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十福晋 第575章

作者:子一十四 标签: 穿越重生

康熙冲老十翻了个白眼,老十心想,谁给我当舅舅又不是我能选的,怎么能怪我啊,满脸的郁闷。

场面太过冷清了,康熙大概也不落忍,又说了句,请大家多多发言,保证不因言获罪……

还好,老十和九阿哥安排的人此时清醒了,连忙出列,表示愿意保举老十。

康熙扬了扬眉,还是问了句老话,“为什么?”

五品侍郎清了清嗓子,深情并茂的将昨夜反复背诵的稿子朗诵了一遍,一看就是早有准备的,不由得让康熙多看了老十一眼。

此人的表演太完美了,完美得一看就知道其中大有猫腻,因此其他人以为这人大概也是康熙安排的,正想捧捧场,却发现康熙又很有深意的瞄了老十一眼,于是,大伙儿又退缩了。中立者决定继续明哲保身,支持者打算保存有生力量,坚决不让康熙将老十的势力给一锅端了,反对者则认为满朝的沉默更能羞辱老十,比任何恶毒的语言都管用,便拿定主意,继续来个此时无声胜有声。

于是康熙便开始点名了,不过,却放过了朝臣,而是非常恶毒的依次点皇子的名,“三阿哥,你怎么说?”

三阿哥打了个激灵,很为难的张口道:“太子关系到国运昌盛,儿子不敢妄言。”

四阿哥则说请全凭康熙圣裁;

五阿哥和七阿哥表示他们和三阿哥、四阿哥是一个意思;

八阿哥也没大度的支持老十,而是将球抛还给了康熙;

“十二阿哥,你是个什么说法?”康熙看来很有耐心。

不过,十二阿哥还没发言,老十就插话了,“皇阿玛,您还没问儿子呢。”

不光康熙,朝堂上所有人全愣了,老十没发烧吧?

不过,康熙很快就找回了感觉,抬了抬手,很威严的准许老十发表意见。

不想老十头一句话就震撼了全场,“对于朱大人的提议,儿子附议。”

弘暄有些急了,忙朝老十使劲的眨眼睛,附议这个台词可不应该是老十的。

殷德深深的埋下头,不忍去看同僚们脸上的五颜六SE。

十四无比的懊恼,眼看着马上就轮到自己了,老十怎么不忍忍呢?

康熙虽然在不经意的摸着拇指上的扳指,但眼神却越发严肃起来。

老十冲四周行了一圈礼,道:“皇阿玛,儿子之所以附议,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二哥辜负了皇阿玛,如今嫡子只剩儿子一个了,从贵来说,儿子是当之无愧的人选,诸位兄弟中没人能越过我去,四哥虽然养在孝昭仁皇后身边,但并未认在先皇后名下,所以,要选嫡,只能选儿子。”说完,老十还看了四阿哥一眼。

康熙缓缓道:“我大清讲究立贤。”

老十也不胆怯,道:“请问皇阿玛,这贤字做何解?”

康熙指了指弘暄,“弘暄,给你阿玛说说。”

弘暄忙引用《说文》中的解释,道:“贤,多才也。”

老十没去纠结于贤到底该是个什么意思,而是冲康熙道:“皇阿玛,古往今来,若论贤,怕谁都比不上孔子,可他能当国君吗?别说当国君了,就是鲁 国 大 夫他也当得磕磕绊绊的。”

康熙没制止老十,默许继续。

于是,老十便开始大 放 厥 词了,“儿子够不够贤,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儿子认为,作为储 君的贤德,儿子是一样也不少,第一,儿子孝顺……”听得康熙连翻了两个白眼。

老十很聪明,用了个过去式,表示虽然他惹过康熙生气,但是大是大非面前可是从来都站稳了立场的,凡是康熙支持的,他就支持,凡是康熙反对的他就反对,他到哪儿都坚定不移的高举着康熙理论这个大旗……一句话,就是要康熙放心,弑君夺位的事,他是干不出来的,康熙完全可以放心有个善终。

然后,老十指出了第二点,他行事有魄力,探沙T俄,夺吕宋,换个人试试,早不知死哪儿去了;

第三,他重情义,对阿灵阿那简直是以德报怨的典范了;

第四,不耻下问是他的座右铭,在他的字典里,压根就没有不懂装懂这四个字,所以,在他手里是绝不会有荒诞的政令发出的,不信,欢迎大家到吕宋岛和安居岛考察;

第五,他知人善用,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连海T盗都能合理应用,还有什么人才是不能用的呢?不信,继续欢迎大家到吕宋岛和安居岛参观学习;

第六,他善于分析调查,不停留于表面现象,不信,请看他是如何整治军T中空响的;

第七,他脑袋也够使,在和洋T人的争斗中,就没吃过哑巴亏;

第八,他后院稳定,为他大展拳脚开展事业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而且对打击裙带关系非常有利,给广大有真才实学但却没背景的寒士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九,他后继有人,弘暄可是得了康熙真传的,对康熙的大政方针那是有深刻的领悟,至少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大清的万年基业是十分安全的;

第十,要想找个和康熙一样多才多艺,文治武功样样精明的继承人,那是痴人说梦,因此,在太子人选上,大伙其实更应该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心胸,是否虚怀若谷,是否能听得见忠言逆耳,而幸运的是,他打小听得最多的就是批评声,所以,不会被人一骂就跳得八丈高;

老十说完了“十条”后,还觉得不够尽兴,最后又表示他其实是康熙诸多儿子中最像康熙的,与康熙有一样的志向,“待长而效法皇父,勤勉尽力。”

说完后,老十跪下了,给康熙磕了一个头,恳请康熙看在他有胆量正大光明争取的份上,给他一个机会。

而老十的支持者此时也明白了,不管朱轼是不是打了老十一个措手不及,反正老十是选择这个时机奋力一搏了,此刻还不站出来,等着老十日T后来清算啊?

