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这样批判他们,简直有辱斯文!
【门阀一言不合就可能造反,杀得天下大乱,形成割据。相比起来,他们对于一个稳定的王朝来说,危害小得多。士大夫们所代表的文官,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与皇帝争夺权力——他们只是希望宝座上坐着一个听话的人形图章而已。
至于治国,交给他们就好。】
朱元璋不是崇祯,所以李善长二话不说,立马跪下,当场表演了一个声泪俱下:“陛下,老臣随陛下十余年,绝无此心!”
反应速度之快,把宋濂和刘基都给干沉默了,一边附和一边心想:要不人家李善长是开国六公爵呢,瞧瞧这应对。
朱元璋亲手把李善长扶了起来,安抚道:“先生的忠心,咱怎么会怀疑!”
先生,还是早年朱元璋对他的称呼,李善长略略放下心来,同时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赶紧和这帮文官做切割?
总感觉天幕会说出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因此虽然南宋灭亡的时候,江南那些士大夫一个个哭的跟死了亲娘一样,但大元来了,他们忽然觉得……真香!】
朱元璋心里冷哼一声,真正忠心的,早在崖山蹈海而亡了。
【朱元璋说过:“元以宽失天下。”
这个“宽”,可不是宽仁,而是宽纵。因此江南士大夫猛然发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啊!
元朝统一中国后,对原本的南宋地主所施行之政策,与原来对待北方金朝的政策是很不相同的。
金朝贵族在北方不仅霸占了许多官地,建立了大片庄田,并利用其权势,大量占夺民田,据为己有。这些被豪夺的民田,区域甚广,河北、山东乃至河南,无不囊括。
当蒙古贵族灭金后,对当时北方原金朝的贵族,也采取消灭的政策,没收了他们的全部土地,分赐给诸王贵戚。】
【可忽必烈在元军下江南之前,已深深感到蒙古贵族此前,在北方那种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是行不通的。为了统一汉地,必须实行“汉化”。
毕竟他和阿里不哥争大汗的时候,已经失去漠北老家蒙古贵族的支持了,所以汉人这一块,他的好好拿捏住。
因此,平定江南后,元廷对江南士大夫特别好,好的都无视了蒙古制定的那“四等人”潜规则。
首先,就是对江南地主的特权不加干涉,相反还予以保护。
元廷对江南地主采取“一本于宽”的政策,他们不检核隐匿的田土,不愿意开罪于他们,甚至在现在的苏州一带,还将一些官地拨赐给一些豪绅。所以到了明初的时候,老苏州豪绅之家觉得朱元璋是个不仁不义的反贼,嫌弃的很。
其次,就是赋税,收的比南宋轻。
最后一个就是,元廷是真的不管他们,随便的讲学与议论时政,创作环境想当轻松。
想想也正常,咱们之前说过,范孟把反诗都写在衙门墙上了,蒙古大爷看都没看懂。
可以说,元廷对他们百般拉拢,就是希望元廷能在江南进行“长治久安”的统治。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江南地区的豪绅之家不再排斥异族统治,开始和蒙古人通婚,继而渐渐改变了汉家的风俗和语音习惯。搞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得不三令五申的用铁血手段,要求大家“去胡风”,正汉家衣冠。】
李善长听到这里,稍微安心一点点。
天幕处处说的都是江南,江南那是张士诚余孽,跟他们淮西帮有什么关系?!
【大约是在元廷手底下过得很舒服,元朝灭亡的时候,他们再一次哭的像死了亲娘。
本来想再遇到一位恩主明君,结果朱元璋一顿操作下来,他们猛然发现,这位可不像以前那么好糊弄。
这一回可不止江南了,整个南方都有很多心向大元的官绅,对朱元璋严厉的政策非常不满。
但打又打不过,他们只能搞点暗戳戳的抵抗。
你朱元璋再厉害又怎么样?还不是需要我们士大夫来做官治理天下?我们,就不给明朝当官,略略略……】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出现了一只不知道什么品种的狗,正仰着头冲着他们吐舌头,差点憋不住笑。
想着最近发生的事情,心里也算出了一口恶气。
【湖南茶陵,有一个叫李祁的人,他是元惠帝时的进士榜眼,官职翰林学士。元末天下争霸的时候,他就隐居在江西永新的山中。明朝建立后,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李祁理都不理。
最忠心于元朝的还要数丁鹤年,他是元末的著名诗人、文学家,现在北京老字号“鹤年堂”的创始人。
他们家虽是汉人,但连续几代都出仕大元,忠心耿耿。元顺帝从北京逃跑后,这丁鹤年悲痛欲绝,晚年就修行佛法,躲在山中,以为父守墓的借口,誓死不接受明朝的官职。
一次次被人拒绝,我们八八也是有脾气的。
当时有个大儒叫夏伯启,朱元璋征召他们叔侄二人来朝廷任职。】
这件事就发生在前不久,殿上众人自然知道。
【这夏伯启也是个狠人,他为了不给大明当官,一咬牙把自己的手指头给切下来了,然后以残疾为名,拒不出仕。朱元璋忍无可忍,把他们俩给抓了过来。
然后问夏伯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叔侄二人身在何处?
