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我儿砸 第18章

作者:仙楂 标签: 穿越重生

黎清去看过他们家的蚕宝宝,长势喜人,就是味道稍许大了些。黎清终于知道为什么姜氏不养小动物了,怕是嫌弃味道大吧。再加上屋里有读书人,同窗上门,看了不好,所以姜氏不养。

不过这几天,姜氏居然放下了针线,开始做起了木工。

“娘,你在做甚?”黎清问道。

“阿清,快把我房里的锯子锤子都拿来,夏天来了呢,建个树屋给云及孩儿玩儿。”

“树屋?”

黎清望着院子外面,院子外面不远处的一棵巨大的树。姜氏已经将大部分材料抗过去了,黎清转身进屋拿了工具。

她心里盘算着,河边的风景是极好的,然后在树屋里乘凉,看着外面的河景。

想一想,美滋滋啊!

黎清已经将树屋划归给自己了,姜氏口中的给云及玩儿,已经被她抛诸脑后了。

“娘,未来帮你。”

黎清的空间思维能力自然比姜氏强,她听了姜氏对树屋大体的描述之后,又提出了改造方案。

两个人就这么忙活了四五天,终于将树屋给建了起来。

里面大概有二米高,正方体形,可容纳四人左右离地面有二米半的样子,姜氏从屋里拿出了短梯,长度刚刚好。

这树屋全用竹子做的,后院儿的竹子为了建造这个树屋,砍去了一笼,留下坑坑洼洼的一下片,像极了癞疮。

树屋里面不仅能够遮风避雨,还开了小窗,可以透光。

完美!

黎清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上辈子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儿啊,今日给做成了。

翌日一早,姜氏清扫了树屋的露水之后,便带着云及过去了。黎清觉得姜氏今天的笑容怎么有点阴恻恻的呢?

黎清看着云及欢欢喜喜的爬上了树屋,心里咯噔一下,仿佛云开雾散了似的。

哈哈哈,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只见姜氏迅速跑回来,拿了云及的课业,又跑回去。

树屋里放了桌子和凳子,就差云及孩儿和书了。

黎清走到树屋底下,她捂着嘴笑。云及傻乎乎的从姜氏手中接过书本,刚转身放到桌子上,回头一看梯子没了。

(#?Д?)

“奶奶,快给我梯子,我要下来。”云及喊道。他不要在树屋里了,他还想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一块玩儿呢,可是为什么没有梯子?

“梯子你娘亲拿走了,她去桑田里采桑椹去了,没有梯子哈。”

姜氏只不过是将梯子放到了树屋的另一边儿,云及压根儿就看不见。

“哈哈哈哈。”黎清心里已经笑得不能自已,怎奈何要配合婆婆,所以憋着没笑出声来。

古代的某些母亲,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约束自家孩子,让他刻苦努力读书。没想到这样的事情让自己给碰上了,还是自家的娃娃啊。

“听奶奶的话,好好读书,你完成了今日的任务,我便拿梯子给你。”

云及:“……呜呜呜,娘亲快回来啊,我要梯子,呜呜呜。”云及哭哭嚷嚷的。

“小白乖啊!你把书背完了,奶奶就把梯子拿回来给你。”姜氏站在树底下哄着云及。

没法子,太高了云及也怕跳下来,只好乖乖的读书。

黎清真的跨上了篮子去桑田里采桑椹了,既然婆婆都这么说了,一定要言而有信,做一个好母亲才是。

姜氏这么做是怕云及贪玩不小心出事了。上次的余温还没有过去,虽然村子里人为的危险因素已经没有了,但是不可忘却门前那条大河。

每隔几年就有好些娃娃死在水里面,那些父母啊苦天喊地也喊不回来他们的孩子了。

其实没必要这么担心,云及是个乖孩子,他懂得分寸。

姜家桑田里的桑树长势很喜人,前两天才被勒去了叶子,这两天就开始新发芽。

桑葚如葡萄一般,紫黑紫黑的,一捏全是紫色的酱汁,很饱满。然后黎清看到几只虫子的尸体躺在她的手上。

(⊙x⊙;)

还要吃么?

