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为农家女 第107章

作者:半阙长歌 标签: 穿越重生

  “娘,奶奶,等明儿起来,这灰就能把豆腐里的水分吸收得差不多了,到时候再进行下一步。”顾乔声音清亮地讲道。

  “哟,你这灰豆腐,也还有下一步呢?”顾婆子笑道。

  顾乔点头,笑得露出了牙齿。

  第二日一大早,顾乔把鸭子放了,又把兔子和鸡喂了,然后赶紧去了灶房。

  “这豆腐怎么弄?”梅氏忍不住问她。

  “等吃完早饭,我就用锅。”顾乔一边回道,一边将昨日和灰拌在一起的豆腐筛了出来,只留下豆腐。

  “还要用锅?”

  “嗯。”顾乔点头。

  一家人连忙吃了早饭,梅氏匆匆洗干净碗筷,就等着看顾乔怎么做这灰豆腐呢。

  谁知道顾乔又从灶膛里掏了新的、烫的灰,然后倒进了锅里。

  “哟!这还要用灰?”顾婆子笑道。

  梅氏则看着自己的锅,欲言又止。

  好好的,怎么就把灰给弄锅里了?不过她决定像顾婆子说的那样,多相信她的女儿。

  随后她就瞧见顾乔在灶旁架起凳子,又站到上面,将先前筛出来的豆腐倒入了锅里,拎起锅铲不断地翻炒。

  “我倒是第一次瞧见这么奇怪的做法,这灰怕是全跑豆腐里了,还能吃吗?”梅氏不禁嘀咕。

  顾婆子皱了皱眉,也有些不确定,“吊浆粑不也能吃吗?这个……应该也能吃吧?”

  “那不一样啊,吊浆粑虽然用了灰,但是灰和粑粑是分开的,你看巧儿这灰豆腐,这一嘴吃下去可全是灰。”梅氏担忧。

  “不会的,娘!要全都是灰,那我何必折腾。”顾乔一边炒一边笑答。

  梅氏见她额头上都冒出了汗,叹了口气,随后走上前去伸出了手,说道:“给我吧,就不断翻炒,是吧?”

  顾乔把锅铲递给了梅氏,随后一把抱住她娘,撒娇道:“娘最好了!”

  梅氏不禁笑了起来,然后推她,“快让开了,不然豆腐糊了啊。”

  顾乔这才起身让开。

  顾婆子在旁边也跟着呵呵笑了起来。

  大约一炷香后,豆腐炒好了。

  顾婆子帮顾乔再次将豆腐从灰中筛了出来,看着已经变得鼓胀的豆腐,连忙喊梅氏来看。

  “你看这豆腐是不是变得鼓胀了?”

  梅氏探头一看,忍不住伸手捏了捏,结果被烫得手指一缩。

  “哎哟,你慢点儿,烫着了没?”顾婆子担心。

  顾乔忙拉过梅氏的手来看,瞧见手指头红了一些,又连忙打了凉水,让她泡在里面。

  “没事,不打紧。”梅氏见她紧张,忙说道。

  “别,您先冰一冰,别起泡了。”

  “咱们家的巧丫头啊,成大人了,会照顾人咯。”顾婆子忙说道。

  “奶奶,您就别打趣我了,那豆腐要散着放,等冷了就行了。今儿中午咱们就可以尝一尝是什么味道,至于剩下的,用线串起来吊到灶上炕着,和干豇豆、干菌子一样,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取下来就成。”顾乔忙说道。

  “成,我知道了。”说话间,顾婆子忍不住用筷子夹了夹豆腐,觉得惊奇,“这豆腐还真奇怪,这样一炒,又软又胀,是不同了。”

  “等中午吃的时候,您会发现更多的不同的。”顾乔笑容里带着两分神秘。

第158章 妙制腐乳,糍粑过年(三更)

  待到中午的时候,顾婆子便瞧见顾乔从筛子里捡起了大约十块小豆腐,然后放到了洗菜盆里,打了井水便开始使劲揉搓。

  她连续换了几盆干净井水,搓洗豆腐的水也从最初的浑浊变得清澈。

  “呀,豆腐怎么变成黄色的了?”顾婆子惊讶。

  “和灰在一起炒制就会变成黄色的,只不过水洗后才能看到它的原貌。”顾乔笑道。

  等到豆腐下了锅,顾婆子和梅氏不禁啧啧称奇。

  豆腐不仅颜色变了,就连口感也变了。

  “原先的嫩豆腐,这样一弄,表皮醇香有嚼劲,里面细嫩不说,还很松泡绵软,回味悠长。别说,这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可不是,而且这灰还真能洗干净。”梅氏觉得最神奇的是这一点。

  “看来咱们过年前还可以做一次豆腐,然后多做一些灰豆腐,这样等到正月里串门,又多了一份节礼。”顾婆子又道。

  “可不是,这节礼,怕是咱们家独一份!”梅氏也赞同。

  这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被肯定了,顾乔只觉得嘴里的灰豆腐更香了。

  日子,便在这细水流长里,一点点逼近年关。

  期间,肥料沤好后,顾婆子一家去给田里的农作物追了肥,由于冬日白天短,一家人也是忙活了好几日才把活计干完。

  顾乔的鸭子倒蛋的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见鸭蛋凑得差不多了,顾婆子便去了一趟城里,顺道将剩下的几只兔子卖了,又割了肉、打了酒,买了香蜡纸烛,为过年做准备。

  等她回来后,桶里的豆腐已经长出了白色的毛,顾婆子便开始腐乳下一阶段的制作。

  顾乔乖巧地坐在一旁,认真地瞧着顾婆子的动作。

  在顾婆子的身前,放了好几样东西——原先放霉豆腐的木桶、一个装酒的碗、一个装了佐料的碗、还有一只不大的空坛子。

  顾乔闻到了酒香,又指着放佐料的碗,问道:“奶奶,这里面是什么?”

