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38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万历皇帝派太监去收矿税这个事儿,闹出的乱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朝廷保留了石柱宣慰司这个世袭土司的职位,作为安抚,而不是趁机改土归流--当然,白杆兵名声在外,朝廷也没有什么余力再打了。

  由于他们的儿子马祥麟还没成年,而秦良玉又有汗马功劳,所以授命他继任了这个宣慰使的官职,并封她为二品夫人。

  相当于武皇登基,许多李唐旧臣愿意配合,是因为他们安慰自己阿武是李家的媳妇,社稷早晚还会回归李唐,只是让主母先当一阵子家。

  当然,不管是阿武还是秦良玉,能在男人堆里杀到台前来,当时一路披荆斩棘,靠着自己的实力的。]

  什么东西?

  李世民蒙了。

  李唐,是他家没错吧?阿武是哪个不肖子孙的媳妇,怎么还登基称帝了呢?

  女主皇帝,简直闻所未闻。

  李世民有点接受不了,感觉触及到了自己的认知盲区。

  秦始皇则是感觉自己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秘密!

  他还记得天幕说李世民那些事儿呢,把他酸的够呛。结果他的后代居然被媳妇抢了龙椅?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他可要好好笑话一下李世民了。

  女主当家在这个时代虽然少,但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那巴蜀的寡妇清挣下了偌大家业,他还专门让人送过牌坊去表彰呢。

  历代就是王太后监国掌权也不在少数,但真的能坐在这椅子上,真正拥有君主名分,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个阿武,有点东西。

  【作者有话说】

  前两天欠下的更新,五一假期补回来T.T

  这两天实在状况频出感谢在2023-04-2100:19:11~2023-04-2400:24: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喜欢看小说的吃瓜群众5瓶;枕水~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9章 番外秦良玉2

  ◎他管不住下半身,他活该!◎

  [虽然家破人亡,可日子还得过。秦良玉有没有报仇的想法我不知道,但她显然是不怨恨朝廷的。]

  “忠臣啊!”茶馆里,土财主发自内心的赞叹。

  如果互换身份,他是秦良玉,肯定恨死狗皇帝了--现在他家还没被诬陷死人呢,他就巴不得换一个轻徭薄赋的朝廷。

  [秦良玉沉寂了几年,安心的训练白杆兵,教养儿子长大娶妻。到了天启元年,朝廷终于想起了她,调她前往辽东征战。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辽东是怎么一点点溃烂的了。]

  崇祯打起精神,仔细聆听。

  自从去年冬天建奴寇边打到北京城下,建奴就超过西边的流民起义和西南的土司作乱,成了当下大明的心腹大患。毕竟那两个地方离的远,可建奴却是实实在在悬在头上的一把刀,动不动就要削掉他一层头皮,实在让人恐惧。

  [万历四十六年,积蓄了二十多年力量的野猪皮努尔哈赤宣布了“七大恨”,正式起兵反明。次年,朝廷决定对辽东用兵,讨伐这股不听话的部落。

  不过万历经过三大征之后,国库空虚,再加上皇帝本人消极怠工,所以二十多年也没缓不过来。

  因此这次用兵,万历就比较急,怕战事拖延日久,无力供养辽东集结的部队,就一再催促领兵的杨镐。杨镐没办法,只能亲自坐镇沈阳,兵分四路围剿建奴。

  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崇祯听到这里,脸色煞白,牙根咬得死死的。这场战争距今不过才十二年,当时没人把建奴当一回事,那奴酋不过李成梁一家奴尔!谁承想,如今竟然变成大明的心腹之患。

  [杨镐的战略中规中矩,不能算错。但在当时,辽东各个将门已然有演变为军镇的趋势,将领都私心甚重。再加上之前说过的朝鲜战争对辽东产生的深远后果,导致明军这边不能互相好好配合。

  而反观建奴这边,他们靠着间谍耳目,提前截获了不少消息,明军这边的部署漏的跟筛子似的,所以努尔哈赤说出了一句著名的战略: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于是竟然领兵各个击破,明军大败,万历遗憾而终。

  自此,建奴成了气候,直到掀了大明的棺材板。]

  崇祯感觉自己的心里咯噔一下,像是被人仅仅捏住一般,一时连呼吸都忘记了。

  大明居然真的亡在了东虏手里!

  朱元璋气的不行,前面三大征不是打的挺好的么?虽然对国库负担重,但你丫二十多年都恢复不过来,这鳖孙当的什么皇帝!

  他想起天幕之前讲万历不上朝不补官,就这样国家不衰败才怪!

  果然天幕印证了他的想法。

  [前面说过万历大搞无政府主义的试验,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抗文官集团,细究起来,其实和万历朝另一个赫赫有名的事件相关,就是国本之争。]

  [大明基本恪守嫡长子继承制度,储君传承在历代都算是比较清晰,相对波澜比较少的,远不像大唐那样从立国打到灭亡。]

  李世民手抖了一下,随即无奈的苦笑道:“朕就算成了千古一帝,这件事到底还是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啊!”

  不过他的后代是怎么回事?也在不停争权夺位么?

  他脸色变的阴沉起来,难道是他没给后世做个好榜样么?