……

真香。

……

转眼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一共历行五天,这是最基本的。

五月初一,姜氏便开始去山上采集花卉插在自家院子里的瓦罐儿里。不仅仅是姜家,整个天齐朝家家户户都如此,这时候花农门赚得个盈满万贯。

第35章 端午节赛龙舟

还得寻来薄荷、艾叶、蒿草等植物挂在门梋上,以示辟邪。等到了五月初五,正式端午节那一天,用草煮水沐浴,来驱邪避害。

有更讲究的人家,还要做白索、香包、符头钗等,可以自己戴,也可相互赠礼。

大叶柏、十里塘、十块田三个村子会在五月初五时,宁河的水流平缓之地举行龙舟竞渡。

年年如此,只为一争高下。

这件事得到了乐旭县令的允许,每年县令还会来观赛,并且县令还会准备彩头,是二十两或者价值二十两银子的物什。

二十两银子可不少了,寻常百姓家可过一年,可以拿钱也可以要物。

早在两天前姜氏就已经到同村刘老三家买了糯米回来。姜家没有吃粽子的习惯,但是每年还是会买些糯米,不做粽子,做糯米饭。

除此之外还要喝雄黄酒,并且将雄黄酒到房前屋后,遏制蛇鼠虫蚁。

平日里家里很少吃肉,这次姜氏将挂在房梁上的腊肉给取下来了,做腊肉土豆烩糯米饭。

云及今日过节沐休,很是乖巧的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别看他只有五岁,村子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这个年纪开始接触家务的。农村的娃子也没个谁是娇生惯养的。黎清懂得去引导他,不至于让他厌倦家务事。君子不可不识五谷,黎清我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养废了。

午饭后村子里的人都自发的到宁河的浅水区而去,那里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坡儿滚。

黎清背着背篓,姜氏挑着担,云及拿着一只小板凳,他们要去卖油炸鬼。这种事没什么好丢人的,去坡儿滚除了看龙舟,便是贩卖东西,很多人都会这么做,在那里还可以遇见走南闯北的挑货郎。

虽然去的还不算早也不算晚,但是已经有很多人都已经聚集在河边了。透过人群的缝隙,可以看到水面上几艘龙舟。

按照往年的惯例,十里塘村的龙舟是由村里的猎户,有把子力气的农民以及秀才等组成。

十里塘是由二十一人组成的团队,两头舵手、鼓手和锣手各一,中间划手十六,两名替补。

黎清将自己的小摊儿挨着一家香包摊子摆好。

附近有卖烧饼的,也有人早就搭好了篷子卖些酒肉。经过研究,前不久黎清弄出了锅贴。所以这次他们端了一盘锅贴过来,里面包的是素馅儿。之前卖油条大概挣了有一两多银子。按照这个速度,黎清想,她在年底应该可以存够下一步的本钱。

油炸鬼已经不是人尽不知的了,很多人都吃过姜家小食摊儿上的油炸鬼,那滋味甚是不错。所以刚刚将小摊儿摆好便有人上前来问了,很快人满为患。

不知情的人对此分外好奇,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如此受欢迎?黎清炸油条的技术越发成熟,最开始还有点僵硬的嚼劲儿感,现在只剩下酥脆感了,所以很快两挑被哄抢一空,倒是锅贴无人问津。

和风吹拂下的宁河荡起阵阵涟漪,不远处的四角亭子里坐着三男一女。男的梳着戴冠得发髻,女子梳着少女发髻,头上未带朱钗。

他们都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吃黎清的油炸鬼。

“嗯,想不到这蜀地乐旭还有此等小吃美味,这是我们上京都不曾有过的好物啊。”其中一男子吊儿郎当的坐在凳子上,端起茶杯抿了两口,将嘴里的东西吞了下去。

“公子,小的方才在那妇人的摊子上还看到了上京新出的小吃锅贴,没想到锅贴的做法已经流传到了这偏远的蜀地了。”一旁的小厮拱手垂腰道。

那小厮口中的公子立刻端正了身子,望向对面的一男子,对面的男子长得周正,唇上留着一排胡须,剑眉浓密,看起来严肃得很。

“廖兄,你怎么看?”

