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扇屏风
晁错诧异,他跟着下了车,看看周围聚集的甲士和百姓,心里已然有了不好的预感。
陈嘉掏出诏令,大庭广众之下开始宣读晁错的罪行和审判。
晁错只觉得时间都静止了。他什么都听不到也看不到了,心里只剩下苦涩。
“判其腰斩……族诛!”
晁错被甲士们架起来,绑在铡刀下。身上的朝服庄严而厚重,可他仰头看着碧蓝如洗的天空,只觉得浑身都变得轻飘飘的了。
他只有一个念头:陛下,真的要做到这种地步么?
…………
接到内侍传召,已经穿着朝服来到门口、准备上马车的晁错,看着天幕上的那个“自己”被行刑后痛苦扭曲的面容,默然无语。
现在,他不会走的就是断头路吧。
晁错一咬牙,就算是死路,他也要把这天幕听完。
【up知道,汉景帝选择诛杀晁错有许多理由。
比如七国之乱叛军打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那我要是把所谓的奸臣晁错给杀了,然后滑跪认错,你们是不是就没有起兵的理由了?是不是一下就占领道德高地了?到时候叛军就不是为了反抗,而是单纯的造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比如晁错性格有缺陷,跟谁关系都不好,从同为景帝心腹到的袁盎到丞相廷尉这些重臣都不喜欢他,所以在这个当口都落井下石要他死。
比如叛军起兵后,汉景帝和晁错商议对策,晁错建议让景帝去亲政,自己留守长安看家,引起景帝的警觉和猜忌。】
【理由还有很多。景帝为时局诛杀晁错可能真的是个正确的决定。
但无论如何,up觉得,以这种折辱的方式都说不过去。
明明可以只砍头保住他的家人,甚至可以先下狱做做样子。
但,刘启他就是要在诓骗晁错进宫的途中,让穿着朝服的晁错被腰斩于东市,最后身死族灭。
这也是刘启的私德污点之一。】
刘启后悔了,早知道自己将来这么对晁错,刚刚就不要宣他来了,不然这多尴尬啊。
可就在这时,小黄门唱道:“晁内侍已在殿外恭候。”
刘启:……
“让他进来。”
【好了,私货观点结束,我们来看看叛军那边到底是怎么造反的,为什么看上去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实际上三个月就被摆平了,没给大汉帝国带来一点动荡。】
!!!
真的假的?
景帝也顾不上刚刚跟晁错那点尴尬了,两个人面面相觑,都激动起来。
其他大臣们也都将信将疑,几十万大军呢,怎么可能三个月就覆灭了?按照时下打仗的规模,就算是围攻一个大城都得几个月的时间啊。
要是真这么容易,他们还担心什么,还慌乱什么,真当他们没见过世面么?!
【吴王刘濞起兵之后,先是发了檄文,口诛笔伐朝廷有奸臣,迫害他们这些诸侯王没有活路,然后四处派人联络其他诸侯王。有的诸侯王积极响应,比如淮南王刘安。】
【刘长死了之后,淮南国被一分为三,他三个成年的儿子分别被封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淮南王刘安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得有点耳熟,就是传言发明了豆腐的那位——当然,这事大概率被证实是假的,毕竟豆腐是宋朝才流行开来的。
当初贾谊给汉文帝的谏言策里就有提到,他特别特别不赞成给刘长的儿子封王,认为出了刘长这事之后,这三个儿子必定对朝廷心怀怨望,封王就藩等于放虎归山,早晚得出事。
现在刘安一听有人要造反,他就特别兴奋,寻思他这淮南国一定要帮帮场子!
然后就被国相逮了个正着。
之前说过,朝廷为了控制外藩,诸侯国的国相都是朝廷任命的。而恰好,这淮南国的国相就属于特别有能力的那种,可能也是吸取了刘襄那个齐国国相的失败教训。
这回,淮南国相使诈,去骗去偷袭刘安这个傻子。
国相对刘安说:大王啊,这打打杀杀的事情你也不擅长,具体调度操作你也不会,不如交给我吧,我替你打仗。
然后刘安欣然同意了。
兄弟,咱就是说,就这个智商就别想着造反了,这东西你太高深了,你把握不住。】
刘邦在心里盘算,这个刘安,是他现在还没影的七儿子刘长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
这个智商,他很怀疑是不是他的亲孙子。
什么傻子!
【然后国相一拿到军权,直接反向包围了刘安,给自家大王软禁起来了。
要我说,国相还是好心呐,知道自家大王智商有限,不然他去参与这种活动,也没有锁拿他送去长安,淮南国错过这场造反活动,也算是变相保护了大王一家老小。】
【吴王刘濞的使者一看淮南王这么废物,也没办法了,直接去找了另外两个大王。
结果没想到衡山王、庐江王都是日子人。觉得现在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挺好的,反正之前那一波削藩也没削到他们头上,连大哥刘安都被软禁了,他俩还跟着起什么哄。
于是死活不答应。
所以整个淮南三王,都没参与刘濞的团战之中。】
刘启欣慰啊!这个淮南国的国相,如此有勇有谋,该重重提拔才是!
【跟刘安同样情况的还有齐国这边。
济北王也是想要积极参与,结果被郎中令骗走了军队,然后反手被软禁了,也是没参与成团战。】
【而他的兄弟,新一任齐王就更搞笑了。他也同样想去参加团战,毕竟之前的经历你们也看出来了,那齐国一脉是真的和朝廷大宗有深仇大恨呐!
他身为新一任的齐王,齐国一脉的代表人物,怎么能不趁此机会举兵,好出一出他们齐藩这些年受的委屈呢?
可话又说回来,齐王又深知一个道理。所谓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是白给。大汉成立好几十年了,那么多诸侯王前赴后继的反抗,有一个成功的没?
