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63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什么贱骨头,呸!】

  【作者有话说】

  啊啊啊啊……发错了……把删减片段发上来了,过了十二点,算榜单没有完成,伤心。感谢在2023-06-2820:39:18~2023-06-2900:00: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七略公子ovo13瓶;青山横渡10瓶;苏幕遮5瓶;li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9章 明末下(完)

  ◎孙之獬是剃发易服的第一大功臣◎

  文华殿。

  坐在崇祯下首的大臣们一片寂静,就连卢象升也被这句“贱骨头”噎住了。

  毕竟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入仕。

  好半晌,韩爌才颤颤巍巍的叨念了一句:“有辱斯文!”

  韩爌说的是天幕骂人,但一旁已经有大臣开始想象天幕所描述的建奴入关后的惨烈景象。

  分毫不差的催缴赋税,甚至是差一厘都要革除功名!

  “鞑子就是鞑子,简直残暴!”

  一旁立刻就有人小声附和:“比蒙元还不如……”

  卢象升常年习武,听力十分好,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他转过头微微一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人心可用。”

  崇祯轻轻冷哼一声,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华夷之辩,都不如当高高在上的老爷来的实在。现在听到建奴入关是这个德行,他们才知道怕!

  崇祯要不是手里没兵,甚至也想搞建奴这一套给自己出出气!

  可没办法,他还是大明的“仁君”,不能学蛮夷那一套,不然这些人怕不是立马就得打开城门恭迎那些“闯王”。

  崇祯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天幕的垂训你们也听到了。正如那顾炎武所说,若是那建奴入关,那就不单单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到时山河破碎,九州腥膻,黎民有倒悬之危,士林受鞭挞之苦。朕纵然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也闭不上眼睛啊。”

  殿中大臣们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仁善!”

  皇帝给了他们台阶,他们自然也要表表忠心。

  韩爌这个次辅就站出来,代表内阁,真情实感的说:“陛下,所谓君辱臣死,臣等虽是朽木之姿,却定会竭力护陛下周全,必不会重现那不忍言之事。”

  众位大臣跪倒在地,齐声附和。

  崇祯看着满殿的人,就连让他罢官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伏在那里。

  这里有几个人是真心,崇祯也不在意了。最起码,有了这个共识,今后他行事的阻碍会少一点。

  天幕,果真是来保佑他的啊!

  隔了一会儿,天幕上的画面又开始动起来。

  【不好意思,刚刚情绪有点激动,骂人是不对的哈。

  可话说回来,讲明末的历史,能有几个不激动的呢?实在是垃圾太多,无法分类的那种。】

  【说完带清是怎么整治纳税问题后,我们再来说说带清是如何打断天下士庶的脊梁骨的。

  没错,就是——剃发易服。】

  大臣们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剃发易服……好像前面有提到过这四个字,但是当时他们都被三大案给夺走了注意力,所以自动忽略过去了。

  怎么,这建奴横征暴敛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推行胡风?!

  另一时空,朱元璋紧紧皱着眉头盯着天幕。

  经过蒙元百年统治,现在的中国从语言到风俗再到服侍,无一不受到蒙古胡风的侵袭。就在上个月,他还严肃的下了一道诏令,令百姓不得习胡风。

  怎么蒙古跑了,女真又来搞一套不成!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满清就是要把这两种都给你改了。】

  朱元璋:!!!

  大明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最重要的成就,而这个大明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的王朝,更是赶跑了蒙元,恢复汉家风俗衣冠的一个新的起点。

  现在天幕告诉他,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

  【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

  到了元朝中后期,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中国和蒙古的审美,再加上汉地的工艺、原料所形成的产物。

  因此在明初时,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元朝服饰”,有大量的胡服元素。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但百姓因袭已久,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样式花哨,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因此屡禁不止,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

  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

  【而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随着不断强调华夷之分,到了明中期以后,很多继承自元朝的胡服样式后来不是淘汰,就是改造成别样。

  在明末,中国已经恢复了宽袍博袖的旧制,这些红缨翻檐帽、红缨笠子、折角襟的圆领袍、甚至穿着在圆领袍之外的短袖对襟衣等服饰基本已经消失了,百姓不再穿这些制式的衣服,自然也不认可它们是汉家衣冠。】

  朱元璋很欣慰,他点点头道:“自该如此。”

  【但满洲服饰不同。

  当初蒙古被打回漠北老家之后,再也不能随意享受那些丝绸锦缎,也没有了心灵手巧的织工绣娘给他们做衣服,自然无法维持元朝繁复华美的衣冠。

  所以明末时的蒙古服装,受制于草原蒙古社会较落后的生产力,在裁剪上大为简约,衣料也恢复到宋时“氊毳革”的旧貌,和元朝大不相同。

  明代萧大亨所著《夷俗记》记载蒙古帽衣:“今观诸夷,皆祝发而右衽也。其人自幼至老,发皆削去,独存脑后寸许为一小辫,余发稍长即剪之。唯冬月不剪,贵其暖也......其帽如我大帽,而制特小,仅可以覆额……制以毡,或以皮,或以麦草为辫,绕而成之,如南方农人之麦笠然......衣以皮为之。近奉贡惟谨,我恒赐之金段文绮,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锦服绣者。其酋首愈以为荣也……”

