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夺权篡位指南 第8章

作者:八扇屏风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朝堂之上 轻松 穿越重生

  他无意识的向前走了几步,丝毫不顾及仪态的扶着门框,张目仔细的看着地图,暗暗的在找自己大秦的边境在哪里。却发现,这唐廷在西边竟然还有好大好大一片疆域,面积足可与中原比拟。

  怪不得从长安西去一万两千里!

  怪不得叫大唐!

  秦始皇不得不承认,他慕了。

  而贞观七年的李世民,也在两仪殿中心神激荡。

  这一年,他刚刚让人重新编排了《秦王破阵乐》,听到天幕时,他隐隐有些自得,待看到了地图,他顿时激动的两颊通红,感觉自己体内有一股难以抑制的自豪之情。

  虽然他目前还没有达成这种成就,但他知道,他会做的更好,他的儿孙也将继承他的遗志,做的更好!

  这股豪情,让他把之前痛骂的不肖子孙都抛到了脑后。

  “诸位!”李世民指天而立,在殿中朗声道:“天幕已经告诉我们了,这就是大唐,是吾辈要努力的方向!”

  [这首曲子,不仅代表大唐武德充沛,也包含着太宗皇帝的拳拳爱民之心。

  李世民本人为君,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在他的治下,创造了后世津津乐道、成为帝王标杆的“贞观之治”,其时政治清明,休养生息,文化繁荣,边疆稳固,天下宴然。

  子民皆以大唐为荣耀,胡人皆视大唐为向往。李世民凭自己的实力,成为整个大唐臣民的白月光。

  甚至,在太宗皇帝崩逝后,唐朝多了一项不成文的制度--哭昭陵,即太宗皇帝的陵寝。

  宋代赵与虤在他的著作《娱书堂诗话》记载:“唐制,有冤者哭昭陵下。”

  还写了个佐证,即唐代诗人李洞有一首诗《策夜献廉诗》云:‘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痛哭一生休。’

  不管是臣子还是百姓,有冤而无处申诉的,就会跑去哭昭陵,去找太宗皇帝告状。

  大家总觉得,如果太宗皇帝还在就好了啊!皇帝一定不会这么胡闹,当官的一定不会这么可恶,大家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太宗,太宗。

  太宗皇帝就是后世所有大唐人的心理依靠。

  二凤陛下的福泽荫蔽之深远,可见一斑。

  当得起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千古一帝不是朕么?怎么这个李世民也是?到底有几个千古一帝啊?

  [因此,当凤翔的招降宴会上,响起了这首《秦王破阵乐》,将士们先是沉默,继而痛哭。

  他们想起了太宗皇帝,想起了大唐往昔的繁荣强盛,想起了如今成为丧家之犬,心中不是滋味。

  黄巢的使者不能理解,因为他从来不是大唐的军人,他生活的乱世,太宗皇帝也早已成为了一个缥缈的传说。但祖祖辈辈生活在凤翔的老百姓记得!

  他们听说这件事后,也是恸哭成一片,然后在族老的带领下,纷纷赶到节度使司门前,表示愿意同凤翔军共进退,与巢贼抗争到底!

  郑畋当下大喜,直言:人心尚未厌唐,巢贼坚持不了多久的!

  也不顾脸上破了相不能见人,立刻派儿子给逃跑的皇帝送了血书。然后出面整理凤翔的防务,并联络周围的节度使,集结兵力,准备反攻。

  太宗皇帝,在崩逝两百多年后,以这样的方式,又一次保护了他的大唐。]

  李世民没想到故事的发展竟是这样。

  他双眼含泪,哽咽道:“朕……朕何德何能,得百姓如此厚爱……”

  自玄武门兵变后,他总是担心后世会骂他弑兄迫父,不配为人子,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白白抢了这个皇位。

  可现在…现在却听到后世这样怀念他,以至于因为他,还愿意继续守护李唐的江山。

  可想到“晚唐”时逃跑的皇帝,碌蠹的大臣,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遭受战火,他眼眶又红了起来。

  咸阳宫。

  秦始皇的沉默,震耳欲聋。

  自地图出现,他就站在门口没动过,大臣也不敢出声劝谏。

  这就是君主的“德行”么?

