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220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皇帝令枢密使同行,正是担心刑部指挥不动江南都督。枢密使有调兵之权,又带来皇帝诏令,江南都督自然不敢有半分推脱。

与此同时,皇帝也收到庐州府奏报,薛大人贪杯醉酒,不小心打翻烛台,导致官舍失火死于非命。

枢密使带兵前往庐州府衙之际,庐州知府在府中饮酒作乐。以前他都是去五凤楼。自从朝廷削减公费开支的文书下来,他就把宴会地改在自己府中。

酒过三巡,气氛正酣,知府府邸被层层包围,连只苍蝇都进不去。同时被包围的还有庐州府衙、庐州知府弟弟家和安王府。

大批人马宛如从天而降,庐州知府瞬间酒醒。迫使自己冷静下来之后,他认为朝廷没证据。

先前官舍被烧,庐州知府也吓得不轻。找人详查,查到安王。这几年坊间流传“安王不安”,庐州知府亦有所耳闻。因此庐州知府计划,倘若朝廷来查就推到安王身上。是以庐州知府认为皇帝这么快收到消息定是不只派薛理三人,城中应该还有朝廷的人。

再一想商人一家不值得几路人马明察暗访,那隐匿在城中的人马定是冲着安王来的。

因此庐州知府认为他是被安王连累,便故作不知,向前询问出什么事了。

事有轻重缓急。

当前安王的事更要紧。

枢密使没有理会庐州知府,只是叫人守住府邸,不许放任何人进出,他就和刑部章大人前往安王府。

庐州知府一看几人转向安王府所在方向,愈发认定自己只是被连累。

章大人一行到安王府外,薛理也被同僚找到。薛理没叫那几位江湖人士出面,担心他走后庐州知府和安王府残余势力杀了他们泄愤。但来之前他问清了纵火人的年龄相貌。薛理把这些事告诉章大人,枢密使派人进府搜查。

安王的人也打听到庐州知府给薛理等人送了六名女子,猜到庐州知府的打算,他的计划是推到庐州知府身上,又因为十多天过去没人找他,安王就认为万事大吉,也没舍得把那几名心腹除去。

枢密使带兵把人找到,安王瞬间面无血色,但他依然强装镇定,问枢密使几人所犯何事。

就在这时,薛理和两个同僚从外面进来。

纵火的几人脱口道:“你是人是鬼?你没死?”

安王并不认识薛理,闻言意识到什么,难以置信:“你是薛理?”

薛理笑容可掬:“王爷,别来无恙!”

