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不然也不至于基层官吏不够么不是?
不过……现下里黔首中有读过书的实在太少了。
不管是竹简还是布帛,都不是普通人家能负担的起的,想要通过考试提拔人才,就要先有许多读书人才能优中选优。
我大秦,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各位爱卿,”他指着天幕上播放的影片问到,“这些学子手中那白色的锦帛是何物?”
丞相冯去疾回禀:“陛下,臣观此物轻薄简便,书写时自然流畅,不似布帛那般容易变形,想来是后世所制新的书写工具。”
“这我当然知道,我的意思是,我大秦可能做的出来?”
[在唐朝前中期,因为几代皇帝接连打压门阀,整顿吏治,整个帝国还处于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态,所以考中进士的名单里,还是有一小半底层平民学子的。
但等到了安史之乱后,朝政崩坏,帝权旁落,朝政重新被门阀和宦官把持,那便是连装都不装的,平民子弟再难进一步。]
天宝五载,大明宫中。
唐玄宗李隆基正搂着他新立的杨贵妃观看天幕。
“啧,这是天幕第二次提到安史之乱了吧?也不知是哪个不肖子孙作出来的。”
反正肯定不会是英明神武、再造大唐的他。
杨贵妃捻了一颗荔枝送到李隆基的嘴边,笑道:“陛下圣明无过,纵观历史又能有几人似陛下呢?何必为后辈儿孙气到自己。”
“爱妃说的有理。”他就着杨贵妃的纤纤素手吃下带着凉意的荔枝,心满意足。
[因此,像黄巢这种黑产业起家的、上不得台面的商人之子,更不可能在长安找到人举荐了。
所以毫不意外的,他落第了。
年轻的黄巢还没有摸清这里的门道,他不信邪,就接着考。
然后,屡次落第。
考到最后,黄巢耐心尽失,对大唐政府从向往到失望,从失望到愤恨。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不伺候了!然后含泪回家继承家业。
在离开长安之前,他写下了那首千古造反名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得不说,黄巢是真的爱菊花。]
酒坊的学子听了这首诗,也不哭了,都在抚掌叫好。
“此诗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格调雄迈,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反……”他说到最后意识到不对,总不能公开夸赞反诗吧?
[乾符二年,黄巢以自己的子侄、外甥等八人为核心,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响应王仙芝。之前起义过,但被打败而散落各地的裘甫、庞勋旧部,也纷纷来投靠响应。百姓苦于苛征暴敛,纷纷揭竿而起。数月之间,草军就发展至数万人。攻掠了十多个州县。]
视频中播放着影视片段。
那些农民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破衣烂衫,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当兵打仗的样子。可他们一个个眼睛里冒着凶光,悍不畏死。熊熊战火中他们攀墙攻城,砍杀士卒。前一个倒下了,后一个马上顶上,没有任何犹豫,仿佛不知死为何物。就这样前赴后继,直至战斗胜利。
没有盔甲、没有兵器,没关系。
他们就这样衣衫褴褛,就拿着锄头铁锹,也能把天捅出一个窟窿!
官老爷们不给他们一条活路,那就一起下地狱吧。看看在阎王面前,他们是不是还能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秦国的君臣看着天幕上的画面,心惊肉跳。
在他们的认知里,打仗是士兵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黔首也能爆发出这样的能量,那血气之勇,丝毫不输任何精锐战士!
秦始皇捏紧了拳头,心想:原来这就是农民起义么?
那陈胜吴广,是不是也是这样带领黔首,来打他的大秦的?
两仪殿。
李世民悠悠长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之怒犹如汹涌的波涛,能把咱们这艘船给掀翻!都好好看看吧,隋炀帝才死几年?瓦岗寨为什么结义?享受了几天安稳日子,这么快就忘了么!”
刚刚还想对科举改革一事据理力争的几个保守大臣,此时也偃旗息鼓,缩着脖子不吭声。只好在心里埋怨那个唐僖宗不救灾,不理事,反而牵连到他们身上。
和州城的小院里。
胡大海看着这莫名熟悉的一幕,放声大笑:“没错,没错!俺就是要把这狗屁大元给捅破了天,让这群狗鞑子滚回草原!”
其他几个兄弟都齐声附和。
只有朱元璋看着天幕,心里暗叹:只有血勇,没有规划,他们走不远的。
[到了乾符三年,草军已经浩浩荡荡发展到了三十万,一度逼近中牟,两京走廊(长安到洛阳)岌岌可危。朝廷顾此失彼,得到消息,只能赶紧派重兵布防在潼关到陕州一带。]
天幕上显示出一张精美的地图,地图的范围虽然没超过秦国的疆域,但其精致程度却远远超过秦国君臣的认知。
“快!快记下来!”
[朝廷见实在打不过,便起了招安的心思,下旨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
王仙芝心动了。
黄巢怒了。
老子当年一心想给朝政效力,考了那么多次你们都不收,现在造反这么大的声势,你们居然也敢无视我?唐廷是跟我有什么深仇大恨么?老子要一个编制就这么难?
