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如果说,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他们的诉求还只停留在反对封建皇权的残酷剥削、争取生存权利这方面。那么到了隋唐时期,农民起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的规模、组织以及口号诉求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秦始皇心里有些震动,在秦汉之后,竟然还有许多朝代么?看来黔首福祉确实不可轻忽,否则他们一活不下去就会暴动起来。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他咀嚼着昨晚读到的《吕氏春秋》,一时陷入深思。
[这里我们就以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起义为例子,分析一下。]
李世民:唐末!!!
他瞪着眼睛,一时无语。
谁?到底是谁?是哪个不肖子孙!即使昨天看到了评论区,再次提及他还是不能接受。
房玄龄看着陛下的脸色,出言安慰:“陛下,这天幕既然可泄露天机,透露未来之事,就是让我们修正错路,避免重蹈覆辙。”
是了,哪个皇朝能永葆万万年?说不定大唐延续千年才衰落的呢。
[其实,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就像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好像谁都能踹上一脚。所谓“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纵观历史,没有哪个朝代能让人掏了这么多次老家了。]
泪,慢慢从二凤发红的眼角沁了出来。
“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这也太丢人了吧!
“朕自认懂得些兵法谋略,打过些胜仗,却没想到后世子孙却如此不堪,朕实在……”
众位大臣听陛下说道最后都有些哽咽了,连忙东一嘴西一嘴的开始安慰。
细心的长孙无忌已经召太医过来随侍了,这天幕要是让陛下气出什么毛病,可得不偿失了。
[但神奇的是,每一次唐王室都挺了过来,然后继续对着破房子修修补补。当然--越修越破。所以,尽管在王仙芝黄巢之前已经有了几次农民起义,如庞勋、裘甫等,我们也只能略过,只讲这真正把唐朝地基给踹踏了的黄巢。]
秦始皇听到这次讲的都是后世之事,压力陡然小了一些,心态也放松了。
他倒想看看什么样的朝代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王仙芝是个私盐贩子,这可是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的行当,而王仙芝能在盐帮混成大佬,手下兄弟无数,可见他的能耐。
唐僖宗乾符元年,关东大旱,致夏粮歉收,秋粮更是因为蝗灾颗粒无收,更恐怖的是蝗群浩浩荡荡,自东向西,马上就要进入关中地区,影响京城周边的庄稼了!当时的翰林学士建议僖宗免赋税,开义仓,赈济灾民。僖宗答应了,但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因为各地的义仓空的都能饿死老鼠,哪里有粮食发给灾民?而且当时南诏进犯西川、党项、回纥侵扰天德军,哪儿哪儿都需要赋税,怎么可能减免?于是大家伙一商量,决定编个好听的理由糊弄小皇帝。
这个理由有多离谱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京兆尹杨知至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皆贺。
京兆尹说啦,蝗虫到了京城周围,不吃庄稼,全都一头撞上树上死啦!宰相立马歌颂,这都是圣上的仁德感动了天地,感动了蝗虫,他们自愿赴死诶!
反正如果我是唐僖宗,我当场就得骂街,非得让这群人钻进蝗群里试试,是不是真的撞树而死。
但,僖宗他,信了。
僖宗的智力没有问题,他只是懒得管而已,别耽误他打马球什么都好说。所以你们知道僖宗这个谥号是怎么来的了吧?]
秦始皇没了压力后突然发现,吃别的朝代的瓜,真是香啊。
他笑着对群臣道:“有君臣如此,怪不得黔首会奋而暴起。”
完全忘了昨日才听到他儿子将来的胡作非为不遑多让。
唐朝,两仪殿。
李世民已经开始咬牙切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们都把圣贤之言当耳旁风不成,如此轻佻的君王如何能担当大任,上一任是怎么选太子的!”
尉迟恭赶紧转移话题:“陛下,这南诏听着像剑南道那边洱海附近那几个小部落。”
“快拿舆图来!”
君臣几个对着地图研究一番,又有宰相房玄龄在一旁详解了南诏的历史。
李孝恭请奏:“这几个小部落虽然暂时归附于大唐,但听天幕之词,日后部落间会统一,并自立成国。臣请发兵洱海,灭其首领,设郡县,置流官,真正纳入我大唐版图之中。”
魏征反驳:“那里路途艰险,瘴气严重,不可妄动,定要准备充裕才行。河间王切勿妄动。”
李世民心知魏征说的是实话,且他们现在还有别的规划。
但没关系,南诏是吧,党项是吧,回纥是吧,朕都记在小本本里了,回头早晚跟你们算账。
[民生本就疲敝不堪,中央政府又当睁眼瞎,毫不作为,任由灾情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王仙芝振臂一呼,应者四起,马上就有大批有野心的义士,或是吃不饱饭的农民来共襄盛举。
王仙芝自称为“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而他率领的义军,则号称“草军”,即草民的军队。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天补均平,就是要求平均财富,这是第一次在起义口号里明确表达了己方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前面说到的进步。
补不足之说,是儒释道一贯推崇的一种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想。
比如道教经典《太平经》里宣扬,富有的君子应该“周穷救急,助天地爱物,助人君养民,救穷乏不止”。但这些都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的,而底层民众真正喊出口号,要求自己的生存权利,还是第一次。
虽然不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班振聋发聩,但也足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秦始皇听到这里,脑海中才渐渐清明起来。
以前他对儒家仁爱的主张不屑一顾,是因为觉得这会让国君过于仁慈而显得软弱,过于仁义而显得迂腐。这不仅不能让大秦强盛,反而会在列国竞争中处于下风。
后来天幕对他统一后的政策隐隐有责怪之意,他在反思,却有许多地方想不通。
现在他真正了那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含义。
那些黔首,不是他实现自己雄心壮志的工具,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想过更好的日子。
而不是在使用了“贫民、愚民、弱民”等政策后,挣扎在温饱线上,继续给他的大秦帝国搬砖。
所以统一天下后,他该使用一些更柔和的手段,让老秦民过得更好,让六国遗民融入大秦,让有不臣之心的六国贵族为他所用,没有谋逆的根基。
这,才是他新一轮名垂千古的目标!
