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卿底事
陛下要提拔官员?此人乃庸碌之才,窃据高位,臣不许!
陛下半夜要开宫门诏人?夜深人静,中都居民都睡了,怎么可以打扰呢,臣不许,且在外面等一个晚上!
陛下宠爱的宦官到我这里索要贿赂,求金银乐妓?不可能的事,臣两袖清风,居家寒素,一毛钱都不会给的!
宰相徒单镒的外甥尸位素餐,还想破例求提拔?做梦,我将每日上书,直到把他彻底罚下去为之!
贵妃的哥哥李仁惠与百姓争种水稻,侵占良田,还写信让我通融一下?呵呵,我直接把他抓起来暴打!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凡是陛下想做的事,凡是我认为不对的,我都要刚直进言,给他说道一二!
完颜璟:“……”
踏马的,好烦啊,唐朝的魏征老头都不见得有他这么能啰嗦!
他本就不是一个虚怀纳谏的明君,加上完颜承晖立身正直,得罪过一大堆人,这些贵妃、宦官等联合起来,吹枕头风的吹枕头风,上书的上书。
于是,完颜承晖就惨了。
屡遭贬斥,先后来到了利涉、咸平、临潢、辽海军、北京路、大兴府等地,漂泊在外,凡三十余年。
完颜承晖神色平静,收拾包裹上路了。
在他心目中,这就和偶像苏轼的被贬一样。
也许,经历政治生涯的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乃是他们这些天才的宿命吧(大雾)。
那些立志害他的人万万没想到,这三十年岁月,不仅没令他沉沦,反而还成全了他。
完颜承晖每到一处,都推行善政,捕盗安民,致使豪猾屏息,乱贼绝迹。
这也让他的声望无比崇高,每到一处,都有百姓夹道相迎;每离开一处,当地居民都挥泪送别。
故事到了这里,也只是一个稍有些作为的清官良吏的故事。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出意外的话。
以后,史书上可能会多一个金国版本的“海瑞”,或者是一个唠唠叨叨、但不为君王所用、郁郁不得志版本的“魏征”。
但蒙古兵来了。
……
金国的君主,已经从完颜璟,换到了卫绍王,又变成政变上位的金宣宗完颜珣。
唯一不变的。
是他们面对蒙古大军,宗室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丢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被摧毁了一处又一处的防线。
贞祐二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兵围城,欲一举荡平燕京。
金宣宗万般震恐,传令四方军队,大举入援京师。
他还想到了声望甚高的完颜承晖,顿时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召其入京,拜尚书右丞。
完颜承晖这时正在知沧州,从沧州入京的这一路,烽烟四起,时不时就有元兵出没,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险途。
虽说前路渺茫,但社稷倾危,不得不救,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
那时候,沧州还并非战争前线。
他不愿让妻女一同涉险,选择让家人待在了沧州,也将麾下的猛安谋克全部留下保护她们,自己则孤身入京。
是年冬天,完颜承晖临危受命,登台拜相,主持大局。
蒙古人的攻势快得出乎预料,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沧州沦陷,蒙古人进行了屠城,完颜承晖的妻女都死在了这场大屠杀中。
他设衣冠祭,为妻女招魂。
乃弃笔从戎,沥血起誓,此生定要为家人复仇。
但金宣宗很显然没有这么坚定的抗争意志,他实在是太害怕了,只想赶紧逃跑,南渡苟命。
完颜承晖表现出了激烈的反对,在朝堂上公然宣称:“陛下,鞑子嗜杀成狂谁人不知,北兵所过,殆无孑遗,天下岂臣一家遭戮!”
“祖宗陵墓、宗庙社稷皆在燕京,当今之计,唯有固守燕京,死战到底,安能弃之而去!”
“况燕京一旦轻弃,则辽东、河朔、山西之地皆非我有,宫车一动,人心尽丧,还望陛下慎思之!”
完颜承晖甚至灵光一闪,引用了自己偶像苏轼在《议平王东迁》里说过的话。
“古来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者,虽不即亡,亦未有能复振者!”
对此,金宣宗和百官纷纷表示:
丞相你说的很好,真是太对了,但我们不听,我们就要跑路!
