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薯柠檬汁
以后要是不种粮食了,改种药材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354章 药材计划
村长听了赵静舒这话一脸迷茫:“种药材?”
村里可是响应号召种了几十年的麦子、玉米、地瓜了,现在突然说种草药,他还真觉得心里没底。
赵静舒知道村长的担心,也不废话,把她早就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
“这上面有各种药材每亩地出多少产量的报告,还有药材的收购价格,您拿回去跟村里人商量商量。”
村长接过资料,仔细翻看起来。越看,眼神中的疑虑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惊喜。
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地说道:“这收益看着确实不错,可咱也没种过药材,万一搞砸了咋办?”
赵静舒早料到会如此,笑着说:“村长,我联系好了技术员,可以全程指导大家种植,而且第一批种子由我免费提供,如果收成不好,损失全算我的。”
村长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赵静舒这么有诚意。“静舒啊,原本我们就想着你有本事认识人多,给咱们村一些机会,没想到你竟然想到了这个法子,等村里人知道了肯定要好好感谢你啊。”
赵静舒眼中闪过一丝回忆:“我小时候在这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村子有感情,就想让大伙过上好日子。”
几个人说话间,陆母从厨房出来招呼大家吃饭。
等周雯娟跟李彩霞把饭菜端上桌,赵静舒就请村长跟其他几个干部坐下一块吃饭,只是村长知道他们一家人回来这可是团圆饭,他们几个外人可不好意思留下。
村长连忙摆手拒绝道:“不了不了,你们一家团聚,我们就不多打扰了。”
赵静舒再三挽留,可村长态度坚决。就在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陆父开口了:“静舒啊,村长也是好意,就别强留了。以后有的是机会一起吃饭。”
赵静舒只好作罢。
村长带着几个干部离开后,陆家人分了了两桌,大人坐一桌,孩子坐一桌开始吃饭。
饭桌上摆满了家常菜,却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味。
陆母一边给大家夹菜,一边感慨:“这一大家子聚齐不容易啊。”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正吃着,陆父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说:“静舒这次提出的种药材计划要是成了,对咱们村可是大好事。不过,静舒啊,这其中要是遇到啥困难,你尽管跟家里说,咱们全家一起扛。”
赵静舒心中一暖,眼眶微微湿润:“爹,您放心吧,我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除了这事,赵静舒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说。
她跟旁边的陆志国对视了一下眼神,陆志国点点头,她这才开口道:“爹!娘!我跟志国商议着让你们过完年跟我们回去,以后就在那边生活。”
还有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弟陆志强,他们一家都过去。
现在不论是药厂还是药酒厂都招工,总比在家里种地来的好。
还有她娘家,也一起过去,他们一家人就算齐全了听到这话,陆父陆母先是一愣,随后脸上露出犹豫之色。
大哥陆志民皱起眉头说道:“静舒啊,咱在这儿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一下子要去城里做工,怕不习惯呐。”
虽然他这两年在机械厂上班,可他干的工作八竿子都跟药厂里那些工作没关系啊。
赵静舒忙解释:“大哥,刚开始肯定会有点不适应,但那边发展机会多呀。孩子们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药厂和药酒厂待遇很不错的,而且咱们一家人相互照应着,不会孤单的。”
孩子的教育才是根本,一家人也对这个最关注。
要不是为了能让孩子好好读书,陆志民跟周雯娟又怎么舍得让两个儿子跟着赵静舒在北方上学呢。
二哥陆志富在一旁也附和道:“静舒说得有道理,咱们不能总是守着这几亩薄田。”
陆母看向陆父:“当家的,你咋看?”