  [但到了万历这里,行不通了。

  首先,他不喜欢自己的皇后,所以没有任何嫡出的孩子。

  无嫡只能立长了,可长子他更不喜欢。

  因为早年间有一次万历去拜见太后,没想到太后不在,他一时兴起,就宠幸了太后宫里给他端洗手水盆的宫女王氏。

  按明朝的规矩,这种私自临幸之后应该赐给宫女一样东西作为凭证。可那时候是万历九年,他还活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双重管教之下。万历觉得王氏是自己亲娘的奴婢,若是让人觉得“□□婢”怎么办,那岂不是不孝?

  于是他选择了白嫖,企图遗忘这次一时冲动犯的错。

  偏偏王氏一朝得宠,就身怀有孕,诞下了皇长子,简直在时时提醒万历这段他自觉不光彩的黑历史。

  于是越发的不喜欢王氏和皇长子。]

  朱棣听到这里,忍不住冷哼一声:“没有担当的鳖孙。”

  [不久之后,万历就遇到了他此生挚爱郑氏,也就是日后的郑贵妃。万历爱屋及乌,对郑贵妃和她所生的皇三子极尽宠爱。

  这些行为落在朝臣的眼里,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皇帝这是想干嘛?是不是有废长立幼的心思?

  祖宗之法不可变,尤其是涉及到国本,便是张居正活过来也不敢改!]

  李世民这才发现,没了门阀之后,文官集团有多大能量,这才刚有个苗头,就被这些文官发现了。

  [于是朝廷开始请立太子,而人选,毫无疑问按照祖制应该是皇长子。

  这一年,正是万历十四年。

  不知道宝贝们对这个时间有没有印象?

  没错,万历陆续开始不上朝,就是从这年冬天开始的。]

  朱元璋:这鳖孙是属王八的么?说不过文官就开始懈怠朝政?眼里还有没有江山社稷!

  [此后,万历想尽办法安抚、推脱、糊弄,甚至谩骂、廷杖大臣,反正借口一大堆,就是不立皇长子。

  要我说,是万历活该,他自己管不住下半身,惹出这堆烂摊子,他活该!

  而万历前二十几年,朝廷还没有大量缺官不补的现象,朝臣也就步步紧逼,非要让皇帝把立储的旨意下了,让事情尘埃落定。

  结果就是万历上朝听政和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到最后直接不见大臣。]

  [万历到底比不上他爷爷嘉靖,没有娴熟的驾驭群臣的能力,双方拉锯了十五年,最后还是败下阵来,被逼着立了皇长子为太子,皇三子为福王。

  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大获全胜,兴奋异常。但也换来了了万历的破罐子破摔。

  从此以后,万历就开始彻底摆烂,缺官不补,朝廷渐渐停摆。原本还能勉励维持的国力,像泄洪一样一落千丈。]

  李世民:……

  他听着,这万历的皇帝怎么当的这么憋屈呢?

  茶馆的簪花士子却语出惊人:“天子垂拱而治,将政事托付于宰执与士大夫,本就是正理。”

  毕竟江南一直有限制君权的一股思想风潮,更是被东林诸位大儒推崇,所以他也觉得这样做不算错。

  “呵呵,”土财主虽然听不太懂那士子的观点,但不妨碍他小声啐了一口:“那些当官的就把国家弄成了这样子?建奴入京畿附近,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士子一时被噎住。半晌才气哼哼的回了一句:“山野愚夫,认得几个字,又懂什么国政。”

  [而东林党这帮人吧,太过于复杂,历来评价褒贬不一。不过不论如何,正是他们挑起了明末无休止的党争。]

  朱元璋眼前一黑。

  党争!

  他可是清楚记得北宋的党争造成了多么大多么坏的影响!争到最后不论是非不论真相,完全就是看人,看派系。

  好啊,这些官绅联合起来一起忽悠他们老朱家还不够,竟然还搞内斗,糟蹋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李善长他们几个莫名打了一个寒颤,总觉得陛下看他们的眼光又冷了三分呢。

  [萨尔浒之战惨败后,朝廷用了熊廷弼认辽东经略,来统辖对付东虏的事情。虽然明朝后期也发展成了文官领兵,不过大明的文官也不全是空谈误国之辈,又能耐的人还是不少的。

  比如这熊廷弼,论武艺,论兵法,他不怎么样,但是他有韬略。自他担任辽东经略后,严厉打击对建奴的走私,采用修城堡稳固战线的做法,稳扎稳打,尽力压缩东虏的生存空间,让他们没再前进一步,反而因为物资匮乏快被困死了。]

  朱元璋点点头,认可了这个办法。彼时的大明战力不高,精锐又大多是将领的私兵,这个办法倒是不容易出现失误。

  不过……驻城建寨,严防死守,得花不少钱吧?

  [但东林士人有许多对他不满意,觉得他畏惧如虎,龟缩不前,白白浪费国库,不如换个敢战的经略,一把子解决这个事情,那他们也不用交税供辽东打仗了。

  当然啦,江南士林有的是逃税的手段,可对于他们来说,交一两也心疼!

  所以他们大肆鼓噪,废了好大劲,把熊廷弼给赶走了,换上了袁应泰。]

  [这袁应泰就是那种比较纸上谈兵,比较书生气的文官。他来了之后,收拢了不少辽东的汉人和逃跑来的蒙古人。

  或许他的心是好的,见不得百姓受苦,认为这些蒙古人都是被建奴欺负狠了,所以能成为大明的助力。

  可努尔哈赤很擅长用间谍,也重视打探消息,因此袁应泰收拢这些流民的举措,就轻而易举的让努尔哈赤塞进去不少间谍。]

  秦良玉抿抿嘴,没忍住小声骂了一句:“误国无能的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