  他记得儒家喜欢强调这一套,走到哪里都变着花样的讲故事,劝君主修道德,行仁义。

  但在当时的他看来,大争之世玩这一套属实是扯淡。

  现在,他是一个大统一国家的皇帝了,他才刚刚转变过来这个思想,天幕就给他砸下来这么大一个例子。

  若是他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行一些仁义的政策,让百姓过得更好,那他百年之后,大秦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脆弱,一推就倒?

  这就是那大唐能有将近三百年国祚的原因么?

  秦始皇心里微微泛酸,不对,是很酸。

  【作者有话说】

  零点前还有一章

  感谢在2023-03-1500:00:58~2023-03-1520:16:4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沉雾.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章 唐末农民起义5

  ◎天街踏尽公卿骨◎

  [虽然发生在凤翔宴会上的故事很感人,但大唐倾颓至此,不是靠着感人就能盘活的。

  虽然郑畋的凤翔军誓死不降,可当时长安周边的其他藩镇都接受了招降--事情都到了这一步,谁坐上皇位他们也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自己手里有兵有钱就好。

  而逃到蜀中的唐廷政府,在收到郑畋的血书后,也终于意识到了局面败坏成什么样子了。他们痛定思痛,下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放给藩镇人事权。

  自唐玄宗后期,中央财政就压力颇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选择将赋税分段截流、运输,靠着永济渠和通济渠,既能减少运输成本,又能分摊财政压力。即--直接把部分赋税留给地方。

  其实这个做法在我们现代看来不算错,因为从明清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搞得。但唐朝是有边镇节度使的。

  既有兵权又有财权,边镇就成了事实上的藩镇。

  尤其安史之乱后,皇权式微,藩镇肆无忌惮的截扣赋税,强干弱枝变成了强枝弱干,中央朝廷得在藩镇嘴里讨吃的。

  要不是后来中央建立了看似强大的神策军威慑地方,我估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苟不到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又是安史之乱!”李世民气的牙根儿痒痒,到底是哪个好大儿的后代做出这种事情!

  大明宫,李隆基刚打了一个酒嗝,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杨贵妃关切的问:“陛下,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

  李隆基有些茫然的说:“爱妃,朕总觉得有人在骂朕。”

  杨贵妃嫣然一笑:“陛下多虑了,陛下如此英明神武,怎么会有人骂您呢?这安史之乱又不是您弄出来的。”

  没错,李隆基又喝了一口酒压压惊,后世史书一定会夸赞他是一位明君。

  [而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被大齐政权给刺激到了,蜀中唐廷直接使出了一记“两败俱伤”,唐僖宗拜郑畋为宰相,让他兼任京城四面诸君行营都统,还昭告天下藩镇,许他们自行任命官员,便宜行事,讨伐巢贼。]

  秦始皇终于平静了下来,坐回了殿上主位,摇摇头:“真是糊涂,如此一来,那藩镇俨然一方诸侯,天下岂不重现春秋故事?”

  扶苏在一旁道:“如此危机时刻,就算是虎狼之药也得试试,当周天子总比变成亡国之君好吧?”

  “东周时的周天子尚有周礼制约诸侯,即便如此,春秋时冒犯周天子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你觉得这小唐帝能坚持到几时?”

