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霸在古代 第221章

作者:坐酌泠泠水 标签: 爽文 女强 穿越重生

  “成了。”崔夫人道,“那人果然把报纸印了出来,印得比一般印坊的还要好,也没多收钱。我问他还能不能再印三百份,他说可以。”

  她说的时候,没有欢喜之意,神色还有些凝重;长公主听了,脸上也不见喜色,眉头反而皱了起来。

  崔夫人下车,让下人从骡车上搬了一个箱子下来,打开来给尚德长公主看。

  尚德长公主也不吩咐下人,自己上前扯了绳子,亲自解开了一卷报纸,拿起一张看了看,又看看背面,问崔夫人道:“都一样的吗?”

  “都一样。”崔夫人点头。

  “走吧。进去说。”尚德长公主拿着那张报纸进了门,径直去了厅堂。

  两人分主宾坐下。

  尚德长公主问崔夫人道:“你觉得如何?”

  “我总觉得,是知微给咱们垫了钱。”崔夫人道。

  否则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件事。

  尚德长公主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赵如熙或是因为收了她的庄子感觉不好意思,想回馈一番;或是想为她们做的事情出一份力,所以就悄悄把印刷的钱垫了。等崔夫人寻上门去的时候,印坊就象征地收了一点钱。

  “你去跟她说清楚,这不是儿戏。”尚德长公主的脸色不大好看,“她垫得了一时,垫不了一世。她这样我们也没办法跟皇上交待。”

  “是。”崔夫人告辞出来,匆匆回了书院。

  她派人去找了赵如熙,将办报纸是否能成功的重要性跟她说了,道:“你垫钱,我跟长公主都很感激,但事情不能这么办。”

  赵如熙几次张嘴都被崔夫人的长篇大论打断,直到这时才有机会说话。

  她摇头:“我向天发誓,我真没有替你们垫钱。办报纸是我提出来的,它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我再清楚不过了。我就算有心,也只会向你们捐钱,不会偷偷办这种蠢事的。”

  崔夫人懵了:“那这是怎么一回事?”

第464章 滴水不漏

  “没准他是亏本为新作坊打招牌?”赵如熙摸着下巴道。

  不等崔夫人问她,她就把自己瞎编的那套谎话说了出来:“想来您也知道,我前段时间买了处宅子和一些下人。我二师兄怕我被人骗,就让大理寺的同僚给我介绍了城南的王中人。”

  崔夫人点点头。

  当初赵如熙买下人的时候,就在吴宗的那处院子里。院子离书院不远,闹得动静还挺大,几处的中人都用骡车拉了一车车的下人来给赵如熙挑选。

  因为赵如熙是书院的学生,跟守门的婆子混得还挺熟。守门的婆子看到这情形,自然跟崔夫人提了一嘴。当然,婆子的本意不是嚼舌根,而是夸赞赵如熙能干。

  所以这件事崔夫人是知道的。

  赵如熙继续道:“我师父年纪大了,总想着把自己一生的领悟写成书,留给后人。他老人家写书立传,我作弟子的总不能不表示一点心意吧?所以就托中人打听城里好的印坊。正巧那王记印坊的东家跟王中人有点亲戚关系,他就给我介绍了这家。”

  崔夫人点点头。

  康时霖想写一本自传的事她也知道,康时霖在书院里提过。

  “当时他还说,他这个远房老叔年轻时喜欢到处跑,还在江南成亲定了居。只是前些年妻子去世,他想落叶归根,便回了京城,还带回来了一架印书的机子。这机子是南边卖到江南的,印书快而方便,成本还低,用的又是一种特殊的纸。所以他印书收费很便宜。”

  赵如熙抬起头朝崔夫人笑了一下:“我师父的书即便写好,我也不可能给他找便宜印坊,那肯定得是最好的。不过想到您办报纸,肯定得考虑成本,所以我就留了个心,把地址记了一下。这不,就派上用场了。”

  “原来是这样。”崔夫人顿时高兴起来。

  只要不是赵如熙垫钱印的报纸,对她来说就是好事。这说明报纸还是有希望办成功的。皇上可等着看成果呢。

  尚德长公主去讨圣意的时候,皇上可说过,要是这报纸报得好,朝廷也打算发行一些官报。

  “好的,你回去上课吧。我跟长公主商量一下这些报纸怎么卖。要是卖得快,我再找他印一批。”她道。

  等赵如熙离开,她把自己的护院叫来,将事情跟他说了,吩咐道:“你去查一下,事情是不是如知微姑娘所说的这样。”

