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54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比如嘉靖末期的内阁首辅徐阶,松江府华亭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海,因为斗到了赫赫有名的大奸臣严嵩而青史留名。

  徐阶是中产出身,他出生时父亲只是一个小县丞。但等徐阶考上进士、进入内阁后,徐家就一飞冲天了,一直到隆庆二年徐阶致仕,挂靠在他家名下的田产高达二十四万亩!】

  朱元璋咬牙切齿:“二十四万!好大的狗胆!”

  【姐妹们,二十四万亩是什么概念?那华亭基本就是他家的了!

  所以到了夏秋两税的时候,华亭县令很省事儿,只要态度谦卑的去徐家要饭,人家满意了,就给你办的明明白白。】

  朱高炽有点难受:“天幕……有辱斯文吧?”

  怎么能说他大明的官是去要饭的呢?

  朱棣冷笑:“那你说,不是要饭的是什么?要我说,连要饭的都不如!乞丐跟你要不到可以去求别人,这华亭县令要是得罪了什么劳什子徐家,他能去求谁?就是跪也得把赋税给凑齐了。”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随着大明对士大夫的把控越来越松,发展到后来,那关于士大夫的税,基本上是一份也别想收上来。】

  没错!崇祯恨不得拍桌子给这些大臣画重点。

  【甚至于,装着许多货物的大船,只要船上有一位进士甚至是举人,那这一船货就不用交过路费了。

  真是太暖心了。】

  “岂有此理!”朱棣又生气了。

  在他手底下,不交税就去死!

  【宋朝开始,为了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就开始严格限制地方的财权,将地方的税赋解送去中央,地方只剩下发点法定编制工资的钱,看你还能割据当土皇帝?

  但这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钱实在不够花。

  不说吃拿卡要等灰色行为,就是正经的养师爷、养胥吏,还有祭祀、修桥补路、办社学等政府职责,那点钱就完全不够。

  地方的编制越来越小,但事情越来越多,留存的钱越来越少,可要养的编外人员越来越多。

  那怎么办?只能疯狂摊牌徭役。

  摊派徭役钱就要靠士绅,就像是华亭徐家那样,乡绅基本把持了地方的赋税。

  什么叫跪着当官的?不跪也没办法。

  跪的久了,地方官员就通过手下的胥吏和那些乡绅勾连在一起,收上来的钱“豪绅的如数奉还,百姓的三七分成”。】

  朱元璋沉思起来,莫非这也是他的锅?

  【作者有话说】

  耽误了两天,周末才回来,唉,搞得我现在都不敢再跟你们承诺啥了

  感谢在2023-06-0723:10:06~2023-06-1118:11:1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青青小草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岁月安好17瓶;打小特别歪10瓶;梦蝶5瓶;那是阳光明媚、松鼠鳜鱼、li2瓶;63571304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4章 明末下11

  ◎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说完士绅优免,我们再来说说明朝的朝堂顶层设计。】

  朱元璋心里还在想刚刚说的士绅优免的事情。

  这岂不是说他这么做是错的?

  可士绅优免应该是个有利于读书人的好事吧?

  朱元璋咂咂嘴,摇了摇头。他本来是想鼓励天下人好好上进读书,免除普通人家的负担的。

  结果可能这个政策有点对读书人太好了,很快被有功名的人钻了空子。

  啧,果然读了书,脑子灵活了,花花肠子也就多了。

  他想起前几天翰林学士给他讲读时说过的一句话:“治国首在治吏。”

  人,永远是最难管的东西啊!

  【朱元璋时期,文官占据六部九卿,宗室与武将勋贵只有统兵权,没有参政议政权,也没有调兵权,更没有行政权,这些权力都在文官手里。只有中山王徐达,曾经以武将勋贵的身份短暂的进入过中书省。

  内阁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雏形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来的中书省只保留了一个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但是全国奏折那么多,朱元璋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所以他设置了文华殿、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来参赞政务,这些大学士为正五品,相当于皇帝的政治顾问团。

  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这些辅官大学士,只是辅佐皇帝的秘书机构,负责起草诏书御令,还有一些建议权,并没有议政权、行政权。

  而在永乐大帝之时,内阁才真正的有了议政权,但是也没有行政权。不过up认为他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为以后内阁的大权独揽埋下了伏笔。】

  嗯?这算是给朱元璋透露了未来之事,毕竟现在才是洪武三年。

  胡惟庸……是个不错的官员,虽然有点小野心,但他欣赏他的干劲,觉得问题不大,可以拿捏。

  听这个意思,自己未来居然会让他当中书省的丞相?然后还把丞相给废了?

  废丞相他倒是早就有想法,毕竟元朝最后几十年,那权臣真是一个接一个的跳出来胡作非为,他觉得这种大权独揽的制度就是在给子孙埋祸根!

  不过这个永乐到底是他哪个儿子啊?!

  朱棣听到天幕提起自己,赶紧抬头。

  咋地,他用的内阁跟他爹的也没差多少吧?

  虽然说是议政权,但对他来说也只是建议,听不听的不还在他和他儿子身上嘛?

  朱棣回头瞅了一眼自己的大胖儿子,疑惑的问:“不会解缙他们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吧?”

