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小美好 第15章

作者:你好好想想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每个厂子规模都不大,牛有三十来只,奶粉厂和饼干厂加起来一共十来个工人。

  现在养牛场勉强维持着,因为这里草多,牛不吃饲料虽然长不好,出奶少,但是起码饿不死。

  所以奶粉厂也就勉强维持着。饼干厂已经停产很久了。

  砖厂也在继续生产。

  封华要去的就是砖厂,砖厂旁边设了个窑,专门烧制些家用陶器,水缸,酱缸,大瓷盆,陶碗什么的。

  从缸窑出来的碗质量可以想象,一样的外粗内釉。日子稍微好些的人都花几分钱,一两毛买瓷碗了,很少有人用这种粗陶碗。

  封华走了大半个小时,就到了红星大队的砖厂。这里难得的一片忙碌,红红火火的景象。

  现在砖厂里生产的砖,都是城里下的任务。虽然是全面困难时期,但是生产建设还是在前进的,城里用砖的地方很多。

  农村人是基本盖不起砖房的,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最好的是半砖半土的。因为盖座砖房大概要三四百块钱,稍微大点就得四五百。

  一个有五六个壮劳力的家庭,一年下来秋后算账的时候能结余三四十块,然而这些钱马上会被花出去一大部分,油盐酱醋,布料棉花,娶媳妇嫁闺女,花钱的地方多的是。

  而更多的人家,每年工分扣口粮都不够,一分钱都拿不到,甚至要倒欠生产队的钱,这叫倒挂。

  她们村里一半人都要倒挂,哪里有钱盖砖房?土房都有人盖不起。

  封华来到了专门烧陶器的地方,对一个老头说道:“大叔,我来买个小缸和一个盆几个碗。”

  别看这人一副老头的样子,但是她知道这人叫陶立德,实际年龄才35!最讨厌小孩子叫他爷爷!

  封华今天要是叫他声爷爷,这缸就别想买走!

  她上辈子就这么干过……而因为没有买回东西,回家又被奶奶揍了一顿,所以她印象深刻。

  陶立德对这声大叔很满意,所以看着封华的小身板,好心地道:“你家大人呢?叫你家大人来,就是小缸都得四五十斤,你可背不动。”

  “没事,大叔,你别看我小,我都12了,力气大着呢!”封华的力气是很大,结婚以后吃了饱饭,背个七八十斤的东西能走十几里路。

  也算是天赋异禀了。现在有了空间井水的支持,五六十斤不成问题,她在空间里已经试过了。

  “小丫头还挺能逞强!你背背我看看,背动了我就卖给你,背不动就叫你家大人来。”

  封华嘻嘻一笑,这肯定是那声大叔的功劳,这要是声爷爷,陶立德的后半句肯定是不卖给你!

  他说不卖还真管用!现在可没有顾客是上帝的说法,说不卖你就不卖你。

  特别是这禁止私下交易的年代,人家这个窑是专门为本大队服务的,本队的人来用公分买,外面的人来了用钱买,这严格说来,都是错误的……

  所以说不卖你就不卖你。

  封华走到一排小缸前,仔细挑了个完好无损的。

  又去旁边挑了个比脸盆还大一圈的陶盆,外粗内釉,一般用来当面盆,脸盆,再大一些就当洗衣盆。

  最后捡了十来个海碗大小的陶碗。

  “大叔,一共多少钱?”

  这些东西加起来得六七十斤,陶立德不信地看着她:“你要是能背走,我就算你1块2,碗就不要你钱了!”

  这里缸有数,碗没数,又不值钱,他说送就送了。自己大队里谁家买缸,一般都搭几个碗,谁家缺碗了也随便来拿几个,别太过分就没人吱声。

  别的大队来买就没这好事了。

  “行,大叔你给我捆上。”这光溜溜的她可背不了。

  而捆缸也有一套专门的捆法,用草编的绳子捆好了背在身上,基本不会掉下来。

  陶立德三下五除二捆好了缸,封华把碗放到缸里,盖上盆。

  “嘿!”一口气就背起来了,稳稳地站在当地,一点不勉强。

  陶立德瞪大了眼:“行啊小姑娘!大力士啊!”现在别说个小姑娘了,就是个大男人都不一定背得动。

  每天三两口粮,喘气都费劲了,哪有力气干活?他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背动。

  封华掏出1块2毛钱,交给他。

  “大叔再见!”背着往外走去。

  “嘿,小姑娘,哪个队的啊?”陶立德好奇地问道。

  “红旗大队的。”常在乡间走,撒谎很容易露馅,反而显得反常。

  “姓啥啊?”

