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超级奶爸 第73章

作者:洛山山 标签: 穿越重生

  一边抱着朱徽煣,朱楩一边招呼着朱松。

  进了王府中院的寒秋堂,众人分落而坐,有侍女送上了茶水、瓜果和点心。

  “我听说,你小子最近风光无限啊!靖难功臣,万岁心腹,我很好奇啊,你小子是从什么时候勾.搭联系上万岁的!”

  朱楩摸着小家伙的脑袋,嘴巴一秃噜,勾.搭俩字就出来了,不过想到朱棣现在的身份,那个词好像不好,就改了一下。

  “这事啊,说来也简单!”朱松哂然一笑,道:“还记得当初我在嘉兴府的时候,曾经被嘉兴县令给抓进大牢里吗?”

  “知道!”朱楩点点头。

  “就是那次,出来之后”朱松从穆肃救了他,一直讲到了南京城破,燕王府面见燕王,以及燕王同意登基称帝。

  “若是把你搁在元末的时候,你小子怕是得逆天啊,咱们这大明的江山,何至于打得这般艰难?”

  听到朱松将这一件件事情全部讲出来,朱楩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不过,你小子这脑袋是怎么长地?之前怎么没发现你还有这么妖孽的脑袋?”

  “没有这么夸张!”朱松摆摆手,道:“我这不是被耿炳文刺激地吗?”

  朱楩倒是对朱松有些羡慕,他说道:“要不是那个沐晟,这次靖难说不定还会有为兄的功劳。”

  朱松惊讶地看了朱楩一眼,道:“你对万岁此番靖难甚子啥看法吗?”

  “能有什么看法?”朱松翻了个白眼,“允文怕咱们这些皇叔们分了他的权利,组织了黄子澄他们这些酸腐儒士们对咱们多方打压,可恨那沐晟到现在竟然都还没有被抓,真是气煞为兄了!”

  “楩哥你还是少说两句吧!”朱松下意识地看了看周围,道:“这话万岁能说,咱们不能说!”

  “有什么不能说地?”朱楩把眼睛一瞪,道:“万岁为何靖难,你我都心知肚明,他恨不得现在就把那些穷酸腐儒给杀个干净,这又有什么可藏着掖着的?”

  这个朱楩啊,还是这么暴脾气。

  朱松无奈地摇了摇头,道:“杀得净吗?满朝文武又有几个不学孔孟之道的?万岁不是不想杀他们,而是不能杀!”

  “哼!”朱楩哼了一声,道:“反正万岁已经登基月旬了,那些该杀的、改判的,也要有个章程了!”

  “是。”朱松点点头,突然笑了起来,“既然楩哥你提出来了,我倒是知道,咱们眼下还有一件喜事哩!”

  “是何喜事?”对于这个弟弟,朱楩还是很了解的,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他嘴里出来的喜事,八成是真有喜事。

  “楩哥,你也知道,我和万岁麾下的那几位关系都还不错!昨日我去见四皇兄,偶然见到了姚广孝,从姚广孝那里,听到了一个风声。”

  说到这,朱松特意顿了顿,看着朱楩道:“你猜是甚子?”

  朱楩刚从愤恨中缓过神来,见朱松的脸上带着欣喜,便摇头道:“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这回你说不定会有机会报仇呢!”

  朱松摸了一块点心丢进了嘴里,道:“听姚广孝说,万岁重新拟定了女干臣余党名单,除却尚在逃的文职女干臣们之外,沐晟、朱晨等人全部榜上有名。这回你这口气,可是有地儿出了!”

  听到朱松这话,朱楩顿时来了精神,道:“你说得可是真地?他娘地,老子被这沐晟追在屁股后面快两年了,终于等到机会了。”

  “不仅如此,对于此次的靖难功劳,礼部那边也拟出来一个单子!”朱松摇头晃脑地说道:“说来也怪,这回礼部那边竟然也给你拟了个四等的功绩。”

  四等功绩?

  朱楩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我似乎,并未在靖难之中出力吧?还有这个四等功绩又是怎么回事?”

  朱松伸出一只手,道:“依据功劳和资历,礼部将此番靖难功绩拢共分了五等。”

  “嘿,这感情好,我这不是白捡的功劳吗?”朱楩这回倒是乐了,天上掉馅饼的事谁不乐意啊,“对了,四等是个什么功绩啊?”