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向天幕深深作揖。
“政,谢天幕指点迷津!”
【作者有话说】
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写这种类型的文,所以写的时候经常一会儿一个想法,导致主线可能有些凌乱,所以一会儿先把第二章 重新修一下。
然后我申请了这周的榜单,所以周四前会更够3万字,晚点应该会二更
第6章 唐末农民起义2
◎朕要改革科举,谁赞成,谁反对?◎
[王仙芝起义后没几个月,转年初,黄巢就在自己的家乡曹州冤句起兵响应。
曹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曹县。
看出来黄巢有多牛逼了吧?]
李世民努力平复心情,问:“各位爱卿,这冤句可有何特殊之处?”
“额……”他们也没听说过啊,“可能,山清水秀,人才辈出吧。”
[黄巢家也是以贩卖私盐为业,而且是祖辈相传,兢兢业业,到了黄巢这一代,他家攒够了钱,就想洗脚上岸,成为体面人。正好小黄巢从小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五岁就能和祖父对诗,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大作。
《提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看看人家,才五岁,就有志向想成为掌管百花的青帝了。]
画面中一处开满菊花的庭院,坐在躺椅上的慈祥老者笑着看站在面前的孙儿。而虎头虎脑的小孙子则用稚嫩而清脆的嗓子慢慢念出自己想出来的诗句。
一脸的神气。
“好诗!”李世民赞了一声。
此等人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可惜。
另一时空的秦始皇虽没有见过这种的格律诗,但不妨碍他能欣赏到唐诗之美,他不住点头:“这诗气势恢宏,小小年纪便有这等抱负,难怪会成为一个枭雄。”
[当然啦,五岁对诗这件轶事是宋朝张端义记载的,是不是真的五岁所作我表示存疑。但不论如何,肯定是他写的。且观此诗不留于粗豪,不失含蕴,霸气侧漏,可见他的心志。
长大后的黄巢跟万千学子一样,去长安参加科举,想搏一个功名,也是完成家族给他的使命。
但各位,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一套科举流程是从宋而始,到明代形成定制的。唐朝的科举,跟这不太不一样。唐朝的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糊名。武周时期想做糊名的改进,却被大臣给劝阻了,没有推行开来。]
李世民点点头,他想做科举的改革,阻力也是很大。
不过……他摸摸下巴,武周是哪个皇帝的年号?起的好生奇怪。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高考不糊名会变成什么样子?只会变成特权阶级的工具嘛!唐朝的勋贵子弟写一篇《我的国公父亲》人家主考官一看文章和姓名,呦,这不是那谁家的公子嘛,这不得必须录取,谁还管你真才实学如何呢?]
两仪殿上坐着一大堆的国公,听了这话脸都臊的通红。有些潜规则私下里交易一番没什么,可被天幕这么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他们都不敢看陛下的脸色。
此时长安酒坊里落第的寒门学子,正在一边三三俩俩的酌饮,一边讨论天幕。
听到这里,他们像是突然有处申冤了一样,大声鼓噪起来:“没错!科举不公!”
“我等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还不是要跟在那群斗鸡跑马的公子哥儿身后,才能吃点残羹剩饭!”
[所以在唐朝,科举不仅仅是考你的才学,还要考验你的人脉,你的社交水平。如果你有官员、宗室、勋贵、文坛大家的举荐,那么别说中举,就是拿个好名次也不难,否则一辈子也别想成为风流进士。]
视频片段里,一个衣衫略显贫寒的学子,拿着自己所写的诗稿与文章,到处去拜访各位大人物,却毫不意外的都吃了闭门羹。
他不甘心,又带着这些东西努力的去参加各种诗会,想要融入其中。他的诗文似是不错,在集会上被不少年轻学子赞赏,但依旧没有大人物关注到他,热闹过后,晚上回到小客栈中,久久无法安眠,神情落寞。
人们似乎只关注诸如王勃、李贺那种天才,诗文一出,惊才绝艳,立刻就能被人所追捧,即使出身落魄,也有许多大家愿意提携。
可绝大多数学子都是视频里那样,四处碰壁,他们虽然不是天纵英才,可也苦读多年,有扎实的基础,能当好大唐的一块砖的!
酒坊的学子感同身受,有一些甚至借着酒意放声痛哭。
李世民看着天幕中的学子也颇为心酸,他曾豪气冲天的说:“天下英才皆入我彀中!”
现在想来,英才终究是少数,他要为更多的寒门弟子谋一份出路才是。
他目光炯炯的扫视过殿中的每一个人,沉声道:“诸位,朕决意推动科举改革,谁赞成,谁反对?”
………………
虽然天幕诉说了唐朝科举的种种弊端,但秦始皇越听眼睛越亮。因为他们大秦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人才选拔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