“瞧着哥哥说的,那锅贴又不是什么独门绝技,咱们上京能有人做得出来,这蜀地未必没人能做。”还未等那廖兄开口,一旁的小姑娘倒是先说了,话里话外一股子揶揄。“倒是这油炸鬼,头一次见,新鲜的很,也不知怎么的,竟然让这玩意儿膨胀的这般厉害。”

“小妹此言有理,我看这东西怕是用了酵母子,以前也有人这般做过,吃起来又硬又干,没有这个这般酥脆罢了。”另一边的男子盯着手上的油条说道。

“我忽然闻到了商机,若是我们将其带回上京……”那吊儿郎当的男子兴奋的说道。三人俱望向那位廖兄。

这位被称做廖兄的人是位苏商,苏州廖家的嫡长公子廖兴,素有商界铁面王之称。缘由便是那张冷脸,让人不寒而栗,两股战战。这样的人不去打仗都可惜了,只要一上阵,一张脸足以吓退百万敌军。这是民间对廖兴的评价。

“若是能将配方买下来,也未尝不可。”廖兴道。

几人早就习惯了自家大哥那张冷脸,围在一起进行讨论。

其实廖兴并不是故意这样的,而是他天生患有面部肌肉僵硬症,俗称面瘫,这件事除了自家人知道外没人知道。久而久之便在他人的心中留下了铁面的印象。

这边黎清的锅贴也快卖完了,锅贴底部油香酥脆,馅儿料十足,盐味较重,大部分被隔壁酒肉小摊子里的人买走了。

周围的人见黎清的东西卖的快,不由得眼红,大庭广众之下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死命的吆喝,期待更多的人买他们的东西。

黎清也落得个轻松自在,可以带着儿子去给自己村子里的龙舟摇旗呐喊了。姜氏已经看过不知道多少场这样的龙舟竞渡了,内心早就没那么期许。她现在对卖钱的小摊子更感兴趣,于是主动守了摊子。黎清背着云及往河边走去。

“廖兄,我派人去那小摊问问,以最低价买下来,拿到上京和苏州去。”那吊儿郎当的男子是廖兴夫人的弟弟张德盛,也就是所谓的小舅子。而那剩下的男子则是廖家嫡次子廖永,小女孩则是廖家六小姐,是庶出,却和这三人交情甚好,所以这次来蜀地也将她带上了。

第36章 谈价

商人家的女子没那多讲究,何况廖家长期有海外生意,所以家风也开放些。他们这次来蜀地是为了寻找到更好的蜀锦货源,正好遇到端午佳节。

宁河边上的乐旭县临水,故而有龙舟竞渡。他们来此也是为了看个热闹,没想到误打误撞遇到了黎清的小摊子,见到了油炸鬼。而此时的黎清已经去河边看竞渡了。

“娘亲,快看,是刘秀才,那是我们村的龙舟。”云及兴奋地指着远处的水面。

黎清跟着云及手指的方向望过去,看到几艘龙舟正浮在水面上,上面坐满了人,严正以待,只等县令一声令下,即刻离弦。

锣鼓震天,县令举起了令旗,众人凝声屏气。

仿佛有啪的一声,县令苏徐宁划下手中的棋子,三艘龙舟飞的似的往前涌去。

岸上的人都摇旗呐喊,这里站了至少有三个村子的人,黎清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

直接划船的人手势整齐划一,长条的龙舟在他们的船桨之下,在水面上,如同飞起。

为了能够让百姓知道是哪个村子的龙舟,每条龙舟上面都挂着彩幡。

十里塘是红青相互参杂的彩幡,在第二的位置,第一是大叶柏村的。他们中间的几乎是猎户,体力上就胜过其他两个村子。

龙舟渐渐远去,河岸上的百姓也追逐着过去,黎清背着云及不方便奔跑,只好远远的看着水面上三条越来越小的龙。

古人玩儿的花样一点儿也不输于现代人,黎清从龙舟竞渡等端午佳节的活动感受到了生命灵动的气息,一种热情昂扬又向上的感情,从黎清心底涌起。

最后是大叶柏村赢了,十里塘第二,十块田第三。

听人说中间发生了什么弯弯曲曲,好像是谁撞了谁,黎清并不关心。她带着云及逛了逛路边的小摊子,买了些可人的小玩意儿给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