二百三十年后。
同样是在燕京这个地方,同样在鞑靼骑兵即将入侵的时间节点,同样有一场关于南下迁都的争论。
就连后来京城保卫战的主持者,也同样是一位第一次上阵典兵的书生。
唯一不同的是。
景泰朝的官员,大多都认定必须留下坚守,众志成城,高呼“南迁者斩”,很快达成了一致。
而在金国庙堂上,除了以赵昉为首的四百名太学生,联名上书反对迁都。
高级官员行列中,真正意志坚决、要抗争到底的,只有完颜承晖一个人。
金宣宗甚至连装都懒得装一下。
贞祐二年,他四月二十八日下诏议迁都之事。
五月十一日,也就是区区十三天之后,他竟然已经收拾好行囊,整装待发,准备跑路到汴京了。
更离谱的是,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留人。
金宣宗居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韧性,宁可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挨了整整三天的大雨,也不肯在燕京城中稍作停留。
一开始,还说要把庄献太子留下守城,做个表率,结果半道上就把人给唤了回去。
古来迁都的君王不少,但仓皇逃蹿到这份上,以至于丑态毕露的,这还是独一份。
金宣宗带走了城中的所有女真精锐,和少部分追随逃难的当地居民,史称“贞祐南渡”。
燕京城的人口,有户二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二,按金朝制度,每户约6-8人。
就这样。
足足一百万人被无情遗弃在了燕京城,其中,大多数都是本土汉民,手无寸铁,被迫直面蒙古人的铁蹄和刀锋。
带领他们守城的完颜承晖,文人披甲,是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上战场。
从这一刻起,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
参战双方的实力,从一开始就不对等。
成吉思汗带着自己所向无敌的铁军,虎视眈眈,纵横南北无人可挡。
而燕京,经历了先前的一波动乱和围困,本就存粮不多,装备寒碜,气氛更是低迷无比。
开局没几天,副元帅蒲察七斤就带兵出城,倒戈投降了元朝。
最坑的还是金宣宗本人,哪怕在南逃途中,都时刻不忘作妖。
他生怕随行扈从的契丹军生出异心,要收他们的甲胄和铠仗。
契丹军大怒,哪能忍下这口气,干脆直接反了,浩浩荡荡四万军队,调头直奔燕京,打算反攻。
多亏完颜承晖反应迅速,在必经之路芦沟设伏。
先佯败一场,丢弃大批兵甲辎重,而后,趁着契丹军忙于收获战利品,一拥而上,把契丹军暴打了一顿。
契丹军眼看在燕京讨不到便宜,转头就投了成吉思汗。
七月,成吉思汗随即开始了大举进攻,命撒木台率蒙古军、石抹明安率契丹军、王楫率汉军,三路齐出,围困燕京。
不料,完颜承晖虽然是第一次带兵,但守城却很有一手。
修城防、列兵阵、造器械,件件安排得有条不紊。
而他自己也始终在最前线,和士兵同吃同住,少有休息时。
成吉思汗从七月一直进攻到十月,燕京城居然纹丝不动。
这可真是邪了门了,大汗很生气,自己上帝之鞭所向披靡,竟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城池,当即决定换战术!
这一次,四路大军分别出辽东、古北口、高州、懿州,对燕京形成了瓮中捉鳖的包围之势,准备来场持久战,困死他们。
这一围困,就到了来年三月。
城中已经到了弹尽粮绝,人人乏食的地步。
完颜承晖苦心孤诣,多方周旋,试图从外面调集粮食进城。
最靠近的一批运粮船就在百里开外,却因为蒙古军的阻截,无论如何都运不过来。
运粮的军队怯懦畏战,不敢和蒙古兵交锋,将一船船粮食沉入了江心,自行离去。
他又设法向金宣宗寄去了一封告急文书:
“臣在中都,虽以死守之,岂能持久。伏念一失中都,辽东、河朔皆非我有,诸军倍道来援,犹冀有济。”
而这时。
南迁汴京的金宣宗君臣,在做什么呢?
在享乐,发呆,做梦,忙于勾心斗角和升官发财。
救燕京是不可能救的,尔等自生自灭吧。
《金史》说,金宣宗最信任的重臣高琪的想法是:“是时,高琪居中用事,忌承晖成功,诸将皆顾望。”
众人唯恐完颜承晖真的把燕京守住了,宁可徘徊顾望,不肯进兵,让他在外面死掉,也不想让他真的圆满完成北京保卫战。
金宣宗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乃政变登基,并非正统,加上完颜承晖作为宗室,倘真被他守城成功了,自己这皇位还能坐得安稳吗?
完颜承晖必须死,燕京必须沦丧!
至于一百万燕京百姓,在金宣宗君臣的心里,那都不算事!
上一篇:穿越兽世:绑定生子系统后逆袭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