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第612章

作者:我想吃肉 标签: 穿越重生

这一年的正旦与他时不同,乃是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个正旦,自然是要有新气象的。

政事堂公议,顶好是改个元什么的庆祝一下。

此时朝野还沉浸在一片掐架的气氛里,源头就是颜神佑抛出的那个科举的章程。她对于考试是相当熟悉的,科举制的框架在上辈子上学的时候就背过。刷刷刷刷,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往上一扔。

朝廷就炸开了锅!

颜神佑抛出的,是经过千年锤炼洗礼的完备的科举模式,从形式和过程上是再无可挑剔的了。然而科举被质疑,却并不是因为这些有不足,而是担心这样选出来的人“有才无德”,如今已经在治平了,必须讲究操守和德行。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毕竟之前都是举荐、荫封,推举上来的都是知根知底儿的人。哪怕是纨绔,你也知道他是个纨绔,就不至于派他做太重要的事情,对吧?现在好了,你都不知道选上来的人是个什么货色,你敢用么?

持此观点的人还是不少的,比如米挚和蒋熙,坚定地支持科举的人唯有李彦与丁号,叶琛在北、楚丰告病,姜戎与霍亥则在听了蒋熙的理由之后开始摇摆不定。

六部尚书、九卿等都加入了战团,天秤在慢慢地向改革派倾斜。

颜神佑郁闷地道:“你们都不认真听旁人说话的是吧?说了科考前要有有作保,还要上查上三代的,这些都没看见么?又不是考上了就做高官,也要从小事做起,层层选拔。再没有能一步登天的人,想秉政,就要一步一步做实事。”

这个,似乎也有道理,姜戎挣扎了一下,果断制造了外甥女儿。霍亥想了一想,觉得这样也对,主要还是他也是名士,学生也很多,挨个儿推荐未必人人能轮得上,考起试来,竞争力却也不低的。

还没争出个结果来呢,正旦又到了,正经的第二次分红,得赶在正旦的时候贴出去才好。

大家就带着这种吵架吵出来的激荡情绪,尖起耳朵来听颜肃之的分配方案,琢磨着自己能得多少红利。

这个方案也是之前有个大致的雏形的,政事堂心里有数。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开国皇帝来说,大原则他能守住,小规矩对他们就是P,真是说改就改的。而大周的开国皇帝更是另类,很多大原则他都要改上一改,比如说这个选材之法。几百年了,用的都是这种推荐制,还是拼爹拼爷爷拼祖宗的推荐制。到他这儿,咔嚓,不行了!

什么?你说这是齐国公主提出来的,你没看皇帝那骄傲的眼神儿吗?他肯定先同意了,还觉得这主意不错呢!

有这么个中二帝当老板,你得防着他突然改变分配方案,到时候你得卷起袖子来争!

果然,他又现场发挥了。霍白的申国公,一共六千户,没问题。阿胡封虢国公,一共五千户,也照旧。楚源只是封侯,但是大家晓得是受了楚攸的拖累,也不吱声。郁陶加了两千户,封户达到了七千。这些都好办。

到了东路,问题来了,原本说好的,山璞有功有过,魏国公涨到六千户,与霍白齐平。李今这个……功劳并不很大,改封雍国公,封户就只有四千五百户了。颜渊之出兵有功,与颜孝之一起,封万户。

这些都行,到了颜神佑这里,卡壳了。大家说好了的,她不能比她的叔伯们高太多,不然不好处置。凑够一万五千户,齐活了。毕竟也算她弄死了阮梅的,这个功劳很大。可颜肃之不肯,忽然就要给她加作两万户。

别说米挚了,连“强起”的楚丰都要背过气去了——太胡闹了!

姜戎更是给颜神佑拼命使眼色,颜神佑无奈,只好再辞上一辞。

颜肃之不乐意了:“再找一个比你出力更多的,我就收回成命。”说着,他就卷起了袖子。

颜神佑:……真要在这样正旦的好日子里跟亲爹打架,好像不太好。她又缩了。

颜肃之这才满意了,接下来就宣布了让颜神佑营建新都的事情:“封户不是白拿的,还要接着干活的。”同时宣布了正月过后,姐弟俩就一同北上,太子代帝出巡。这个消息更加震憾,让众人暂时抛开了颜神佑封户的事情。

颜肃之继而宣布了迁都之后的一些规划,譬如按照各人的品级分配庄园和土地。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事情,想争一争封户的事儿的人也住口了。听颜肃之念出了赐田庄的人员名单,三品以上,每人都有的,只是大小不一。其余人等,只要随驾北上的,也按照现在在昂州的资产,按比较兑换。

比如说,你在昂州有一百亩田,可以保留五十亩,另五十亩国家收回。但是,在长安附近,给你补回七十五亩,按一倍半的数目给分配。

眼见迁都之议再无回旋的余地,多置点产业也是不错的,反对的声音便小了很多。只是各人心中作何感想,就不是颜肃之能够一一控制的了。眼下就表面上看,各种势力都得到了一个均衡,利益都得到了保证,天授元年,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儿。

