流出一丝怀念。

  [白杆兵果然是倾注了秦良玉夫妇心血的精兵,把叛军打的落花流水。

  更难得的是,秦良玉对敌还十分谨慎,从不给对方可乘之机。

  当时正是农历新年,又正好刚打过一个大胜仗,重挫杨应龙,于是统兵的将领就大摆宴席,抚慰各军将士。

  但秦良玉却觉得杨应龙这人刚愎自负,气量狭小,一定不甘心退军,所以判断敌军很可能趁机来偷袭。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后,果然让白杆军加强防卫,不许饮酒。

  入夜十分,杨应龙非常配合的来了。

  其他士兵都喝的醉醺醺的呼呼大睡,秦良玉夫妇却率领白杆兵从天而降,给杨应龙部包了饺子,一举拿下。

  杨应龙就这么败在秦良玉的手里。

  事后,朝廷评议战功,认为石柱宣慰司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自此,白杆兵初出茅庐,便闻名天下!

  对于秦良玉个人,朝廷也特制了一面“女中丈夫”的银牌以资鼓励。]

  李世民笑呵呵,觉得这秦良玉果然是巾帼英雄。

  毕竟听天幕的意思,是把她跟自己的姐姐并列推崇的,那他自然要审视一下这位秦将军到底韬略如何,有没有多堕了姐姐的英名。

  [可惜,夫妻相伴相守二十年,却不能白头偕老。

  万历四十一年,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因为开矿和矿税的事情,得罪了太监邱乘云,最终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而秦良玉,也才不过三十九,儿子都尚未成年。]

  朱元璋听着这个女将军的故事,心里多少欣慰,说明西南土司还是有忠勇之士的。但到这里,“矿税”两个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心里有点明白,说不得就是连年用兵,财政枯竭,所以才用了这种手段来敛财。

  他叹了口气,设置卫所本就是为了安定军心,提升战斗力,又能节约朝廷费用。不然像宋朝那种募兵制,朝廷根本没法负担的,只会被冗兵拖垮。没想过后世卫所崩坏,他的那些鳖孙还是走上了宋朝的老路。

  说不定更坏。

  毕竟他还记得天幕说他的大明是屎一样的财政政策,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后面的情况肯定很糟糕。

  看来宝钞这个事儿得再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