  “四等啊!”朱松摸了摸下巴,道:“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想来也就和一些个有点军功的武官差不多吧!嗯,最多赏给你点金银布帛什么的。”

  朱楩愣了一下,旋即苦笑道:“还真是万岁的性格,算了,平白捡了一个四等功绩,也该知足了。倒是你小子,单单只破南京城一项,就足以让你分去半壁江山了!”

  “你能不害死我吗?”朱松差点被朱楩给噎死,“就算万岁肯给,我敢要吗?能多赏给我点土地,多赏给我点金银,我就烧高香了!”

  说到这的时候,朱松又开口道:

  “再说了,此次靖难,我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有很多的功绩都见不得光,就比方说之前破南京的功劳。你别看现在那李景隆见到我比见到亲爹还亲,可是你现在去问他为何会主动献城,他会承认是由于穆肃的劝说吗?哼,以李景隆的性子,一旦事情牵扯到利益,就算是亲爹的关系,也得靠边站!”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功赏

  “怎么着?难不成他李景隆还能成什么大功臣吗?”

  朱楩把朱徽煣放到地上,打发小家伙自己去玩,道:“合着他自己个儿把破南京城的功劳全领了?”

  “那怎么话说呢?”朱松眼睛一瞪,道:“他李景隆不要脸面,我可是还要脸呢!再说这种事情,万岁也是心知肚明,穆肃得了个锦衣卫副指挥使的职位,相信别的赏赐也少不了。至于我嘛,楩哥,我已爵至极品,你说我还会在乎什么官阶吗?”

  是啊,他本身就是亲王,再往上可是封无可封了,难不成真让朱棣屁股下面那个还没坐热的皇位给让出来?

  “算了算了,这都是万岁操心的事,我能白捡个四等功绩也知足了,至于你”

  朱楩眼睛突然一亮,道:“你小子之前吞了为兄三万两银子,这次万岁若是赏给你金银珠宝,你可要分润一些给为兄。”

  “楩哥,这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朱松瞬间变身守财奴,“若是万岁肯给我十万两白银,十万两黄金的话,我就各拿出一千唔,一千两对你来说是不是太多了?我就各拿出一百两来给你好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松还摇了摇头,道:“我真是太大方了,连我自己都被自己的大方给感动了!”

  听着朱松的话,朱楩的脸色越来越黑,到后来再也忍不住了,冲到朱松的身边,一把抓住他的衣领,恶狠狠地摇晃着他说道:

  “死小子,还钱,还我那三万两银子!”

  入夜,时至戌时,华灯初上。

  皇宫里,在新建的奉天殿后殿中,朱棣正伏在龙案上,用朱笔勾勾画画。

  对于朱棣来说,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如梦幻一般,一个多月之前,他与他的靖难大军被称为叛逆,困在长江北大营,对南京城望穿秋水。

  一个月后,他端坐在高高的金銮殿上,成为了宇内至尊,整个天下都在他的囊中。

  眼下,大明秩序新建,百姓们对于谁做皇帝不感兴趣,只要他们能继续活着,能继续生存就满足了。

  但是对于朱棣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朱棣去思考,去处置,比方说:

  这满朝的文武大臣们,谁能用,谁不能用?

  还有此番靖难大人功臣们,该如何封,又该怎样赏?

  那些建文的旧臣,还有不服从他的文武官员,该怎么惩处,是流放,是罢官削爵,还是,杀!

  能够继续留用的,自然是那些靠向自己的,以及曾经的中间派,如此方能稳定人心。

  封赏那些于靖难之役中有功之臣,是为了安他们的心,让他们更加忠臣,也是为了证明他朱棣是有诚信之人,断然不会让自己的手下寒心。

  至于惩处那些反对派,这就容易解释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然你不肯臣服,那就杀!

  是为了杀鸡儆猴,也是为了让天下人好好看看,胆敢反叛他的,这便是下场!

