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许愿墙,开局拿昏君祭天 第39章

作者:干卿底事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船山先生王夫之:宋孝宗的败亡,因其缺乏良将贤才,非他之过。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观众:???

  你在放什么厥词?!

  【南齐女博士韩兰英:无恢复之臣?辛弃疾不是吗?】

  【大唐宰相房玄龄:按照赵昚这样低劣的执政才能,就是把武庙名将全送到面前,他也不会用。】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我可不相信真有哪个时代缺乏良将,无非是缺少慧眼识才的帝王罢了。】

  【大多数王朝甚至只需要一个州郡的人才,就足以撑起开国功臣阵容,如汉高祖的沛县、明太.祖的淮西、高欢的六镇、陈霸先的岭南。南宋偌大江南之地,怎么可能找不出几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名将。】

  【魏文帝曹丕:朕一向认为,文章乃不朽之盛事,辛弃疾因为有诗文流传下来,幸而为后世所熟知。却不知道宋孝宗朝,有多少与他类似的仁人志士默默无闻,悄然被埋没,终老黄土。】

  【梨洲先生黄宗羲:昏君昏君昏君,留着也是害人!死死死!】

  赵昚气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待看到黄宗羲的最后一句话,终于忍不住吐出一口血。

  他正想说什么,却见柴荣在评论区发出了畅快的笑声:“哈哈哈,各位先别纠结隆兴北伐了,快去看绍兴三十一年采石矶之战,太好笑了!”

  观众跟着一起翻书。

  柴荣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现在真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叫「大捷」了!”

  “钟离之战击溃北魏军队百万,斩杀十余万,俘虏五万,军粮器械,称一声「大捷」还算恰如其分。”

  “采石矶一共杀敌二千七百余人,居然也称「大捷」!宋人的眼界何其浅薄,该不会之前从来没打过胜仗吧?”

  万朝观众:笑死。

  太犀利了,世宗陛下您是会点评的!

  ……

  后周位面,柴荣正在和符皇后一起吃瓜。

  脱脱分享的是《宋孝宗本纪》,又不是宋太.祖本纪。

  帝后二人到现在都不知道宋朝跟自己有啥关系,纯当成后世的乐子看,心情还怪好的嘞。

  重臣们此刻都聚在藻德殿中,一起收看直播。

  王朴在不远处写着史料阅读笔记,李重进到廊下舞剑,身影利落,符彦卿坐在一边支颐出神,遥望向窗外的蓝天。

  这是显德二年,一个十分温柔平静的春日。

  柴荣以己度人,思索一番,倒也明白了宋孝宗为什么那么急切想要发动隆兴北伐。

  无非是以养子身份即位,地位不稳,想要通过对外战争获取政治资本,提高声望。

  柴荣登基之后,力排众议,第一时间御驾亲征北汉皇帝刘崇,也是基于这个思路。

  只不过,他将刘崇一通摧枯拉朽地打败,高歌猛进,直逼太原城下。

  而宋孝宗却输得一塌糊涂,还签了隆兴协议。

  这个隆兴协议的内容,更是让万朝观众惊呆了——割让海、泗、唐、邓四州!补交税币!与金人以叔侄相称!

  我们什么没见过.jpg

  对不起,这个真没见过。

  虽说缴纳岁币、俯首称臣这种事,对赵宋来说很正常,宋孝宗也只是走一遍前人走过的路罢了。

  但对宋以前的观众来说,属实是瞠目结舌。

  即便是之前那些比较弱小的汉人王朝,比如东晋,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正统政权,被北方五胡认为是天下正朔。

  东晋甚至十分硬气地斩杀了胡人使者,不与匈奴刘渊、羯人石勒通使,更不可能向五胡政权低头称臣。

  就算是知名败家子刘义隆,元嘉北伐大败,也没有向拓跋焘赔过一个铜板。

  唯一能和宋孝宗共情的观众,可能也就是后晋的石敬瑭了吧。

  毕竟一个儿皇帝,一个侄皇帝,辈份都被压制得死死的。

  一个割让幽云十六州,一个返还四州,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观众谈论完宋孝宗糟糕的军事能力,该说说文治了。

  评价一个帝王不能太单一,要多维度综合来看嘛。

  结果发现……

  宋孝宗的文治,居然比武略还要差劲。

  符离一败,他立刻就生出了议和之心,将张浚降职,李显忠免官,将汤思退升入高位。

  其决心之不坚定,意志之软弱,态度之墙头草,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被升职的汤思退是个大奸臣,仅凭害死老将刘锜这一件事,就足够将他千秋万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时金人使者至京,刘锜好端端在家中养病,反被汤思退逼走,勒令将房子让给金人。

