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186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这等嘴脸何其无耻,较之绥阳之战中拥兵自重、不肯救援张巡的贺兰进明等人,还要更加无下限。

  当然,表面工夫还是要做一做的。

  金宣宗大笔一挥,派李英、永锡、庆寿、刑部侍郎阿典宋阿、同知真定府事女奚烈胡论、户部侍郎侯挚,六路援军齐出。

  援军们在路上就开始使劲扯皮,左耽搁,右耽搁,遇见蒙古人更是未及短兵相接,就望风而逃,不战自溃。

  唯一一个态度稍稍端正一些的李英,带着五万兵马去救援。

  结果因为贪杯,喝得醉醺醺的。

  与蒙古兵遇于霸州北,一战即败。不仅自己战死,粮草全部丢失,麾下五万人也被尽数歼灭。

  他们的敌人有多少呢。

  蒙古铁骑一千,契丹军精锐一千,加起来统共才两千人。

  五万人被两千人摧枯拉朽地屠杀,援军战斗力之低下,简直令人发指。

  而这位李英,此前甚至还算得上金国名将,作战英勇,被金宣宗加荣禄大夫,欲赐国姓。

  李英一死,其他五路援军闻风丧胆,卷甲逃回。

  最后,直到燕京陷落,完颜承晖和这座城里的所有居民,也没等到救援的一兵一卒。

  ……

  燕京城到了最后的时刻。

  城中已经没有了存粮,连武器储备也所剩无几。

  此刻,完颜承晖立在城头沉思,他心中很清楚,这座城根本守不住了,沦陷只是早晚的事。

  汴京的援军迟迟不来,再守下去,只会演变成一场「城大饥,人相食」的人伦惨剧。

  这样的坚守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他抬眸远望,城下的蒙古骑兵列阵如麻,旌旗漫卷,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让他不禁想到,那年沧州城破,大兵进城屠杀,自己妻女最后所见到的,是否也是如此惨烈的一番景象。

  曾发誓过,要灭鞑靼,给家人复仇,这一生注定无法再实现。

  蒙古军每遇抵抗,必定血洗屠城。

  而像燕京这样长达一年的坚守更是前所未有,待到城破之日,城中的一百万居民将会面临极其凄惨的命运。

  完颜承晖眉头紧锁,光是想一想那样的人间炼狱,就觉得痛彻心扉。

  他的前半生,是一个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的文官,专门在地方巡抚,搞文治善政。

  而到了暮年,白发苍苍,却被迫提剑战争沙场,被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想,自己虽然是一定要死的,但城中那么多居民,总得想方设法救下来,不能让他们一起为了这座城陪葬。

  罪在王廷,百姓何辜?

  可是,要怎样才能救下这些百姓呢?

  完颜承晖冥思苦想,最后,还真被他琢磨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日后,他十分信任的下属、后来成为了蒙古宰相的耶律楚材,回忆起这段经历,曾说过,他的方案一共有十个字。

  叫做:“忠臣全节死,余众入降麾。”

  “忠臣全节死”,顾名思义,就是完颜承晖本人打算一死报国,身殉社稷,绝不降蒙。

  “余众入降麾”,执行起来则相当复杂。

  这不是一种正式的投降,而是安排好了投降之前的所有过渡流程。

  愿意南下去汴京、继续为金国效命的,那就趁着混乱赶快出城,拨一队士兵护送南下。

  如,金国这一代的文坛盟主赵秉文,赵昉等一群太学生,一些其他的宗教人士,甚至还有熟练的木工、绣娘等一些纯技术人员。

  完颜承晖认为这些都是火种,全部派人护送到了汴京。

  至于那些对金国已经失去信心,打算留下降蒙的,他也没有勉强。

  他把自己最欣赏的年轻人耶律楚材喊过来,耳提面命了一番,特意叮嘱,当你见到成吉思汗,该表现得如何如何。

  金宣宗南渡,耶律楚材的两个兄长都跟着走了,只有他,因为完颜承晖的邀请,留在了危机四伏的燕京。

  耶律楚材含泪听着,在天色熹微时,一揖到地,拜别而去。

  “哦对”,完颜承晖又把他叫回来,“你好好对待你夫人苏氏啊,要一心一意,忠贞不二,她可不是别人,是苏轼的五世孙女!”

  耶律楚材:“……先生,这种时候就不要再提苏轼了吧!”

