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极品爸妈 第74章

作者:西子胡 标签: 年代文 时代奇缘 甜文 穿越重生

  刘艳听了,表示十二分的怀疑,“她们连猪草都打不好,还能下田干农活?我看她们一天下来,能拿到两个工分都够呛,到头来,估计还比不上她们打猪草。”胡老太会算帐,所以,当初没让她们去干农活赚工分,前阵子忙插秧的时候,都没让那对姐妹去。

  “干田里的活比打猪草累多了,咱奶要磨她们的性子,这个方法最合适。”刘军下过田,深有体会,相比于一整天弯在田间土里干农活,打猪草放牛的活,已经很轻松了,手脚利索的话,基本上都是干小半天,有大半天歇息。

  刘军弯腰拿了一小捆竹篾片,见弟弟刘华接着他妈之前的地方绕着竹桩子编篱笆,于是他走到了另一边的竹桩,开始把竹篾片绕上去编。

  刘艳刚才已经看她妈编了一会儿,编这个篱笆很简单,编的时候,拿着竹篾片围着打好的竹桩子绕圈,从底部紧挨泥土的位置往上,经纬交错叠加,密集绕圈,她也想试试,于是拖起一小捆竹篾片,走到二哥对面的位置,围绕那一排竹桩试着编起来。

  大哥二哥见了,也没有阻止,二哥刘华还专门过来教了她。

  三人低头专心致志地干活,时不时说着话,倒没有再去理会前院传来的哭声和叫骂声,而且这些声音,很快就没了,想来是三伯刘应生走了,姐妹俩没法再闹了,期间,大哥扔了手里的活,跑到自家侧门口观望了一会儿,又回来了。

  直到晚上,刘艳一家子围坐在饭桌上吃晚饭,因为二哥刘华中午没吃到韭菜炒野鸡蛋,没了韭菜,她妈特意用泡了的干蘑菇炒了一份野鸡蛋,二哥高兴得多装了一碗米饭,正在此时,忽然平地一声惊雷,从前院传来。

  杏花不见了。

  “……你个死丫头,没事给我找事的事儿精,杀千刀的蠢货,你的饭都吃到狗肚子里去了,白长了岁数,不长心眼,她要走,你不会拦住她,让她走了,她比你还小,要是在路上走丢了怎么办,我看你就是故意的……”

  “我不是,我拦不住……”

  “拦不住你不会喊人呀,我们不问,你都不会说是不是,你倒是放心,世上有你这么做姐的,跟你那个娘一样不长心,她是你亲妹呀……看我不打死你,一天到晚,尽给我添晦气……”说着,说着,就一连串噼里啪啦的声响,还伴随着哭喊声、痛叫声。

  看情形是胡老太在追打梨花,刘艳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胡老太打人的那把专用大火钳,抽人特别痛。

  “坐着好好吃饭,”陈春红抬头看了眼三个孩子,“等会儿消停点,军子你过去看看。”死老太婆怒起来,打人可不看人的,现在过去没得遭殃,何况,刘老头在家,有刘老头在旁边拦着,出不了大事。

  果然,很快就让刘老头拦下来了,“……先别忙着打人,先找人,找到人再说,你就是把她活活打死,杏花也回不来,那丫头胆子太大了,一声不吭就走了,她才多大,要是人真丢了,也不好跟老三交待……”刘老头的声音比较小,不仔细听,都听不清楚。

  这话一落,胡老太如同被踩了猫的尾巴一般,直接炸毛了,“交待什么,我都说了,让他带走,我不养,他硬要留下来,说什么他那边困难,什么困难,以前不是照常养,他以为养孩子跟养小猫小狗似的,只给吃的,不用费精力,那死丫头自己跑的,关我们什么事……”

