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86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回到村里周嫂子就问经常跟她一起上山洗衣的吴氏和郑氏要不要学。郑氏提醒周嫂子,林知了只差两个学徒,她们三个过去不是叫人为难吗。

吴氏就说林知了不会跟钱过不去。再说, 十个是教,二十个也是教。随即叫周嫂子明日过去问问。

翌日,林知了给周嫂子回复,多一两个也无妨。

第二天上午, 薛二哥去刘家告诉他岳母,林知了同意了,一个人五百文束脩,初五开始。她们不去也会照常开始,只因除了她们还有别人。

初四上午,刘母和大儿媳妇过来询问林知了一次教几人。林知了不假思索地回答:“十人!”

刘母算明白了就不禁惊呼:“一个月五贯?!”

林知了点头,很是不客气地说:“想学就学,不想学我们也不会强迫。您老自己决定。”

语气强硬,态度不好,刘母面色不快,林知了只当没看见。她把肉拿出来就请二嫂送客。

平时林知了不是这样,她待谁都很和气。刘丽娘认为林知了心疼她,故意借机刁难她娘。刘丽娘心里感动,又怕被她娘看出来,装出为难的样子送她娘出去。

刘丽娘的嫂子到巷口就问她可不可以先学后交钱。

饶是刘丽娘想过她嫂子不想出钱,也没想到她只能想出小鸽子都不信的招数,“大嫂,不是我收钱。谁把钱给我弟妹,她允许谁进店。”

刘母:“她分你多少?”

刘丽娘:“可以一文不给。我只会做拉面。我弟妹会做拉面,也会做另外两样。娘,不是她请我教徒弟,而是我请她给咱家留两个名额。”

此话叫刘丽娘的嫂子想起她原先不会做拉面。连刘丽娘的手艺都是林知了教的,这个学费自然是归林知了。

她大嫂便对她说回去跟爹商量商量。

午时,竹林酒家的伙计过来拿红烧肉,林知了问他要不要学做有十八个褶的生煎馒头,为期一个月,只收五百,每天下午学一个时辰。

这位伙计回去把此事告诉刘掌柜,竹林酒家忙过饭点,刘掌柜就跑来,进门就说林知了疯了。

林知了:“你要不要学?”

刘掌柜:“知不知道教会别人意味着什么?”

林知了怎会不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瞒你说,我店里的生意不比以前。如今很多人会做凉皮,来店里吃凉皮的少了,又有人卖红烧肉,虽然不如我的香,可也有人不在意。”

刘掌柜:“你不是可以卖酱?”

林知了:“做芝麻酱很累。做甜酱要看天。先前你叫我做的至今还没晒好。”指着太阳底下的酱缸,“若是三伏天半个月前就好了。”

刘掌柜可以理解她想赚钱买房:“那也不能收徒啊。”

林知了:“说是教三样,其实是一样。拉面已经被你店里的厨子做出来,别人要不了太久也能做出来。那个十八个褶的包子,其实是生煎馒头。五百文跟别人一起学一种鸡蛋糕,觉得不值的应该是徒弟。”

刘掌柜听出来,她心意已决:“若是这样明日我就叫师傅过来。”

“带着面粉啊。”林知了忽然想起一件事,“如果你要卖十八个褶的包子,最好买一口平底锅。”

刘掌柜从林知了家里出来就买一口小号平底锅——竹林酒家不是靠薄利多销,一口小锅做出的生煎包足够他卖给两桌食客。

林知了用的也是小锅,毕竟她不指着卖煎包赚钱。店里只有三大一小,小的打下手,大的要出诊,真正做事的是她和刘丽娘。若是加上鸡蛋糕,没等她们赚够买房钱就先累死了。

倒是想过买两名奴隶。可是要租房。卖鸡蛋糕赚的钱只够交租。若是她只会这几样也不敢教徒弟。关键是她脑子里有一堆,卖出去一二,她赚了钱有了口碑,也多了一群支持她的徒弟,何乐而不为呢。

刘掌柜走后半个时辰,周嫂子来了,身后跟着六名女子,其中两人是吴氏和郑氏,另外四个都是尚未及笄的姑娘。可惜没有薛瑜的小姊妹。薛瑜很是失望,家里人多热闹她也开心不起来。

这些人都带着钱来的,林知了毫不客气收下。

周嫂子一行走后,林知了把钱一分为二。

乍一听五百文不多,可是人多就显得钱多。刘丽娘拿到钱感到心虚:“弟妹,我突然觉得那三样不值这么多。”

“她们觉得值就行了。”林知了把她的那份串起来,“二嫂,你这么心软,这辈子只能做这种小生意。”

薛二哥附和:“你和弟妹以前卖的桂花藕,刘掌柜卖五十文一份还觉得自己仁义!”