  刘锜为顾全大局,决定照作。

  不料汤思退存心羞辱,将重病的他扔到了一处堆满垃圾的房子里,气得刘锜吐血而亡。

  一位威震北方、声名赫赫的英杰,为国洒尽热血,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憋屈地死于自己人的暗箭。

  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要受到万夫所指。

  北齐时,祖珽谗杀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国士身死,天下冤之。

  后来,祖珽的儿子祖君彦去拜见隋文帝,杨坚一听说此人就是杀斛律明月之人的儿子,勃然大怒,将他赶了出去,终身不用。

  彼时人间已经三易其主,从高氏、到宇文氏、再到杨氏,但公道始终自在人心,杀害忠良的贼子永远会受到唾弃。

  汤思退的行为和祖珽一样恶劣,居然还能高官厚禄,过得舒舒服服。

  这真让万朝观众气闷至极,恨不得穿越过去,把赏罚不明的宋孝宗打一顿。

  赵昚,你看看你。

  能力不行,态度还不好,要你何用?

  【咏絮才女谢道韫:从宋孝宗歧视北方归正人这件事上来看,他就注定要失败。北人既了解北方形势,又有坚定的作战决心,历朝历代每一次北伐,都以北人为先锋主力。】

  【武元皇后杨艳:哪里看出宋孝宗歧视归正人,莫非本宫看漏了一节?】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确实是你看漏了。】

  【宋孝宗本纪第一卷 二十四段,在隆兴北伐期间,「诏知光州皇甫倜毋招纳归正人」,以及「诏吴璘毋招纳归正人」。】

  【还有列传一百四十九《王自中传》: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

  观众们惊叹不已。

  武皇陛下是神仙吗,这么快就看完了这么多材料!

  顺着她的指示,咔咔一阵翻书,发现——

  北伐期间,赵昚下令吴璘、皇甫倜二将,拒绝接纳从北方前往南方的归正人百姓,全部遣返,完全不顾这些子民的死活。

  北伐过后,王自中建议他妥善安置归正人,招募北方豪杰,结果赵昚反手就给人家贬官下狱。

  仅从这两件小事中,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推断出归正人这一群体在宋孝宗时期的艰难处境。

  辛弃疾的一生悲剧根源,正是来源于「归正人」这三个字。

  赵昚对此,难辞其咎。

  他虽然开创了乾淳之治,在某些方面做得还行,但也绝非什么英主。

  他的才能,可以在太平盛世混个和平终老,但远远不足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平定天下,为世人重开一片朗朗青天。

  期间,亦有零星几句评论飘过,说宋孝宗——

  “虽然犯了很多错,但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他长期受太上皇压制,形同傀儡,卒不得志,一番恢复山河的雄心不得施展,令人嗟叹。”

  观众:“……”

  别太荒谬了,我们观众的立场是辛弃疾,谁关心宋孝宗什么处境啊。

  宋孝宗有苦衷,辛弃疾难道就该一生都被埋没?!

  再说了,哪个帝王没点苦衷,阿斗幼年丧父,在风雨中登基,全靠诸葛丞相维持飘摇的大汉国运,观众还觉得他苦呢。

  正因为有太上皇赵构在当搅屎棍,所以才更应该把赵昚换掉。

  赵构在历史上还要苟活好多年,赵昚又碍于孝道,不能对他动手。

  不如换个更强的皇帝上位,直接将赵构嘎了,这样对辛弃疾、对天下百姓都好。

  此时此刻,金人居然成了宋孝宗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所有位面都投了赞成,根本不想让宋孝宗离开。

  等会换一个狠人过来,我大金就要亡国了,你还是继续待着吧!

  然而民意滔滔,众人你一票我一票,坚决要送赵昚回老家,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

  赵构在德寿宫里看着,顿时急了。

  这怎么可以!

  要是换了新皇帝,他还怎么继续遥制朝政,做地位超然的太上皇?

  赵构来回踱步几下,蓦地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许愿人谢枋得。

  按照许愿墙的规则,许愿人可以直接撤回愿望。

  赵构点开评论区,疾言厉色地训斥道:“谢枋得,汝为后世宋人,岂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还不速速将愿望撤回!”

  【信州少年谢枋得:呵呵,恕难从命。】

  【信州少年谢枋得:本人虽生于宋,但向来不仕宋,一贯是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既然这个君王不行,那当然要换一个更好的来了。】

  至于你完颜构,给爷爬!

  【作者有话说】

  感谢支持,评论区照例掉落红包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