没有啊!要是这波也注定要失败,那他岂不是要把齐国的基业都给赔进去了?
所以齐王就这么一路思索,一路纠结,翻来覆去,想得死去活来。
最后就在犹豫纠结中,错失了出兵的机会。】
【还有一个是城阳王,他是原来那个刘章的儿子,可能是父亲莫名其妙壮年病逝让他大受震撼,所以他也变成了一个日子人,只求平平安安的享受荣华,不敢有丝毫大志。
于是除了济北王和城阳王,齐藩其他四个王都出动了,去参加团战,就连齐王都是一开始口头答应了,然后回去才开始纠结的。】
刘启的君臣又松了一口气,只要齐国不是铁板一块就行。
先帝拆分齐国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濞去说服胶西王时的话。
还记得胶西王吧?就是那个只剩一个郡,还被当做典型削了六个县的倒霉蛋。
所以胶西王这边,听到吴王的使者说他们诸侯王是“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时,眼泪都快下来了,立马就同意了。
然后,使者说了吴王刘濞的计划。】
【我们看地图可以知道,吴国、楚国、淮南国都在相对南方的位置,而赵国、齐藩七国都在相对北方一些,中间被梁国给隔断了。
而梁国的西边就是通往关中长安的枢纽——荥阳。
所以吴王的计划是:他们吴国联合楚国的军队一起从南方北上,胶西王带着齐藩以及赵国军队联合一起南下,双方在荥阳汇合。
荥阳这里不仅是要道枢纽,还有一个大型的武器库和粮仓,也就是荥阳旁边的敖仓。只要他们南北汇合一处占领了这里,就可以拿到补给,然后从容向关中进发。、
吴王许诺,到时候和济北王平分天下!】
窦婴作为天子的表兄,听到这话鼻子都要气歪了,大喝一声:“痴心妄想!”
就他们那些杂牌军,还想攻下荥阳?
【为了体现自己对济北王的重视,之后刘濞还亲自去了一趟,和济北王立誓,才回去正式起兵造反,把吴国境内不支持他的官员都杀了。
随后征召全吴国男丁入伍。
征召的标准是什么呢?
刘濞说他自己今年六十二岁,他最小的儿子今年是十四岁。所以他就征发全国十四岁到六十二岁的男丁。
共得兵卒二十多万。
说实话,这也能看出来吴国那地方,确实开发的不够。刘濞经营了吴地三十年,连赋税都不收,结果极限动员也就二十多男丁。按比例推算,劝吴国人口顶多也就五六十万,国力太弱了。】
袁盎拱手对景帝道:“恭喜陛下,吴王丧心病狂,征全国之丁,必然怨声载道。且一旦大军出动,吴国必然守备空虚。”
袁盎的意思就是可以掏吴国老巢。
刘启微笑点点头,心里却在吐槽:你们一个个的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战略倒是挺多,怎么之前只知道让他杀晁错?
【檄文也发了,祭旗也杀了,兵粮也足了。吴王刘濞终于把手底下的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开始商讨行军策略。
吴国的大将军站出来说:我们不能把全部兵马都压上去跟楚国汇合,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所以我们应该派出一支偏师。
大家听着觉得有道理,然后大将军接着说:我希望大王给我一支五万兵马的军队,沿着长江去打不出兵的淮南三国以及原来的长沙国,聚集他们的兵马后,经过南阳从武关进抵关中。】
【其实这个策略看起来还不错。因为吴国举国之力也就这二十多万的兵,而且大多是没经过训练的农民,精锐很少。这时候能多一点兵马总是好的。
然后关中形胜之地,主要是因为它有四大关:东函谷关——东汉之后被我们熟知的潼关所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西北两处且不论,对中原地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函谷关和武关。函谷关即连接着洛阳和荥阳,武关则是连接着南阳。当初刘邦争霸天下,就是从武关进入关中,迫使秦朝投降。但是从武关进入后依然面临着高山大川,要再穿行好一段才能到关中的平原地区,还要经过蓝田这座兵营。
而不是像函谷关一样,冲进去了就能一马平川直奔长安,所以一般来说起兵都选函谷关和潼关多一些。
但武关方向作为偏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吴国太子不这么想,他劝自己的父王刘濞说:有淮南王和济北王两个前车之鉴,咱们造反的军队不能假手他人,不然一旦他出门就搞背刺怎么办?
凭良心说,也挺有道理的。
但大家都有道理,这不就尬住了。】
刘邦嗤笑一声:“犹犹豫豫,怪不得成不了气候。”
【这时候又有一个姓桓的将军说了自己的想法:咱们吴楚这一路联军都是以步兵为主,不像朝廷的兵有大量的骑兵和战车队,一旦两军在梁国那边的大平原相遇,咱们胜算肯定不大。所以我们应该搞个出奇制胜,绕过那些坚城不理,直接突袭到荥阳去拿补给,到时候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
【大家听这话耳不耳熟?
这个计划根本就是刘濞忽悠胶西王的那个嘛!那为什么史料上记载两遍呢?
up认为,这个计划应该是吴王刘濞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不方便直接说出来,所以找了个小将替他说出来,一旦被否决了也不会尴尬嘛。
果然,桓小将说完之后,那几个老成持重的重臣都不同意,理由也很简单:咱们和楚国军队汇合之后去荥阳,这路上怎么都绕不开梁国,你不把梁国拿下,一旦路上出了什么意外呢?没赶到荥阳就被切断了后路呢?到时候岂不是真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啥都没了?】
【于是吴王刘濞经过慎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听那些老将军的话,带着吴国这二十多万大军去和楚国汇合,然后吴楚联军直奔梁国都城睢阳,开始猛攻,准备啃下这个硬骨头。
结果就被骨头给磕到了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