说起刘掌柜,刘丽娘由衷地敬佩。

刘丽娘:“弟妹,我收下了啊。”

“收下吧。我比你有钱。万松书院今年考上两个,知县上任以来拢共才考上四个,书院占了一半,县里赏了一笔钱,袁家给了一百贯,另一位家里也有钱,给个三十贯,相公一人就得十贯。”其实是二十两白银。院长听说有人请薛理,担心他跑了,给他两块银饼,每块十两。

刘丽娘闻言并不嫉妒,凭薛理每日盯着两个小的读书她就知道读好多难。

天赋和勤奋坚持缺一不可。刘丽娘每次看到薛瑜急得挠头就不由得想起薛瑞,就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想考秀才?做梦都不一定能考上!

刘丽娘把她的钱串好就问:“待会换成银块吧?”

林知了:“还要买几把锁,我的房门上锁,橱柜也要上锁。鱼儿,回头人来了你就在卧室门外看着她们别乱瞅乱碰。”

知人知面不知心!陈文君隔三差五诠释这句话,如今薛瑜除了她二哥三哥二嫂三嫂谁也不信。她对小鸽子也不敢推心置腹,只因在她看来小孩年幼藏不住话。

干坐着也熬人,薛瑜不可能看书,晚饭后刘丽娘找出几块布和一碗黄豆,叫薛瑜缝布包练针线。

翌日午时刚至,刘掌柜的伙计带着红烧肉离开,林知了等人就收拾灶台,该放起来的全部收到柜中。

留在外面的除了米缸油缸,只有面粉、盐以及蓬灰。林知了以前用的蓬灰是买的,后来找周嫂子买了许多稻草,薛二哥闲着没事就在盆里烧草木灰。有一次院里乌烟瘴气,刘丽娘数落他。薛二哥解释草木灰可以止血。刘丽娘不再言语。

未时过半,客人少了,蒋记伙计过来,看到桌上有空碗,他帮忙收拾。

林知了提醒不用他收拾,伙计跟没听见似的。

虽说他有眼力劲儿,但也没到这份上。是蒋掌柜提醒他到店里勤快点,林娘子只收他一个男徒弟就是看他眼里有活儿。

又过了一炷香,周嫂子等人过来,林知了把菜过了称,就叫周嫂子随她进屋拿钱。

郑氏调侃:“你还要钱啊?”

林知了:“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混到一起。”

周嫂子把钱揣怀里,刘丽娘的堂妹以及她嫂子的妹妹也来了。林知了笑眯眯打量两位姑娘:“你俩来探望二嫂啊?”

两位姑娘脸皮博,顿时脸上布满了红霞。

刘母没想到林知了毫不留情,不甘心地拎着面和钱从门外进来,身后还跟着刘丽娘的大嫂。

刘丽娘神色黯然,转向周嫂子等人,只当没有注意到她们,

林知了把面给两个姑娘,钱收下放屋里,当众锁上房门。

前十天学拉面,竹林酒家的厨子会做,所以他最后两天才会出现看看林知了教的跟他做的有何不同。

刘丽娘给每人发一个盛菜的粗瓷盆,只比粗瓷大碗大一圈。林知了叫薛瑜在院里陪两位亲家,她拿着秤进去,薛二哥也跟到店里。

外面的窗门关上,刘丽娘把众人叫到灶台旁。林知了在旁边解释:“知不知道二哥为何烧水?因为要用温水和面。面和好醒两炷香。二嫂的这个面两炷香到了。”

刘丽娘把面拿出来揉搓片刻,告诉众人还要醒上一炷香,随即用湿布盖上。这个时候水热了,林知了盯着几人称面和水,又加些许盐以及蓬灰和面。

丹阳县是鱼米之乡,极少有人种小麦,小麦多是从北方运来的,比当地种的米贵很多。百姓不爱买,也没人教做面食,以至于寻常人家会做面食的人凤毛麟角。原先蒋记伙计还担心被姐姐妹妹嘲笑,一看左右都跟他一样,手上盆上全是面,他悬着的心落到实处。

刘丽娘说出她的标准:面光、盆光、手光!