  “拌好的花椒末和盐。”顾婆子回道。

  顾乔点头,然后就瞧见顾婆子揭开了盖在木桶上的木板,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稻草一点点拿开。

  “哇。”顾乔第一次瞧见发霉的豆腐,顿时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只见原本白色的豆腐已经变得有些稀,表皮还长出了一层寸长的白毛,密密麻麻的,叫人起鸡皮疙瘩。

  “霉豆腐、霉豆腐,不长霉怎么能叫霉豆腐呢?”顾婆子对上顾乔惊讶的面孔,学着她那日说“灰豆腐”的语气讲道。

  顾乔被她奶奶逗笑,“那接下来怎么办呢?”

  “接下来啊,很简单,就是封坛。”

  顾婆子一边说,一边用筷子夹起发霉的豆腐块放到装了酒的碗里略微蘸了蘸,紧接着将豆腐夹起放到旁边装了佐料的碗里打了个滚,令豆腐块的表面上沾满佐料,最后才将豆腐块放进了空坛子里。

  顾乔觉得好玩,见顾婆子做了几次后,也想尝试。

  顾婆子便将筷子给了她。

  这看着容易,实际操作起来才知道并不简单。

  比如说筷子用力过大,极有可能在蘸料的过程中就把稀烂的豆腐块给夹烂了;又比如说酒蘸多了,就会把佐料给打湿,不利于下一步操作;又比如说佐料蘸多了,以后豆腐块就会很咸……

  总之,处处是讲究。

  顾婆子在旁边手把手亲自教导,顾乔也是反复试验,最后才把握住了这个度。

  等把木桶里发霉的豆腐都装进坛子里,顾乔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接下来啊,把坛子密封,等再过上一段时间,咱们再倒上酒泡着,然后放上个把月,应该就能吃了。”顾婆子对顾乔讲道。

  顾乔点头,“哦”了一声。

  这样一来,她家的小饭桌上,又会添一道风味美食。

  这种不断地丰富自己餐桌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当那历经时间考验和岁月沉淀的味道在唇齿间散开的时候,人的味蕾便会被唤醒,从而从味觉的触动逐渐抵达心底,轻而易举地触发某一段回忆,让人品味到不一样的满足与愉悦。

  这,或许就是美食的意义。

  ——不单单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场探索内心的灵魂之旅。

  而在冬日,因为天气寒冷,人们以前又不用怎么做农活,闲暇下来的人们便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探索属于冬日的各种美食。

  糍粑,便是其中之一。

  腊月二十五过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打糍粑。

  顾乔曾问过顾婆子为什么打糍粑一定要在腊月二十五日后,顾婆子也说不清楚,只说这时节打的糍粑才能放得长,到了春日甚至夏日都不会裂开或者坏掉。

  打糍粑用的粑槽是木制的,顾乔瞅了瞅,这粑槽其实就是根直径约一尺的独木,大概四、五尺长,然后将中间掏空成槽。

  糍粑有黏性,会粘在粑槽上面,又因为糍粑干了后粑槽很难清洗,所以村里的人家都是约好了一起打糍粑,这样既可以省了重复清洗粑槽的环节,又避免了糍粑的浪费。

  二十多户人家,从二十五这天开始打糍粑,糍粑声从村头挨家挨户地响过来,到了顾婆子家的时候,已经是腊月二十九。

  顾婆子排到了下午。

  顾婆子和梅氏早早地就蒸上了糯米,就等粑槽抬到院子里。

  粑槽是族老家的,至于打糍粑的人,则是各家各户自己出,一般来说大家都是相互帮忙。

  这打糍粑可是个力气活,两个男的各站在粑槽一头,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才能趁着糯米的热度,快速地将糍粑打出来。

  要是力度、速度不够,糯米粒打不烂,糍粑的口感就会受到影响,不单如此,糍粑也放不长。

  顾乔家没有男丁,顾康便被喊来帮忙,另外一人便是顾旌。

  顾旌来帮忙,那是因为粑槽是他家的,按照惯例,打了糍粑的人家在用完粑槽后都要给他家一块糍粑,顾婆子家没人,他家收了糍粑,便不好不来帮忙。

  待糯米放入粑槽中后,两个男人撸起袖子,一下一下,瞬间奏响了小山村这个冬日里最欢快的节奏。

第159章 高氏怀孕,卖鱼顾虑(四更)

  顾康体力差,顾拓见他好几次木槌抬不及时,还和顾旌的木槌撞到了一起,忙上前帮忙。

  “康叔你太弱了。”有小孩不禁笑道。

  一到打糍粑的时节,村子里就像过节一样,粑槽到哪儿,小孩们就跟到哪儿。

  因为每家每户打糍粑的时候,大方的人家就会将刚打好的柔软的糍粑揪给小孩们吃,吝啬一点儿的人家不舍得给,等糍粑打起来后,粑槽上也会剩下不少,小孩子们也能自己去掏。

  顾婆子瞧见满院子的小孩子,不禁笑了,“这样热闹的场景,好些年没有丝见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