于是,他把王仙芝暴打了一顿。
农民军其他首领听说王仙芝要投降接受招安,也坚决不同意。开玩笑,咱们是要再造一片新天地的,你为了自己享福就妄图出卖我们?那不能够!
面对着群情汹汹,王仙芝只好含泪拒绝了朝廷。
可出了这种事,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于是王黄二人就此分道扬镳。
第二年,王仙芝就兵败被杀,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你看,妄图摘取革.命果实,出卖阶级朋友,不会有好下场的。]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第7章 唐末农民起义3
◎这个大唐凭什么有两百多年国祚?◎
[其实除了王仙芝,当时有一些一起农民起义的小头领也都在面对朝廷大军的时候投降接受招安了。
这也正常,农民既然是因为饿肚子而起义的,就也有可能因为肚子吃饱了而迅速腐化堕落,毕竟这世上绝大多数都是小富即安的普通人。]
胡大海听了这话不知想起了什么,恨恨得锤了桌子一拳,他天生力气颇大,把同桌汤和的杯子都弄倒了。
汤和:“……你又抽的什么疯?”
“俺想起来那些走狗,心里就有气!”
自从他们占了和州城,已经接连打跑了好几波敌军。若都是元廷的军队也就罢了,这其中还有许多是这附近的汉人地主,他们大撒钱财,自发组织起乡勇团练。
朱元璋他们本来想先和这些地主暂时和平共处,毕竟他们现在实力还比较弱小。谁知对方竟然不仅仅是为了自保,而是听元廷的差遣,配合着官兵一起打他们。
胡大海心里忿忿不平:呸!以前他当农民的时候的就受这些地主老财的欺负,一年下来饭都吃不饱。现在成了义军,还要受他们的鸟气。
多早晚,也得让他们尝尝下地干活的滋味。
“农民兄弟想吃饱饭没错,但俺只投汉人,绝不给鞑子当走狗!”
[就说咱们的主人公黄巢,他就一定是铁了心造反么?我在看他起兵辗转的过程时,差点笑出了声。
总觉得这是一个求编制而不得,最后只能自己来拿的励志故事。]
这些都是超出秦国君臣知识储备的故事,因此他们听的津津有味,还讨论了起来。
“右丞相,你可知这'编制'是何物?”
冯去疾捻了一下胡子,沉吟道:“老夫猜测,怕是个官位一类的职务的吧?这些黔首起兵不救求那些东西?既不是财货,那便是地位了。”
今日秦始皇也把扶苏叫到了殿上一同观看,他问扶苏:“你可有何见解?”
扶苏昨日心结解了不少,因此现下跟他父皇之间也没那么别扭了。
他抬眼打量了一下,发现父皇面色柔和,于是他也就大着胆子把自己以前的主张说了出来:“儿子觉得,冯老丞相说的不错,黔首所求不过吃饱穿暖,再进一步,就是升官发财。换句话说,若是这唐王朝能体恤民意,黔首也不会造反了。”
“嗯。”秦始皇听了这话神色淡淡,隔了几息才叹道,“我儿言之有理。”
扶苏惊了一下:诶?等等……父皇竟然夸我了!
[黄巢起义后,第一次和编制擦肩而过,就是咱们之前说的那个。朝廷只封了王仙芝没封他,他恼羞成怒暴打王仙芝。
第二次擦肩而过,是王仙芝死后,他的余部来投奔黄巢。黄巢一下变成天下起义军的总领袖。众人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建牙开府,设置官职,甚至还改了年号,建元“王霸”。
霸不霸的不知道,反正他这么高调,朝廷气的想打的他叫爸爸。
于是发了狠,派了好几路来围堵他。黄巢被困在中原四战之地,突围不太顺利,再加上他想使用缓兵之计,所以于乾符五年投降接受招安。
然后朝廷给他封了个“右卫将军”,这右卫将军,是从三品的武职,为右卫副长官。职责是协助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法令的。
听上去还不错吧?
其实到了晚唐宫廷禁卫都是由神策军负责,这些什么左右卫大将军早就沦为藩镇节度使的加衔。
单独只给黄巢封这个,那就是个纯虚衔,跟荣誉称号差不多吧。
可想而知,黄巢又他娘的反了。]
尉迟恭听到这里,忍不住哼道:“呔!一个反贼而已,还真想做什么大将军不成?”
李世民却看出了更多,他惊呼道:“左右卫竟然已经沦落成加衔?!那折冲府可还在?”
唐朝前中期实行的是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三季种地,一季训练。
因为有均田制的存在,他们生活相对比较富裕,能自备弓矢衣粮,出征时一召集就能走,是当时唐军的主要战斗力。
而折冲府,就是府兵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相当于平头百姓所在的乡、村。
府兵制、均田制,中央禁军划分的左右十六卫,是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既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又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而左右卫没有实职,那就说明这套体系已经完全崩坏了,朝廷战斗力可想而知。
“不肖子孙!竟能让国家制度败坏至此!”
二凤心里十分委屈,他夙兴夜寐,换来的就是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