  他一时有些哭笑不得,却将此话记在了心中,终此一生,都没有违背。

  城里,还有许多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都和早已投降蒙古的那些官员沾亲带故。

  完颜承晖找他们一一谈话,并嘱咐城中的父老官属,时候一到,就开城投降。

  有人问:“丞相,我们该等到什么时候?”

  他摆摆手,没有作答,只是安静地回到家中。

  赵秉文还没有走,他在南下之前,来和老友做最后的道别。

  庭院*内,残阳如血,外面兵戈声纷繁,二人相对而坐,缄默饮下了杯中酒。

  完颜承晖反复念叨着这么一句话,“吾事毕矣。”

  能做的都做了,至亲至爱都已经丧生在蒙古的屠刀下,他也已经为这个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赵秉文余生都记得这一幕。

  记得那天的血色落日,即将倾覆的城池,以及那位,为所有人安排好逃生之路,唯独自己选择留在了降临的夜色中,一葬永葬的完颜承晖。

  多年后,完颜守绪登基为帝,为先朝英烈重建衣冠冢,在汴京相国寺设奠招灵。

  赵秉文写下了《广平郡王完颜公碑》,将这段往事记入。

  送走赵秉文,完颜承晖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先是拜谒了家庙的牌位,当然,也不忘去书房拜一拜那里挂着的苏轼画像(苏轼:……)

  而后,他给侄子写了一封家书,让他逢年过节,不要忘了给自己和妻女上香。

  又把城主府的所有奴仆都召集起来,全部发放从良书,尽施家财,让他们各自保重,众人皆感泣流泪。

  一切都安排完毕之后,学生师安石终于赶来。

  完颜承晖没有点蜡烛,只是借着最后一缕微弱的落日余光,写下了一封遗表。

  字字泣血,却无一言论及自身,皆为国家大计。

  最后因为心绪混乱,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

  又对师安石说:“子行矣。”

  师安石泪流满面,怀揣遗表匆匆出门,刚到庭中,就听闻后方哭声大作。

  他不敢回头,也没有回头。

  往后余生,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许,松竹之姿,端立朝堂,也当上了右丞相,直到死在了王朝覆灭的前夕。

  ......

  贞祐三年五月二日,金广平郡王完颜承晖,饮鸩自尽于燕京城。

  翌日,燕京沦陷。

  耶律楚材入蒙古大营,求见成吉思汗。

  早就被他安排妥当的各路官属父老,打开城门,迎接蒙古军入城。

  而那些早就投靠了蒙古的叛逆者,也得以和城中亲人见面。

  这些人,加上耶律楚材,纷纷劝说成吉思汗止杀。

  考虑到成吉思汗曾接见丘处机,似乎很信道教,完颜承晖甚至还安排了一手玄学,派了好几名全真道士加入劝说的行列。

  在众人的不懈劝说下,蒙古军收回了屠城的决定,燕京城最终得以被保存。

  这是一个无法复刻的奇迹。

  蒙古自成吉思汗时期,至忽必烈时期,开国六十五年的征伐中。

  历经千战,拓地2400万平方公里。

  这么多场惨烈的战争中,燕京,是唯一一座在顽强抵抗之后、还能存活下来、免遭屠城灾祸的大型城池。

  没有之一。

  若是将时间线拉长一点,对比十多年后,金国的汴京陷落。

  彼时的汴京,历经饥荒、大疫、炮火,先经历了一遍屠杀,又由于伪王崔立表功心切,推行剃发易服,数不清的男女老少或自杀,或被凄惨虐杀,或被驱为奴隶。

  彼汴京人,生不如死,甚至以早死为幸。

  两相对比之下,就知道,完颜承晖以一己之力,保全了燕京的一百万人,实是功德无量。

  完颜承晖死后,师安石带着遗表来到了汴京。

  提前撤离燕京的庄献太子,到底没有父皇金宣宗这么厚的脸皮,可以做到见死不救。

  他见了完颜承晖的遗表,又悔又愧,不久就病逝了。

  金宣宗改立第三子完颜守绪为继承人。

  元光二年,完颜守绪在先帝灵前登基,接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烂摊子,拨乱反正,励精图治。

  他和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一同走向了日落西沉的深渊,直至一切都终结于幽兰轩的烈火。

  图存于亡,力尽乃毙。

  而那,就是万朝观众们已经熟知的故事了。

  ……

  完颜承晖死后,谥号“忠肃”。

  这个谥号,很容易让人想起两百多年后,另一场北京保卫战的主持者于谦。

  于谦的保卫战成功了,而完颜承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