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53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宋濂人傻了。

  因为他就是编修《元史》的总裁官。

  【那么现在我们来猜猜,孔思晦为啥编这么个故事?】

  天幕上突然传来一声悦耳的轻笑,笑声里却带着一丝嘲讽。

  【之前我们衍圣公传承的时候说过,蒙古人到了曲阜,发现衍圣公不见了,直接将留守的孔元用、孔之全父子俩立为了衍圣公。

  后来蒙古人打下了汴京城,金朝的衍圣公孔元措被蒙古人活捉,蒙古人又复立孔元措为衍圣公。

  但是孔之全父子怎么可能甘心呢?

  于是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书皇帝,弹劾当时的衍圣公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儿子孔之固侧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驱口李氏,孔浈曾随李氏姓李,不可为孔氏宗。

  元成宗没办法,再次将孔之全的长子孔治立为了衍圣公。

  孔治死后,他儿子孔思诚袭封衍圣公。但是老孔家又不答应了,他们上书表示,孔治的儿子孔思诚是庶出,不应该继承衍圣公。

  元仁宗派人去调查,终于将孔思晦确立为孔子的嫡长子孙,而装病不去见朱元璋的孔克坚,就是这个孔思晦的儿子。

  此后的元明清衍圣公家族都是孔思晦这一脉传承了下来。

  但基因的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个宣传“孔末乱孔”的孔思晦身上。

  孔思晦自称是孔子的49代孙孔拂的长子孔元孝的嫡长孙。

  但是!孔思晦的爸爸孔浣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

  而根据衍圣公的传承,原本的金元两朝的衍圣公也是南孔出身,怎么基因就会变呢?

  只有孔思晦的身世让人起疑,且他之后血缘都是偏的。

  不负责任的合理推测,孔思晦并非孔子后代。】

  老百姓本来好长一大段都没听懂,已经快失去了耐心,结果最后一句给他们镇住了。

  “什么?!现在的衍圣公居然不是孔子他老人家的血脉?”

  “我就说至圣先师乃文曲星下凡,怎么会有这么混账的后代,原来是冒充的。”

  “可天上的仙女说这个冒牌货荣华富贵了好多代呢!”

  之前的小商贩又打趣那个生员:“秀才,你们读书人还不赶紧去敲登闻鼓,给孔子他老人家喊冤!”

  【孔家因为争夺正统接连不断的内讧,以及的有意纵容,最终竟然让一个冒牌货鸠占鹊巢,霸占了衍圣公的爵位七百年。

  北孔那么垃圾,也算是给孔子本人找到个借口了——基因不对,哈哈哈哈哈哈!】

  应天皇宫的大殿里一片死寂。但凡是读过几页书的,都被这个结论给重创了。

  朱元璋站起身来,正色道:“朕仔细思量过了,废除衍圣公爵位!曲阜县令也不再由孔家世袭——什么南孔北孔都不行!”

  一直没说话的刘基,感觉到一股大风暴正在酝酿中。

  先不说天下读书人一定会要求把南孔迎回曲阜。

  就说北孔——不,这冒牌货孔家嫡系,真的能舍得曲阜那土皇帝的生活?

  【作者有话说】

  这章真的让我受到重创,捋清不容易,六个小时才写了这点……

  另外又跑来出差了,明晚的高铁回家,所以更不了了TAT

  感谢在2023-06-0508:23:40~2023-06-0723:10:0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马甲太多不知道选哪个10瓶;冷、hi政老婆、63571304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3章 明末下10

  ◎士绅不要朕,朕就去找红巾军!◎

  【基于“天下文脉”衍圣公这个德行,我们可以好好看看明朝士大夫和皇帝闹别扭的一生。】

  崇祯脸色铁青。

  因为他知道了这个血统有问题的假衍圣公,未来不仅会投降别人,而且投的非常利索,跪谁都可以,就是不愿意跪他这个朱家皇帝!

  突然,一个疯狂的念头涌上了他的心头——

  既然这衍圣公都是假的了,那不如以这个为名头,抄了现在这个衍圣公府,拿钱拿地给他这个亡国之君养兵算了!

  他看了看殿下那些恼羞成怒到有些呆滞恍惚的大臣,不停的在心里盘算着。

  首先这个想法一定是不能说出来的,不然就是和天下读书人作对,他能活多久都不一定……而且就算他们同意了,那派人去抄家也不一定会给他留几个钱。

  不行,要不回头还是先好好扶植一下东厂吧?让他们养一些可靠的力士和番子,偷偷把这件事给做了……然后他重新在皇庄里养兵,天幕说过,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好的带兵人选,又是文官出身,不怕这些人反对。

  崇祯顺着思路慢慢的想着,竟然也琢磨出一套他认为可行的方案来。

  这一次,他一定不会那么傻了。那个什么李自成来了,大不了他就跑去凤阳!

  士绅不要朕,朕就去找红巾军!

  【首先要说的,就是许多人听说过但其实不甚了解的一项制度——士绅优免。】

  【很多人认为,在大明,因为有士绅优免,所以士绅就完全可以不交税,过得相当滋润,觉得朱元璋对他们这么好,怕不是个傻子。

  我只能说,八八委屈。】

  这个制度,是当初他还没当上吴王的时候,就和李善长商量,在应天实行过简略版的。后来登基称帝后,又在宋濂、刘基等人辅佐下,渐渐完善。

  他盯着这三个人,微微眯着眼问:“朕是个傻子?”

  “此乃千古善政,臣等如何敢愚弄陛下!”