  “行了,别说这些没用了。”刘老头把胡老太劝进堂屋,交待他们先吃晚饭,又到梨花跟前,细细问了情况,得知杏花是追着老三刘应生去的,连晚饭都没有吃,去队里开了介绍信,带上老大刘初生,又喊了老二刘来生,一起去公社,往县城的方向追去。

  老三回矿上,要去县城转车。

  “夏花会给你端饭,你奶要是再打人,你就往外面跑,或是去你四婶屋子里躲躲,别再傻站着让你奶打,等你奶气消了再回来。”临走前,刘老头特意交待了梨花一番,这丫头就一根筋。

  所以,等到刘军听他妈的话,去向他爷爷打听情况后,主动和他爷爷说,要跟着一起去帮忙找杏花,刘老头没让他跟,“你有心了,你还小,不用你去,你回去和你妈说一声,你奶再打梨花,梨花跑出去后,让她收容照看一下。”

  刘军心里有些迟疑,只是面对爷爷恳求的目光,还是很干脆地点头答应,“我会和我妈说的。”刚才那么说,一是因为他没忘记,上次妹妹刘艳不见了时,爷爷和大伯他们也帮忙找人了,二是想在他爷爷面前讨个好。

  这一晚整个老刘家的院子,鸡飞狗跳的,不得安宁,家里走丢了个人,大家都提着一颗心,没法睡着,连一向熟睡的刘艳,夜里都醒来了好几次,每次都能听到她奶在骂人。

  直到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院门被敲响,已经起来的大哥刘军,第一个冲过去帮忙开了门,回来的只有大伯父刘初生。

  刘军刚喊了声大伯,胡老太似一阵风似的跑了过来,只看到刘初生一人,急问道:“你爹呢?”

  “娘,你别着急,爹没事,爹留在小五那里,我先回来,给你们报个信,”

  刘初生忙回道,一边进门,一边说起了找人的情况,“昨夜里,我们一路赶到县里,去了车站,听车站值班人说,昨天下午去隔壁县的班车,有见到背着花包袱的三哥,临开车的时候,好像还有个身穿蓝上衣灰裤子,留着短头发齐留海的小女孩上了班车。”

  “我们猜测,应该就是三哥和杏花了。”刘初生跟刘老头还有老二,都觉得是,毕竟杏花头上的缺口留海,是胡老太剪的,很有特色,杏花梨花以前都是留长头发,自从来了乡下,胡老太嫌长头发洗头梳头费劲,一把剪子下去,咔擦全剪了。

  胡老太剪头发的水平,还停留在小时候给他们兄弟几个剪板寸头。

  所以,杏花那标志性的狗啃泥留海,几乎不作它想,年龄和衣服的颜色都对得上。

  只是还要确认一下,“爹留在县里,再打听一下消息,老二打算坐早上的第一班车,去隔壁县看看,看杏花是不是真的回去了,大家也好放心。”

  “回去了最好,以后再也不要来了。”胡老太气吼吼地道,悬了一夜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又见大儿子一脸疲惫,不由骂了句死丫头、事儿精、丧门星,又喊夏花给他爹打盆热水,洗把脸,把灶上热的饭菜都端出来,“你先吃点东西,再好好睡一觉,我等会儿去队里给你们父子请假。”

  “娘,我没事,昨晚后半夜,在小五的宿舍靠了一下,一点都不困……”

  “折腾了一夜,身体哪受得了,你听我的。”胡老太直接打断大儿子的话。

  刘初生不敢反驳,只好道:“娘,我就请半天假吧,我上午补一下觉,下午就可以去上工了。”

  胡老太知道大儿子勤快,想了下,同意了。

  直到当天晚上,天黑时分,刘老头和老二刘来生才一道回村里,带回来了准确的消息,杏花昨天跟过去时,是上了车,售票员要收车钱时,她身上没钱,才让老三刘应生发现她人,当时汽车已经开动了,根本没法再往回走,只得带走,老三原本打算让老三媳妇请个假,今天回来报个信,赶巧老二刘来生赶了过去,在隔壁县里的车站碰了正着。

