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朱元璋眼睛一眯,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他确实是打算跟这些功臣结亲家的,只是现在他的孩子们都还不算大,还在考虑中。徐达的大女儿……和老三老四老五的年纪都合适……
所以到底是哪一个抢了标儿的位置,成了这什么永乐大帝呢?
【痛失挚爱徐皇后的成祖变得性情暴躁,后宫人人自危,但他也没有做清教徒,之后也有新宠,甚至永乐七年还大封后宫。
但是造谣他因为暴戾活剐三千宫女就不对了。】
嗯……?崇祯奇怪的在心里盘算,宫里的宫女有三千人么?
【这则谣言跟上面说的那些野史或者闲书不同,它来自于正规史书:《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李朝实录》是由朝鲜王朝官方修纂的编年体史书,就像是我们每个朝代都会修的实录一样。
在《世宗实录》中,朝鲜人记录了由明朝回国的金黑女士所描述的永乐朝宫闱秘事。
金黑是谁呢?是个会编故事的奶妈。
从元朝开始,高丽姬就是一种很高级很出名的人形“货物”,跟后来的扬州瘦马差不多。到了明代,朝鲜为表现自己的孝顺,经常送高丽贡女进宫给皇室享用,顺便还能给高丽姬打打广告——皇帝用过都说好!
永乐的后宫前后就收了好几个。
韩丽妃,本贯清州韩氏,贵族出身。永乐年间因美貌出众,被朝鲜进贡给明朝,作为皇帝的妃子。这位金黑女士,就是韩丽妃的陪嫁宫人。韩丽妃在成祖去世之时被殉葬,金黑作为乳母却活的挺滋润的。一直到宣德十年,新即位不久的明英宗朱祁镇下旨将包括金黑在内等五十三名朝鲜女子送归本国赡养。
结果没想到的这位女士竟然恩将仇报,回国之后开始编排永乐大帝的后宫。】
朱棣:“……”
恩将仇报就过分了哈。
朱元璋倒是不在意,因为很快就不会出现朝鲜这个国家了。
【在金黑的故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贾吕。这位贾吕,是一位吕姓商人的女儿。
永乐七年,大封后宫,而且多是朝鲜妃子。其中权氏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贾吕因为和吕婕妤同姓,因此起了结交之心。但是吕氏瞧不起贾吕商人家庭的背景,对她不屑一顾。贾吕对此怀恨在心,一直寻机报复。
到了永乐八年,贤妃权氏在随侍成祖北征途中病逝。这个贾吕趁机诬陷吕婕妤下毒害死权氏,结果是皇帝就此赐死吕氏及其宫女、宦官百余人。
但是吧,当时韩丽妃尚未入宫,金黑对这一切并非亲历,无非也是道听途说而已。而根据她的说法,贾吕诬陷了吕氏之后,依然在宫中兴风作浪。
up就问一个问题,这什么贾吕都这么受宠了,怎么连个封号都没有?成祖后宫都一堆妃子了,结果到了宠爱的美人这里,连个最低等的选侍都不肯给是吧?
金黑女士,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朱棣怒了:对啊,你这个老虔婆在口出什么狂言!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此后贾吕又和宫人鱼氏私通宦官,因为当时皇帝经常北征,又时常巡幸北京,很长时间都没有待在南京宫中。常年寂寞空虚的妃嫔,找一些俊俏的宦官做“对食”,后来事情被皇帝知道了。
成祖知道后开始并没有打算处理二人,因为“帝颇觉,然宠二人不发”。但贾吕与鱼氏惧怕皇帝的阎王脾气,竟然双双畏罪自杀。
出了命案,皇帝自然不能再装聋作哑,审问之下,竟有宫女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还了得?再审,竟又有人揭发,说贾吕之所以与太监私通,是因为皇帝年龄大了,那方面不行了。
……从假凤虚凰审成了忤逆谋反,又从忤逆谋反审成了对皇帝性能力的侮辱,至此,这个案件再也审不下去了。恼羞成怒的皇帝干脆“一锅端”,所有宫女,无论有辜无辜,一律凌迟。
《李朝实录》记载:
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帝)皆亲临剐之。
活剐近3000人,每次成祖都亲临现场观看,《李朝实录》你可真行啊。
大中国的皇帝在你们眼里就这么闲么?一天看十个也得看十个月啊喂!】
朱高炽看着老爹一副马上就要暴走的样子,心里有些害怕,想着要不要上去劝一劝。
结果他挪了一下脚尖,就见朱棣大手一挥道:“不用劝朕,朕一定要用燕云铁骑教训教训这帮家伙!”
【要说永乐大帝最著名的洗脑包,那就是诛十族了。】
朱元璋问刘基:“爱卿博古通今,可曾听说过诛十族?”
刘基摇摇头:“定是后人编造的。”
【洗脑包的内容就是说,成祖靖难起兵,打到南京后,把方孝孺关进了大牢。
黑衣宰相姚广孝就劝谏说,这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不能轻易杀害,否则读书种子就要灭绝了。
所以成祖就召见方孝孺,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却身着孝服前来,上殿后便放声大哭。
成祖道:“先生何必如此痛心,我兴兵‘靖难’,进驻南京城不过是为了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止住哭声,厉声喝问道:“‘成王’在哪里?”成祖答道:“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又追问道:“那么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呢?”成祖支支吾吾地答道:“国赖长君嘛!”紧接着,方孝孺又追问道:“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成祖被方孝孺弄得无话可说,强压怒火回道:“这是我们老朱家的事情,先生何必管得太多。起草即位诏书,事关重大,久闻先生高才,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过纸笔,在纸上愤然写道“建文四年,燕贼篡位”八个大字,随后便将笔狠狠地砸在地上。
成祖勃然大怒,厉声怒斥道:“难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泰然自若地说道:“就是灭十族又能奈我何?”成祖终于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于是便下令将其车裂。他的门生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将其掩埋在了聚宝门外的山上。而就在方孝孺被处决的同时,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杀,其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在家中自尽,两个女儿投宁海淮河自尽。
成祖同时还大肆株连了方孝孺的亲眷家族,实施了所谓的“诛九族”。此外,再加上方孝孺学生的家族,共称为“十族”,其男女老少总计八百七十三口人全部被处死。】
“哈。”朱棣发出了一声奇怪的笑声。
方孝孺是吧。
朕宰了你也可以再把你鞭尸一遍!