  护院领命而去。

  王家之事是萧令衍安排的。他本就是个逻辑缜密、做事滴水不漏之人,王家之事自然不会出纰漏。印书机制成之初,他就叫属下在各地寻找合适的人选。

  王坤的爹王世兴确实是京城城南王记印坊的少东家,年少时他亲娘早世,受后娘搓磨,他十四岁便中舅舅外出闯荡,最后在江南娶亲定居,不再回京城。

  开始他做生意倒也发了财,一家子在江南过得不错。可去年孙子在跟人争执中被人打死,一家子为讨公道花了大半积蓄,后又遭人报复,身陷囹圄,身家几乎没了。

  萧令衍的手下替他讨了公道,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一家回京城办印坊,利润三七开,王世兴占三成。

  王世兴父子家财散尽,走投无路,本在牢中等死了。

  这会儿死里逃生,父子俩觉得即便卖身为奴来回报都是应该的。

  对方没有让他们卖身为奴,只是做这样一件事,不光给盘缠,还有了现成的买卖和收益,他们自然感激涕零,当即带着一家子回了京城。

  当年王世兴的爹去世的时候,王世兴也回过京城奔丧,在族人的帮助下分得了一点家产。

  只是王记印坊当时已倒闭,他就分得了一个院子和印坊只剩了残垣断壁的半个宅基地。他当即在半个宅基地上建了院子,连同分得的院子一起租了出去。

  这会儿王世兴在江南吃了官司呆不下去,带余财和家人回京办印坊,很是合情合理。

  当初他散去的钱财,多是拿去送礼打点人情了,外人并不知道他送了多少,余了多少。即便回京办印坊,也没有什么破绽。

  所以王世兴的背景,即便查到江南去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崔夫人的护院去这么一查,自然是没查出什么来。

  他回来禀道:“小人查过了,情况果然跟知微姑娘说的一样。那王老头儿落叶归根,回京城定居,想利用那个机子把家里关掉多年的印坊开起来,重振王记印坊。那机子是南边来的,印书又便利又好,成本极低。他们担心开张后抢了世家的生意,再得罪人,还在犹豫办不办作坊,办了之后又如何定价。”

  “本来他们还没开张,不接生意的。前段时间王中人来给他们拜年,提起了知微姑娘,说书院打算印一个报纸,是不赚钱的,就是想让女子懂得些知识,做宣传用。”

  “王中人的爹当年对王世兴多有照拂,他们不好抹了王中人的面子,这才这么便宜接了您这桩买卖。只是他们对权贵的印象不好,所以态度才这么冷淡。”

  崔夫人听了,疑虑顿消。

  想了想,她又去了尚德长公主那里一趟,把事情跟她说了。

  尚德长公主听了,心里倒有了个想法。不过她没跟崔夫人说,而是又派人去查了一下王世兴。

  人都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的。

  如果王世兴父子一上来就巴结讨好,再流露出想要找靠山的想法,尚德长公主没准还会存疑,觉得是谁给她设的一个圈套。

  这会儿情况都是自己调查出来的,她便没再怀疑其真实性。

  尚德长公主把崔夫人叫来,道:“那王老头儿不就是因为没靠山,得罪了权贵才家道中落吗?现在又因没靠山,不敢把作坊开起来。”

  “你去问问王老头儿,看他愿意不愿意跟我合伙做这桩买卖。我给他的印坊投三千两银子,占三成份子,让他放心大胆地把印坊开起来,印刷的收费不要这么低,比其他人的低一点就可以了,免得太招人眼儿。不过我们的报纸,得一直收这么低的费用。”

第465章 印书机的崛起

  崔夫人来回跑了几趟,终于替尚德长公主把这桩生意谈了下来。

  于是这个王记印坊就成了尚德长公主的产业。

  这架印刷机,分了三成利润给尚德长公主,余下的利润又分给王世兴三成,看着获利不多,对萧令衍和赵如熙意义不大。但他们的用意不在作坊赢利,而在于把印书机推到人前。

  果然,尚德长公主在看到印书机的便利和高额利润后,心动不是一点点。

  她把王世兴叫来,问他道:“王掌柜,你这印书机是从哪里得来的我想再买几个,把作坊做大。”