陆父沉思片刻后说:“静舒啊,这事儿太大了,得容我们再想想。毕竟在这儿生活了大半辈子,要离开还真舍不得。但你说的好处我们也明白,等过年这段时间,我们好好商量商量。”
赵静舒和陆志国相视一眼,点了点头。他们知道这种改变对于一辈子扎根农村的父母来说确实难以立刻决定,但他们相信只要把好处讲清楚,家人最终会同意的。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完了这顿团圆饭,而关于种药材的计划也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个小村庄慢慢生根发芽。
晚上,赵静舒坐在铺着新被子的床上,内心一阵暖意。
这个被子是家里给她们准备的,她让陆志国往家里寄东西的时候,可没带被子回来。
听婆婆说,这是给陆志强结婚用的被子,现在铺在了自已床上,赵静舒还有点不好意思。
这时,陆志国端着一盆热水走进屋来。
“累一天了,泡泡脚吧。”他温柔地说道。
赵静舒笑着接过水盆,轻声说:“爹娘操劳了一辈子,也该接他们去咱那享福了。”
陆志国坐在床边点点头,“媳妇,你的心意爹娘心里都知道,就是舍不得这个住了一辈子的家罢了,在给他们点时间会想明白的。”
泡完脚后,两人躺进温暖的被窝。
陆志国轻轻握住赵静舒的手,“多亏了你,咱这一大家子才有这么多新想法,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赵静舒靠在丈夫怀里,脸上洋溢着幸福,“其实我心里也有点打鼓,不过看到大家这么团结,就踏实多了。”
窗外传来轻微的风声,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个家庭即将开启的新篇章。
赵静舒闭上眼睛,在这充满爱意与期待的氛围中渐渐入睡,她梦到了药厂办起来后的热闹场景,村民们忙碌而快乐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而陆志国看着妻子甜美的睡颜,也满心都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第355章 小侄女敏敏
回家第二天,赵静舒、陆志国两人带着三胞胎、陆向明、北笙几个孩子回了娘家。
大嫂刘爱凤半个月前就生了孩子,是个女儿。
赵静舒得知自已有小侄女后,当即就在系统商城里买了一个足金的长命锁,就想着回来送给小侄女。
弟弟赵小勇今年暑假就初中毕业了,这半年的时间都跟着爹娘下地赚工分。
想让大哥在城里给找个工作的,可是就是没这个机会。
赵静舒抱着小侄女敏敏,爱不释手,将那足金长命锁轻轻挂在小侄女脖子上,小家伙咧嘴笑着,可爱极了。
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这时,赵小勇凑过来小声跟赵静舒说:“姐,我不想一直种地,我想去学门手艺。”
赵静舒听了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不错,她的机会来了。
她看向陆志国,陆志国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陆志国开口道:“小勇这想法挺好的,现在有不少手艺人过得也很不错,小勇跟你姐去北方怎么样?”
赵父和赵母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笑容。
他们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已的孩子,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赵父微笑着对小勇说道:“小勇啊,你姐夫说得太对啦!跟着你姐姐去厂里锻炼一下,这对你来说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呀。将来等你学有所成,说不定还能给你姐姐帮帮忙、分担一些工作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了拍小勇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鼓励和信任。
赵大勇站在一旁,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他心里暗自思忖道:如今妹妹在药酒厂做得有声有色,药厂年后也要盛大开业了。
让小勇跟着妹妹和妹夫一同前往北方发展,绝对是明智之举。
如果放任弟弟独自一人外出闯荡,作为父母肯定会忧心忡忡、牵肠挂肚;但有自家人陪伴左右就大不相同了,遇到什么事情总归还有亲人可以相互照应、扶持一把。
如此一来,做父母的也能够安心许多。
赵静舒看父母很赞成陆志国这个想法,她就看向自家大哥。
之前大哥跟着运输队给自已送设备的时候,他就跟他提过,让他过去接受药酒厂。
当时大哥只说考虑一下,这都过去两个月了,也不知道考虑的怎么样了。
赵大勇感觉到妹妹的视线落在自已身上,就知道她想问什么。
去北方,接手药酒厂,他知道肯定比现在要发展的好。
可他是个保守的人,在赵家村活了三十年了,要走在北方定居他还真不舍得。
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妹妹一家是要去北方的,他要是执意留下,就会让爹娘跟妹妹长时间的分开。
爹娘多疼爱这个妹妹,他这个当大哥的心里最清楚。
这要是以后常年见不到两次,估计二老心里都不踏实。
赵大勇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说道:“妹子,哥想好了,哥跟你们一起去北方。”
众人皆是一愣,没想到保守的赵大勇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赵大勇接着说:“咱爹娘年纪越来越大了,他们放心不下你,我也舍不得和你们分开太久。这赵家村虽好,但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药酒厂也是个好机会,哥不想错过。”
赵静舒眼睛一亮,脸上满是惊喜:“大哥,这真是太好了!”父母也欣慰地点点头。
随后,赵大勇又挠挠头笑道:“不过哥不了解你们那的事,虽说在咱们这的药酒厂干了一段时间,但总归没多少经验,到时候还得多靠妹子和妹夫提点。”
赵静舒忙笑着回应:“大哥客气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刘爱凤在一旁听着这边的话,心里也是一喜。
之前赵大勇就跟她说过这事,她当时就表示愿意带着孩子去北方。
她娘家人都不是东西,她也跟哪一家断了来往,只要男人孩子在,去哪里对她来说都可以。
更何况去北方之后,小姑子定会帮衬他们,生活条件只会比现在好,不会差的。
那边附近还有学校,孩子上学也方便,她这个当妈的没理由不愿意去。
赵父赵母二人,对这事也很是赞成,一家人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快到中午了,赵静舒跟赵母在厨房忙着做午饭。
话题都是围绕着孩子的,说敏敏这个小孙女生的时候,她娘多遭罪。
说到这个还不忘心疼自家闺女生了三胞胎。
赵母一边切菜一边叹气道:“静舒啊,你说女人生孩子咋就这么难呢?你生那三胞胎的时候,娘的心一直揪着呢。”
赵静舒笑了笑,手上动作不停,“娘,都过去了,现在孩子们健健康康的,再辛苦也值了。”
这时,锅里的油热了起来,赵静舒赶忙将青菜下进去,一阵油烟升腾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