安王吓得往后踉跄。

薛理把这些日子几位江湖人士打听到的消息整理成册交给枢密使,只待他一一核实查证。

常言道,无风不起浪。

庐州当地的几位江湖好汉查到的内容都是真的,只是有些过于夸大其词。

章大人顺藤摸瓜,用了十多日,查清楚安王身上的事。

五年前,皇帝废太子,二皇子被太子废了,以至于皇帝余下的几个儿子不是病弱就是年幼,一时间泱泱大国竟后继无人,一直安分守己的安王便不再安分。

安王一边令人拉拢朝廷命官,一边在庐州城外山中练兵。谁知初见规模,皇帝复立太子。

倘若一直没有这种心思,安王会和丹阳郡王一样不在意谁是太子。可是他的钱都花出去了,再叫安王收手,安王自然不甘心。

安王又不敢起兵,他手里那点人连江南都督都打不过,更别说攻入京师。安王的计划人马留着,皇帝病重之时就是他北上“清君侧、斩小人”之际。

安王的那些人马多在城外,不巧薛理一日路过三次。安王听到下属禀报,有几个陌生人在附近打转,立刻叫人打听城中出什么事了。

得知京师有人前来调查灭门惨案,安王并不奇怪。令他感到奇怪的事,这种大案不应该派薛理这个经验匮乏的刑部新人。

以安王对皇帝的了解,像薛理这把敢斩礼部尚书的钢刀也不应该用在这件事上。安王做贼心虚,就像薛理先前分析的一样,认定薛理的目的是他。

安王也不敢直接杀人。谁知就是那么巧,盯着官舍的家奴向安王禀报,庐州知府安排了几名女子。

担心迟则生变,安王一不做二不休,加了一把火。

安王乃皇帝的亲弟弟,枢密使和刑部章大人都不敢斩杀关押,查清楚之后就上奏皇帝,请皇帝定夺。

奏表送往京师,章大人就查灭门惨案,通过这起案子,查清庐州官场。涉案人员太多,全部押往京师劳民伤财,章大人再次上奏皇帝。

皇帝收到第二份奏表,已是正月下旬。

关于安王的奏报批示送回庐州,枢密使带着安王一家和查抄的钱财前往京师。章大人和薛理等人留在庐州。待关于凶杀案的批示送回庐州,章大人把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之后,带着庐州官吏贪污所得回京复命。庐州府几乎从上到下无一幸免,可是府城不能一日无主,薛理和几个同僚留下善后。

善后工作是薛理主动要求的,因为安王和庐州知府等人被查后庐州多出许多无主的土地,薛理想把这些地分出去。

章大人先前只挑大事禀报,就没把这些土地写进去。以薛理对皇帝的了解,皇帝要么把这些良田充公,要么分给心腹功勋。可是朝中那些功勋不缺良田!

第169章 安抚民心

刑部章大人前脚出城, 后脚薛理令人贴出告示,皇恩浩荡,自即日起庐州府受理冤假错案,因庐州官吏失去田地房屋的百姓可到官府登记, 一经查实即刻归还!

原先薛理想把“钱财”写进去, 可是这种事无法证明, 很容易浑水摸鱼, 不像土地可以通过田赋查到源头,是以告示上只写田地房屋。

庐州府被查,章大人一行又带着官吏贪污所得返京, 以至于城中五品的刑部郎中薛理最大, 薛理便坐镇公堂受理冤假错额,他的两位同僚一个登记土地一个登记房屋, 各县从旁协助!

查了半个多月, “庐州案”涉及的土地和宅院返还一半。

晚上,薛理和两个同僚在府衙用饭,同僚一问:“剩下那些房屋和土地都是无主的?”

薛理:“也许有主。只是经不起核查, 不敢出面认领。”

同僚二:“那就充公?”

薛理微微摇头:“庐州知府一家恶事做尽,导致此地人心涣散,若不趁机安抚,没了安王日后也会有人揭竿而起。明日令各地把无房无地的贫民统计出来,这些地和房屋全部分下去。”

二人和薛理初到庐州那几日,莫说底层百姓, 商户和巡城衙役都忍不住埋怨当官的,埋怨朝廷对庐州不管不问。

是以二人闻言深以为然。

同僚一问:“怎么分?”

薛理:“就近原则。倘若不能一人一亩,那就一户一亩,亦或者一人半亩。那些大宅子, 一家一到两间。重新登记造册,以前的房契地契全部作废!”

二人明白。

京官在此,房主不敢出面。一旦他们走了,这些人必然仗着宗族势力或者家中人多把房屋田地抢回去。

翌日上午,薛理的两个同僚令人通知各县父母官。

庐州城中菜市口的血还没干,因此各地父母官不敢弄虚作假,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短短五日就把无房且无地的贫民统计出来。

待到三月上旬,“庐州案”和“安王案”查抄上来的房屋和土地只剩三处和不足百亩。

就在这时,“灭门案”受害者的侄子找到知府衙门,请求归还受害者的田地房屋以及铺面。

薛理出来询问:“你知道不知道庐州知府抓的几人并非凶手?”

受害者侄子下意识说“知道”。

薛理又问,“案发后你在什么地方?为何不曾上京请求三法司严查?若非刑部发现案件不对令人核实,谁为死者沉冤昭雪?”

受害者侄子结结巴巴地表示当日惧怕知府权势不敢上京。

薛理:“原来如此!可惜日前你伯父托梦给本官,他的田地钱财悉数充公,铺面卖了为其买块墓地置办棺木,厚葬其一家老小!”

受害者侄子脱口道:“不可能!”

薛理:“难道你伯父不曾给你托梦,请你为他伸冤?”