于是,兵部的,理藩院以及户部的一下跪出了十多人:“臣等愿举荐十阿哥。”连工部都有一人参与。

庄亲王也出列了,“敦郡王所言甚是,既然找不出和皇上一样英明神武的储T君,老臣愿荐宽厚的敦郡王。”

……

第464章 豁出去了

庄亲王表态后,并没在宗室中引起连锁反应。主要是自盘古开天地,华夏大地上就没人这么争取过太子之位。谁不是在私下搞小动作,然后等水到渠成了,在装模作样的请辞一番?这黄袍加在身上也要脱下好几次呢,不为别的,就为俩字儿:谦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矫情……所以老十这前无古人的大言不惭的自荐便显得太雷人了。雷的宗室们不知道该怎么表态,反正康熙又没逼大伙儿选择立场,所以包括宗人府令雅尔江阿在内的一帮爱新觉罗的王爷贝勒都赶紧低下了头,来个置身事外,还是等康熙先表态吧。

而中立的内大臣、大学士、尚书等这些朝中重臣虽然很钦佩老十的勇气,但因琢磨不透事态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也没人出来给老十唱赞歌,让老十尽情享受先行者独有的孤独。那些反对者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老十,毕竟他们惯用的伎俩只是歌颂自家主子,然后极尽一切之能事弹劾有威胁的竞争者。骂老十狼子野心?可人家老十说了,是跟康熙学的,这叫有志气,谁敢拿此做文章?可当人家面说“我反对”,好像又稍嫌早了些,还是听听康熙怎么说吧……所以,跪下投赞成票的全是老十的支持者,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于是,康熙便道:“嗯,出去历练了几年,别的不说,口才倒是练出来了。但是,好像没多少人同意你的说法啊。”

老十慷慨激昂的抒完情后,正趴在地上等着康熙感动,没想到康熙依旧如此冷静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老十愣了愣,抬起头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道:“皇阿玛,可也没人反对啊。”老十此言一出,除了十四,一帮皇子全变了颜色,有这么问话的吗?看来老十去吕宋混了几年,真变的和蛮夷一样了。三阿哥涨红了脸,支吾了半天,还是来了句全凭康熙做主。老十道:“皇阿玛,也就是说,只要您同意,三哥就没意见。三哥,你是这意思吧?”这样三阿哥怎么说,说是,若康熙真鬼迷了心窍,那自己可是一丁点儿机会都没有了。但若说不是,那不又成了窥视帝位了吗?“效法黄父”,老十头一个学,尚可叫做有志气,自己再跟风来一句,那就叫蠢了……所以三阿哥憋了半天,没点头也没摇头,胡乱发了个声,让大伙儿慢慢猜去……

不想,老十却拿这做起了文章,:“皇阿玛,三哥如此反应,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他反对但却不敢说;二是他真拿不定主意。就冲这两点,他就担不起太子这个重任。我想,皇阿玛也不希望大清出一个没注意或没胆量的皇帝吧?”三阿哥被老十的评语给气傻了,想着装晕会不会好点儿,还没等他做出选择,老十就将视线移向了四阿哥,“四哥,你反对吗?”四阿哥比三阿哥道行高出了许多,说是,虽然希望大清能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诸君,但也知道这种全面性人才除了康熙,大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因此,他个人的意思是恳请康熙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一个字:稳。那种喜欢给人突然惊喜的人不大适合当国君。老十不等康熙表态,就道:“四哥说了半天,不外乎就是说我毛毛躁躁的。这点先不去说是对是错,但一个简简单单的事非要说得这么复杂,有必要吗?政通人和,那首要条件也该是让大伙儿能明白朝廷在说什么。咱们若将四哥这番话发到各县去,至少一般的县令搞不明白四哥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在聪明,再有学问,但无奈和京城离得远,皇子们什么秉性,他们能知道才怪!可儿子从来就是一是一,二是二,别说县令了,只要是那识字的,就能清楚明白朝廷想干嘛了。”分析完后,老十不顾四阿哥那脸已经可以结霜了,继续来了个总结陈词,“皇阿玛,您应该不乐意看到日后朝臣们绞尽脑汁去揣摩上意吧?他们心思全花在这上面了,还能为朝廷办什么差啊?”康熙不可置否,帮老十点名问了下去。

五阿哥和七阿哥自然都是说,不发对。当然都没忘加个尾巴,说是只要是他们的兄弟,就绝不反对。听得一帮宗室王爷心里直别扭,康熙生了这么多儿子,太祖、太宗的哪个旁支能荣幸的被选为候选人?!不过,八阿哥却出人意料的直接说了句,“不反对。”也是,八阿哥当初可是被康熙狠狠修理了的,如今自然得向康熙表明,他本分着呢。也不知道康熙怎么就是看八阿哥不顺眼,在老十已经开口问询十二阿哥的意见时,康熙竟然又问道:“八阿哥,那朕若不同意呢?”八阿哥憋住气,表示他和五阿哥、七阿哥的意见一样,刚才只是将后面的话给省略了。老十突然觉得有些理解八阿哥对大位的执着了,自己都没被康熙这么挑过刺……而随后的皇子都抄袭了五阿哥和七阿哥的答案,除了十四。十四很激动,虽然他早就想跳出来的。但是,在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他也不好太过显眼。十四可比老十有定力多了。不过,当轮到他发言时,他可是不会放过机会的。十四很直接,没说不反对,直接就是赞成。将老十夸得只比康熙差了那么一丁点儿,末了还跪下请康熙早下决断,以安诸位臣工之心。

上一篇:诗酒趁年华

下一篇:八宝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