各人算了一回得失,大部分也比较满意了。北方两个邻居被大周罚没了大量的资源,用来补贴自己人,总归是比以前赚的。

对于北方伪朝的旧士人,颜肃之亦有安抚之法,厚赐席重,就是为了安抚伪陈人心。对于西朝,却又是另一种办法——限额举荐。科举并非一蹴而就,目今是按比例的,科举选若士人,余者用举荐补足,而西朝旧地,举荐的比例又高于他处。

颜肃之更颁诏令,减天下租赋,大周境内减得多些,北方减得少些,一如前议。至于北方两个伪朝的军士,限期进行改编,留下精壮,按正规的大周的士卒的待遇来。裁汰下来的老弱病残,也按例授田。又因改元,赐女子百户牛酒。百姓倒是比官员满意得多,至少,不用躲乱兵、不用没完没了地纳粮、不用担心被拉壮丁了。

一时之间,呼声震天。颜肃之也捻须微笑,却又在想,新附之地还要拆个坞堡什么的,安抚的工作还要继续,还要再想办法。

————————————————————————————————

到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有一个高素质的亲妈的好处来了。她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你的智商,给你优秀的基因,还能在你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帮你一把。楚氏就是这样的存在。

正旦日,前朝欢喜,后宫里也是开心的。以大周后宫奇葩的生存形态,没什么争风吃醋、勾心斗角,自家人其乐融融,也是难得。命妇们朝见两宫,也不须过分担心跟这个走得近了,让那个觉得是敌人、要给你小鞋穿。

这一派和谐之中,楚氏看女儿的样子,就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了。颜氏是个寡妇,寡妇也没什么,多的是有了丈夫怄气,死了老公宽心的例子。比如颜神佑当初招的那个冯三娘,虽然是文盲一个,但是对于舆部的许多事情比识字的人玩得还溜,如今滋润得要命。姜宗有意给她做个媒,她还不乐意。

楚氏却知道,这个女儿并没有什么事业心,她得有人陪着哄着才好。反正皇帝的亲姐姐,也不用伺候公婆,不欺负夫家,夫家就该谢天谢地了。她也不是跋扈的性子,只要对她好,她对夫家也是不错的。

楚氏便想让女儿再嫁。

颜氏将将过了四十岁的生日,也不算很老,以楚氏自己的岁数算至少还得有二十年好活。就让她守二十年的寡,亲妈表示,很心疼。

可选什么样的驸马呢?

楚氏寻思来寻思去,那伪陈境内的士人不是还得安抚么?有什么比联姻更能看得见、摸得着,又能拿出去说的呢?朝廷中枢,大块儿的蛋糕已经被抢了,剩下的都是副职什么的。比如楚攸那个吏部侍郎,就是空出来的副手。虽然位置重要,说出去却不响亮。

如果招地北地士人做长公主的驸马,那是多么地显出新朝的诚意的一件事情啊!

楚氏就立意给颜氏招这么个驸马,太年轻的,搞得儿媳妇比婆婆年纪还大,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年岁相当的倒是有不少,世道乱,丧妻的好男人也是一大把。楚氏细一想,不是有窦驰么?他新近立了功,也封了个千户之侯,乃是李今改封雍国公之后,那兴义之地,就封给窦驰千户了。

列侯尚主,古来有之。

就他了!

楚氏想明了,就将颜氏招了来,耳语几句。姜氏离得近,然而舞乐声声,又听不真切这娘儿俩在说什么。只见颜氏面上颜色变了几变,最后居然带了几丝羞色,点了点头。姜氏有些疑惑。

等颜肃之率众来为太后上寿,饮毕。楚氏故意提起大周一统天下,带路党们功不可没。颜肃之复述不但给窦驰加封了,还给那位丰小娘子也予了实封。楚氏就要见见这二位带路党的杰出代表,赐了丰小娘子金帛首饰,为其婚礼的添妆。又对窦驰道:“你是男子,叫圣人赏你去。你可寻着了父母妻女?我来赏赐。”

窦驰泪奔,都死了啊,他跑路,妻子却是个贤惠的人,不肯离开随家人往山中躲避。老婆要走,孩子也跟着,一块儿折路上了。反倒是章垣,身体棒棒的,跟着到了昂州,现在正在跟着筹建太学呢。

楚氏便道:“天下已定,你当再娶,以慰父母,以奉祭祀。”

窦驰虽带着酒意,脑子却还在转着,听楚氏这么说,眼前仿佛黑夜里劈下一道闪光,雪亮雪亮的,照得面前纤毫毕现。顺着竿子就爬上去了,接口道:“不知往何处求淑女。”

楚氏顾问颜肃之:“你看他好不好?”

颜肃之莫名其妙,对上楚氏的眼色,大悟:“窦卿千里赴义,自然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