死者侄子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反驳,又不敢怒斥薛理一派胡言。

薛理令衙役送他出去。

新提上来的刀笔吏是庐州本地人,对死者一家较为同情,事发时也曾留意过死者亲属情况,“大人,这人以前从未出现过。案发之初只有死者的岳父岳母曾来闹过。”

薛理:“以前他们为了自保忍气吞声,如今就别想坐享其成!受害者的铺面还在?”

刀笔吏点头:“不止他一家,知府——前知府和安王的铺面都在。”

薛理:“明日卖掉。剩下的三块地,留出一块厚葬这些冤死的百姓。余下的钱,用来修墙挖河架桥铺路!”

刀笔吏闻言很是高兴,当天下午就把此事安排下去。

余下两处民房和近百亩土地由薛理做主送给各地县衙,但令县衙把两处房屋改成学堂。

庐州各县父母官早已打听到薛理是那个敢打宰辅和尚书的薛探花。面对这样的刺头,且有皇帝和太子撑腰的刺头,各地父母官非但不敢抱怨没钱请先生,还要伏低做小地请薛理为学堂提名。

薛理一向没眼力见儿,此时也一样,房屋属于某某村或者某某县,就在上面写下“某某书院”。

薛理和两个同僚又在庐州呆了近半个月才得以把庐州府政务交出去。

翌日清晨,三人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

此时,城中一家不起眼的饭馆开业,门前出现两队人,一队噼里啪啦放炮竹,一队敲锣打鼓来贺喜。

可是饭馆东家没有请这些人。毕竟是两间店面的小馆子,不值得大操大办。饭馆东家四处询问这些人是谁请的,问了半天没问出来,薛理的样子浮现在眼前,饭馆东家有个不好的预感,跑到知府衙门一打听,薛大人出城了!

这位饭馆东家不是旁人,是帮薛理送信的两人之一。另一人拿到林知了给的食宿费在城外买房。这位在城里买两间店面。做饭的厨子自然是他的几个兄弟,也是给薛理做十多天饭的几人。

饭馆东家跑到饭馆把此事告诉他的兄弟们,帮助过薛理的几位江湖好汉难以置信,连声询问:“什么时候?新知府来了?”

饭馆东家:“新知府是昨天下午到的。薛大人是今早走的。”

有人很是懊恼:“一直觉得薛大人公务繁忙不好意思打扰他。早知道这样,我应该去给薛大人当护卫!也不至于他出城了我们才知道。”

饭馆东家:“薛大人离京几个月担心家里吧。好在我们知道仁和楼在什么地方,日后有机会到京师再去拜见薛大人。””

此时得以沉冤昭雪的百姓也打算等薛大人闲下来就去知府衙门谢恩。然而等他们到知府衙门才知道薛理都快到家了。

这些百姓别提多后悔。

分到房田的百姓听说薛理回去了只是有些许失落。并非他们冷淡,而是薛理无论分房分地,还是审理案件,都提一句“皇恩浩荡,我等只是奉命办事。”

薛理看着年轻,用前庐州知府的话来说就是“乳臭未干”!百姓自然不信他敢扳倒安王,有能力扳倒为祸一方的庐州知府,因此打心眼里感激皇帝。

薛理回到京师那日已是四月初。

走时京师银装素裹,如今换上春装,目之所及,鲜花烂漫,绿柳成荫。

薛理没去仁和楼,而是直接回家。大门紧锁,薛理翻墙进去拿到备用钥匙,进屋后喝点冷水就找出文房四宝上表。

以防皇帝看的时候失去耐心,薛理先写庐州当地人心涣散,为了安抚百姓,他做主把房屋和地全部分下去,再写百姓对皇帝的感激,又把皇帝好一通恭维。最后写他先斩后奏,自作聪明,请皇帝恕罪!

写好后逐字逐句检查,又润色一遍,誊抄下来,薛理才有心思去仁和楼。

然而从书房出来才发现金乌西坠。林知了这个时候应该在前往学堂的路上,他无论去学堂还是去仁和楼都会同林知了错过,薛理沉思片刻,拿着扁担去挑水。

坊间邻居看到他很是震惊:“薛大人?你回来了?这些日子去哪儿了?也不见你和林掌柜遛狗。林掌柜说你忙,你也要服劳役啊?”

薛理被她问懵了。

邻居:“薛大人怎么不说话?”

薛理心说,你看我应该先回答哪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