  听说,杏花回去后,结结实实挨了顿毒打,现在都下不了床。

  “那丫头倒是个机灵的。”事情完了,刘老头笑着赞了句,只是胡老太却气极了,闹着要把梨花送走,不过大家已经耽误一天半天的工了,就为这一天,老二媳妇朱红英都念了好几回,谁还有时间送她。

  人送不走,胡老太也没让她再打猪草,直接让夏花带她一起出工,去田里和土里干农活,并且发了话,一天要是连两个工分都赚不到,以后每顿就吃半碗饭。

  村里十二岁以上孩子上工,一整天下来,手脚麻利的,能赚得四个工分。

  梨花跟着出了几天工,腰酸背痛的,累得不行,才发觉,以前打猪草的活计实在是太轻松了,每天眼泪都在眼珠子里打圈,还不敢当着胡老太的面掉,整个人似浸泡在苦水里一般。

  刘军看着她的哭丧样,倒停了再找她算帐的心思。

  家里的篱笆编好了,豆角、丝瓜、南瓜、茄子、冬瓜、辣椒等各种时令蔬菜点了种,陆陆续续种上去了,刘艳把培育的香瓜和黄瓜,也移到了分给他们兄妹试验的那块土里,两只小母鸡,又能放到院子里散养了。

  时光在忙碌中,匆匆而过。

  立夏过后,在石榴花开红似火中,迎来了端阳,家里的小母鸡长大了,开始下蛋了,大哥刘军去了大姨家一趟,凌楠让大姨家的王琼表姐,照看得不错,听大哥说,不像以前那般胆子小了,凌云翔也去了几趟,十分满意,因此,她们家如愿以偿得到了那口大铁锅,还附有一只短了脚的火钳。

  以后烧火,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有火钳,用竹棍扒拉时烫到手。

  这一回,她妈竟然没占便宜,还主动付了钱,连那口大铁锅,她妈也给了钱,一时之间,刘艳只觉得,有点看不懂她妈了。

第121章 傻人傻福

  家里添了口大铁锅, 又垒了新灶。

  陈春红没请别人,让大儿子刘军私下里找刘老头, 看了个适合做灶的好日子,开始挖土动工, 带着三个孩子, 花了三个晚上把灶做好,台面都用以前彻红砖房剩下来的砖头垒了一个。

  多了一个锅灶,烧水做饭方便了许多,也缩短了时间,又节省了柴火。

  “……别舍不得那点子钱, 买铁锅和火钳, 我们本来就占了很大的便宜, 之前去县里的百货大楼,你也看到了, 一口铁锅的价格不便宜,远远不止我们付给你凌叔叔的出厂成本价, 又不需要票据,再说了,我们家里也没那么多票据。”

  “你小叔上次回来, 带给你二伯的那口铁锅,也有瑕疵,小叔报给你二伯的价格,比咱们付给你凌叔叔的钱,贵了三分之一。”

  “人情人情, 有来有往才有人情,不能一味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那是在做断/*头的事,多来几次,人家老吃亏,谁还愿意和你做事。”

  刘艳听到这,只觉得她妈是真变了,又或者,这才是她真正的性格,行事有进有退,有理有据,而不是一味逞强,一味想占便宜,大约是先前她妈给大哥钱,让大哥把钱转交给凌云翔时,她盯着太紧了,眼里的疑惑太明显,所以她妈才会对她说这么一大串子话。

  猛地点了点头,如小鸡啄米般,“妈,我知道了。”

  话音一落,二哥刘华也在旁边附和,“妈,我也知道,自己不能吃亏,但也不能尽占人家便宜,我不欺负人,更不能让人欺负。”