  朱元璋没听说,但他知道天幕之所以这么说,定然是后世这制度出现了天下的纰漏。

  【朱元璋设计的税收制度很简单,就三大部分:田租、正役以及杂役。

  田租也叫田赋,就是根据地里的产出来纳税。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你种地收成后也得把一部分收成上缴。

  正役,又称里甲正役,按里甲编户轮流承担,这些编户每十年一轮应役。

  而杂役,就是那些与正役无关的徭役,统统都可以称为杂役,也就是无偿给官府干活。杂役是按照地方衙门的需要可以随时增加的。

  大明规定的士绅优免,免除的就是杂役这部分。所以,那些以各种名义、用各种方式不交田赋和徭役钱的,在大明统统都是违法行为!】、

  朱棣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大胖儿子道:“松江府今年请求减免赋税?”

  朱高炽操持这些具体的政务,因此很了解,赶忙说道:“松江今年先是春天干旱,没怎么下雨,入了夏之后却暴雨不停,华亭那里的入海口又没有疏通,眼看洪灾就要起来了。”

  朱高炽的言下之意,是说松江府的灾情是真的,地方要求减免赋税也是应有之意。

  但朱棣知道,松江那地方,和苏州府一样,从上到下都被各种大小乡绅把持着,这灾年,怕不是他们又到了他们大捞特捞的好时候,还有脸跟他这个皇帝提不交税!

  朱棣很不高兴!

  【为什么会造成后来那种普遍的违法行为呢?】

  【明初时候,根据民众经济情况,分别承担不同的杂役,比如有钱的就承担地方衙门送往迎来的酒席,没钱的就去给衙门当自带干粮的民夫修桥铺路。

  设想一下,你好不容易作为小镇做题家,经过层层内卷上岸,获得编制,进入市委、省委,甚至是中央部委或者央企工作,然后老家县城领导给你打电话,让你回家参加街道办事处的志愿者活动。

  这合理嘛?听上去是不是很离谱?

  所以说从秦朝商鞅变法以来,高官都是免除这些低级徭役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是要比服徭役更大的贡献。

  而大明就是把这个范围从一般的高官扩展到生员身上,从你有了功名开始,就按照等级有一定的优免额度,给家里省钱甚至赚钱。毕竟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脱产读书的不容易,教育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笔大花销啊!】

  朱元璋点点头,这正是他当初设计优免的原因,两宋是把这部分钱都拿去养恩荫了,朝廷在册官员里,竟然有一大半是光拿职称和俸禄,却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官二代。

  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养普通生员。

  【所以地方衙门会把自己这衙门全年所需的杂役做了一个预算,然后把这笔预算平摊到全县所有成年男丁的头上,全县男丁每年交这一笔钱,然后地方衙门雇人服全年的杂役。

  这一过程就是杂役折银,而后来就把这个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徭银”,又简称“丁银”,也就是民间俗称“人头税”。

  但因为杂役这东西没个定数,都是看衙门的心情。所以历朝历代中,徭役是远比田租更恐怖的存在。up虽然不喜欢司马光,但他有句话说的很对:“有因役而亡者,无因赋而亡者。”】

  非只如此!

  朱元璋想起来小时候的见闻。

  他们村的一个老大爷,被官府拉壮丁去修官道,一修就是一年多。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回来了,还因缘际会得了二两赏钱。结果兴冲冲回家之后才发现,他家田地早就被县里的一个千户老爷霸占了,老婆子被生生饿死,貌美如花的小女儿也被逼着当了小妾。

  一整个家破人亡!

  【地方衙门乱摊派是绝不敢摊派到士绅身上的,也不敢摊派到他们名下佃户头上的。不然老爷们靠什么来种田?

  那就只好苦一苦普通百姓,把钱都摊派到他们身上。

  所以许多自耕农,甚至是小地主愿意主动把田地卖给那些士绅,叫做“投献”。

  这一部分人,跟那些真正的佃户不一样,他们买的是“田皮”。

  所谓“田皮”、“田骨”,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自耕农把“田皮”也就是所有权卖给士绅,自己保留经营权。

  这不是自甘堕落,甘心为奴,实在是被逼的无奈。假设一个自耕农有十亩田地,每年收益十两银子。

  但各种正税、杂税、人头税等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要交八两,辛苦一年自己只能剩下二两,将将够吃饭而已。

  还不如把自己田地的“田皮”,也就是所有权低价卖给那些,自己保留“田骨”,也就是经营权,然后全年十两银子的收益和士绅对半分账,朝廷的田租由官户缴。

  这样一来,自耕农虽然看上去当了佃户,可实际上每年还能多赚三两银子。

  所以,为什么说中了举人就改换门庭,是“老爷”了,就是因为举人有一定的优免额度,可以接受亲戚朋友把自家田地挂在他们名下。这样举人老爷每年躺着就能收一半的田地产出,而亲朋好友也躲避了地方的苛捐杂税,能多留下几两银子,算是双方各取所需。】

  崇祯显然有些震惊。

  什么“田皮”“田骨”这种东西,他以前从来都没听说过。

  他只知道那些黄册、鱼鳞册也多年没有更新过了,数据都是糊弄人的,却没想到民间已经发展成这样了。

  那岂不是说,就算更新了黄册鱼鳞册也没用?

  【可这样发展下去,举人迟早成为进士,优免额度更多。而进士做官之后会利用自己的人脉、职权进一步加大自己的优免额度,远超法律所规定的范畴,甚至是他名下的土地全免,没人敢去收税!

  但是,地方衙门毕竟有那么多人要靠摊派吃饭,如果一个县绝大多数的地都是一个或几个这种士绅家里的,那么县官只能好声好气的和士绅谈判,商量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金额出来。

  当地士绅也不可能真的一分钱乱摊派都不交,因为他们也知道要是把地方官逼急了,一份弹劾奏章递上去,那是给自己家族当官的人惹祸。但以此为由,勾结地头蛇一般的胥吏,拿捏地方主官,是一件十分常见且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