  封华装作没力气说话,吭哧吭哧走了。

  陶立德也没再问,想了半天也没想起红旗大队谁家有个力气这么大的姑娘。

  封华走出那片工厂范围就拐进了草甸子。这片草甸子沿着河,长长绵绵不知多少里,而周围几个大队都是沿着河建的。

  红星,红旗,向阳,向党,翻身,长胜……

  封华藏在高高的荒草里,把缸收到了空间。

  自己也进了空间,拿出昨天买的一匹蓝色棉布开始缝制各种口袋,大大小小的三角兜,背包,拎包。

  都是些现在的常见样式,并没有因为方便实用而缝成后世的双肩包,那样辨识度太高。

  现在流行的都是简单的挎包,三角兜,更古老一些的褡裢。

  封华想了想没有缝大布口袋。赵永拿出来卖的布,虽说不是最好的,但也不会沦落到做粮袋子的地步,那是粗布该做的事。

  封华又挑出一匹青色的布料,打算做两身现在穿的衣服。

  她这身乞丐装也是有些辨识度的……常年穿着,大概本村的人都认识了,这不利于她隐藏。

  做衣服,封华是拿手的,相当拿手,她上辈子就是做服装起家的。

  先是在一家小作坊做学徒,然后作坊变成大了工厂,她也从小工慢慢地变成了主任,副经理,副厂长。

  后来发生了一些矛盾就自己出来单干了。

  再后来整个服装行业都不景气了,但是她属于第一批人,那时候早已赚得盆满钵满投身了其他行业。

  封华一边回忆着过去的经历,一边下手如飞,不一会一套成年男装就出现在了她的手里……

  ……封华愣住了,她是要给自己做衣服的啊,怎么不知不觉就成了方远的……

  封华看着这件似曾相识的衣服陷入了回忆。

  ……上辈子,她从会做衣服那一刻起,就想给方远做一身衣服,谢谢他,谢谢他的救命之恩。

  后来是愧疚,……人家好心好意救她一命,却惹下一身麻烦,心爱的事业都没了,又背上了那样耻辱的罪名,她想做些什么弥补一下心里的愧疚……

  但是来不及了,她那身衣服刚刚做好,他就结婚了,她也嫁人了……

  再也没有送出去的机会,她把衣服烧掉了,并没有给后来的丈夫穿。

  封华看着手里跟前世做的一模一样的衣服,突然笑了,泪水也落了下来,滴在青色的衣服上,如云墨散开。

  谢谢,谢谢方远,谢谢苍天。

第25章 县城供销商场

  封华擦了眼泪,越笑越开心,重生了呀!以后可以给方远做很多很多衣服,多到他穿不过来!

  “嘻嘻~”

  笑容一直挂在封华的嘴边,怎么收都收不住。她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哪怕上辈子荣华富贵几十年,也从来没有像这样从心底里笑出来过。

  封华做好衣服,仔细收好,放到仓库里,又随便做了几身自己的衣服,就赶紧回家了。

  她打算跟蔡奶奶说说,让她开始学做饭,这样以后她才好偷渡点什么出来。

  蔡老太太果然无所谓,封华想做饭就让她做,她只是在旁边看着,打算指点一下,谁知道封华做的样样好,没什么毛病。

  也是,现在做饭哪有什么花样,淘米,下锅,添水,烧火,看都看会了。

  至于炒菜,现在也没什么菜可炒,等夏天了再说。

  蔡老太太走到屋檐下晒太阳去了,打算以后厨房就交给封华了。

  午饭很简单,稀粥,咸菜。现在几乎所有人家都是一天两顿,实在受不了了中午就熬点清可见底的米汤,像蔡老太太家这种可以立筷子的粥,实在是少见。

  吃过午饭,封华就回屋呆了一下午。

  她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催生玉米,还债。也顺便做做试验,如何使用精神力才最有效,最持久。

  也当是练习了,她猜精神力是可以越练越厉害的,因为短短两天时间,她就感觉自己的头脑越来越清明,很多自己以为已经忘记了的事情,稍微回想却发现历历在目。

  ……

  第二天天刚亮,吃过早饭,封华就对蔡老太太说:“奶奶,我今天出去一趟,去给方大哥寄信,中午不回来吃饭了。”

  信她还没有写,没笔没纸没信封,都得出去买。

  蔡老太太看了她一眼,回屋却拿了5毛钱和1两粮票出来,递给她,也不说话。

  封华眼睛红红的接过,也不推辞,笑嘻嘻地跟蔡老太太打个招呼就出门了。

  走到草甸子里,进入空间换了身衣服,重新梳了发型才出来。又拐了个弯,直接上了去县里的大路。

  想了想,还是没有拿出那辆26的自行车来骑。

  她太矮了,26对她来说都很高。而且,她看着只有八九岁的样子,再独自骑个自行车走在荒芜人烟的野地里……

  嘿,我是肥羊,快来抢啊!

  封华现在心情好,身体好,脚步轻快,2个多小时就到了县里,不比坐牛车慢多少。

  60年代的小县城,清冷,寂寥,质朴……通俗点说,就是破。

  街上并没有闲逛的人,偶尔几个行人也是脚步匆匆。路边的房子上刷着一些时代性的标语。

  有些很正常,就是些积极向上的口号,有些在过来人的封华看来就很搞笑了。

  而且犀利。

  “要节约闹革命,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封华往写着这个标语的院子里望了望,几个穿着军装的人正走出来。她猜这可能是县武装部之类的地方。

  一路边走边看,在最繁华的路口,找到了县城的供销商场,就是高一级的供销社。长长一溜,八间砖房,在这小小的北方县城里,算是比较气派的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