  朱高炽赶紧摆手,哪儿能啊,他又不是傻子。

  【那就是他并没有取消内阁起草诏书的职责。

  不过当时的六部、包括地方奏章题本都先交给皇帝,由皇帝处理。如果皇帝太忙了管不过来才会让,内阁附上意见,节省皇帝的精力。

  宝贝们注意了,这个顺序很重要!奏疏先给皇帝,那皇帝才是老大,内阁只能是个辅佐性质的机构。而以前有中书省的时候,奏疏都是先交给中书省,挑挑拣拣之后再给皇帝,中书省才是老大!所以朱元璋才一定要废了丞相这个副皇帝。

  但是吧,文官作为制度的解释者,又特别擅长步步蚕食的策略。任何有利于他们的变革,都会被冠以祖宗成法之名保留下去。不利的则都是恶政,一定要拨乱反正。】

  这个话倒是说到崇祯的的心坎里去了,恨不得当场给天幕倒倒心里的苦水。

  文官就是这么得寸进尺的不要脸!

  要真是按照太.祖的祖制,贪污六十两都得拉去剥皮填草,全国的官员,不论文武,没几个逃得过!

  下次再提祖制,他就这么说!看这些人敢不敢!

  【所以明朝的这套内阁制度一直延续到明英宗时期被破坏了。

  因为朱祁镇年幼,由三杨辅政,所以全部政务的处理、裁决,重大问题的决策,几乎由各部门议定。府、部、院诸衙门该管事务,皆由各衙门先行提出处理意见,是为“部议”。然后再由六部尚书、都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聚议载处,是为“延议”。所有奏疏,包括部议、廷议的结果,均由内阁票拟批答。

  票拟后,交给司礼监进行批红,皇帝就发诏令敕谕来颁布,最后这些诏令得由六科给事中审核签署,不同意可以封驳。

  因为明英宗当时还小,所以他基本就是个人形图章。但是后来的皇帝如果对于内阁的票拟不满意,就打回去让内阁重新票拟,直到满意才发诏令。另一边的给事中也是,如果觉得皇帝是乱命,也会把旨意封驳回去。

  所以操蛋的点来了。

  皇帝可以不断要求内阁重写批复意见,但根据"祖宗成法"他不能亲自下场写稿子。同样,六科给事中有封驳权,但他们不能改动批复内容。三方里只要有两方不对付,就可以无限打回重写。

  “君权”和“臣权”就这样不断的来回拉扯。】

  朱棣呆滞……

  啊这……后来发展到这么复杂了?给事中居然能封驳皇帝的命令,简直岂有此理,以为自己是门下省呢!

  【明初时,对于武官的违法乱纪,皇帝除了训诫和警告以外,并没有形成制度的考核措施和惩罚条例,所以武勋集团堕落的非常快,渎职腐败屡禁不止,欺压士卒导致卫所军户逃亡的事例频频发生。

  土木堡之后,武勋集团彻底没落,基本开始自暴自弃了。

  成化二年,明宪宗下令在军队中推行军政考选制度。起初镇守总兵官还与巡抚和巡按御史拥有一同进行考选的权力,但到了他儿子弘治开始,巡按御史对于考选的职权不断扩大,甚至开始拥有对总兵官人选地提名权。

  武臣的仕途完全被负责考选的文官所掌握,明军的人事权从五军都督府转移到了兵部,五军都督府开始就被架空。连卫所土地和军户户籍管理的权力也给了文官,然后,本来就被各个武将勋贵侵蚀的有些崩坏的卫所制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消亡。】

  朱元璋心头一跳,虽然他已经知道了卫所制度崩溃,但他还是没想到武官也会腐化的这么快。

  他问徐达:“老徐,武将的考核和惩罚措施,你怎么看?”

  徐达是个谨慎的人,从来不会信口开河,尤其是这种涉及国家大事的。

  他斟酌了一下,开口道:“原本五军都督府掌管这件事,但都督府也只是涉及武将的升迁,以及战时军功的奖励惩罚,其他的……确实没有。”

  其实他说的这些朱元璋当然知道,所以他又加了一句:“臣心里有些想法,待回去后仔细思量一番,再报与陛下,毕竟这种事,还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才好。”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不急,朕知道那些实际带兵的中下级军官比较重要,你就代朕去好好问问,回头写个陈条上来。”

  想了想,朱元璋又补充道:“陈条你自己写,不要让你师爷代笔。你那个师爷废话忒多,之乎者也一大堆,一句有用的没有,朕看着头疼。”

  【兵部只顾大肆揽权,根本没考虑过自己能不能做好。

  up就直说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吧?

  职权太多了,但人数没有增加,而且大部分兵部的官吏只是看过点兵书,根本没有领兵的本事。所以兵部根本没法完全代替五军都督府的职责,无暇议定戎政方略,致使很多兵事突然发生时而无准备之策,如庚戌之变与倭乱发生时,一开始兵部就毫无准备,连粮饷物资都凑不齐,更别提什么谋划方略了!】

  崇祯转头问向兵部尚书梁廷栋,道:“梁爱卿,你认为如何?”

  “臣……”梁廷栋顿住了。

  这让他怎么说?

  要他自己觉得,他觉得天幕说得对,兵部就是管不了那么多事。可这话他打死都不能说出口,否则就是得罪大半朝臣。

  毕竟兵部过手的粮饷物资那么多,随随便便漂没个四五成,大家分了,真的很香。

  要不还是主动辞官吧?反正最后皇帝对他的辽东方略也不满意,已经骂过他两次了。

  【到万历时期由张居正主导内阁,内阁地位力压六部,六部实际成为内阁的下属。

  也是因为万历不能亲政,所以张居正借此改革的机会,将六部以及地方送上来的奏疏,从之前的由皇帝转交内阁,变成了内阁转交皇帝。

  且张居正借着内阁有起草诏书,敕命的权利,直接用内阁的名义给六部地方下达命令,从此内阁便有了行政权。所以张居正这个“摄政”,是真的摄政,而不是辅政。

  前面说过,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里,有一条非常好用的考成法。

  考成法好呀,考成法妙哇,让up看看有那个社畜没有被KPI搞得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