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38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届时,进可以驰骋河洛,收复中原,退可以据保江淮,守江南基业,成一方霸主。”

  “倘天时不顺,大业难济,亦无非横剑一刎,战死沙场,总好过在病榻上郁郁而终!”

  辛弃疾:“……”

  这是万万没有想过的道路!

  尔朱荣这厮,莫非是看南宋登基不用铸金人,觉得自己又行了?

  不得不说,尔朱荣这一套理论颇能蛊惑人心,还挺有市场的。

  观众们响应如潮。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观众,正逢王纲解纽,诸侯割据,可不像大一统时期的臣子,讲究什么忠君之心。

  你能当皇帝,难道我就当不得?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东晋大司马桓温:我看此事确然可行,关键是辛弃疾必须重新回到北方,召集义军,不能在江东起兵,否则四面受敌,难以施展,稍有举动就会立遭官兵镇压。】

  【唐代宗李豫:你们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家伙,辛弃疾无兵无权,怎能进行割据呢?】

  【梨花女枪神杨妙真:有名声就行,我起义的时候也是一穷二白,数年过去,已然坐拥整个山东。】

  【后唐庄宗李存勖:现如今,辛弃疾的事迹已经被天幕传播在了他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人不晓,檄文一旦发出,必定云集景从,山归海附,不消数日就可聚起一支大军。】

  【康献太后褚蒜子:想想昭烈帝是如何崛起的,刘渊、石勒是如何建国称帝的?名声在乱世可太管用了。】

  【陈武帝陈霸先:那可不,只要声名鹊起,哪怕寄身草莽身无长物,也会有各路世家豪杰上赶着效命,奉送资源。】

  【后秦武昭帝姚苌:李豫,一看你就不是经常造反的人,这问题问得毫无水平。】

  辛弃疾:“……”

  观众们:“……”

  居然还有经常造反的人,有几个九族够噶啊?

  转头一看,哦豁,评论人姚苌。

  果然是造反界的权威,历史上,很难再找到这么抽象的开国之君了。

  姚苌一生叛乱数次,亲手缢死对他恩义如山、信任有加的秦王苻坚,甚至还鞭尸掘坟。

  结果因为打仗不顺,又把苻坚尸体挖出来,做成神像日夜叩拜,祈求保佑,后来发现不奏效,一口气烧得干干净净。

  坏事做尽,当然心虚。

  最后梦见苻坚来讨伐他,惊悸之下一通拔剑乱砍,结果把自己砍成了太监,鲜血流尽而死,死得老惨了。

  【山谷道人黄庭坚:哼,休要信口雌黄,辛弃疾是大宋的臣子,不是你们这些诸侯王,怎能叛乱背国!】

  【武悼天王冉闵:臣子又如何,就连北方的金人蛮夷都敢僭越称帝,辛弃疾堂堂汉家英杰,气吞山河,岂坐不得这天子之位?】

  【北魏文明冯太后:区区一个弱宋,版图北未达幽燕,南不至宁交,何以在国号前面加一个「大」字,尔等不觉得羞耻吗!】

  【咏絮才女谢道韫:辛弃疾快点决定,机会只有一次,万朝公投一旦开始,只能给你换皇帝,不能让你自行起兵了。】

  【大顺皇帝李自成:建议去山东故土起兵,那里时局还在动荡,有充分的纵横捭阖空间,如蛟龙出云雨,不受掣肘。】

  【燕武成帝慕容垂:反吧反吧,朕看好你,此事大有可为。】

  【后汉高祖刘知远:天子,兵强马壮者自为之,阁下当断则断,莫要坐失良机!】

  【凤雏庞统:辛弃疾赶紧造反,评论区人才如林,谋士如雨,都可以帮你出主意!】

  评论区一连刷了许多条,都是劝说起兵的话。

  辛弃疾却直截了当地告诉众人:“多谢好意,但我不会自立的。”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无尽的动荡和鲜血。

  非但让南北百姓深罹其祸,陷入浩劫,而且还会进行大量无谓的消耗,让天下一统、乱世终结的进度大大被推迟。

  这显然与他的志向不符。

  观众见辛弃疾心意已定,只得叹息一声,随他去了。

  ……

  更换皇帝的万朝公投即将开始。

  观众们为了避免冤枉宋孝宗,还是耐心读完了他的本纪,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资料,发现……

  这家伙确实拉垮。

  赵昚就是那种银样镴枪头的君主,乍一看还行,实际上,哪哪都是漏洞。

  脱脱算是文笔比较委婉的了,极力给他打补丁,甚至称他「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结果观众看完之后,心里全是疑问三连:

  所谓的南宋第一英主,就这?

  我与阁下无冤无仇,阁下缘何把我当傻子?

  这都能称为「第一英主」,那么,南宋的其他帝王得有多拉垮啊?

  根据脱脱的记录,孝宗在刚登基的隆兴元年,就进行了北伐。

  本次北伐,统共出动了六万人马,“合殿前、江淮兵八万人,实可用者六万,分隶诸将,号二十万。”

  而渡江的李显忠部下,仅有“所将一万九千八百六人行赏有差”。

  区区一万多人就想灭金,这梦未免做得太美。

  就是换成霍去病在此,都得仔细掂量一下,和他舅打个配合,何况区区李显忠。

  更离奇的,还属宋孝宗的奖惩策略。

  攻占宿州之后,立刻就给李显忠升职,让邵宏渊居副,导致二将爆发内讧。

  古往今来,大军出征兵分数路,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几路主将之间出现龃龉。

  但这种情况却很少真正发生过。

  为什么?