  简而言之,就是一朝回到发达前。

  自元朝以来,女真逐渐蒙古化,所以满洲衣冠并不是一种原生的“女真衣冠”,反而在最初的时候大致等同明末的蒙古衣冠。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古强制执行,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儿子学爹啊哈哈哈。】

  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回道:“回陛下,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

  【现在的有些人啊,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就在那里狺狺狂吠,说什么:“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

  这么能洗地,不去扫大街可惜了。】

  朱棣很生气,他怒道:“我汉家衣冠巍冠博带,怎么能是那些披发左衽的蛮子能比的。”

  朕倒要看看,是谁说这种背祖忘宗的屁话!

  【其实在带清还没入关的时候,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辽东地区的剃发易服政策就执行的很严格。

  原因也很简单。

  在辽东的汉人,无论是沦为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奴,还是作为普通庶民,在样貌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就能在交战的时候让明军分不出来,会被袭击后金地界的明军不分良莠地斩杀。即便逃归明朝一方,也容易被明军士兵以为“投虏”而杀良冒功,被迫依附于后金,断绝复归母国的念想。】

  杀良冒功,确实是边军讨赏的一种手段,因此辽东的那些汉人甚至更畏惧大明的边军而不是建奴。

  这一点,崇祯也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在此之前连养兵都很艰难,更没办法进行这种深入管理了。

  【这样的政策能够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后金开始处于明朝及其属国的朝鲜包围之下,且明朝不断实行堡垒推进战略,并从海上对后金国土加以袭扰。极大的国防压力让后金长期保持危机感,为了避免“变生于内”,防止治下汉人与明朝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政策执行态度十分坚决,毫不妥协。

  再加上辽东汉人本来就比关内就少得多,又经过努尔哈赤时期的屠杀,即便包含历次入关从内地掳掠的人口,也尚未达到后金管制和约束的能力界限,因此也不担心无法压制由此产生的反抗。】

  一边听天幕的讲述,崇祯一边翻出了之前记录的地图,发现确实如天幕所说,辽东被山海关、蒙古和朝鲜包围在其中。

  朝鲜有多废物看看万历时期的倭乱就知道了,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还是要靠辽南的东江军,才有可能袭扰建奴的后方!

  崇祯本来想让卢象升抄了张家堡之后拱卫京畿地区,毕竟天幕已经说了,建奴会有五次叩边来劫掠。然后让孙传庭去治理那些民变。记得天幕说过,闯王高迎祥就是孙传庭擒获的,李自成被堵在山峡也靠他的策略。

  但现在……崇祯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让孙传庭去重建东江军,先全力对付这些建奴!

  【但是入关之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不仅是带清,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极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我带清需要统治大量与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众,所以更加具有高度敏感性。

  带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带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

  朱元璋问向刘基:“爱卿有何看法?”

  刘伯温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读史书,发现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也出过类似剃发易服的政策,也是民变四起。只不过那时的南宋尚且有北伐的斗志,在江南虎视眈眈,金朝为了安抚民众,所以取消了。之后金朝迅速腐化,蒙古猛然崛起,金朝再也没机会实施了。”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他也要严厉执行去胡风的政策才行。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二,也就是李自成的永昌元年、带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要求其治下所有内地州县全部实行剃发易服。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从百姓到士绅都不想伺候他们老朱家,觉得谁来都比这土鳖暴发户强,所以闯王来了他们跪迎,李自成跑了,他们又对辽东建奴望风而降,只希望能结束战乱,踏踏实实过日子。

  结果一听说要剃发易服,大家伙全都气势汹汹——变成建奴那副鬼样子,死了下葬都没脸入祖坟啊!所以一开始投降的北地汉人开始不停的反抗。北京城的那些大臣也在不停的上奏,找各种理由劝阻多尔衮这位摄政王。

  这些扑不灭的民变和朝廷反对的风向,迫使多尔衮在仅仅二十多天后,也就是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剃发。】

  另一边的朱高炽也给自己的老爹科普了一番金朝的操作,朱棣听天幕上的满清,愣住了:“竟然能如此相像?”

  【而且当时清军入关并非凭借自身实力击败明朝。

  即便在松锦之役消灭明军九边十余万主力之后,清军依旧在崇祯十六年败于宁远,对于攻克山海雄关,一劳永逸的进踞关内并无把握。

  直到听闻东征的李自成大顺军攻陷北京,灭了大明,连崇祯都自挂老歪脖子树的时候,清廷上下才大为震动,急忙倾全国之兵与之争雄,并在反对大顺政权革命政策的吴三桂以及华北缙绅的支持下,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才得以在一片石击败大顺军,轻松进占河北、山东。

  对,大家没听错,带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报仇”。】

  崇祯呆滞片刻,然后勃然大怒:“朕用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