  “是南边一个商贩到江南推销的,当时这台机子,可是花了我四千两银子。我本想在江南开个印坊,没想到”王世兴叹了口气没有说下去。

  “王掌柜不必伤怀,印坊开在京城也是一样。”尚德长公主安慰了他一句。

  “是老朽失态了。”王世兴站起来行了一礼,“公主可以派人去江南打听打听。因为这机子太贵,他们去各家印坊推销的时候,大家都怕上当,没什么人买。不过还是有眼光好的人买了。因为机子要用的油墨不能自制,得找卖机子的人买,没准他们现在还跟那边有联系。”

  他想了想,写了两个作坊的名称:“这两个作坊是当初买了机子的,公主可让人去问问。”

  “好。”

  尚德长公主当即派人去了江南。

  没半个月,派去的人就回来了,还拉回了几台机子。

  尚德长公主大喜,问道:“这是怎么买到的”

  “王掌柜给的一个作坊的老板当时也买了机子,觉得好用,便又买了两台,还时常买油墨,跟供货商有联系。我们通过他跟那边联系,便买了这三台机子。如果公主觉得不够,属下还可以去再买。”

  “这机子打哪儿来的,你有没有打听过”尚德长公主问道。

  “这是舶来品,跟前段时间在五皇子的拍卖会上拍卖的钟一样,都是从西洋运过来的。不过字模是这边的传教士铸造的。字模可以单独售卖,属下担心原来的字模有磨损,便又单独买了一套字模,花了二千五百两银子。”

  印坊的机子,尚德长公主也亲自去看过,知道这机子是一个木制的底座,底座座台上排好活字字模,用羊毛软垫蘸墨,刷在字模上,再铺上纸,摇动一个杆子,推动压印板印出字迹。

  这些字模都是金属的,不易磨损。再加上机子的杠杆作用,既省力也印得清晰,跟一般印坊的操作完不一样。说它是舶来品,尚德长公主也是相信的。

  “油墨买了吗”

  “买了五十桶。”属下道,“供货商说即便生意好,也可以用半年了。这五十桶油墨花了五百两银子。”

  尚德长公主这才放下心来。

  与泥、木板雕刻印刷使用水墨相比,金属活字对水性墨的适性很差。这些机子得用专门的油墨来印刷。

  这种油墨是赵如熙令人将亚麻仁煮沸,再以少量的松节油精和碳黑搅匀后放置数月制成的。

  别人参不透配方,自己制不了,就只能从售卖商那里买油墨。

  不过印刷时用墨不多,利润又高,十两一桶的油墨成本并不算什么。

  尚德长公主对属下办事的灵活性很满意,赞道:“办得好,有赏。”

  王家的院子太过逼仄,尚德长公主自然看不上。北宁是她的食邑,她在北宁的产业颇多。她拿了一个院子出来,仍挂上王记印坊的招牌,将机子都安排进去,买了一些下人,作坊便开业了。

  印刷用的纸,就是萧令衍叫人做的,在几个大的文房四宝店就有卖。不过这种纸吸水性不强,不符合古人的书写习惯,开始根本卖不出去。

  好在赵如熙的炭笔做出来之后,因为书写便利,慢慢在京城兴起。赵如熙让昭明学会后,到庄子上组织一些人制炭笔,售卖到文房四宝店。虽利润不高,蚊子腿也是肉,好歹能给庄子上那些妇孺增加一点收入。

  而炭笔的兴起,稍稍推动了一点萧令衍制出的纸的销量,不让它被文房四宝店直接下架。

  现在王记印坊的四台机子开动起来,打算先印一批四书五经投放市场,对纸的需求量就大了。

  他们自然不可能到文房四宝店去买纸,而是直接联系了纸坊,大批量购买这种纸。

  纸坊便是掌柜都不知道他的老板是五皇子,只以为是某个权贵的亲戚。

  见有人来买这种纸,他还十分感慨地道:“当初制这种纸,我还说不行,卖不出去,东家执意要做。没想到现在卖得这样好。东家果然独具慧眼。”

  王记印坊印的四书五经投入市场,如同一滴水掉进了油锅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上一篇:撩神

下一篇:重生后我竟然旺夫