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贵女专注打脸 第162章

作者:尹云白 标签: 打脸 宅斗 爽文 穿越重生

  李景隆遥望城墙上的身影,知道这用水的法子,便是徐琳琅的主意了。

  李景隆写信塞给了使臣,让他带给了城墙之上的徐琳琅。

  李景隆说,朱棣哪有那么容易杀会来,他正在南地的战场和皇上的人缠斗,根本无法脱身。

  他只需带着大军等到春来冰消,攻下北平,易如反掌。

  徐琳琅看了信,嘴角扯出一抹笑。

  就算是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又何妨。

  五十万大军,不一定就能用的上五十万。

  今日着了水受了寒的士兵约莫十万有余。

  李景隆的粮草也撑不到春天。

  夜里,徐琳琅派人再北平城墙上唱起了南地各方的歌曲。

  在不远处扎营的南地士兵,饥寒交迫,听到歌声,一个一个,都思念起家乡来。

  第二日的晚上,有又诸多姑娘在城墙上一起念了一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日的夜里,又有人在城墙上唱起了“可怜白发送黑发,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景隆的军队里,出现了不少逃兵。

  逃兵一多了起来,人心便溃散了。

  没有逃的兵,也开始琢磨。

  李景隆看着,不能继续耗下去了,再率大军攻城。

  然而,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

  就是简简单单用水这一条,就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朱棣得知北平被围之后,本是打算不记后果领兵回北平营救妻儿,可是刚准备下令,就得到消息,眼下,李景隆那五十万大军,根本攻不进北平去。

  燕王妃想出了用水浇城墙用水浇攻城的士兵的法子,李景隆现在就是狗啃刺猬无从下嘴。

  只有雪化冰融,李景隆的大军才能有所动作。

  可是,燕王妃还用了四面楚歌之法,用南地士兵家乡的哥,用引人情感的诗句,一点一点瓦解了李景隆大军的斗志。

  如此天寒地冻的天气,只会让跋山涉水到了北平的士兵愈有思乡之情。

  朱棣知道,徐琳琅已经算是解了北平的困境,自己要做的,便是把眼下的仗打好。

  徐琳琅正牢牢的守着他的大后方呢。

  朱棣一鼓作气,攻城拔寨。

  还没等朱棣大军杀回北平,李景隆的大军就从北平撤退了。

  一来是为支援在南地攻打朱棣的大军,

  二来是守在北平城外,成本实在太大,而且等到春来冰消,朱棣也确实就会杀回去了。

  所以,李景隆便是带着五十万大军,白白去北平城外受了半个月的冻。

  更得不偿失的是,五十万大军去北平的时候是精锐之师,从北平回来的时候,人心涣散,溃不成军,士气尽失。

  徐琳琅守住了北平城,为朱棣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棣带领的大军,节节胜利,一步一步,攻进了应天府。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有人说燕王大逆不道谋反的,有说原本燕王就该当皇帝的。

  当然,还是骂燕王谋反的人更多。

  朱棣在做了决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骂名,但是这世上,有多少事情能够两全其美呢。

  他只有用这一生,去为天下苍生做更多的事情,才能弥补百姓。

  他只有像李世民那样,创造出一个盛世,才能百年后去黄泉之下见父皇。

  朱棣带着兵攻到了金銮殿,这个他的父皇曾经在这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

  他的侄子朱允炆穿着最隆重的皇帝朝服,坐在龙椅之上。

  朱棣没有拿剑指向朱允炆,他只是对他说:“允炆,往后,这世上,不会有人知道你是生是死。”

  朱允炆仰天大笑:“燕王好计谋,没有人知道我活着,就没有人去找我,没有人知道我死了,就没有人谴责你弑君。”

  朱棣看着年轻的朱允炆,道:“允炆,我毕竟,是你的叔父,你我一样,身上都流着老朱家的血。”

  这场号称“靖难”的战役,终究是以朱棣胜了告终。

  从此之后,没有人知道朱允炆是生是死,若生人在何处,若死尸在何处。

  这一年,朱棣登基,年号永乐。

  同年,朱棣封了燕王妃徐琳琅为皇后,封后大典极为隆重,古来能及者,寥寥无几。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3-27 21:52:30~2020-03-29 21:08:2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132章 一百三十二

  朱元璋在世时候,曾规定册立皇后不告先祖。也不必颁发立后诏书。但是朱棣在册立皇后的时候,撰写了诏书,向天下昭告,徐琳琅是他的皇后。

  承天门外,礼官宣读诏书:“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寰宇肃清,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宜正位号,今特遣使奉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奉神灵之统,母仪天下。”

  徐琳琅终究,和前世一样,再一次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徐琳琅本以为,当了皇帝之后,他会忙于国事,顾不上陪着他。

  朱棣的确是忙于政事,但是却是每天依旧和她一起用膳,同榻而眠。

  再者,邻邦属国还送来了几个美人,其中之意,不言而喻。

  但是朱棣也从来没有去过她们那里,他好吃好喝的把她们养在宫中,但是同时也像宫里没有那几号人似的。

  后来,朱棣觉得只有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能和徐琳琅在一起,自成了皇帝之后,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便少了很多。