  因为,君王作为那个坐镇中枢、临机万方、统筹一切的人,需要对此进行调控,抚平纷争,凝聚人心,抹除一切潜在隐患。

  这样,才能让将士们能够毫无掣肘地在沙场上冲锋,不必担心来自背后的冷箭。

  是以,刘裕北伐,兵分三路,同时与北魏、胡夏、后秦三国交兵作战,却能够配合无间,直捣长安。

  萧绰攻宋,同样选择了兵分多路,形成合围之势,集中力量专破宋朝东路军,诱敌深入,在岐沟关一举大捷。

  宇文邕灭齐,六路大军齐出,攻城掠地纹丝不乱,入晋州,破邺都,灭北齐,一统北方。

  耶律大石卡万特之战,也是三路同时发动,共击塞尔柱帝国,一战奠定威名,西辽帝国称霸中亚。

  与这些成功案例相比,宋孝宗在隆兴北伐中的操作明显是不合格的。

  隆兴北伐大败,表面看是因为李显忠、邵宏渊二将争功,导致功亏一篑。

  实质上,却是宋孝宗作为帝王的严重失职,对军队毫无掌控力,导致属下怨声载道,离心离德。

  评论区集中了万朝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杰,大家目光如炬,心似明镜,立刻就看出问题所在。

  然而,赵昚本人看见这些评论,却异常气闷,大声怒斥道:“朕无错!此二人犯下的罪愆与朕何干,你们休要裹挟众意,不讲道理!”

  观众们:“……”

  你小子是真没挨过评论区的毒打啊。

  上一位被围着骂的李隆基,吐血到现在还没醒呢。

  【陈文帝陈蒨:赵昚,既然你不服气,那就一条条给你掰扯清楚,免得你总认为大家在欺凌你。】

  【前面有人用羊侃来对比辛弃疾,朕就以羊侃的君主梁武帝,与你做个对比。】

  陈蒨本人亲历过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江山沥血,满目疮痍,是平定战乱的主将之一,父亲陈道谭更是在台城保卫战中和羊侃一道战死。

  他对梁武帝绝无好感。

  但也不得不承认,梁武帝无论哪一方面,都是稳稳吊打宋孝宗的。

  他道:

  “梁武帝的钟离北伐,与你的隆兴北伐,采用了相似的策略,都是两军齐发,两将并举,结果却截然不同。”

  “因为曹景宗生性高傲,韦睿一向冲淡谦退,梁武帝任命曹景宗为主将,节制另一路的韦睿,又传了数封密诏,让曹景宗务必尊重韦睿,出兵前定要咨询他意见。”

  “同时,将自己的佩刀赠予韦睿,赋予他先斩后奏之权。”

  “曹、韦二将*会面,彼此敬重,同心协力,遂成钟离大捷。”

  “反观你的操作,对待李显忠、邵宏渊两个人的操作,如堕梦中,视行兵为儿戏,朝令夕改,锋矢未举而军心先散,焉能不败?”

  赵昚咬牙切齿。

  踏马的,每一个字都完全无法反驳呢。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着满腔怒火道:“朕知道,当年之事做得确有不对,但先人创下的积弱局势,朝野文恬武嬉,对外怯懦,朕当时不过登基之初,未谙军旅,执政经验全无,金人又是百战雄兵,朕有什么法子!”

  观众:“……”

  你老实交代,是不是收了萧衍的钱帮他洗白?

  本来《羊侃传》一出,萧衍口碑直线下跌,结果被宋孝宗这么一衬托,反而显得宛如一位圣君。

  【大周女官上官婉儿:借口找得稀烂,什么叫做「初次登基执政经验不丰富」,梁武帝和你同龄登基,也是刚当上皇帝就遇见战争,怎么人家在钟离就能打赢,到你这里就变成了惨败?】

  【岭南圣母冼英:虽然宋孝宗的祖宗确实很差劲,但萧衍接手的是南齐东昏侯乱局,万里江山满目凋零,比你只有更难。】

  【唐代宗李豫:朕还以为宋孝宗登基的时候多么年幼,结果一查,三十六,朕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平定了安史之乱。】

  【竟陵王萧子良:即便是大家公认的最不成器继承人郑经,这个岁数,也已经第二次把荷兰人赶出台湾。】

  【并州刺史刘琨: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有一天郑经都能变成正面典型。】

  【金陵女史王贞仪:赵宋真的很弱小,萧衍的梁朝虽然是南方国家,却比北宋大多数时候的疆域面积都要宽广。北宋仅在宋徽宗短暂赎回幽云十六州时,才超过了梁朝微弱一线。至于南宋,更不必再提。】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是啊,梁朝全盛时,在整个亚洲都是很强大的国家,什么高丽百济林邑扶南诸国,都称藩称臣、连年朝贡。反观南宋,一年来不了一个。】

  【承天太后萧绰:呵,朕就知道宋朝君主一贯混账,梁武帝前明后昏,至少还当了大半辈子明君,宋孝宗不一样,他是从头昏到尾。】

  也有人为赵昚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