从未做过面食的吴氏脸上写满了怎么可能啊。

林知了劝她们慢慢来,今天只是第一次,她们还可以学九天。

周氏会和面,也用模子压过面条,但是从来没有做到“三光”。若非实在吃够了米和杂粮,她绝不碰面食,是以她活了二十多年,和面的次数平均下来一年不到三次。

周氏看着双手全是面:“不可能手光啊。”

林知了:“再试试。一炷香才烧一半。”

周氏耐着性子揉搓,不知不觉手上的面越来越少。

待她手光了,盆没光,林知了注意到有人急得烦躁,就给每人一块湿布盖上醒两炷香。

刘丽娘拿出先前的面放案板上揉搓一会告诉众人:“应当揉三次。如果时间不够两次也行。”

蒋记伙计:“这是第二次,是不是再过一炷香就可以拉拉面?”

刘丽娘点头。

众人很是期待拉拉面,感觉一炷香很慢。

薛瑜看着她二嫂的娘和嫂子也感觉度日如年。

好在一炷香确实不长。

刘丽娘给每人一小块面叫他们试着拉起来。然而都怕面掉地上,就是天天下厨的周嫂子都忍不住手抖。

刘丽娘看不下去,揪一块面:“跟我学,放心扯,扯不断——”啪一声,蒋记伙计的面掉锅盖上。

店内瞬时落针可闻。

林知了哭笑不得:“捡起来继续啊。大不了煮熟喂大花。”

小伙计回过神赶忙拿起来继续。

先前刘丽娘一直感到羞愧,每日下午一个时辰,十来个人一起学,一个月五六贯啊。此刻觉得少了,应当每人收一贯。

林知了提醒伙计:“用你平时放砚台和徽墨的手劲。”

蒋记最贵的墨条正是来自徽州的徽墨,每次上新伙计都很小心,即便知道放桌上不会摔断也不敢粗手粗脚。

小伙计想象一番,拉出一尺面还没断。刘丽娘提醒他不用拉很长,折起来再拉。

伙计经常看到她拉面,把一条折成两条,两条拉长折成四条再拉长,依次下去面条越来越细也越来越多。

众人都拉出条状,林知了叫她们揉自己带来的面,又说做好可以带回家,众人顿时不敢大意。蒋记的伙计还特意去院里洗一次手。

考虑到刘家离得远,面团醒揉两次林知了就叫她们拉拉面。因为不是卖给客人,面条有粗有细,林知了也没有出言批评,只说今日到此为止。

蒋记伙计端着面回去,蒋掌柜很意外:“你做的?”

“对啊。掌柜的,尝尝?”

蒋掌柜的妻子接过去,想起什么又问:“可以吃啊?”

伙计:“刘娘子给我们一块面团让我们练手,我们找到手感才用自己带去的面试做。”

-

周嫂子等人回到村里,面对亲戚邻居的询问时,周嫂子等人不约而同地说出和面不简单。薛瑜的小姊妹的祖母后悔舍不得五百文,于是她去找薛母,叫她跟林知了商议一下,允许她孙女明日过去。

薛母很怕别人知道儿媳妇不听她的话,只说这是儿媳妇的事。

翌日清晨,这老媪去找林知了询问今天再来还行吗。

林知了告诉她结束时间跟其他人一样,费用也跟其他人一样五百文。

昨天过来的那些村民当中有一位是老媪的侄女孙,听她说忙了一个时辰没学会和面,便觉得少一天也无妨,不用担心跟不上进度。

下午,薛瑜的小姊妹跟着周嫂子等人过来。王氏的弟妹也来了。林知了跟她不熟,钱收下才想起那日为难薛母的诸位族人中有她。

只是她不如王氏能蹦跶,更像个看热闹的外人。转念一想,她都跟婆婆闹掰了,也没必要跟外人计较,就叫她跟周嫂子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