  以前是燕王和燕王妃的时候,他们还能一起读书,一起去游山玩水,而自从开始靖难,他们便少有闲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

  于是,朱棣便让徐琳琅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也陪着自己,有了什么棘手的事情,朱棣还会和徐琳琅商量一番。

  徐琳琅推脱:“皇上,后宫不得干政。”

  朱棣却道,那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后妃不得干政,像你这么聪明的,不得干政,便是可惜了。

  于是,徐琳琅便会经常给朱棣提一些建议,朱棣也常常在朝臣面前说:“后所言,皆合吾意。”

  有的时候,朱棣忙起来,便连饭也不吃了,只顾着忙政事,徐琳琅怎么劝,朱棣都不好好吃饭。

  实在没有办法,徐琳琅想出了一招,朱棣不吃,她也不吃,只有朱棣吃她才吃。

  朱棣对于自己吃不吃无所谓,可是却很是在意徐琳琅吃不吃,自从自己登基以后,徐琳琅的身体比以前就差了不少,所以,为了徐琳琅,朱棣便不得不按时吃饭起来。

  朱棣和徐琳琅也生过不愉快。

  徐琳琅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的时候,为朱棣传递消息,被建文帝发现后杀了。

  徐琳琅每每想起,都很是悲痛,但是徐琳琅从未和朱棣提起。

  后来朱棣从徐琳琅的贴身宫女处得到了这消息,便要追封徐增寿为国公,一时间群臣上书,联名反对,认为徐增寿虽有功劳,却远不足封国公。甚至几个有功的侯爷的功劳,都比徐增寿的大。

  徐琳琅也认为朱棣封了徐增寿为国公会寒了其他功臣的心,让朱棣不必如此。

  可是朱棣不顾着徐琳琅的劝阻,执意追封了徐增寿为定国公。

  为此,好几位老臣罢朝。

  徐琳琅也不愿意和朱棣说话了。

  朱棣也堵着气,不去找徐琳琅。

  不过也不过三日,朱棣便崩不住,去找了徐琳琅。

  徐琳琅依然生着气,道:“这世事,有轻重缓急,有是否合理,如今你当了皇帝,该是更加注重这些才是,怎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你封了增寿讨我开心,却会让臣子们觉得你赏罚不明,衡量无度,颇重亲疏,这让臣子们以后还怎么去给你卖命。”

  朱棣去拉了拉徐琳琅的袖子:“比起爱这江山,我更爱你。”

  “只要你能安心几分,我就是破一次两次例,有何做不得。

  在上一世,毫无疑问,朱棣最爱这江山,也只爱这江山,但是到了这一世,他对她说,他最爱她。

  她知道,在所有的政事里面,他最想做的,就是亲自去彻底平定北境。

  但是因为她,他要留着他这条命,所以他一直都把自己想要上沙场杀敌的心愿埋藏在心底。

  他能做的,便是修撰集天下所有书籍为一体的大全书,意为为往圣继绝学。

  他日日都刻苦处理政事,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创造出一个盛世。

  厚积才能薄发,他要为开拓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最爱的是她,他却不能像在濠州、在北平的时候那样总是陪着她。

  她常常觉得,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还是在濠州和北平的时光。

  朱棣知道了,对她说:“濠州是小地方,不宜做都城,北平却是可以,若是你喜欢北平,那么我们便把都城迁到北平,日后,我们便在北京生活,等我们百年以后,便葬在北平。”

  徐琳琅道:“你这样做,可是比为妲己建炉台的纣王还暴虐了。”朱棣哈哈大笑,道这天底下,也只有徐琳琅敢把他和纣王相比了。

  朱棣道迁都北平,一则是徐琳琅喜欢,二则是迁都北平确是更利于经纬天下。

  朱棣把益处一一向徐琳琅列举,徐琳琅听了觉得有理,也很是赞成朱棣的做法。

  朱棣登基以来,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家乐业,百姓从开始对这位新的君主的怀疑改到信任,百姓们都相信,这位君主,会让他们过上盛唐时代那样的日子。

  百姓们也听说了皇后很是贤德,每每都劝皇上爱惜百姓,因为在濠州过了思念种田的日子,皇后很是知道民间疾苦,所以皇后给皇上提的建议,每每都正中老百姓的心思,百姓们对这位皇后也很是敬重,认为她堪称贤后。

  皇上也很是敬重皇后,帝后的恩爱,也是百姓们传说的佳话。

  徐琳琅想想,重活这些年,大部分时候过的可谓是圆满。

  她解了前世的诸多遗憾,保护了想要保护的人,惩罚了伤害她的人,拥有了七个子女,能够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他的人他的心她全部的宠爱。

  这天下能做到一心一意只爱一人的男子寥寥无几,他贵为九五之尊,本可拥天下所有美色,他却只取一瓢。

上一篇:东宫娇女在七零

下一篇:拯救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