  所以,在朱棣刚刚来到南京城之后,首先倒霉的就是在句容被抓的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这三位反对派的头头。

  三名建文帝的宠臣,以及那些位列‘文职女干臣’名单的大臣们,除了已经逃跑的之外,余下诸人有一个算一个,倾族被拉上了断头台,那些主犯们更是被处以各种酷刑,受尽折磨而死。

  短短的月旬时间,整个南京城都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建文旧臣们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就是他们。

  朱棣的龙岸边上,除了随身伺候的三宝太监之外,还有曾经去过韩王府的礼部尚书李济老大人,以及光头的姚广孝。

  李济活了这么大年纪了,历经了洪武帝,建文帝,直到当今的圣上,一朝三代皇帝。

  可以说,这位老大人能够凭着自己的能力,以及智慧,在三代朝堂之中挣扎求存,已属不易了。

  当然了,这也说明了李济的时运极佳,对于这位礼部尚书,三代皇帝倒是没啥恶感,全都委以重任。

  这不,朱棣将奉赏、惩处朝中文武大臣们的任务直接丢给了李济,并且让姚广孝从旁协助。

  毕竟李济可没跟着朱棣一起靖难,他连朱棣的那些个手下亲臣们都认不全,怎么给他们记功?

  姚广孝他们就不同了,自朱棣从北平府靖难而出,一路南下至南京城破,姚广孝可都是亲历者,每一位臣子的功过,他都记录在册,有他相助,李济的工作倒是轻松了不少。

  耗费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李济、姚广孝,连同一些礼部的大臣们,会同朱棣的那些亲近之臣属,今日总算是有了结果,递上了奉赏以及惩处的折子。

  烛光闪烁,朱棣此时伏在龙案上,先是打开的惩处簿,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那些他们认为是女干臣的出生年月,以及平生履历,最后标注着因何被判女干臣,又是何惩处措施。

  手中朱笔在折子上头勾勾画画,足足两个时辰之后,朱棣才捏了捏眉心,拿起了奉赏的折子。

  和惩处折子相比,奉赏折子要讲究了很多,首先一等功绩的有三十人,这些人皆为公侯之选,其中包括有战死的张玉,丘福,朱能,姚广孝等诸多靖难高层;

  其次是二等功绩以及三等功绩,两个功绩的人加在一起足有六十三位,比如纪纲,穆肃,镇江守将朱绍谦就连李景隆都包括在内;

  再之后乃是四等功绩,真像朱松所料想地那样,仅仅只是职位上的进阶,甚至连个爵位都没有,比方说南京城各守城的守将,一些略有军功的百户长;

  最后便是五等功绩,获得这种功绩的人可就多了,大都是一些悍不畏死的兵卒,对于他们,最多奉赏一些财物、或者良田,连加官进爵都省了。

  仔细地看着手中的奉赏折子,朱棣不时地点头。

  当翻看到三等功绩的时候,朱棣的眉头陡然皱了起来,道:“指挥同知张玉之子张辅,追随其父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只是做个文河子,锦衣卫指挥同知,是不是欠妥?”

  

第一百一十六章 改折子

  以张辅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而言,能够封爵已经是足够的赏赐了。

  更遑论,他直接跳过了锦衣卫千户、指挥佥事的阶段,直接世袭了其父张玉的指挥同知职位,所不同的是从燕山左卫亲军变成了锦衣卫。

  这样的封赏还不行?

  “陛下,您的意思是?”李济看了姚广孝一眼,见这老和尚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只能自己问一下了。

  “嗯。”朱棣稍稍沉吟,道:“给他提到二等功绩,爵位由文河子晋升为信安伯,其官阶不变。”

  按照朱松的意思,尽管张辅前往南京之后并未实施第二套方案,也就是接近谷王朱橞。

  但是当靖难大军冲入南京城后,张辅却在此时前往尽力游说,这才让谷王并未反抗就已归心于燕王。

  这样的功绩,虽说比不得李景隆,但是比那些寻常三等功绩要突出太多了。

  这种事情别人可能并不知晓,但是正如朱松所料想的那样,一切朱棣都记在心里。

  “微臣遵旨。”李济恭敬称是。

  “韩王呢?”翻完了这一整本的折子,朱棣突然感觉到不对劲了,“折子里面怎么没有韩王?”

  “陛下,是微臣不让李大人将韩王殿下录入封赏名册的!”

  这个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老和尚姚广孝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