  “刚刚不是说了那大唐的太宗皇帝嘛,也是荫泽深厚的。”

  唐太宗,现在已经是秦始皇心里的头号竞争对手了,听到名字心里就酸的不行的那种。

  他冷哼一声,不再理自己那好大儿。

  [兵权、财权,现在又多了任命权,各军镇就真的成了国中之国了。恰巧大齐新立,黄巢要兑现他的政治诺言--均平。

  其实均田制每个朝代初立都要做,但黄巢你平定天下了么?没有啊!你连个后方根据地都没有,只是占了两京而已,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本的号令天下。

  果然,京畿周围的均平都还没开始,藩镇就听到了风声,再加上唐廷的条件实在诱人,他们又立马撕了降书,当起了大唐的忠臣。]

  尉迟恭看着这些人反复无常,十分生气,大骂道:“这些兵头,着实可恨!”

  李世民本来也很生气,可听他这么说,哈哈一笑,打趣道:“敬德,你可是把自己也骂进去了。”

  尉迟恭突然一愣,他自己也是个将军诶,老脸一红,瓮声瓮气的说:“陛下,臣怎么能和那些人一样,臣对大唐忠心耿耿,哼!”

  [郑畋趁机联合了长安周边藩镇包围了京城,来势汹汹。黄巢这边的很多兵力都分出去平叛了,再加上被他搜查、屠杀的残留勋贵、富户怀恨在心,充当内应。于是他暂时退出京城,到了郊区灞上,等待时机。

  宝贝们,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藩镇兵进了京城根本没有军纪这一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反正又不是他们的地盘,抢一把就走了,他们才不会怜惜百姓呢!

  黄巢等的就是他们抢钱抢粮抢娘们的时刻,立刻杀了个回马枪,又重新夺回了长安。可这次他们的心态不同了,第一来这里,是想把这里当老家,经过这个波折后,他们看长安百姓怎么看怎么像叛徒。

  于是他们进来后又搞了一波大清洗:你爱大唐,你帮助官兵,你看大唐爱你不?

  当然了,黄巢这么搞也尽失民心。

  最后待了两年多混不下去,彻底离开长安,走之前还给大明宫放了一把火。

  黄巢在长安折腾的这三年,真可谓是“内库烧成锦绣会,天街踏尽公卿骨”。]

  此时的长安城里,勋贵人家也在观看天幕。

  天幕里,长安城仿佛成了人间炼狱一般,到处都是战争的烟火,将天空也熏成了灰蒙蒙的一片。

  一对对凶神恶煞的甲士在街上搜查,原本繁华的街坊空无一人,那雕梁画栋、精致秀美的豪宅园林,此时也溅的到处都是血。

  天宝年间的他们,已经享受了太久的和平,久到成天只会醉生梦死,沉浸在奢靡浮华里,久到忘了杀戮是多么残酷,忘了那些泥腿子发怒会有多大的能量。一些胆小的女娘躲在自己阿娘的怀里,不忍观看。

  就是很多郎君,听到“踏尽公卿骨”时,也脸色发白。

  [从秦汉算起,关中之地,已经作为政治中心长达千年。被过度砍伐的森林、被过度开发的土地,以及因太平繁华而过度承载的人口,每一项都标志着这片区域的衰落。

  高宗时,皇帝经常就食洛阳一呆几年,武周年间,就已经实质迁都到洛阳,后来玄宗时又回归长安,但年年需要依靠江南和岭南的粮食来供应。

  所以黄巢来了之后,周围的兵马都不用围攻,只要锁住粮草补给,困也把他困死了。

  这就告诫我们一个道理:造反,一定要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行。]

  朱元璋连连点头,和州城太小,而且还是在江北,稍有不慎就得成了炮灰。他早就想拿下南京作为根据地了,可队伍里有很多人觉得南京城高墙厚,不想做那么大损失,一直不愿意,白白拖到现在。

  他问李善长:“先生,现在江对面是啥情况?咱还是早点过去才行,窝在这和州城里怪憋气的。”

  “东翁思虑周全,我自然是赞同的,只是有些人……”

  朱元璋知道他说的是郭天叙二人,仗着小明王的势处处与他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