  “你记着这话就好。”陈春红揉了揉二儿子刘华的脑袋,从前,知道二儿子有一身蛮力,她是既欣喜又担心,在乡下有身蛮力,干活有优势,却也担心,他仗着一身蛮力,到处和人打架,惹是生非,幸而,孩子听话,这些年,她教他的话,他都记住了。

  三个孩子都很懂事。

  家里又一次收到刘春生从部/*队里寄回来的书信,倒没有像第一次那样,以为大儿子刘军是在和他开玩笑,根本不相信小叔找到工作了,直到看完信,刘军才发现,原来上次他寄信过去时,小叔刘卫国也亲自给他爸刘春生写了封信,告诉对方,他凭自己能力找到了工作,并且在信里说了:他进了城,这辈子都不会在农村种地。

  他出生后,家里的情况就开始慢慢变好了,所以他打从娘胎出来,就不是种地的命。

  由此可以看出,当初小叔被他爸的话,气得有多狠,现如今,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可不得要好好向他爸炫耀一番。

  “我还以为,小叔工作一定下来,就会给咱爸写信,没想到,滞后了差不多一个多月。”刘军不由小声抱怨了一句,害得他爸不相信时,找各种理由,觉得是他在骗人,他不得不在回信里拼命说服他爸。

  陈春红在旁边听了信后,就着昏黄的煤油灯,看着大儿子丧气的样子,笑着解释道:“按你小叔想争一口气的心情,肯定想第一时间去向你爸炫耀,只是他没有你爸在部/*队的地址,只好趁着帮你带信去邮寄的机会,才得到了你爸的地址。”

  “可是咱奶那里有爸的地址呀。”刘华插嘴道。

  “他没去问你奶要呗。”陈春红和老刘家的人相处了十几年,把大家的性格,都摸得很通透,小五刘卫国人不坏,也有脑子,只是被胡老太养得太娇了,脸皮薄,又没有担当,有啥事都指望着两个老的,这次能自己找到工作,几乎家里所有人,都惊掉了眼睛。

  这人呀,有时间,还得激一激。

  估计没有孩子他爸那句话,现在还窝在这院子,躲在老两口子后面。

  接了刘卫国的信,刘春生是相信了事实,但依旧无法接受,所以,这封信,通篇都透着一股浓浓的郁闷味,信的最后,还叮嘱大儿子刘军好好打听一下,他怀疑有内幕。

  陈春红直接让大儿子刘军不要管,“他爱信不信,等他年底回来,他有闲功夫,他自己去问他弟弟。”还轻声地唾骂了一句,“真是的,什么坏毛病?还不许别人有出息了,大家都有出息了才好。”

  刘军得了他妈的一句准话,没有再去多打听小叔的事,刘艳只觉得那个爸,比她还不能接受改变的事实,估计眼下呕得厉害,又觉得她妈骂的那句话,实在太对胃口了,所以支使大哥刘军在写信的时候,把那句话写进去,还特意标明了,是她妈说的。

  刘军听了,眼前一亮,“这个好。”他怎么忘了,他爸把他妈的话,简直奉为金科玉律。

  这封信寄出去后,效果很明显,下次再收到信时,信里没再提小叔半个字了。

  在这鸿雁传递的一封封信中,夏去秋来,转身间,到了冬天,万物萧瑟,大雪纷飞,天地间,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去地里扒个萝卜,要先扒开一层雪,这还不是最困难的。

  最困难的,是要走出门上茅房,他们家在西院,离东边的茅房要走一大段路,乡下的茅房简陋,又四面漏风,脱掉裤子能冻到屁股,刘艳怕冷,一到冬天,整个人都缩了起来,恨不得躲进火盆里才好,为了减少去茅房的次数,一天尽量少喝水。

  就这样,队里也不得闲。

  除了下大雪外,其余时间照常出工。

  有安排修路修渠道修水库的,也有安排挖塘泥的,队里的几口大池塘,进入十二月以后,陆续都放干了,收获的鱼,除了各家按全年的工分,分配了一些,剩下的由队里送去县里和公社的食品站,换来的钱,一部分作为明年放养鱼苗的备用金,一部分收归队里,并入到队里年终决算分配,年底再根据工分和人口分钱。