【以上大部分内容都出自《明史方孝孺传》,最后诛十族的内容出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编写的《野记》。
我只能说,编得很好,下次不要再编了,直接写演义小说去吧。
张廷玉,你作为《明史》的总裁官,总往里面塞这种谣言的话,会像司马光一样让我怀疑你的人品的。】
“啊?”崇祯懵了,这……这怎么可以假的?!
【现在我就来给大家破除洗脑包,看看历史上的方孝孺是什么样的。
方孝孺是浙东宁海人,父亲当过山东济宁知府,还是大儒宋濂的得意门生,从小就被叫“小韩愈”,才学过人。但是,方孝孺一辈子也没参加过科举,他没有功名,连秀才都不是!
那他是怎么开始仕途的呢?
答案是:靠走关系,找人举荐。
朱元璋有召开‘恳谈会’,与社会名流交谈时政看法,以此提拔人才的习惯。
方孝孺通过‘走后门’,让已经当官的浙江老乡吴沉帮助联系,分别在洪武十五年和二十五年,参加了两次朱元璋举办的社会名流恳谈会。
结果朱元璋见了他两次,都是非常礼貌的夸奖了一番,然后说‘今非用孝孺时’,就送他回家了。
后来方孝孺跑去给蜀王当“府学教授”,也就是私人家教。一直到建文帝继位,才应招他入朝,当正五品的翰林侍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功名,他给建文帝的新政提议恢复一部分宋朝的举荐制,建文帝采纳了,然后方孝孺就推荐了一大堆他们浙江宁海人,这些人都成了建文一党。】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这?】
朱棣也一脸不屑,方孝孺是什么小垃圾,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过。
就这?就这?
【建文四年6月12日,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投降,史载:城破当天,有姓名记载的殉节者141人。
这141人里,有朝廷官员,有看城门的戍卒,有宫里的太监。
但是没有方孝孺。
而自杀的非公职人员里,有方孝孺的老婆,方孝孺的两个儿子,方孝孺的两个女儿。方孝孺老婆和两个儿子是上吊自杀,两个女儿都是投河而死。
但是里面还是没有方孝孺。
方孝孺在哪儿呢?
他没有守城,没有募兵,没有殉节,而是躲在家里,然后被抓进大牢。】
【当初成祖靖难起兵的口号是什么?
清君侧!
指的不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这四个人么?靖难成功之后齐泰、黄子澄都被杀了,凭什么你方孝孺能让成祖求你写诏书?就凭你是翰林么?
所以成祖根本就不可能跟方孝孺进行大殿对峙,也根本用不着他方孝孺写什么诏书。】
崇祯想了想,觉得天幕分析的确实有道理。
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有这件事?!
【方孝孺殉难事迹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是永乐年间的《奉天靖难记》,但根本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艺术加工”,到了成化年间宋端仪写的《立斋闲录》里,就发明出了“瓜蔓抄”这种说法,说“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但也没出现所谓的诛十族。
到了正德年间的祝枝山所写的《野记》中,不仅记载了两个人大殿对峙的具体过程,甚至详细列出了是哪十族……就真的很离谱。
但是经过不停的迭代加工,到了明末时,这件事仿佛就是个板上钉钉的真事儿了。
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迹。
甚至,连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而且还有他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崇祯羞愧,他和天启的感情很好,所以《熹宗实录》他也是会仔细盯着,时不时查看进度的。结果竟然还是让这些不实的流言混进去了。
【这些人是真的能编。
up再举一个例子。
据说杨荣在成祖进南京之后,神威万丈,单枪匹马拦住燕王大军,不让他直接去南京故宫登基称帝,而是告诉他应该先去拜祭朱元璋,不然就是不孝,不能为天下表率。
然后成祖恍然大悟,感激涕零,表示要不是有杨荣提醒就犯下大错。于是礼贤下士,让杨荣进了内阁。
这个杨荣,就是辅佐朱祁镇的托孤大臣“三杨”之一。
求求了,编故事也要讲究基本法,不要拿这种东西侮辱大家的智商好么?】
朱棣回头跟朱高炽说:“杨荣最近在内阁,天天都跟你一起处理政务吧?”
“是……”
“回头你替我问问他,他敢单刀赴会么?哼!”
【成祖进南京那天发生了什么?南京的皇宫大火,建文帝在火海里生死不知,成了千古谜题……就这成祖为什么要赶着去金銮殿?登哪门子的基?去火里登基么?
根据成祖的实录记载,6月12日进南京,13日成祖就撤出来了,驻军在龙潭,等着手下人清扫干净。
14日,文官集体入营劝进——也就是玩三进三让的把戏,劝成祖登基。
15日,是武将集体入营劝进。最后16日,诸王孙入营劝进。成祖才觉得流程走的差不多了,到了17日祭拜朱元璋陵后正式登基称帝。
25日,以凌迟处死齐泰,方孝孺等。】
别说,朱棣还真想从天幕这里知道知道建文这小子的去向,可惜天幕竟然没说。
【黑成祖的时候说他特别注重面子工程,为了合法登基,生母都不敢认,各种虚伪各种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