夏伯启头很铁啊,直接回答:因为红寇作乱,所以在福建隐居。
啊这……这就是跳着脚的作死。
“红寇”是当时对红巾军的蔑称。这基本就是指着大明皇帝朱元璋的鼻子骂他是乱臣贼子。所以最后求仁得仁,被杀了。】
宋濂小心翼翼的安慰道:“陛下,些许不识王化的欺世盗名之徒,根本不配称为儒生,陛下不必为这等人烦心。”
【那么出仕的这些就是一心一意为大明,为汉家天下么?
宋濂,大家都学过的他的《送东阳马生序》吧?一个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榜首”的男人。】
李善长心里纳闷,陛下什么说过这话?开国六公爵里面我是唯一的文臣,榜首怎么也应该是我!
什么?勋贵不算在文官里头?
哦,那没事了。
而宋濂的第一反应是一喜,他的文章流芳百世了?然后马上意识到,这时候提他准没有好事!
【宋濂致仕后,在他的著作《宋学士文集危公(素)新墓碑铭》中,所叙危素之行事,全部用的都是元顺帝的至正年号,不用干支。比如有一处是“二十八年闰七月,元顺帝北奔”。
这里的二十八年,显然说的是至正二十八年。可当时朱元璋已经称帝建国,是为洪武元年。
最过分的是文集的另一处。
宋集《孔公(克坚)神道碑》中,写道:“(至正)二十八年,皇上(朱元璋)手诏趣公入觐,待以宾礼而不名”。
好家伙,你写朱元璋称帝后的事儿,用元顺帝的年号。属实有点大不敬,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怀念前朝。】
朱元璋冷冷的看向宋濂,脸上就写着两个字:解释。
宋濂心一横,不卑不亢的说:“陛下,此为未发生之事,臣无可辩驳。”
天幕上说的两句话,一个是他致仕后写的,一个是孔克坚死后写的。前段时间陛下还召集孔克坚来南京呢,都是没影的事,他解释啥?
朱元璋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这样吧,以后你写的东西,咱都让锦衣卫拿来看看,是不是天幕冤枉你了。”
宋濂:……?
【上面说的那个《孔公(克坚)神道碑》,是给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写的,这位才更是重量级!】
【作者有话说】
姨妈来了,下班回来躺了两天……
第51章 明末下8
◎凤阳朱?暴发户!◎
【曲阜孔家的衍圣公,在我们今天没有多少正面的评价,连带着给他们的祖宗孔子都抹黑。
我只能说,是一代代的衍圣公凭自己的实力作出来的。
呸,活该。】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大明文臣,听到这里都无不变色。
曲阜孔家,乃是圣人后裔,天下文脉所在!
就算是天幕也不能如此诋毁!
韩爌虽然算是一个比较实干派的官员,可到底也是东林党出身,他颤抖着手,指着天幕对崇祯道:“陛下,实在是……有辱斯文!”
骂他们两句就算了,竟然骂到了衍圣公头上,这岂不是在撅他们文林的根基?
其他大臣也跟着附和起来:“这天幕定是什么妖道的法术,臣请严查!”
一副崇祯不同意就要在文华殿上“死谏”的忠贞样子。
崇祯自小也是酷爱儒家经典,学习程朱理学的,自然一时也觉得受到了莫大冲击。但看着殿中大臣一个个受了侮辱的样子,突然自嘲的想到:日后大明亡了,他们怕不是都没有这么愤慨。
出于一种隐秘的叛逆心理,崇祯继续维持着没反应过来的样子,想听听天幕能说出什么来。
【up我先来给大家简单整理一下衍圣公的传承。】
目前的衍圣公孔克坚还在装病不肯来南京呢,所以朱元璋心里也憋着一股气。
【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解决了汉武帝的思想旗帜问题后,儒学就成为几乎历朝历代唯一的官方主流思想。
从汉代到唐末五代的后唐,虽然历朝历代的爵位名称不一样,但统治者都会将孔子嫡系后人以世袭罔替祭祀孔子的爵位将其供养起来。
不过一般来说,考虑到作为文圣之后的孔家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只给虚名和封赏,几乎不给任何参与实际朝政的机会。
这其中,孔家也有一些比较出色的后裔。比如唐太宗时期的孔颖达,就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是当初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后来受封曲阜县公,是个正儿八经有本事的大儒。】
【可惜像孔颖达这种后裔终归是少数,从北宋开始,衍圣公就越来越拉胯。】
宋濂很难受,因为他和现在的衍圣公孔克坚有点交情,不然将来孔克坚去世,自己也不会主动给他写《神道碑》。
可他明知道天幕要说什么,却半点不能反驳,因为……那确实是孔家做过的事情。
【宋仁宗时,改后唐明宗给的爵位“文宣公”为“衍圣公”,固定的传承了下来。
但是好景不长,我铁血大宋只有半壁江山,中原很快面临异族的入侵,衍圣公的投降史也接踵而至。】
文官们一个个脸涨成了猪肝色,恨不得捂住天幕求她闭嘴。
这要是传的沸沸扬扬,他们这些读书人也颜面无光啊!
京城里的其他老百姓听得一知半解,纷纷议论道:“衍圣公也会投降那些鞑子?!”
“呵,这有啥不可能的。”
“可俺听说衍圣公是孔圣人的后代,不都该是文曲星下凡么?怎么也怕那些鞑子?”
“没见识了吧?你也不想想,文曲星下凡又不是刀枪不入,那些吃人肉的鞑子一刀下去照样会死,不投降怎么保住世代富贵。”
“啧,那不跟咱这些泥腿子没啥区别。”
【到了宋徽宗时,孔子的第四十七代嫡长孙孔端友袭封为衍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