  陈春红去年担塘泥的时候,闪到了腰,今年就没报名担塘泥,其实,本来担塘泥这个活,因为工分高,几乎都让队里的男劳力给承包了,去年她是为了多争点工分,今年到了十二月,她记着账,让大儿子帮她算了一下,她和两个儿子的工分,合计起来,刚好达到村子里的平均水平线。

  只要不低于平均线,不倒欠队里的就行了。

  修路修渠道水库等工种,大部分也是男劳力出工,并且要离开家,她自然没法去做,队里也算照顾,到了十一二月,田间的作物都收了起来,她被分配去清理农田,撒上作肥料的草籽积肥。

  进入冬天,打不了猪草,猪食用秋天晒干的红薯藤替代,二哥刘华打猪草的活也没有了,只有大哥时不时去把牛牵出牛栏,去外面放一放,因为要放牛,大哥刘军待在牛棚那边的时间慢慢变长了。

  刘艳常常和二哥刘华一起待在家里,二哥看她冷得厉害,有一次拿了个小火盆,装了几个大的木炭放到她坐的小椅子下面,小椅子比较矮,中午的时候,刘艳靠在椅子上,浑身暖和,直接睡着了,那次差点没烧到屁股,小椅子烤坏了,刘艳身上穿的那条厚厚的棉裤,屁股上的布都烘焦了。

  废了一把椅子,半条裤子,气得她妈,直接把二哥骂了一顿,后脑勺更是挨了一记打。

  后面,二哥再不敢干这事了,只是刘艳睡午觉时变得惊醒许多。

  ————

  西南方,某一座营地里,刘春生让他自己的老领导给叫了过去,“坐。”

  进入办公室后,刘春生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坐了下来,看到桌子上面放着的,正是他之前提交的那份《转业申请书》,不由高兴道:“领导,您同意了。”

  “同意了。”李师长手指头点了点那份申请书,他只是觉得有点可惜,不算从前的游击队,刘春生入伍都快要有二十年了,今年又立了二等功,是他信得过的人,去年帮了他的大忙,于公于私,都该把人留下来,只是他也看出来,对方一心想转业,这一年多里的操练站岗,都没了以前的巅峰状态。

  所以,在刘春生第三次呈上《转业申请书》时,他给批准了,“我记得你说过,回去后,不想在县里工作,正巧,你们临湖市的市局那边,有个副局的缺口,我已经让组织部把你的档案迁过去了,年后,带上证件,你直接去那边报道入职。”

  说到这,觉察到对方的神情凝重,顿了下,直言问道:“你有什么问题?”

  他当然有问题。

  刘春生听了转业的岗位,心里又惊又慌,虚得厉害,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这辈子自从醒来后,就有点不适应部队的生活,老领导一双火眼大约也看了出来,打一开始,他就打定了主意,把上辈子遗憾的两件事完成,之后转业离开部队,不拖累部队。

  两件事超额完成,老领导没有下放去农场,更是升了半级。

  他早就料到,这辈子转业后的岗位,会比上辈子好上许多,只是……只是这好得有点太多了,他上辈子是在县里纱厂保卫科担任副主任,这样一个工厂的岗位,他都干得不顺利,应付不了那些复杂的关系。

  这个副局的工作,他做得来吗?

  两手紧紧抓住大腿,极为忐忑道:“领导,我担心我干不了这活。”

  “干不了没关系,可以学着干,总有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来,不会比你现在当警卫营的副营长难,那边正局你也认识,是郝红星那小子,我都交待他了,让他好好带你。”因为军功,这半年里,他特意给刘春生提了一级,眼下也正好方便他转业。

  “红星在那里。”刘春生听到熟悉的名字,稍稍放了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